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可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16其中,“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一个具有总括性的新论断。因此,将这一重要论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导大学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的现实需要。本文聚焦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新论断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从“为何融入”“融入什么”“如何融入”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与探讨,以期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研究。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强调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经受住实践检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现实需要,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在新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理论创新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发展的实践要求。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核,把握这一科学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前提是“马克思主义行”。在西方哲学史上,思想家们总是倾向于探寻存在之存在,将某种不生不灭、不变不动的存在物视为不断变化着的世界之根源。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哲学方法蕴含着否认一切事物具有最终性质的辩证思维,但由于他仍尝试构建一个最终理论体系,以致未能彻底脱离寻求绝对真理的窠臼。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思维,摒弃了其试图构建最终体系的保守方面,创造了一种彻底突破旧的形而上学的新理论。与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传统不同,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不断发展的开放性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多个场合阐释了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其一,阐明了原理运用的条件性。在为《共产党宣言》撰写序言时,马克思恩格斯便在肯定了一般原理是正确的前提下,强调原理的运用应“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其二,批判了非历史性的错误理解。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马克思明确反对他的批评者将其理论视为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否认了任何民族都要走和西欧完全相同的道路[3]。其三,阐释了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非对其作具体描述。面对一些人将未来社会发展状况凝固化的错误认知,恩格斯认为分配方式应“随着生产和社会组织的进步而改变”[4],表明关于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的问题同样需要根据时空的变化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些论述为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性来看,将其运用场景由西欧转移到中国时,已然内在地包含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要求。“中国化”和“时代化”分别侧重从横向的空间维度和纵向的时间维度探讨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同时二者又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展现出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创新的整体风貌。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与发展性使其科学性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成为在世界范围内跨越几个世纪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正是这一理论充满生命力的现实写照。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新论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充分领悟科学理论所具有的穿越时代的现实伟力,从而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1]18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关乎在新的征程上能否继续书写新的篇章。高度的历史自信,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历史发展的贡献,而具有历史主动精神的前提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从中国近代史来看,没有一种政治力量能像中国共产党那样深刻地改变了历史进程。在选择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推进“两个结合”后,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之命运并改变世界发展之格局。因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的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又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提供了历史支撑。这表明,讲清楚“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就内在要求讲好党在”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产生深刻影响,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已然固化的结论,而是历史地结合中国实际不断发展的活生生的理论。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可以发现,凡是不顾时空条件的变化,教条主义地将经典理论具体结论直接照搬在中国时,党和人民的事业都会遭受挫折。“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得益于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发展。实践表明,每当党的指导思想有了新的发展时,我国社会革命便会有重大突破。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产生巨大作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深度融合,不仅被赋予了符合中国人习惯的话语表达方式,还以科学社会主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在坚持“两个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总之,历史犹如明镜,能够映照现实和未来。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用历史主动精神引领青年大学生增强历史自信,与新时代事业发展同向而行,主动作为,以更加积极的姿态面向未来,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明确了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和政治内涵。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着力培养时代新人,并勉励当代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71。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就是要继续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当代青年,引领当代青年树立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进而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一,培养对马克思主义具有坚定信仰的时代新人。时代新人不是抽象的人的集合,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信仰是对一种理论或学说科学性的确信,能够引领处于不同社会关系的青年自觉组织起来,为共同的理想目标而奋斗。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发现了过去隐藏在种种意识形态幻象下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强大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也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扭转中华民族近代历史命运的根本原因,对于引领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投身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价值。第二,培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坚定信念的时代新人。信念关乎行动意志的坚毅性。历史和现实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验证了“马克思主义行”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实践形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要将大学生塑造为能够担当建设社会主义重任的时代新人,就要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之真理性,使坚定的理想信念在青年大学生内心扎根,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第三,培养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坚定信心的时代新人。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蕴含对抗挫折和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民族自信心的坚定同样需要实践成就的支撑。中国共产党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百余年奋斗间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思政课教学中阐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将党的指导思想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相关联,就是要使大学生增强实现民族复兴的必胜信心,以青春之奋斗创造新的时代辉煌,成为堪当时代重任的可靠接班人。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将其贯穿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坚持系统思维,突出重点,可以从引领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入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创新发展。
