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旺
(福建省教育评估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3)
技职教育在台湾地区教育体系构建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受台湾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近代以来社会文化的影响,其技职教育发展将东方儒家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有机融合,成功构建了从中级到高级完备的技职教育内部体系,实现了技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有机融通。
为构建完备的技职教育内部发展体系,畅通技职教育立交桥,台湾地区教育管理部门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台湾地区自1968年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对中学教育的推动与发展不遗余力。然而,由于社会环境急速变迁和对学历文凭高度重视的影响,中学教学仍偏重智育,课程教材较适用于智育成绩优良且具学术倾向的学生,而对学术能力较弱的学生缺乏适当的辅导与关注,导致青少年问题频繁产生。1991年,台湾地区约有40%的中学毕业生未能继续升学或完全就业,为有效纠正多年来中学教育的偏失现象,教育管理部门颁布实施了《发展与改进中学技艺教育方案》。该方案以升学意愿不高的中学生为对象,提供另类课程,加强中学阶段的教学与辅导,落实生涯规划与职业辅导,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及人格特质,提供因材施教、适性发展的学习机会,提高这类学生对技艺教育学习的兴趣与成就感,建立学习信心和期望,提高就业能力,达成义务教育的目标。中学技艺教育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适应个别差异纾解中学生的升学压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加强职业辅导与生涯规划教育,完成中学教育及正常化教学。为落实《发展与改进中学技艺教育方案》,教育管理部门实施的具体措施有5个方面。
第一,实施生涯规划教育,明确发展目标。技艺教育在中学阶段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将学生分为一般学生及特殊需求学生。一般学生以选修方式授课,七、八、九年级的课程设计与规划的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专题讲座、实际参观访问等活动,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及就业意愿,再通过专业人员的协助,确认自己的生涯目标。特殊需求学生从第九年级开始分开设计课程,课程设计的重点是让这类学生找到未来的就业目标。
第二,加强课程衔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技艺教育注重生涯规划课程与实用技能班课程的衔接,对第十年级技艺教育生涯规划课程,是通过必修职业共同能力模块、选修特定工作能力模块的方式强化与生涯准备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来完成;在第十一年级至第十二年级,除了继续加强生涯能力教育外,还通过课程的整合逐年加强其共同能力,使学生具有十二年的教育基础,并能适应社会的变迁,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三,制定技艺教育师资专业能力指标,提升师资素质,增进教学实效。教育管理部门通过建立教师培训系统,提高技艺教育教师专业、教学与辅导能力,并分类制定技艺教育师资专业能力指标,建立教师专业化制度,提升师资素质,使教师安心本职工作,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强化技艺教育辅导体系。辅导体系具体实施过程为编印专业的职业倾向测验工具;系统推动教师辅导研习课程,为辅导对象规划各阶段的基础、进阶及高阶辅导智能研习课程,并参与各资源中心举办的各类研习活动;搜集并制作人力资源库,各资源中心负责规划全面或阶段性的生涯试探与辅导活动。
第五,建立区域共享机制。各县市或区域成立技艺教育资源中心,统筹区域内的技艺教育相关课程教材、师资培训及资源规划等各项教学工作和与技艺教育相关的业务,配合教育管理部门研发小组确立规划方向,在相关部门的督导与协助下进行相关工作。这样既能发挥统一功效,又能发展地方特色,落实以学校为本位的教学功能,做到相关资源共享。
随着台湾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以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服务业为代表的知识型产业逐步成为主流,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毕业生(台湾地区称中等职业学校为“高职”,即高级职业学校)的需求逐渐下降,以就业为终结性的职高越来越不受欢迎,民众对增设高中和大学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在此形势下,台湾地区教育管理部门开始实施综合高中制度。综合高中是台湾地区为满足学生升学和发展需要,将普通教育与技职教育融为一体,学生根据能力、兴趣和今后就业目标修习偏重学术或偏重专业或两者并重课程,兼具普高和职高双重功能的学校。