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干预策略的研究进展

2023-12-10 13:06王美丽闫梦华常晓芳
全科护理 2023年32期
关键词:病理性团体检出率

相 旭,高 玲,王美丽,闫梦华,常晓芳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1-2]是一种与上网有关的心理障碍,主要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的个体明显的生理、心理及社会损害等。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普及率的快速上升,青少年对网络过度依赖、时间管理失控、与亲友同学的互动减少,当停止使用网络时可能出现情绪低落、抑郁等心理问题,对生活、学习及成长产生深远影响[3]。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不仅危及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还阻碍人际交往,严重者荒废学业,甚至网络犯罪。因此,本文从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现状、影响因素、危害及干预策略4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预防和改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提供参考。

1 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现状

国内外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检出率为3.46%~29.60%[4-5],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青少年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达4.6 h,其中86.5%在社交平台[3]。一项Meta分析显示,2009—2018年中国香港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检出率在3.00%~26.80%[6]。国内外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检出率具有一定的差异,家长及教育者应重视青少年网络使用情况,避免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发生。

2 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影响因素

2.1 人口学及互联网相关因素

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与性别、学习成绩、互联网相关因素具有一定的关系。栾晓姣等[7]发现,我国青岛市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在过度使用互联网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中男生过度使用互联网倾向高于女生。相关研究发现,初中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学习压力、抑郁、焦虑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呈正相关,男性、高年级学生、年龄较大、学习成绩差、自杀意念等是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危险因素[6,8]。其中,学习成绩差者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检出率是成绩优异者的1.7倍[9]。另外,国外研究表明,使用无线网络(Wi-Fi)和手机上网、以社交为目的的青少年更有可能发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10]。

2.2 心理因素

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与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具有密切关系。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普遍伴有网络成瘾,278例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网络成瘾检出率达46.8%[11]。一项多中心横断面研究对15 62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网络成瘾倾向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均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相关,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次数越多,发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可能性越大。与无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者相比,1年内≤4次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发生网络成瘾倾向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风险分别为1.29倍和1.41倍;1年内≥5次者网络成瘾倾向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风险分别为1.75倍和2.66倍[12]。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与多种因素有关,根据影响因素制订具有针对性的预防及干预策略,对减少及改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3 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危害

3.1 危及青少年心理健康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危及青少年心理健康。在网络依赖的青少年中,焦虑、抑郁检出率分别为65.8%和18.9%,其中网络成瘾/焦虑共病者占29.2%,网络成瘾/抑郁共病者占8.7%[3]。国外研究发现,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抑郁情绪占比较高,并且网络成瘾评分越高、互联网使用年限越长其抑郁程度越严重[13-14]。国内外学者发现,网络过度使用的初中生具有明显的焦虑、抑郁、精神质和神经质特征[15-16];过度使用网络的中职学生发生心境改变的情况也非常显著[17]。我国学者调查了11 831名青少年,结果发现抑郁检出率随手机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中,工作日使用手机≥2 h的青少年抑郁检出率是使用手机<1 h者的2.13倍;周末使用手机≥5 h者抑郁检出率是使用手机<2 h者的2.38倍[18]。青少年过度使用互联网容易引起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且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越长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越大,故预防及改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3.2 影响认知、学业发展及人身安全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影响青少年的认知及学业发展。长期沉迷网络将导致学生荒废学业、影响对社会的认知和在社会中的健康发展;持续的快速阅读和浅层阅读将削减学生的耐心,降低阅读文字和计算能力等[19]。我国学者通过网络形式对青岛市18 649名四年级学生、12 553名八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过度使用互联网与数学成绩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青少年使用互联网越多,成绩越差,并且年龄越小对成绩的影响越大[7]。一项Meta分析显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青少年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危险是非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的2.023倍[20]。我国学者对华中地区2 17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与自杀自伤行为呈正相关,其中社会支持度较低的青少年发生自杀自伤行为的可能性更大[21]。另外,有研究表明,工作日平均每天上网0.71 h和周末平均每天上网3.18 h的青少年具有显著的自杀行为[22]。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影响青少年的认知及学业发展,平均每天上网时长又与人身安全息息相关。因此,避免及改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控制每天上网时长等,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及学业发展。