世界观涉及人们对于整个世界一切事物的根本看法,体现了认识主体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总体性观点,对于个体的人生规划、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具有长期性的根本影响。因而,科学世界观的塑造对于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政课教学可以以时间为线索来讲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世界观意蕴。
首先,讲清楚“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在于其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的根本原因以及救国之道。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被列强瓜分的悲惨境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无数有识之士前赴后继地探寻救国之道,但始终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以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来审视世界。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如何在其指引下深刻认识到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根本原因,由此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和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解决了以往政治力量均未能解决的救国难题。其次,讲清楚“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在于其推动中国逐渐赶上世界发展水平。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得以建立,实现了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成功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我国实现了从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到赶上时代发展水平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以科学世界观指导实践,又以实践成就印证世界观之科学性。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我国赶上时代的理论逻辑,使学生在历史变迁中领悟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力量。最后,讲清楚“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在于其成功促进中国成为引领世界发展的关键角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两个结合”,形成了以“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为内核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一新思想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纪之问,使我国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深刻影响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以新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为切入点,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融入世界观教育,能够增进青年大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思想、理论、情感层面的认同,同时引导其积极担当作为、以科学的理论思维妥善应对时代之变、世界之变。
人生观包含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对于青年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和行为选择具有根本导向作用。人生观选择中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在新时代的中国直接表现为青年的个人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融入思政课教学,要充分发挥其在人生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其一,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一代代中国青年的奋斗实践中得以彰显。李大钊先生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曾撰文《青年》发出振聋发聩之声“青年不死,即中华不亡”[6],将青年的个体成长与民族国家命运相关联,以唤醒青年群体“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民族”的担当觉悟。此后百余年间,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装的中国青年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促进科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持续引领当代青年以积极人生观塑造自身,摒弃消极、庸俗的人生观之影响,使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实现同频共振,将青春之理想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实践之中。其二,引领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将目光更多地聚焦于群体的阶级身份,那么,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还格外强调了青年群体的重要意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每一代青年都有着殷切期许并寄予厚望,并以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引领青年积极奋斗。毛泽东曾将青年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7],寓意青年蕴藏着巨大能量和活力;邓小平认为青年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创造者”[8];江泽民提出“我们的事业任重道远,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9]248;胡锦涛勉励青年“五四以来几代青年梦寐以求的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理想,将通过你们的继续奋斗得以实现”[10];新时代,习近平提出“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11]。这些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鼓舞青年树立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方面的感召力。其三,引领学生科学评价人生价值。在剥削社会里,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往往是特权或财富,皆是以个人从社会中索取的而非创造的价值为标准,而马克思主义强调的人生价值是现实的人在实践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展开[12]。“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还体现在它能激励一代代青年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社会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13]思政课教师应在讲好中国青年的故事中发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导向功能,以新思想引领新时代青年立足所处时代谋划人生,以时代为坐标来衡量“自我在‘他人’‘国家’‘社会’中的位置”[14],将人生理想融入党、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在科技创新等重要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努力成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价值范畴关涉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价值观则强调人们对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相应的评价标准、原则和方法。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标准,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不断挖掘“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蕴含的价值观教育功能。
其一,确立人民群众为最高价值主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人民群众不再是被上层阶级鄙夷或怜悯的弱者,而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群众史观,将人民群众视为最高价值主体,并将这一价值取向具体化为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因为其始终坚持群众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因而能够汇聚民心民力,推动历史发展。其二,明确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价值标准。不同理论存在不同的价值标准,譬如个人主义将个体的利益视为衡量一切的价值标准,宗教则将神明视为衡量一切的价值尺度。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共同利益和整个无产阶级运动的利益,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前进。从毛泽东提出的“与人民利益矛盾的东西,我们要努力改掉”[15]到邓小平提出的“每个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6],江泽民提出的“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9]618,胡锦涛提出的“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17],再到新时代习近平提出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8]等,都体现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始终如一的价值标准。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抵御错误思潮价值标准的不良影响。其三,强调对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价值理想坚守。价值理想对于社会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的矫正和引领功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机结合起来,共同视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个体的价值理想不是在真空环境下养成的,而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种文化思潮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和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当代青年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与以往发生了较大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应积极关注学生出现的新变化,注重学生的价值塑造,讲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背后的价值逻辑,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功能,使学生能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厘清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的关系,使个人奋斗主动融入实现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实践之中。
