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敏,谢天慧,周 涵
(1.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2.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 自贡 643000)
为促进自贡市中药种植产业发展,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分析自贡市人工种植(养殖)中药资源状况,调查人工种植(养殖)中药材品种种类分布、数量、种子的来源情况、产量、面积、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为自贡市发展中药材种植开发、建立和扩大高效优质中药材种植基地提供参考依据。
自贡市地处四川盆地南部,在北纬28°55′37″~29°38′25″、东经104°02′57″~105°16′11″,辖区面积4 381 km2。区域内构造简单、岩层产状平缓。东南部褶皱紧密,构造狭长,西北部相对宽缓。地势西北部高、东南部低。西北部是自贡市低山集中分布区,海拔一般在500~800 m,最高点在荣县丁家山主峰,海拔901 m。东南部海拔300~400 m,最低点在沱江出富顺境处水面,海拔241 m。地貌类型属低山丘陵,由低山、丘陵、平坝和沟谷地貌组成。自贡市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7.5~18.0 ℃,冬暖夏热、春早秋短。全年多阴云天气,降水量丰沛,降水集中于夏季,年均降水量1 000~1 100 mm。空气湿度较大,年平均相对湿度80%。年平均日照时数1 150~1 200 h。气温常年≥0 ℃的平均积温为6 535~6 716 ℃;气温常年≥10 ℃的平均积温为6 004~6 227 ℃。适合栽种多种药用植物。
自古以来自贡市有种植泽泻、半夏、白芍、鱼腥草、金银花、柴胡等中药材的历史,富顺、荣县的丘陵山地地区尤其适合药材生长。截至2022 年,自贡市中药材栽培面积约为3 527 hm2,产量1.52 万t,产值约3.6 亿元。其中荣县作为药材主产区,中药材栽培面积为2 400 hm2,面积占比68%;产量1.05 万t,产量占比69.1%;产值1.57 亿元,产值占比43.6%。养殖的动物药材有乌梢蛇、蚯蚓、水蛭等。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为柴胡、砂仁、石斛、黄栀子、无患子、金银花、荆芥、黄精等。主要实地走访调研了以下几个品种。
养殖的乌梢蛇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别名乌蛇、乌风蛇[1]。自贡市沿滩区富全镇养殖的乌梢蛇是从当地山区捕捉的野生乌梢蛇与人工养殖乌梢蛇进行杂交以后的驯养品种,经过繁殖发展,形成了较大的养殖规模,年产2 万余条乌梢蛇。乌梢蛇养殖应选3 年以上蛇龄,体重大于0.4 kg 的无伤病、强壮、发育良好、活动能力强的优质野生乌梢蛇。配种的雌雄比例约6~8∶1。乌梢蛇每年的繁殖期为5—7 月,发情期将配比合适的雌蛇和雄蛇放在一起自由交配。发现蛇卵后及时收集并孵化。蛇卵孵化器底部铺上高约30 cm 的洁净沙土,将受精卵横卧于沙土上,有效孵化温度保持在28~30 ℃以上,经常喷水使沙土的湿度保持在15%左右,每隔7 d 翻动受精卵1 次,灯光照胚检查发育情况,及时清理死胚。乌梢蛇以鼠、蛙、鱼为主食,一般每7 d 投喂1 次。蛇在冬眠期间基本不进食,产卵后进食量大,刚孵化的小蛇一般7 d 内不进食或少量进食,对食物较挑剔,需要精细化喂养。养蛇场温度应控制在13~30 ℃,湿度保持在50%,蛇园应保持清洁。越冬前1~2 个月应供给充足、富有营养的食物,以提高蛇的综合抗性。自贡市采用野生乌梢蛇参与人工繁殖,提高了适应性和抗病性。
自贡市栽培的柴胡主要是伞形科柴胡属竹叶柴胡(Bupleurum marginatum Wall.ex DC),为多年生草本,主根发达,木质化,纺锤形,具深红棕色外皮。茎高,绿色,基部木质化,实心,有时带紫棕色。叶鲜绿色,常革质,披针形或线性。复伞形花序,总苞小,浅黄色花瓣,长圆形棕褐色果实。花期6—9 月,果期9—11 月。对土壤和自然环境要求不高,适应范围广,耐寒耐旱,喜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每年4 月播种,采用直播或育苗移栽法,以农家肥为基肥,设置排水沟。苗高10 cm 左右时,应注意及时除草松土,生长期应中耕3~4 次,在干旱及雨季应及时中耕,防范病虫害。生长期根据土壤肥力及长势情况进行追肥,以农家肥为主,配合施用氮磷肥。
雨季注意排水防涝,以防治根腐病。根腐病用多菌灵防治,霜霉病用波尔多液防治,白粉蝶和小菜蛾用敌百虫防治[2]。竹叶柴胡主要分布在荣县正紫镇中药材现代化农业园。
