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爱丽
( 山东省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 山东 德州 253000 )
随着医学技术的提高,骨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越来越高。 但是由于很多骨折患者的自身免疫功能比较低,多合并有基础疾病,在术后容易发生感染[1]。 骨折术后感染的发生机理是正常菌群的免疫功能降低,或者数量减少等导致感染发生,也是导致感染患者预后变差甚或死亡的主要疾病[2-3]。 骨折术后感染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咳血、咳痰、咳嗽、胸痛等症状,在治疗上多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可诱发出现耐药菌株,增加了治疗时间与费用[4]。 骨折术后感染可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生成大量的促炎症细胞因子,并进一步诱导白介素(Interleukin,IL)-6 等其他细胞因子的瀑布样释放,启动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5]。 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降钙素无激素活性的前肽物质,是反映全身感染的重要指标,早期被用来作为细菌感染的生物学标记物,对预测肺炎的病情具有重要作用[6]。 感染发生时C反应蛋白(C - 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会显著升高,且与感染程度呈正相关,可反映感染的严重程度[7]。 本文具体探讨与分析了降钙素原、C 反应蛋白、白介素-6 在骨折术后感染患者表达意义,希望为明确感染的发生机制提供参考。 现报告如下。
选择本院2021 年2 月—2022 年12 月完成手术的骨折患者78 例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与记录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收缩压、舒张压等。 同时调查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包括空腹血糖、白细胞、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等。 (1)纳入标准:顺利完成骨折手术,术中无发生严重并发症;单一部位骨折患者;择期手术患者;患者围术期生命体征稳定;临床资料完整;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年龄20 ~75 岁。 (2)排除标准:合并先天性免疫功能障碍者;骨折前合并感染性疾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由于其他原因造成临床资料不全者、中断治疗者;调查期间死亡者;合并新冠患者。
将78 例患者在术后1 个月内根据是否出现了感染情况来分组,感染组的类型包括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腹腔感染。 各感染的判定标准如下:(1)肺部感染。 进行痰液培养结果是阳性,肺部听诊发现呼吸音减小或者能听到湿罗音,影像显示肺部有炎症;(2)腹腔感染。 在引流管部位发现了脓性分泌物,穿刺也有,再进行影像学检查存在腹腔内脓肿;(3)切口感染。 切口位置发现了脓性的分泌物,行细菌培养结果是阳性。
所有患者在术前1 天采用空腹静脉血3 mL 左右,不抗凝,静置30 分钟后,1 000 rpm/min 离心10 分钟,取上层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降钙素原、C 反应蛋白、白介素-6 含量。
应用SPSS2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数据比如血清降钙素原含量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对比为t检验;计数数据比如术后感染发生率以(%)表示,对比为卡方(χ2) 检验,相关性采用Spearman 相关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78 例患者中发生术后感染12 例,占比为15.4%,其中切口感染6 例,肺部感染4 例,腹腔感染2 例。
感染组的一般资料情况和非感染组的数据相比具有很大的相似性(P>0.05)。 见表1。
表1 2 组一般资料对比(±s,n)
表1 2 组一般资料对比(±s,n)
组别例数性别(男/女)年龄(岁)骨折部位(上肢/下肢/其他)手术时间(min)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术中出血量(mL)感染组126/648.53±5.675/5/299.27±4.44129.33±7.5778.87±6.6689.13±4.33非感染组 6634/3248.28±6.1128/28/1099.23±5.33129.09±8.2078.55±4.6689.33±5.17 χ2/t0.0090.1320.0180.0240.0940.2040.126 P 0.9240.8950.9910.9810.9250.8390.900
感染组检测常规的生化指标情况发现和非感染组相比同样没有差异性(P>0.05)。 见表2。
表2 2 组常规生化指标对比(±s)
表2 2 组常规生化指标对比(±s)