设立此类高中是统整普高、职高教育资源,形成中等教育多元化的需要,也是实现学生适性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能培养准备升学的学生,另一方面能训练各种职业人才。[1]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自1994年以来,教育管理部门积极推动设立综合高中,将职业分化推迟到高中以后,并认为可借此解决技职教育问题,舒缓升学压力。1996年,为加快推进职业分化改革,教育管理部门选择19所高中、职高,正式试办综合高中。[2]与普高采用学时制在高二分类组编班修课、职高采用学时制在高一按科别分班修课不同,综合高中采用学分制,在高一时由学生自由选择学术课或职业课,用修课代替分组或分科,学校给予学生更多的选课弹性,方便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合理选择所修课程,帮助学生适性发展。1998年,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综合高中试办计划》,删除试办三届五年的限制,规划继续扩大推动。2002年,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综合高中实施要点(修正版)》[3],进一步明确规定综合高中办理类型、课程、教材、辅导、师资、成绩考核、学生进路、组织员额及评鉴等事项。《综合高中实施要点(修正版)》在2001年《综合高中实施要点》的基础上,对课程架构、教材选用、学生辅导、成绩评价等方面作进一步修订,为台湾地区综合高中的开设与运行提供政策依据和指导。综合高中的设置,旨在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教育机会,通过“高一统整、高二试探、高三分化”的策略,推迟学生分化时间,为其能充分结合自身能力和意愿,合理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综合高中的“综合”取其课程综合、学生综合、师资综合、设施综合、发展通道综合之意,具有自主、多元、平等的特点。为持续更好地推动综合高中的发展,台湾地区教育部门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积极鼓励学校办理综合高中。台湾地区教育部门加大对综合高中的宣传力度,增进一般民众对综合高中的认识,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奖励办法帮助学校解决困难,鼓励现有高中、高级职业学校转型为综合高中。
第二,促进公、私立学校均衡发展。公、私立学校教育资源差异显著,是设立综合高中的一大阻力。为解决这一问题,台湾地区教育部门积极筹措经费,均衡公、私立学校发展,创设推动综合高中发展的有利环境。
第三,推动多元入学方案。综合高中设立初期,受传统学历观念“一朝考试鸡犬升天”[4]的影响,学生和家长追求“明星”学校,综合高中遇冷,影响到教育部门“提升高中教育品质、平衡城乡教育资源差距,舒缓学生升学压力,就近选择社区高中入学”政策的推进。为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门推动多元入学方案,并制定相关办法保障或奖励社区学生就近入学,逐渐淡化以纯学术成绩作为入学条件的方式,降低升学竞争,推动综合高中的发展。
第四,规划四技二专及大学入学方式的配套措施。教育部门将四技、二专、大学的入学方式配合综合高中的课程进行规划,并简化类科,提供预修机会,摒除将学业成绩作为唯一选才标准的做法,让选择学术学程或专业学程的学生都有适当的升学机会,以有效带动综合高中全面发展。
第五,科学规划综合高中课程。综合高中三年的课程具备统整、试探和分化的功能,高一以统整和试探为主,高二以试探和分化为主,高三则以分化为主,导向专精的学习。综合高中学生的选课,除共同课程之外可分为三大类:一是选习纯学术课程,二是选习纯职业课程,三是选习兼具前两者的综合课程。[5]这样的课程设计,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兼顾学生升学与就业的不同选择,为学生更好地适性发展提供机会。
台湾地区技职教育包括中等教育的职高和高等教育的专科、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20世纪80年代,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以专科学校为主,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数量相对较少,学生提升学历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随着台湾地区产业结构由农业转型工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专科学校培养的技术工人、技术员已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而是需要越来越多的高层次“知识技术工作者”。在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和学生升学需求的叠加刺激下,兴办各类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显得尤为必要。在此形势下,台湾地区教育管理部门一方面增设新的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专科学校逐步改制为技术学院、科技大学。自1985年至2004年的20年间,台湾地区大学院校数量增加了117所,其中大学增加了59所,学院增加了58所。[6]教育改制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鼓励办学水平好的优质专科学校升格为技术学院,升格后的技术学院既能发挥原有办学资源优势继续培养专科层次人才,又能扩大本科层次学位供给,进一步畅通专科学生升学渠道。
