十堰市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及提升对策

2023-12-10 18:47张九玲李世华田继成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19期
关键词:十堰市香菇食用菌

刘 杰 李 军 肖 艳 蔡 婧 张九玲 李世华 罗 义 李 扬 田继成

(十堰市农业科学院,湖北十堰 442000)

十堰市地处秦巴山区,湖北西北部,汉江中上游,南北气候兼备,立体型气候特征明显,生态环境良好,是发展食用菌的“黄金岸线”,是湖北省食用菌传统主产区之一[1]。近年来,在政府引导与市场双轮驱动下,十堰市香菇产业出现了恢复性增长强劲势头,在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民增收脱贫、三产融合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阐述了十堰市香菇产业现状及栽培模式,并分析了其香菇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进一步促进十堰市香菇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 发展香菇产业的优势

1.1 自然条件优越

十堰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由秦岭山脉东沿部分、大巴山脉和武当山脉余脉组成,森林茂密、山岭交错、层峦叠嶂,生物种群丰富,生态环境多样,海拔高度大部分在700 m以上,相对高度悬殊,最高与最低点相差2 647 m,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十堰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属北亚热带气候区,年均气温15.6 ℃,年降雨量在800~1 150 mm,年辐射量448~465 kJ/cm2,年平均日照时数1 655~1 958 h,无霜期224~255 d。境内有最大人工湖丹江口水库,大型水体气候调节效应明显。南北兼备的气候类型和小气候特点突出的气候特征,为优质香菇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1.2 原材料资源丰富

十堰市森林面积达173.57万hm2,居湖北省第1位,森林蓄积量1.013 亿m3,居湖北省第2 位,其中适合栽培香菇的栎木等硬杂木资源约15 万hm2,栎木资源每10年间伐一次,可栽培香菇5亿袋以上。

1.3 品牌效益突出

十堰市香菇栽培历史悠久,1981 年9 月在云南昆明召开的全国食用菌评审会上,“房县香菇”获得第1 名,综合质量优于日本香菇,从此“房县香菇”名扬四海,畅销海内外。目前,十堰市香菇产业拥有“房县香菇”和“房县小花菇”2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2020 年9 月,“房县香菇”正式入选首批中国欧盟地理标志互认证目录。2022 中国食用菌区域品牌价值榜单发布,“房县香菇”品牌价值约12.28 亿元。同时,十堰市集中力量打造“武当山珍”区域公共品牌,被授权的市场主体可实行“武当山珍+企业产品品牌”双品牌运营模式,显著增强了十堰市香菇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提升了香菇产业品牌效益。

1.4 政策支持力度大

香菇产业是湖北省传统优势产业之一,政府高度重视香菇产业链发展。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产业链企业进行奖补。将食用菌产业作为重点农业产业链之首,高位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同时,各香菇主产县(市、区)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推动产业发展。

2 香菇产业发展现状

2.1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十堰市香菇产业以精准扶贫为分水岭,考虑到香菇产业具有周期短、投资少、增收快、覆盖广等优点,十堰市先后有竹山县、郧阳区、竹溪县、房县、郧西县等县(市、区)将食用菌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据初步统计,2020 年全市发展香菇1.8亿袋、产量(鲜重)12万t以上、产值近20亿元,20万袋以上的规模香菇基地151个,50万袋以上的香菇乡镇(场、局)74个[3]。2022 年累计出口1.8 亿美元,同比增长12.5%,香菇产业在为农民增产增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2 栽培模式多样化

十堰市立体型气候特征明显,适合多种代料香菇栽培模式,2016 年以前,代料香菇以春栽和反季节栽培为主,2016年之后,随着竹山、郧阳区、竹溪、郧西县等地引进随州秋栽模式,代料香菇秋栽模式得到大规模发展。十堰市是全国香菇产区中少有的各种栽培模式均有一定栽培规模的地区,基本实现了鲜香菇的周年供应。