组别例数空腹血糖(mmol/L)血小板( ×109/L)凝血酶原时间(s)总胆红素(μmol/L)谷丙转氨酶(U/L)天冬氨酸转氨酶(U/L)感染组125.29 ±0.225.92 ±0.1710.29 ±0.431.45 ±0.1123.28 ±3.4422.47 ±2.58非感染组 665.33 ±0.175.89 ±0.2410.33 ±0.251.48 ±0.2923.16 ±2.2922.22 ±3.33 t 0.7510.4140.4500.3520.1540.246 P 0.4550.6800.6540.7260.8780.806
感染组的血清降钙素原、C 反应蛋白、白介素-6 含量都高于非感染组(P<0.05)。 见表3。
表3 2 组血清降钙素原、C 反应蛋白、白介素-6 含量对比(±s)
表3 2 组血清降钙素原、C 反应蛋白、白介素-6 含量对比(±s)
组别 例数降钙素原(ng/mL)白介素-6(ng/L)C 反应蛋白(mg/L)感染组 128.24 ±0.24 89.28 ±7.22 18.46 ±1.33非感染组 663.11 ±0.29 50.28 ±5.79 10.33 ±2.18 t 58.14920.65012.463 P 0.0000.0000.000
在78 例患者中,Spearman 相关分析显示血清降钙素原、C 反应蛋白、白介素-6 含量与术后感染存在正相关性(P<0.05)。 见表4。
表4 降钙素原、C 反应蛋白、白介素-6 在骨折术后感染患者与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相关性(n=78)
在78 例患者中,以术后感染作为因变量,以血清降钙素原、C 反应蛋白、白介素-6 含量作为自变量,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介素-6 含量为导致骨折术后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 见表5。
表5 感染患者机会性感染发生多因素分析(n=78)
骨折与手术对患者都是一种强烈的应激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可导致机体出现免疫调节网络失控与代谢功能障碍,使得细胞内外环境出现紊乱,容易出现术后感染[8]。 术后感染可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甚或可导致患者手术失败与死亡等。 本研究显示,78 例患者中发生感染的人数有12 例,占比15.4%,其中切口感染6 例,肺部感染4 例,腹腔感染2 例;感染组的一般资料情况和非感染组的数据相比具有很大的相似性(P>0.05);感染组检测常规的生化指标情况发现和非感染组相比同样没有差异性(P>0.05),表明骨折术后感染比较常见,但是通过一般资料与常规生化指标很难有效预测术后感染的发生。
骨折术后感染具有起病迅速、进展快的特点,特别是很多患者合并有各种基础疾病,机体对抗菌药物敏感性降低,导致预后比较差,为此如果可以在早期就能预测术后是否会出现感染的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显示,感染组的血清降钙素原、C 反应蛋白、白介素-6 含量都高于非感染组(P<0.05),表明骨折术后感染患者在术前多表现为血清降钙素原、C 反应蛋白、白介素-6 含量增高。 从机制上分析,降钙素原的半衰期为25—30 小时,也是一种无激素活性的降钙原前体,血清降钙素原能够反映细菌感染所致炎症反应的观察指标[9]。 正常情况下降钙素原有极少量释放入血液循环,无激素活性。 白介素-6 是由T 细胞、B 细胞、单核细胞、吞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对白介素-1 等起反应时合成的多效性细胞因子,在正常机体中的含量比较少,主要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方式发挥效应,表明其生活活性较高[10]。 C 反应蛋白是一种炎症因子,可诱导吞噬细胞转化为泡沫细胞,促进释放白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 -α)等促炎因子,导致患者疾病恶化[11]。 当前有研究显示,白介素-6 具有强烈的致炎活性,作用部位是血管内皮细胞,会促进炎性物质的大量渗出,进而诱发机体发生防御反应,引起中性粒细胞发生凋亡,可导致机体出现免疫功能失调。 降钙素原、C 反应蛋白含量升高可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诱发患者的病情恶化[12]。 本研究Spearman 相关分析显示血清降钙素原、C 反应蛋白、白介素-6 含量与骨折患者术后感染存在正相关性(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降钙素原、C 反应蛋白、白介素-6 含量为导致骨折术后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 从机制上分析,如果机体内C 反应蛋白含量增大会使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出现变化,影响T 细胞的功能,最终会影响免疫反应[13]。 降钙素原可减弱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和降解作用,促使细胞内反应释放囊泡,从而发挥促炎因子的作用[14]。 白介素-6 可通过介导机体的免疫应答,参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和转归,加重患者的病理损伤[15]。 本研究由于经费与伦理问题的限制,没有纳入健康人群进行对比分析,纳入的样本数比较少,且没有进行多时间点的检测分析,将在后续研究中探讨。
综上所述,骨折术后感染比较常见,感染患者在术前多表现为血清降钙素原、C 反应蛋白、白介素-6 含量增高,血清降钙素原、C 反应蛋白、白介素-6含量与骨折术后感染的发生存在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