第二,实施鼓励科技大学设置二年制技院系招收专科毕业生,运用科技大学优质资源,让更多专科毕业生有进修机会,为专科生提供更多发展的机会和可能。大学设置二技是为了衔接专科学校的教育,在报考资格上,日间部为专科毕业生提供直接报考全日制学习机会,进修部为有工作经验的专科毕业在职人员提供在职学习、进修机会。
第三,为满足未来科技整合及科技人才通识教育的需要,辅导已具规模的技术学院增设人文、管理等相关学科课程,在条件成熟后让技术学院更名为科技大学,使学校朝着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
为实现“适性扬才”的目标,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推行“技专校院多元入学方案”,包括四技二专联合甄选、四技二专技优入学、四技二专甄选入学、四技二专联合登记分发、四技申请入学联合招生、科技校院繁星计划、二技申请入学、二技技优入学、五专联合免试入学等。也就是说,高等技职院校招生方式主要有技优保甄、推荐甄试、联合登记分发三种。技优保甄对象为高级中学毕(结)业生或应届毕(结)业生且符合保送技能竞赛优胜及技术职种规定者,由技优保甄入学委员会同相关单位甄审后,参加统一入学测试,最终分数由入学测试成绩加优待加分成绩两部分组成,录取标准由技优保甄入学委员会议定;推荐甄试对象为高级中学应届毕业生,在经甄试校系自行审查后参加学校组织的统一入学测验筛选和指定项目甄试,录取标准由各甄选学校自定方式办理,类似于自主招生;联合登记分发与各校独立招生相对应,招生对象为高级中学应往届毕业生,考试依专业科目分类,考生以考试成绩报名参与校系分发,各校系决定各科目计算权重,类似以往联招方式。台湾地区教育部门加速推动多元入学制度,畅通学生进修渠道。
第一,扩大入学渠道。台湾地区高等技职院校入学渠道,除大学学科能力测验(学测)、指定科目考试(指考)之外,根据技职教育的发展需要,还增加了推荐甄选、申请入学等其他多元渠道。高级职业学校、五专可先办理推荐甄选,然后逐步扩展成免试入学。四技二专、二技进修部在职班,录取方式相对灵活,在审核申报者在校学习成绩、参加社团活动、职业证照获取及工作情况等资料后,结合面试情况择优录取。四技二专、二技日间部推荐甄选入学进一步放宽限制,由各校自订条件受理符合规定资格的学生,并将推荐对象由应届毕业生扩及至有工作经验的成年人。
第二,实施预修甄试入学。台湾地区教育部门根据技职教育发展和学生需求实际,推行技职院校预修甄试制度。该制度的核心是允许技职院校在校生在修习正常学业外预修高一层级学校课程,毕业后成绩优秀者可经甄试后到高一层级技职院校继续深造。另外,还推广先修选读制度,预修部分课程通过的甄试者,亦可取得正式入学资格。
第三,承认校外学习成绩及进修成果入学。台湾地区教育部门鼓励技职院校和校外学习型组织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允许双方学生修习的课程学分积累互认,形成“学分银行”,对符合录取条件的学生可通过推荐甄选的方式提供授予学历或学位证书机会。
第四,采取职业资格或技术证照学历鉴定入学。对于持有职业资格或技术证照的工作者,技职院校通过学历鉴定的方式,给予申报者获得相当等级的入学资格。这种承认学生入学前的工作经验与学习成绩的做法,能建立多元文凭价值观念,不仅有助于工作与教育的结合,还有助于回流教育制度的建立。
第五,实施“考招分离”招生制度。台湾地区技职院校招生采取“考招分离”制度,具体做法是教育部门委托客观公正、具有专业性的教育机构,由机构制定科学性、公平性、教育性的制度进行入学测验。学生参加大学学科能力测验、指定科目考试后,选择其中一次考试中的最高成绩作为入学成绩参加各类多元入学渠道招生,以减轻考生重复应考的负担。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各界对高层次技职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强,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扩大招生规模增加学位方面,也体现在进修形式多样化方便不同人群学习方面。因此,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实施两季招生政策,入学时间不再仅限于传统的秋季班(每年暑期招生,九月开学),也可以开设春季班(每年寒假招生,三月开学),甚至有的学校还有夏季班或一年四季都能招生。
第一,鼓励学校春秋两季招生,实施“三明治”教学。台湾地区教育部门制定相关制度,允许技职院校春秋两季招生,并推动“三明治”教学,使学生在校学习与业界实习交互轮替,这样学校可降低实习费用,学生可以掌握扎实的实践技能,业界可以运用基层人力,使三者共赢。
第二,扩大办理轮调式建教合作班。高级职业学校的轮调式建教合作班自1969年开办以来,成效良好,学生、学校与业界三方获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高级职业学校程度办理的轮调建教合作班逐渐面临困境,为此,台湾地区教育部门扩大轮调式建教合作班的办理范围,鼓励高等技职院校(专科及以上层次技职院校)继续办理轮调式建教合作班。[7]
第三,扩大办理教师赴企业界实习。随着社会的发展,台湾地区教育部门采取较为弹性的工作方式,扩大办理教师赴企业实习。如教师赴企业实习将不限寒暑假的短期时间,可以长期赴企业研习或与业界合作开展研发工作;办理单位不再只是教育行政主管机关,也可以由地区性学校联合办理。
第四,制定相关规定,放宽办学弹性制度。为放宽办学弹性,台湾地区教育部门制定了相关规定,使业界人士能凭借年资、工作经历及成绩入读高等技职院校,其入学前取得的技能证照、工作成绩可抵免部分学分。
第五,建立区域性建教合作中心。建教合作有其区域性,为此,教育部门于适当地区选择学校,成立区域性建教合作中心。该中心的主要职责是搜集地区性信息,建立传播网,加强媒介范围内业界与各级学校的合作,提升合作绩效。