4 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干预策略

4.1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疗法。国外学者采用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40名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该方法包括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含义、探索可替代活动、识别互联网使用模式及成瘾因素、制定具体计划、制作并使用口头协议和积极提醒卡、修订/终止方案等几个主题,涵盖塑造、认知重建、放松技术、系统脱敏、强化、忽略技术、情绪监测、解决问题和倾听等治疗技术。干预8周后试验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显著减轻,随访1个月后发现干预效果持续存在[23]。一项韩国研究也表明,团体认知疗法显著减轻了青少年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有效改善了焦虑、抑郁症状,同时发现干预后青少年平均上网时间由(4.75±1.94)h减少至(2.77±1.92)h[24]。另外,有学者对155名小学及初中学生进行干预,试验组在认知行为疗法的基础上联合音乐疗法,对照组采用认知行为疗法。音乐疗法包括即兴创作、作曲/写作、表演和唱歌等。干预8周后发现,试验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得分从(46.79±13.80)分降至(32.16±19.25)分,对照组从(46.24±14.54)分降至(37.61±14.55)分,试验组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25]。一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认知行为疗法能够降低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严重程度,但与其他措施相比差异不具有显著性[26]。认知行为疗法能够减轻青少年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改善焦虑及抑郁症状等,但干预效果可能存在一定的争议,建议相关学者进一步验证认知行为疗法的有效性。

4.2 团体教育干预

团体教育干预是运用团体动力和适当的心理咨询技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教育形式。我国学者对八年级45名学生进行以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19]。干预课程包括“网络认知”“避免网络沉迷”“网络安全意识”“网络道德素养”4个专题,包括“认识网络”“利弊认知与认知改变”“网络心理与自我心理”“网络心理需求与替代”“网络时间认知与管理”“网络安全无小事”“网络道德在心中”“共建健康网络园地”8个主题。通过主题班会、趣味活动、小组讨论、情景模拟、个人分享、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形式干预3个月。结果发现,团体教育干预能够显著改善八年级学生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及心理健康水平。王卉卉[27]针对高中一年级学生错失恐惧进行8次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内容包括“很高兴认识你”“我的人际困扰”“我的人际关系圈”“我的地盘我做主”“我为自己掌舵”“我相信我能行”“天生我材必有用”“感谢相伴”8个单元。干预后及干预后2个月,学生的错失恐惧水平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水平显著降低。李梦遥[28]选取32名压力性生活事件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得分较高的住校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情绪ABC理论结合所经历的压力性生活事件设计认知情绪调节团体心理辅导。团体活动每周1次,共5次,包括“情绪晴雨表”“我画你猜”“情绪象限”“天使与恶魔”“我的消极逆袭”“小小辩论会”“起名大会”“回顾与成长”。结果发现,干预组压力性生活事件、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得分显著降低,认知重评策略的使用显著增加。根据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制定与实施团体教育干预,能够改善青少年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情况;但目前尚缺乏一定的全面性,建议相关学者扩大研究范围深入探讨其有效性。

4.3 预防性干预策略

预防性干预策略旨在降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发生率、减少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和对自己及社会造成的危害等。基于学校的预防措施采取教师及家长培训、学生接受教育和提高认识的形式,增强保护因素,促进积极行为,减少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发生[29]。德国学者随机选取43所中学170个班级340名青少年进行基于学校的认知行为团体干预以预防病理性互联网使用[30]。认知行为团体干预包括“无聊和动机问题”“拖延和表现焦虑”“社会互动”“情绪调节”4个模块。每周干预1次,共4次。干预后1、4、12个月各随访1次。该方法能够有效预防1年内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发生,还能减少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和共病症状。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心理干预计划旨在通过将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作为一种消极的应对方式,并结合积极的心理技巧应对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从而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发生[31]。该方法包括思想和行为的形成、重组、思想和行为的改变3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3节课,旨在通过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为干预方案奠定基础;第二阶段包含2节课,主要利用认知和行为方法重建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第三阶段包括3节课,集中于思想和行为改变方面。对157名中学生进行干预,干预8周后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倾向显著减少,随访1个月后发现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评分进一步显著降低。认知行为团体干预、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心理干预计划等方法能够有效减少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发生、缓解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改善心理问题及应对方式。建议相关学者进一步拓展有效的预防策略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提供一级预防。

5 小结

国内外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检出率高,与人口学因素、心理因素、互联网使用相关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不仅影响青少年的认知、学业发展,还危及人身安全及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目前,认知行为疗法、团体教育干预能够有效改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预防性干预策略能够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提供一级预防。建议相关学者根据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影响因素、中介效应等制订具有针对性的预防及改善措施,进一步拓展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有效应对策略。另外,大多数研究随访时间较短,需要进一步检验各干预策略对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长期影响。

猜你喜欢
病理性团体检出率
中国队获第64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股骨中上段慢性骨髓炎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术中顽固性低血压1例
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牛贝诺孢子虫病的发生、病理性诊断及防治
山东产品抽查:文胸婴幼儿服装不合格率居前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