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留,刘向丽,牛 明,赵中星,姚子威
(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36)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是江苏自“十三五”以来推进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苏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要求“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既是扛起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殷切期盼的使命担当和奋力作为,更是塑造强劲发展动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必由之路。江苏要深入研判全球产业创新重大形势变化,对标对表全球顶尖产业创新中心先行经验,找准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突破点”,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走在前列。
全球产业创新形势复杂严峻,这将成为江苏省应对发展变局、赢得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抉择。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加剧并向科技领域蔓延,美国大搞“脱钩断链”“小院高墙”,将一大批中国高科技企业及研发机构列入美出口管制“实体清单”,《芯片与科学法案》“四方芯片联盟”等动作频频。江苏身处贸易摩擦角力的前沿,有多家实体单位被列入美制裁清单,一些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被卡脖子问题十分突出,“科技创新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必须要在危机挑战中抢抓发展先机,在外部变局中开创发展新局,通过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在全球竞争中突围制胜。
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演进,这将成为江苏省适应科研新范式、抢占发展先手权的必由之路。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时期,科研范式深刻变革下创新的广度、深度、速度、精度急剧变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绿色能源、新空间开拓等前沿技术领域加快突破和应用,尤其是近年来“人造太阳”“ChatGPT”等新兴技术成为能源革命、人工智能的重要突破点,未来已来[1]。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生物医药、光伏、纳米、超算、物联网等产业和创新水平居全国前列,钢铁、石化、纺织、机械等传统产业迈上艰难转型升级之路,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在全国率先打造一流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拔得头筹”。
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启,这将成为江苏省扛起新使命展现新担当、绘就发展新蓝图的有力支撑。我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任务,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转变,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人口老龄化、资源环境可持续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时代问题成为全国和各地发展的必答题。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产业科技创新工作,将创新作为牵动高质量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在当前这种背景下,江苏要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历史性机遇,形成在全国领先、全球一流的产业科技创新新模式,推动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美国硅谷[2]、波士顿[3]、纽约[4],英国伦敦[5],日本东京[6],德国巴登-符腾堡[7],印度班加罗尔[8]等城市是世界公认的最具创新能力和活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从发展历程和建设经验可以发现,其在企业集聚、创新范式、技术氛围、空间营造和政策制度等方面具有一定共性特征。结合江苏发展实际,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应该将全省建设成为以聚合全球科技成果和创新要素为源泉,以畅通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引擎,以高水平企业主体和高能级创新载体为依托,以充满活力开放式跨组织创新网络为支撑,以近悦远来的创新生态和科学精准的治理机制为保障,建成世界重大产业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和国际先进制造产业集中集聚高地。
以畅通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引擎,就是要依托江苏市场规模广阔和产业体系完整的优势,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痛点,建设一批产业转化促进中心、产业技术市场化研究中心,培育丰富多元的科技中介、技术经纪等机构,建立科技项目发现、挖掘、策划和服务工作机制,形成高效、顺畅、便捷的成果转化通道,打造全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形成面向全球的创新成果集聚高地。
以全球科技成果和创新要素为源泉,就是要依托江苏开放型经济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优势,重点聚焦“1-100”等创新环节,引进全球重大产业技术创新成果向江苏集聚,吸附世界级科学家、企业家、青年人才和跨国型创投资本,形成国际创新技术和要素“强磁场”,构筑江苏产业创新永不枯竭的动力源,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孵化池。
以高水平企业主体和高能级创新载体为依托,就是要依托江苏创新型企业和机构体量优势,着力推动企业成为产业创新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充分激活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园区经济等创新载体活力动力,形成产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阵地,形成大批产业前沿技术创新成果和引领性先进产品,推动江苏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全面提升江苏产业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
以充满活力开放式跨组织创新网络为支撑,就是要依托江苏高校人才等资源富集优势,适应科学范式深刻变革新趋势,形成企业主导、资源集聚、充分协作的新型科研组织方式,全面提升产业创新各资源要素的组织化程度和配置效率,形成面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强大攻坚水平和精准突破能力,打造各类创新相关方目标共同、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收益共分的产业创新生态。
以近悦远来的创新生态和科学精准的治理机制为保障,就是要依托江苏在优化营商环境和深化改革上的扎实积累,持续强化政府的资源组织和服务能力,聚焦科技成果评价、利益分配、人才价值实现等体制机制作出重大突破,打造科技中介、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丰富多元的创新生态,培育勇于创新、尊重创新、激励创新的价值导向,形成现代化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以国际先进制造产业集中集聚高地为标志,就是要依托江苏作为国内众多产业循环发起点和联结点优势,围绕“四个面向”,坚持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在物联网、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重要产业领域向全球领军者进发,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成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加速全球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强化全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支持江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中集聚高地。全球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共性特征如表1所示。