1998年3月,台湾地区教育部门制定并颁布了《迈向学习社会》白皮书,希望通过终身教育建立学习型社会。白皮书的颁布,明确了建立终身学习社会的具体途径,特别是建立回流教育制度,要求向全民开放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且允许分段进行,累积完成。学校教育以外的学习成绩与学校教育同样重要,用人单位应当给员工提供进修机会,鼓励其参与回流教育,为全民接受再教育提供了可能。回流教育制度的确立,使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技职教育,更能满足技术人才继续深造的需求。在回流教育制度的推动下,技职教育的专业学习,让学习者能在生涯发展过程中分多次进行学习,不要求以“直达车”方式一次完成。换而言之,建立职业回流教育制度,目的在于为在职学生或一般社会人士提供学习机会,容许他们在人生的任何阶段,以全部或部分时间的方式参与技职教育的学习与提升。台湾地区建立高等技职回流教育的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为“非传统学生”提供更多受教育机会。“非传统学生”即未正常毕业已参加工作,但又想重回学校进修的在职人员。对于这些人,学校应提供第二次教育机会,专科学校以非正常上班时间进修的方式,提供相当层级的学历教育机会;技术学院与科技大学加大对有进修需求的在职人员推荐甄试,为其提供回流再接受高等技职教育的机会。[8]
第二,实施多元招生调整学生结构。为有需要的人提供更多教育机会是回流教育的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需求及时调整招生政策,实现多元化招生。除传统正规教育课程外,增加修习短期证书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为不同的学习者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机会是人人可终身学习的保证。
第三,建立大学部回流教育体系。其一,大学开设推广教育学分班。利用暑期、夜间及周末假日开设各类推广教育班,任何社会大众均可登记入学。修习推广教育学分累计达一定标准者,可授予推广教育文凭,该文凭等同专科毕业学历。其二,试行大学先修教育制度。对于高中毕业未考取大学亦未就业者,高等技职院校各学系可在现有教学资源能配合的条件下,提供其随班就读的机会。随班就读者经考核通过,高等技职院校可给予学分证明,进入大学后抵免学分,或比照修读推广教育学分累计达一定标准者,授予推广教育文凭。其三,开办社区学院。社区学院为社区人士提供进修课程,采取登记入学方式,以修读学分或非学分课程为主,修完一定课程的学分者可取得专科学历。社区学院的设置采取多元形态,可由大学附设或与专科学校合作设置,或由专科学校调整设置,或由高级职业学校特定类科为有需要且达到要求水平者设置,或由大学与社会教育机构合作设置,或由民间适当的机构转型设置。其四,其他渠道学习者的认证制度。教育部门充分肯定非学校体系的其他学习渠道在回流教育体系中的功能,如地方政府办的老人大学、县民学苑、民间办理的社会大学等。经由这些渠道的学习者,在认证制度建立后,可经由相关程序,给予同等学历的资格认定。
第四,建立学分累积与转移制度。为增强回流教育制度的弹性,切实方便在职人员学习进修,台湾地区教育部门允许学生的学习过程分段进行,所修学分可以累积,达到毕业要求学分后颁发毕业证书,这样学生无需在规定的学制年限内完成应修课程,学生的学习时间弹性增强。此外,允许学校对学生在校外学习型组织的学习成果转换为学生所修学分申请抵免或作为新生入学录取条件,但抵免学分不能超过总学分数的四分之一,这样学生可以避免重复学习,节省学习时间。
第五,用人单位提供员工进修教育假。教育假是用人单位为员工在工作期间提供进修机会,使其能有机会学习与工作或生活有关的知识,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教育假的时间长短、相关权益及所修课程与工作的关联性通过用人单位与工会组织协商约定或相关制度予以规范。
台湾地区完善高等技职教育体系的直接原因是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根本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职教育提出新要求,实践路径是构建与普通教育体系同等重要的职教体系。目前,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体系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是体系完整,层级清晰。台湾地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相对独立、互相支援;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结构完整、纵向通达,已经形成从中等技职教育到涵盖硕士、博士研究生层次技职教育的完整体系,并且与回流教育相互畅通;初中技艺教育、高级职业学校、综合高中属于中等技职教育,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研究所属于高等技职教育,毕业生最高可以获得博士学位。此外,台湾地区技职教育具有学制多元、衔接通畅的鲜明特点。台湾地区各类技职院校有自己的办学重点和办学目标,专科层次技职学校按不同入学资格分为二专、三专和五专,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分设二年制、四年制,学制多元而灵活,注重纵向衔接和横向的弹性转轨,较好地解决了不同层次技职教育之间的有机衔接。
二是入学途径多元,落实证照制度。打破“直通车式”的终结性教育制度,拓宽学生升学渠道,毕业生可通过联合甄选、技优入学、甄选入学、申请入学、联合登记分发、繁星计划、免试入学等渠道进入专科学校、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学习。同时,台湾地区逐渐完善职业证照制度,获得职业证照的人士,技职院校通过学力鉴定的方式,会给予相应的同等学历资格。职业证照与学历同等重要,可以相互转换。