2.3 发展模式不断变化

以前,十堰市香菇产业80%以上是传统农户生产模式,即千家万户以“手工作坊”的方式进行生产,机械化程度低,菌棒生产质量参差不齐,最终导致香菇品质差、效益低。近年来,在地方政府政策支持下,全市香菇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香菇生产进入了“集中制棒、分散出菇”模式,即由制棒车间统一制棒,然后分散到农户进行出菇管理,这种模式大幅降低了农户食用菌生产劳动强度及技术风险。近年来,部分基地通过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引进了“工厂化制棒+设施化养菌+生态化出菇”模式,该模式实现了香菇菌棒高密度立体培养,降低了菌棒培养成本,提高菌棒培养的一致性和标准化,大大提高后期出菇的一致性,实现了香菇产业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2.4 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在产业发展中,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至关重要。十堰市积极支持食用菌龙头企业发展,在项目、政策、资金上对食用菌龙头企业发展予以倾斜,食用菌龙头企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截止到2023年7月,十堰市香菇产业共有十堰市昌欣香菇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诚友(郧西)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竹山县绿谷食用菌有限公司等7 家省级龙头企业,相关企业建设省市级乡创天地4 家,现有从事香菇生产、加工、销售和菌种业务的企业100 余家,在产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2.5 科技研发初见成效

一是积极开展香菇品种引进与筛选工作。十堰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团队通过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及湖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引进23 个香菇品种在不同海拔、多样气候条件、不同栽培模式下开展了香菇品种筛选工作。二是积极开展香菇生产标准化制定工作。先后制定了“无公害代料香菇生产技术规程”“代料香菇菌棒设施化生产技术规程”“代料香菇春栽技术规程”“代料香菇秋栽技术规程”“代料香菇反季节栽培技术规程”“香菇菌棒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等一批地方标准。三是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通过新品种、工厂化制棒、设施化养菌技术的应用及菇棚改造升级,使部分产区实现了“一季菇”向“多季菇”的转变,制棒设施及香菇大棚利用率显著提升,产业效益显著提高。四是积极开展新型栽培材料研发工作。先后开展了烟杆、桑枝、玉米秆等农业废弃物栽培代料香菇试验,为香菇产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探索[4-6]。

3 代料香菇产业主要模式

3.1 春栽香菇模式

春栽香菇是十堰市代料香菇发展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一种栽培模式之一,该栽培模式在栽培上采取春季制袋,菌袋经越夏后秋冬季出菇直至翌年4、5月份,在销售上一般干鲜兼顾。目前,十堰市春栽香菇主要集中于房县、竹山、竹溪等南三县。

3.2 反季节栽培模式

反季节香菇是利用高海拔地区夏季气温较低可自然出菇的一种栽培模式,该模式在栽培上采取冬季制袋,次年5月出菇直至8月底,以鲜菇销售为主。十堰市反季节栽培香菇主要集中于房县、竹山、竹溪等南三县高海拔地区。

3.3 代料香菇秋栽模式

秋栽模式是十堰市近几年来引进的香菇栽培模式,该模式于8—9 月制袋,12 月初至翌年4、5月份出菇,以出花菇为目的,销售上一般制成干品销售,竹山、竹溪也有部分栽培户以鲜菇进行销售。十堰市秋栽香菇主要集中于郧阳区、竹山县、竹溪县及郧西县等近几年新发展的食用菌产区。

4 香菇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主栽品种

目前,十堰市栽培的食用菌品种大部分由外地引进,相当一部分产区在栽培过程中没有在本地进行品种筛选试验,品种特性不清楚。不同品种配套栽培工艺研究不透彻,未能根据本地气候条件、栽培模式及栽培水平进行系统化品种筛选工作,造成品种适应性差、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香菇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4.2 标准化、规范化生产

虽然十堰市香菇产业已由传统的一家一户模式转变为“集中制棒+分散出菇”模式,但是部分厂家由于厂房设计不合理、生产设施不完善、生产工艺不合理,导致生产出来的菌棒容易出现污染率高、产量低等问题,再加上菇农栽培水平不一,最终导致香菇栽培效益参差不齐。

