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花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兴安小学,福建 莆田 3511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这一表述言简意赅、清晰明确地阐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中核心素养的根本性地位,这也成为评价语文课程效率的关键因素。同时,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
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反馈与修正三个环节,其中反馈在教与学、师与生之间起着桥梁与纽带作用:学生根据学习体验、学习成效以多种形式向教师进行学习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优化与调整教学过程。课堂反馈在反映真实学情、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评”一体化思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堂反馈的作用,以核心素养为正确的目标导向,运用科学的课堂反馈策略来优化和提升课堂效果,让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得到充分体现,实现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语文学科通过语文知识学习,培养学生较为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语文学科要通过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小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文化品格、文化内涵;要通过学习中国优秀文化,激发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应成为小学语文的一个重要目标导向,也应该成为课堂反馈的重要内容与依据。
新课程标准在阐述文化自信这一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强调:通过语文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此同时在“课程内容”中明确了这三类文化的主题与载体形式。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立足于课程与教材内容,开展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以文化教育为载体提升小学生的文化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目标导向下的课堂反馈的重要内容。如四年级上册第22 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一篇有关革命传统人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的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师可以围绕“中华不振”进行革命历史文化渗透教育,让学生说说“中华不振”表现在哪些方面,为振兴中华有哪些革命先驱投身革命的浪潮、献身革命事业,为国家之独立、民族之复兴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课堂反馈融入了革命文化内容,教师对学生的革命文化知识、情感有了较好的把握。
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的双线并行是统编语文教材单元教学的一大亮点。人文主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进行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资源。小学语文课堂反馈要注重单元人文主题的教育,以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在单元学习之后对人文主题的正确深入理解。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为“艺术之美”,其中,《文言文二则》的《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是我国古代音乐艺术与书画艺术内容的文言文;《京剧趣谈》是以中国传统戏剧为主题的课文。教师通过设置“中国传统艺术欣赏”的议题,以口语交际的方式聊一聊中国传统艺术,以综合性学习“我了解/擅长的传统艺术”为形式,在实践性学习中交流、展示、欣赏中国传统艺术,激发小学生对传统音乐、传统书画、传统手工、传统戏剧等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小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多元的艺术学习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艺术情感以及艺术素养予以了解、反馈与评价。
文化教育与德育相辅相成,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情感,激发他们的文化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是文化教育与德育的共同目标。文化自信目标导向下的课堂反馈,要彰显立德树人目标价值,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到积极的熏陶。课堂反馈应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维度的达成,通过师生交流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的思想启迪与道德教育,再进行适当点拨与促进,强化语文课程的德育价值。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我爱你,汉字”,教师创设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汉字的喜爱的课堂教学情境。“学生对汉字的喜爱”这一德育目标直接反映在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以及汉字艺术素养两个重要维度。教师通过课堂观察以及学生完成的汉字探究任务和创作作品,了解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态度,通过挖掘汉字的历史、文化与艺术内涵,进一步激发小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疏理和整合,形成良好语感、积累语言经验、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结合语境进行交流的能力素养。通过小学语文课程学习,要让小学生具备正确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
语言文字建构与运用即语用,集中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通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知道小学生在一节课、一个单元、某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充分了解学情,了解学生语言文字应用的能力与水平,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与优化自身的教学方法。随堂练习是一种即时性的学习测评手段,教师围绕语文课堂的重要语言知识点来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趁热打铁地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四季之美》一课的教学中,运用了较多的动态描写来描写春之黎明、夏之夜晚、秋之黄昏、冬之早晨。教师要用好教材这个最好的“例子”,让学生运用动态描写、静态描写以及两者的结合来写出事物的韵味。教师让学生读一读“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等动态描写的精彩语句,然后尝试着仿照课文来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这种随堂练习,能让教师掌握学生对课堂语言知识点的掌握与应用情况,分析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素养,从而在课堂教学方法手段上进行针对性调整与优化,这是有效地进行学情监测的评价与反馈手段。
首先是创设阅读情境反馈阅读能力。阅读是一种语言表达与运用的重要手段,体现着学生的语感、语用能力。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核心语文要素为通过语言、动作描写感受人物品质;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教师在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中,需要着重教学生从语言、动作描写中分析人物。在《“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中,语言描写是亮点,将哈尔威船长的沉着勇敢、临危不惧、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选几名学生模仿哈尔威船长的语言,如(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着重看其是否很好地将语气、语调、语速与情绪正确而恰当地表现出来,考查学生的语言理解感受与表达的能力。教师通过学生的语言表达,来判断学生运用语言表现人物形象的语言能力的高低。