三是产学合作,务实致用。台湾地区技职教育强调产学合作,通过办理轮调式建教合作班、建立区域性建教合作中心、扩大办理教师赴企业界实习等方式,与企业合作办学,切实增强学校教学资源的适用性,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增强学生技术操作能力。此外,技职教育注重务实致用的精神,初中强调技艺教育,科学规划综合高中课程,课程设计强调专题制作及实务学习,旨在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是摆脱终结性教育,与回流教育相结合。构建高等技职回流教育体系,通过学分累积与转移制度,为“非传统学生”提供更多受教育机会;调整回流教育入学方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使技职学校的学生能够通过“随时进出”和“零存整取”的方式完成学业。
台湾地区技职教育体系完整化、学制弹性化、入学方式多元化、课程务实化,并与终身教育、职业证照等制度相配合的特点,对祖国大陆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有如下启示。
一是加强宏观规划,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加快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构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祖国大陆职业教育改革的战略目标。台湾地区技职教育形成上下衔接贯通、普职横向沟通的构架体系,对大陆职业教育推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现代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克服了以往低层次教育的种种弊端,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为更好地发挥现代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大陆应充分吸收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的成熟经验,加快构建上下衔接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体来说就是要改变以往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让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既能选择直接就业,也可以选择继续进行更高层次的深造,让学生有更多成长的机会和通道,搭建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成长的立交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继续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强化专科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持续发挥本科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引领作用,在不同层级职业教育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形成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合力。此外,还应加强学制体系建设,推动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构建“多轨区间式”的升学通道,推动不同层次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过程的衔接贯通。
二是统整普高、职高教育资源,在高中课程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课程。根据社会实际,借鉴台湾地区发展改进中学技艺教育、办理综合高中的成功经验,祖国大陆可以对高中课程进行改革,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多方面能力的发展融合起来,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和调整,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单一课程结构,形成基于学科学习范围所需、体现学生多样化发展和多重选择性的课程结构。多样化的课程设置需要充分结合高中生的发展特点、认知水平、职业发展适应力等因素,在课程中增加富有时代感和现代气息元素的内容,加强学科课程与非学科课程的结合,以及学术性课程与非学术性课程(即职业类、生活类课程)的结合。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可以将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务技术教育相关内容分离,将其作为技术类课程纳入公共课范畴。