党的二十大高度关注教育的重要性,对新时代青年寄予厚望。提升“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至少需要切实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融入教学,需要多措并举、持之以恒提升教学能力和素养。教师只有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论内涵学懂弄通,才有讲授的自信和底气。同时,思政课程应围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系统教学设计,保证本科阶段不同思政课程的内容相互衔接、有机联动,避免同质化融入,引起大学生的知识性“审美疲劳”,影响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既要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最新理论成果,系统有机地融入每一门思政课程之中,又要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的设计。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侧重讲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主体力量的成长历程,在讲解“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等内容时,可结合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选择和人生观发展进行阐述,运用老一辈青年时期的事迹阐明科学理论引领人生选择的深刻价值,落脚在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关于新时代好青年的具体要求上。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重点讲授“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历史逻辑,可将“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进行对比,侧重阐述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与以往不同社会力量的世界观有何不同,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又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步实现理论发展和实践发展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要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以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继续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可重点讲授“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根基,可以重点讲述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脉相承及其与时俱进,侧重从“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知识点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逻辑,将新时代的新理念新思想分层次地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大组成部分的主要知识点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重点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及其形成的理论体系讲授“行”的内在逻辑,系统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提出、内涵、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结合史实具体讲述党的指导思想是如何生成的,贯穿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意义,阐明新时代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重要价值。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系统讲述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结合新时代的伟大实践,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内容的具体内涵和逻辑关系,讲清楚“五个牢牢把握”的思想精髓、开拓性理论创新与历史性实践成就的互动关系,使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在此基础之上,高校应加强不同课程组教师之间的研讨交流,既要探讨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及其最新理论成果融入各门课程的系统性,又要明晰各门课程融入的侧重点,研讨教学共性问题,强化差异化的衔接协作,从而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
提升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应坚持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不仅要注重教师的课堂讲授,还应创新教学形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其创造力。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主体意识增强、个性特点鲜明,信息来源渠道广,具有强烈的表达欲,这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新论断是对历史经验的高度凝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要提升教学效果,需要将抽象命题转化为具体可感知的教学内容。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善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式,采取包括观看主旋律影片、拍摄短片、读书分享等多元化的实践形式,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学习的方式主动接受主流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政课教师还可采用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以专题切入方式展开以小组为单位的课程研究,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资源收集素材,并将研究结果以丰富多样的形式进行课堂呈现。具体而言,可以采用小组展示的形式,鼓励学生再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场景和时代风貌,将理论资源、历史资源、实践资源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资源。学生选题范围可从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到新时代的最新理论成果,既可以展现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李达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是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在中国加以传播,也可以展现党的领袖是如何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命题破题及理论发展,还可以演绎“一带一路”、脱贫攻坚、抗疫斗争等新时代突出人物的感人故事,从而彰显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积极引导作用。通过前期活动准备,学生们能够自觉寻找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现实素材,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历程的兴趣;在小组展示中,学生能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对一代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处境有了深切体验、更能够从情感上把握理论创新之艰难,进而实现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砥砺践行意志。如此,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还可以增进学生的情感认同,进而提升学生自觉主动的行动意志,使学生实现知情意层面的高度认同,让思政课效果入脑入心。
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要立足教学主课堂进行知识传授,还应拓宽教学视野,着力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人类情怀的青年人才。
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应立足中国实际,讲好中国故事,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中国’作为特定的空间汇集了这一空间独特的政治、经济现实和历史、文化传统”[19],立足课堂讲好中国故事,是展现“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在面临人类共同考验时,中国表现出的大国担当和提供的中国方案,展现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道义力量和真理力量。思政课教师应善于使用比较分析法,通过讲述新时代的鲜活故事来阐明中国的比较优势及其理论支撑,促进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应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际化人才,涵育学生的人类情怀。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的自觉追求,这根源于马克思主义为全人类求解放的价值理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摒弃国强必霸的逻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等引领人类进步潮流的新理念,展现了胸怀天下的大格局和大胸襟。当前,人类交往的世界性达到了历史性的新高度,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角色愈发重要。思政课教师既要善于用生动的教学语言讲清楚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表述的丰富意蕴,提升大学生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理论认识高度,厚植兼济天下的情怀;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在世界变局之中守住底线,坚定原则,自觉成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在深度融入世界的过程中展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风采,以青春担当打造“中国名片”,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注入更多新生中国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