4.3 品牌和市场体系建设

虽然十堰市香菇产业已有“房县香菇”这一块金字招牌,但由于品牌形象策划、广告宣传、市场管理等工作未及时跟进,品牌效益不明显,房县香菇在市场售价方面并未和其他产地的产品拉开差距,食用菌品牌效益未得到充分挖掘。食用菌产品以干品、鲜品销售为主,精深加工缺乏,产品附加值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此外,由于本地食用菌市场有限,缺乏专业食用菌批发市场,导致当市场价格受大环境影响波动时,食用菌生产者处于被动地位,进而影响到生产者的积极性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4.4 生产服务体系

尽管十堰市农科院食用菌团队在十堰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做了许多努力,但受设施设备、人员、经费等多种因素限制,对食用菌产业存在的瓶颈问题研究深度不够,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县级以下的食用菌生产服务体系比较薄弱,尤其对分散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等服务不能及时到位,使得以分散经营为主的单个菇农种植技术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此外,由于农户信息不畅,未能及时获得产销信息,容易导致生产的盲目性,进而影响到香菇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4.5 市场主体和带动力

十堰市是我国食用菌传统产区,其食用菌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近年来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从事食用菌生产也有一大批市场主体。与食用菌传统主产区如湖北随州、河南西峡等地相比,存在着市场主体整体实力不强、品牌影响力不强、产业经营水平不高、与菇农之间的利益衔接不够紧密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新技术的快速推进和产业发展。

4.6 产业链条

十堰市香菇销售主要以干品、鲜品为主,属于两头在外的生产方式,即香菇品种选育扩繁和精深加工、出口等附加值较高的部分均在外地,全部原料采购和绝大部分销售市场也在外地,上下游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全市香菇的正常生产和经济效益,导致食用菌产品难以形成组织化、链条化、长效化的产业体系。

5 香菇产业发展建议

5.1 进一步加大科研攻关力度

一是以科研促生产。坚持科研与生产的有效结合,找出十堰市香菇产业发展过程中“卡脖子”技术问题,并联合相关科研院所进行联合攻关,研发出一套与现阶段产业特点相适应的技术和生产模式,提高产业科技研发和产业提档升级水平。二是加强推广队伍建设。组建食用菌科技服务团队,研究、指导和服务全市食用菌产业,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即聘请食用菌行业专家担当产业发展顾问,本地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培训学习的方式培养一批食用菌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和土专家。逐步培育建立一支技术精、业务熟和懂经营、会管理的产业指导管理队伍。形成不同人才层次、适合各个岗位的食用菌人才梯队,提高食用菌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5.2 加强品牌建设

全市集中力量抓好“武当山珍”等区域公用品牌的推介与升级,大力培植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从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3个层面提升十堰市香菇品牌的影响力。鼓励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开展“两品一标”认证,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经营效益。积极争取举办国家级、省级各类香菇产业大会,提升十堰市香菇产业的影响力。支持企业参加各类产品推介会、交易会和展销会,在北京、武汉、深圳等城市设立直销窗口。加大在南水北调受援地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推介力度,稳固意大利、韩国等原有国际市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经济战略,通过“入汉—进京—供港—出口”,提升十堰市香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竞争力。

5.3 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

充分认识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对食用菌龙头企业建设的扶持力度,引导龙头企业及骨干企业搞好原料供应、基地建设、生产示范、技术指导和产品购销等全程社会化服务。

5.4 加大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

充分发挥示范园区展示新品种、新技术的作用,把示范园区建成新品种、新技术的展示平台,通过标准化示范园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十堰市香菇产业朝着标准化、集约化和规范化的方面发展,进而促进十堰市食用菌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十堰市香菇食用菌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61小学五(5)中队
Modeling and Verification of a Sentiment Analysis System Using Aspect-Oriented Petri Nets
《宝藏》通联站展示之窗 湖北省 十堰市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香菇接种三招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喜迎五十华诞 谱写发展新篇 蓬勃发展中的十堰市太和医院
香菇皮炎二例施为
二元柯西不等式的一个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