三是完善职教高考制度,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应统筹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发展,畅通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升学通道,调整高职招生计划分配和考试招生政策,逐步建立与完善职教高考制度,使之成为高职考试招生主渠道。进一步加强省级统筹力度,探索建立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考试招生制度,在现有的专升本考试的基础上,再适当加大应用型本科高校、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在职教高考中的招生力度;加强对职业教育贯通培养的指导,除了以往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联合培养五年制专科人才外,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高职学校与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本科学校)联合培养五年制本科人才,同时还可以探索办学水平较高、办学成效较好的中职学校与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本科学校)联合培养七年制本科人才,积极开展职业本科学校与具有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完全打通职业人才成长通道;不断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在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之间构建学分互认的体制机制,使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在两种教育类型间双向流动,不断推进职普融通、协调发展。
四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从政府主体走向多元参与。台湾地区技职教育注重业界对技职教育发展的深度介入,行业企业作为重要力量深度参与到技职教育发展过程,其提倡实务增能、注重实践等建教合作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当前,大陆职业教育正在推进产教融合的系列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可以学习台湾地区建教合作的经验,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相关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课堂有机融入到生产一线中,开展基于真实职业环境的实践教学;注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形成“前店后厂”的办学形态,推动企业与教学的融合从“高位”开始,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招生面试、师资招聘等方面全面介入学校办学,从企业需求的角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推动职业院校和企业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校企合作除联合培养人才外,还应围绕企业发展的战略需求,联合进行应用技术研发,为企业解决转型升级的技术障碍,在增强职业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和提升企业发展效益上实现双赢。建设产教融合云平台,推动高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机构合作,围绕产教融合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联合建设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市场导向、供需对接、资源共享的“互联网+产教融合”大平台。
祖国大陆职业教育正面临发展的瓶颈期,其社会认可度不高、吸引力不强、生源质量欠佳、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发展需求还有一定差距等问题,都将严重影响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新时代新形势的发展变化,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不断涌现,产业变革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如何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针对性和适应性等方面取得突破,是摆在职业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当前,祖国大陆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与台湾地区早些时期技职教育发展遇到的瓶颈和阻碍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台湾地区回流教育制度、建教合作的经验对祖国大陆职业教育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随着终身教育理念逐步被民众广为熟悉和接纳,校企合作制度的不断完善,将终身教育思想、校企合作政策运用到职业教育变革实践中,对推动职业教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