江苏拥有40个产业门类和丰富的产业链条,但多个产业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问题。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要坚持有限目标、重点突破。一是加快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突破重大核心技术的主要载体、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抓手,围绕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力设备等产业链,打造全球地标产业和创新策源地,形成全球产业控制力和技术主导权;围绕人工智能、高端软件及信息服务、新型功能材料、海洋工程装备等优势产业,加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二是积极下好未来产业的“先手棋”。发展未来产业是江苏省拓展产业新赛道、构筑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要充分利用好市场空间优势,聚焦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生命健康等引领未来的重大风口,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关键性技术研发项目,积极开发商业应用场景,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引领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领航者”。三是打好传统产业现代化技术赋能“攻坚战”。注重以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重塑传统优势产业制造模式和价值形态,汽车行业要向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氢燃料汽车等“快车道”转变,纺织产业要向智能化、高性能、生物等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倾斜,钢铁行业要以材料升级、材料替代、绿色发展为导向,化工产业要强化微化工、先进煤化工、生物化工等技术研发应用,提升高端精细化学品占比。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以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核心的创新载体提升行动,江苏要积极参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快形成梯次推进、有序发展的产业创新载体建设体系。一是建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产业科技创新中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需要紧扣“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使命、代表国家水平”的目标定位,围绕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核心性领域,面向江苏省重大产业需求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二是培育壮大国家级产业科创中心。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高水平建设一批“国字号”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高端产业创新载体,充分发挥高端产业创新载体带动作用。三是突出园区创新主阵地作用。提高园区专业服务能力,围绕园区主导产业,为园区内主导产业和需求企业提供公共研发中心、工程试制、检验检测、试验场景等新服务,协助解决园区内企业发展壮大和产业集聚集群过程创新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创新面临创新主体各自为战、研发周期冗长滞缓、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快资源整合,形成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的高效组织推进机制。一是夯实企业创新主力军地位作用。企业是产业创新的主体,需要从制度上强化企业在创新全局中的位置,推动企业牵头配置更多创新要素。大力实施新一轮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培育若干具有生态主导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科技“领航者”。深入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加快形成一批具有产业链关键环节掌控力的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二是构建市场化导向的产业创新组织体系。新一轮科技革命下的产业创新主体更多元、活动更复杂、知识更综合,需要凝聚社会多元主体的创新合力。强化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公共服务平台等服务创新转型的功能,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产业联盟、创新联盟等创新联合体,着力提升产业组织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全面提升政府服务产业创新水平。需要充分适应当前科研范式深刻变革下的新特征新趋势,在财政投入、创新布局、资源统筹、人才引育、成果保护、场景供给等强化保障水平,提供更加精准、更加全面、更加优化的制度和政策供给。
江苏拥有全国最为雄厚的高校和人才资源,但科技研发和市场实际长期存在“两张皮”问题,高校服务全省经济发展的前沿性、交叉性及“卡脖子”领域重大创新成果较少。一是激活科技成果转化“源头活水”。充分激活江苏省高校、科研机构等掌握的创新“沉睡资源”,创造条件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推动高校在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开设“专利市场”,让更多科研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二是搭建高效能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优化提升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服务功能,积极引入专业化、国际化、规模化的第三方机构,着力提升成果评价、成果转化、市场交易、融资贷款等方面创新,形成不同层级、不同领域技术交易有机衔接的良好局面。三是畅通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路径。发挥行业协会、技术联盟等市场组织的纽带作用,培育一批精通市场和技术的科技中介、技术经纪等机构,为科研人员提供价值评估、技术孵化、市场定位、产品推广、法律政策等方面的专业指导,打通从专利技术到产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与旧金山硅谷、伦敦、班加罗尔等全球知名产业创新相比,江苏省科技创新在科技成果评价、创新动力激发、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存在短板不足,要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打造竞争力强、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创业氛围。一是优化重大科技成果组织管理制度。推进江苏省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改革,实行真榜、实榜导向的“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完善定向择优(委托)、省地联动、军地合作等重大任务组织方式,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经费包干制、信用承诺制。二是建立健全结果导向的评价制度。强化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健全科研项目后评价、第三方评价、市场评价等相结合的成果评估方式,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投入产出效益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扭转当前科技评价内部形式化、简单数量化、论文理论化等倾向。三是完善创新激励和保障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深入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扣除成本后向研发人员倾斜,让研发创新成为社会高度认可、青年就职向往的热门方向。
近年来,江苏省民营企业只有两成在研发过程中使用过银行贷款,对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吸引力亟待增强,需要进一步完善面向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场景供给,营造创新要素更为集聚的优良生态。一是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集聚一批“高精尖缺”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一批高水平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和高层次跨专业实干型人才。特别是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尊重企业家创新创造,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强科技企业家队伍建设。二是构建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强化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探索设立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母基金,重点在技术研发、产品孵化、产业升级等市场容易“失灵”领域发挥领投示范作用。完善适应创新链需求、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等科技金融服务。三是打造产业创新应用场景。面向物联网、生物医药、新型电力等重点产业领域创新技术、产品和服务,依托国有公共资源打造高水平的智能驾驶、智慧建筑、远程医疗、安全电力、数字城市等场景,有效缓解首创技术、首台套设备缺少“吃螃蟹”市场问题。充分发挥场景建设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场景孕育出更多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技术服务,鼓励社会企业积极采购应用,形成技术突破向市场产品迅速转化的创新环境。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对江苏高质量发展全局和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久价值。从硅谷、波士顿、伦敦等全球领先的创新中心发展经验来看,江苏需要以聚合全球科技成果和创新要素为源泉,以畅通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引擎,以高水平企业主体和高能级创新载体为依托,以充满活力开放式跨组织创新网络为支撑,以近悦远来的创新生态和科学精准的治理机制为保障,建成世界重大产业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和国际先进制造产业集中集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