其次是创设表达情境反馈表达能力。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表达层面的语文要素为“观察事物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观察是前提,写清楚是目标。在本单元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对本单元语言运用的课堂反馈,可以通过创设表达情境来考查学生是否已经较好理解在观察基础之上写清楚的表达方式。以口语交际或者习作的方式就某一项科学小实验的实验观察、实验过程进行清楚化、条理化的叙述。根据学生的真实表达效果来评价学生在本单元表达要素的理解与运用上的水平,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与优化。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语文学科要通过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小学生要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较好的思维能力,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小学语文课堂反馈,要突出思维能力的目标导向,通过问题驱动与任务实践来反馈与评价学生的思维品质,优化与提升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教学方法。
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驱动思维的有效载体,同时也是反馈思维的一面“镜子”。课堂中,教师通过设置有效问题,以主问题、核心问题驱动学生思考,从学生的回答与完成的情况评价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同时以问题来启发和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通过归纳、综合、分析、比较、推理等手段,提升思维水平与能力。
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以复述故事为单元学习的重点,《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方帽子店》《漏》和《枣核》四篇课文都是故事性、情节性很强的文本。在本单元的知识总结与提升过程中,教师设置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复述故事不是照着读或背,而是用自己的话来讲故事的主要内容。通过本单元几篇课文的学习,结合课后的练习,大家想一想并总结一下,有哪些好的方法能帮助大家记住故事的大概内容、复述故事的基本情节?这一问题是反映本单元知识要点的核心问题。有学生结合《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课后习题二(填写表格,复述故事)思考:以时间为线索,分别从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又过了一天这四个时间段急性子顾客的要求以及慢性子裁缝的反应两方面来串联全篇的情节发展,能完整、有序地复述故事内容,总结出借助表格与示意图来帮助梳理故事,达到按顺序复述的目的。
语文学习是一项思维活动,学生只有积极思考,才能跟上课堂教学的节奏,也才能够理解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评价,不仅仅可以从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着手,还可以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着手,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更需要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品格。教师在思维能力目标导向下的课堂反馈过程中,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通过学生所提出问题的质量来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司马光》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中,有学生围绕“光持石击瓮破之”产生质疑:“用石头用力砸缸,石头容易伤到缸中的小孩;小孩子从缸中随水流出来也容易被口子割伤,这真是一个好的方法吗?”学生的独特见解与质疑,体现了学生不唯书、敢质疑的优秀学习品质,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是肯动脑、敢挑战权威的,思维是具有批判性、独创性的。
学生思维的灵敏性、独创性、批判性,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崇尚真知、勇用于探索创新的思维能力,是一种高阶化的思维能力,体现着学生的学习品质与思维水平。通过开展探究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开放的学习契机,以好奇心和求知欲驱动语文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地进行语文实践,开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个性化创意化表达,展现交流与表达的创新性、特色化,这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与表达的能力。
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能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馈,要注重对学生审美创造素养的评价,并将其作为课堂反馈的重要目标导向,让小学生树立语言文字的审美意识,培养良好的语言审美习惯与品质,在阅读与表达过程中注重审美,在语言实践中表现和创造美。
文学鉴赏的本质是文学审美。审美是创造的基础与前提,学生只有树立审美意识,才能在语言实践中注重审美化表达。在阅读中进行文学鉴赏,对课文与语段进行情感朗读与品味鉴赏,分析作品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的高超之处,体现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感受。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充分地创设阅读的情境,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语言、情绪、情感的投入表达效果,来了解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审美表现。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这首革命题材的诗歌的教学,教师让多名学生进行当堂的示范朗读,通过学生朗诵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情绪情感的投入与表现,了解学生在诗词的语言、意境、情感上的文学鉴赏素养,了解与评价学生阅读中的审美品位。当学生在某一方面的阅读表现没有达到应有水平时,教师再从作品本身以及诗词朗诵的角度进行教学的优化。
以口语交际及习作为主要内容与形式的表达,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审美创造能力,因此小学语文课堂反馈应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的审美创造能力进行了解与评价。以写作中的创意表达为例,构思的创意、表达方式与表达技巧的创意,都能有效地提升表达效果。教师在进行习作指导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另辟蹊径,写出新意;在习作评价过程中不仅从整体效果进行评价,还应从习作的创意表达层面进行评价,如:当学生某个词语、句子用得巧妙时应单独圈画出来;当学生在习作的立意角度十分新奇时,单独围绕习作立意对其进行表扬。在语文课堂反馈中,要让学生注重语言表达过程中不人云亦云,表达出自身的个性和新意。
总之,目标是行动的向导,科学的学习目标才能引领科学的学习行为,才有良好的学习效果。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课堂反馈的作用,要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导向,让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得到最大化凸显。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重视课堂反馈的意义,关注学习目标的任务的落实情况,为课堂提供科学的导向性和教学成效评价,才能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才能促进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更好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