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

2023-12-09 17:53李坤键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城乡要素机制

李坤键

(合肥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城乡融合旨在实现城市与乡村在社会、机制、体制、资源、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城市与乡村的“相互脱节”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共同富裕、小康社会建成的现实问题。通过城乡,融合能够破除二元结构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解决乡村经济建设速度缓慢的问题,切实推动乡村社会健康、全面的发展,均衡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当前,我国以城乡融合发展为抓手,在缩减城乡收入差距、重塑城乡关系、均衡要素流动的过程中,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1 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关联

通常来讲,城乡融合是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板块”与“关键内容”,能够从生态、文化、治理、经济及生活富裕等角度重塑乡村社会结构,缩减城乡差距,提升乡村生活品质。与此同时,城乡融合以提高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均衡城乡发展为导向,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互为支撑、相辅相成,在空间、本质、目标上拥有鲜明的一致性。

首先是空间一致性。离散的城乡结构不利于乡村振兴的实施与城乡融合发展,这也要求我们统筹城乡空间,使乡村和城镇根据自身的功能定位,逐渐成为农村居民理想的生存场域,切实实现城市与乡村的“相互联动”。然而在促进城乡空间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全面而系统地规划城乡空间场域与结构,积极构建一个有效的节点机制;通过乡村规划,打造产业空间机制;亦或者构建沟通网络,营造城乡融合的空间格局[1]。推进城乡空间结构实现一体化也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是产业深度融合、人才繁荣发展、经济高效增长的前提与基础,能够为我国推进乡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其次是本质一致性。城乡融合发展,既包括城镇的发展、乡村的发展,又包括二者间互融互促式的发展。城乡融合涵盖了乡村振兴,并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功能。乡村振兴的目的是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最后是目标一致性。乡村振兴旨在解决农村社会矛盾,通过缩小城乡差距,激活乡村经济活力,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城乡融合是伴随乡村振兴战略而提出的,是在破解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视域下对城乡关系的调节。推进城乡均衡发展与一体化建设,构建绿色宜居的生活环境,激活乡村发展活力,促进乡村社会繁荣发展与现代化建设进程。所以在目标层面上,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存在高度的一致性。

2 乡村振兴下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我们坚持农业优先、农村优先发展的基本原则,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目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系、体制及机制,重塑城乡关系,激活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明确“城乡融合发展与建设”的现实基础。

2.1 农业现代化发展快速

通常来讲,农业现代化旨在将现代技术、模式、方法、理念融入到农村农业的建设中,转变传统农业收效缓慢的格局。农业现代化的内容是通过现代化生产方式,如集约化经营、机械化生产提升农业效率与产量。进入21 世纪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尤其是城乡差距相对较大,发展不协调。从2004 年到2018年,中央多次强调推进农村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升了农业机械配置率及农作物产量,为城乡融合奠定了坚实而强大的基础,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提供了保障。譬如在农业机械化层面,农用拖拉机从1978 年的55.2 万台,发展到2018 年的670 万台[2]。

2.2 城市现代化程度提升

城市现代化主要指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实现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等发展目标的过程。同时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也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根据理论研究发现,城市现代化通常被划分为:“准备阶段”“起飞阶段”“稳定阶段”“完全实现”四个阶段。其中“准备阶段”的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起飞阶段”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为辅;“稳定阶段”的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产业占比为80%;“实现阶段”的产业比重从大到小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当前我国城市的带动、扩散、辐射作用逐渐增强,从1978 年至2020年,城市总数从193 个逐渐增加为685 个。全国大约70%的生产总值、85%的产业增加值、60%的工业增加值都来源于城市[3]。高等教育与科研力量普遍集中在城市地区,城市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区域。而从城乡融合的角度出发,城市现代化发展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带来了强大的物质保障。

2.3 利益诉求的多元化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市场主体主要以政府、企业、居民为主。而在城乡融合过程中,政府、企业、城镇居民及乡村居民等主体都拥有不同的发展愿景和利益诉求。譬如农村居民的利益诉求是城镇化发展、城市居民是绿色化生活、企业是拓宽市场规模、政府是补齐农村短板,全面推进共同富裕。而在利益诉求多元化的基础上,市场主体对城乡融合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也有所不同。譬如在农村层面,我们应优化农村生活方式、就业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城市层面,我们应加强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康养农业的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质量。在企业层面,需要企业以连锁经营、设立分公司的方式,渗透乡村地区,拉动当地的消费需求与就业需求,创造更多的盈利机会。在政府层面,需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弥补乡村经济发展短板,促进城乡的全面融合。因此利益诉求的多元化,有利于我国城镇地区与农村地区的融合,有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3 乡村振兴下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刻把握城乡关系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所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共同富裕、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是推进城乡融合,城乡融合需要在重塑机制与双向交流的前提下,促进各要素、资源及文化的融合发展,但在现实实践中却面临着诸多层面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城乡融合发展的实效性。

3.1 要素流动机制的缺失

缺乏科学的要素流动机制,容易导致城乡要素在优化配置、平等交换、自由流动上面临诸多的挑战,阻碍了城乡融合与乡村组织、生态、文化、人才、产业等全面振兴。一是劳动要素不足。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拥有了大量的就业与致富机会。但农村地区却由于“要素相对稀缺”,导致经济发展较慢,难以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要求。所以,乡村劳动力会集聚城市地区进行创业就业,导致农村人口结构失衡。二是资本要素的倾向性流动。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地区通过发挥自身的政策优势与区位优势,累积了大量的资本。但农村地区由于农业自身的低效性与弱质性,造成乡村发展缺乏足够资金资源的支持。三是土地市场的不均衡,即城市土地的不断扩张,导致农村要素不断流向城市[4]。

3.2 公共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制定了工业优先发展的政策体系,导致城市工业不断扩张,公共资源倾斜于城市地区,加剧了城镇与乡村分割、分裂的矛盾。由于国家政策方针的倾斜决定了城乡发展的模式,在持续推进城镇工业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坚持“先富带动后富”的理念,将优势资源投入到城市建设中,导致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出现了严重失衡的问题。而拥有充足资源的城市在教育、交通、经济等方面拥有巨大的优势,并且发展程度高,获取资源的能力强。农村地区在诸多层面依旧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需要更多的公共资源的支持。

3.3 城乡文化融合困难

文化融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内容,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保障。但在实践中,城乡文化融合却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在文化意识上,由于文化资源与教育资源欠缺,公共文化服务薄弱,导致农村居民缺乏文化融合的意识,导致农村居民参与文化融合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在制度层面,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城乡文化融合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但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很多地区都存在“轻文化”“重经济”的问题,导致乡村文化建设缺乏保障,并且落后的管理模式、机制容易影响到城乡文化资源的双向流动。三是在经济上,缺乏统一文化市场。当前城市与乡村文化市场,普遍穿在缺乏交流互动,要素无法融通的问题,并且城乡文化市场存在着“一边倒”的问题,即城市文化市场繁荣,而乡村市场相对“疲乏”,严重影响到城乡文化的共享与转化。

4 乡村振兴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由于受资源、要素、文化等问题的影响,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着诸多方面的问题。但要想切实破解城乡融合难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们就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优化要素流动机制、加强公共资源配置及促进城乡文化融合的方式,实现城乡的深度融合。

4.1 优化要素流动机制

要想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们就需要建立健全要素流动机制。搭建要素流动机制是全面实现城乡均衡、协同、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创建“突破口”关键步骤。一是培育要素市场。通过财税优惠,价格调节、资格认定、市场准入等政策促进城市要素的产业化与市场化,畅通乡村经济发展渠道,促进资金、人力及土地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充分流动,为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融合提供可靠的保障。二是深化土地改革。在要素流动机制建设中,我们应激活土地活力,完善收益分配机制,加强三权分置改革,从而平衡土地经营权、承包权、所有权之间的关系。依法依规监管土地市场,维护农民利益,从而使土地成为城乡融合的动力源泉。三是增加人力积累。在完善乡村社保体系及就业、创业机制的前提下,创造氛围浓厚的营商环境,吸引农村居民返乡就业、返乡创业,或指引城市居民在乡村探寻致富机会,从而促进劳动力在城乡间的快速流动。在此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促进城乡教育的协同化、一体化发展,通过城市教育资源流向乡村地区,增强农村教育实效,为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4.2 加强公共资源配置

一是优化配置方式。通过“市场配置经验”优化、改进、创新传统不科学的配置比例,遵循高效公平的原则,构建科学的配置“机制”与“标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政府拥有更充足的资源促进乡村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同时,积极推进乡村交通、医疗、教育的建设,形成均衡、公平、公正的资源配置格局,能够为城乡融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加强部门联动。我国政府部门应深化各部门的联动与沟通,实现优势互补,规避分配不均衡及重复分配的问题,努力提升资源配置质量,实现城乡资源的全面、充分、均衡的运用。三是构建问责机制与监督机制。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涉及多部门、多层级,过程复杂,容易出现浮于表面、贪污腐败等问题,导致城乡资源配置质量低下,影响资源配置的均衡性、公平性、公正性。因此政府部门应及时公示资源配置数据,提高透明度;完善问责机制与监督机制,确保城乡公共资源得到科学的配置。此外,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可以充分应用在公共资源配置中,不仅能明确公共资源分配的状况、质量及满意度,还能强化监督机制与问责机制,确保公共资源分配机制的公开、透明、全面、有效。

4.3 促进城乡文化融合

城乡融合需要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文化,发掘、传承乡村文化是激活乡村经济活力、凝聚乡村精神、实现乡村经济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的重要路径。而发掘乡村文化同时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精神保障,可以缩减城乡居民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差距,能够深化城乡交流深度,确保城乡居民、企业、政府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一是加大宣传引领。即在农村和城市地区,通过宣传教育鼓励居民参加各类文化融合活动,在弘扬与保护乡村文化的前提下,“汲取”“整合”“改进”“转化”城市文化成果。而城市在文化建设中,应积极吸收优秀乡村传统文化,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完善管理体制。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我们应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优化发展机制,提升城乡文化融合的质量和效率。改进调配机制,提高文化管理与文化建设在财政调配中的比重,为农村文化传承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三是构建统一的文化市场。在传承乡村文化的前提下,我们应搭建双向流动的共享机制与发展机制,实现城市与乡村文化的“双向流动”,让城乡文化在文化市场上得到共享、流动及创新。在构建统一的文化市场中,政府部门还应制定科学的“评估机制”与“审查机制”,确保文化市场均衡、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文化资源的融通、流动、共享质量。

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城乡发展思路的转变。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有之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要素、资源、文化的充分融合,需要我们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模式的改革,提升城乡发展要素、资源、文化的融通质量,增强城乡融合发展的实效性,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猜你喜欢
城乡要素机制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城乡涌动创业潮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