种植的砂仁为姜科植物绿壳砂(Amomum villosum Lour.var.xanthioides T.L.Wu et Senjen)或者海南砂(Amomum longiligulare T.L.Wu),为姜科豆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3 m 左右,散生茎,根茎匍匐于地面,叶长披针形或线性,光滑,穗状花序,膜质鳞片,白色花萼,椭圆形蒴果,成熟后紫红色,种子多角形,具浓烈香气,味苦凉。花期5—6 月,果期8—9 月。砂仁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低温,忌干旱、水涝,喜适当荫蔽环境,生长在有流水的溪沟边,适宜种植在疏松、肥沃、深层沙质壤土中。播种可春播或秋播,选优质果实,播种前应晒果核沤果。出苗后,应及时覆盖遮阳90%左右。待叶片长到8 片左右,降低遮阳度到70%,此后长期保持此遮阳度。每年除草5~8 次,主要在雨季进行。施肥以氮肥和磷钾肥为主,注意保持土壤湿润。进入开花结果期后,遮阳度应保持在60%左右。
砂仁主要的病虫害为茎枯病,雨季后多发,可用波尔多液喷施防治;叶斑病,多发生于苗期,应及时清除发病植株,可用波尔多液或代森锌1 000 倍液喷施;果腐病,在高温多雨季节、植物叶片过密、通风排水不良时发生。可通过加强田间管理,通风透光排水,撒施草木灰增强抗病能力。砂仁主要分布于荣县新桥镇、宝华镇、双石镇、富顺县彭庙镇等区域。
石斛主要品种有金钗石斛、霍山石斛、铁皮石斛,为兰科石斛属植物。直立茎,肥厚肉质,圆柱形,具节,革质叶,花白色或淡紫色,每年5—6 月开花,果期7—8 月。喜温暖湿润半荫蔽环境,长于海拔800 m 以上山地林中树干或山谷岩石。富顺县青山岭石斛采用无菌环境下胚胎苗培养后分株繁殖,多在春季进行,采用优质种苗进行组培育苗,成株后移栽于苗园中,苗园应搭建遮阳设施,遮光度70%左右,应经常以喷雾方式浇水,保持土壤疏松湿润。石斛生长旺盛季节集中在每年6—9 月,期间应注意适当追施叶面肥。冬季气温较低,应停止浇水,注意保暖防冻害,可用地膜或秸秆稻草覆盖保暖。石斛主要分布在自贡市富顺县琵琶镇青山岭中药材种植公司。
黄精为百合科黄精属植物,根茎圆柱形膨大,具节,直径可达1~2 cm,株高可达90 cm 以上,轮生叶,披针形,长8~15 cm,花序似伞状,花被乳白或淡黄色,浆果黑色,花期5—6 月,果期8—9 月。黄精多采用种子繁殖,采收果实后,去果肉,用3%双氧水消毒,湿藏促进其萌发。选择湿润、阴凉、排水好、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沙质壤土种植,切忌连作。以农家肥或有机肥配合复合肥充分施足底肥,栽种后可覆盖秸秆、干草保持地温,出苗后应及时中耕除草。花期需水较多,阴雨连绵天气应注意排除积水,展叶期应打顶控旺。
黄精病虫害以黑斑病、蛴螬为主,防治时注意清理田园,配合施用波尔多液。黄精主要分布在富顺县琵琶镇、荣县正紫镇、新桥镇、东兴镇等区域。
黄栀子为茜草科栀子属植物,别名山栀子、黄果。灌木,高达2 m,叶对生,革质,长圆状披针形,全缘。花单生于枝顶,白色或乳黄色,具柔毛。果卵形,黄色或橙黄色,有翅状纵棱5~9 条,宿存萼片长约4 cm。每年3—7 月开花,5 月至次年2 月结果。黄栀子主要分布于荣县铁厂镇、新桥镇、墨林乡、度佳镇、东佳镇、高山镇等区域。
无患子为无患子科无患子属植物,落叶乔木,叶互生,圆锥花序,花冠淡绿色,核果球形,黄色。无患子主要栽种地为贡井区建设镇惠森无患子种植专业合作社。
金银花为忍冬科忍冬属植物忍冬,为多年生半常绿藤本灌木。幼枝红褐色,具黄褐色柔毛,叶纸质,卵形或披针形,具短柔毛,花类绿色具密集柔毛,开放后白色或黄白色,果实圆形,褐色。花期4—6 月,果期10—11 月。忍冬适应性强,对土壤气候要求不高。金银花种植基地分布于荣县保华镇、大安区三多寨镇、富顺县富世镇、庙坝镇等区域。
荆芥为唇形科荆芥属多年生植物,茎基部多木质化,高1.5 m,具白色短柔毛。叶心脏形,革质,黄绿色,具短柔毛。花序聚伞状腋生,花萼外被白色柔毛,花冠白色,具柔毛。卵形小坚果,灰褐色。每年7—9 月开花,9—10 月结果。荆芥分布于荣县正紫镇、双石镇、东兴镇等区域。
3.1.1 产业规模小,基础设施薄弱
因为中药材产品销售渠道特殊,销售价格波动大,生产效益不高[3],导致中药材生产基地多分布在较为偏远、地力水平差、道路、水利等基础配套不足的地区,农机农技融合度低,农机装备少。中药材的晒场、仓储、分拣分选、切制等配套设施设备不足。
3.1.2 科技支撑不足,标准化生产水平低
目前,对中药材的科技投入十分有限,科技成果创新、转化、应用程度低,一些生产技术难题未能解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缺少专业从事药材栽培、育种、加工的技术人员。中药材生产所用种子、种苗多以农户自繁自育为主,品种有混杂退化现象,药材品质没有保障。在中药材生产上,种、管、收的标准化水平低。
3.1.3 产业化程度低,带动能力弱
自贡市虽然有多家中药制药企业和中药兽药制药企业,但对本市生产的大宗药材开发利用量较少。全市80%中药材由种植大户、合作社与外地药商收购外运销售,20%中药材由企业带动农户种植回收。缺少大企业带动,信息不畅、市场衔接不够、抗风险能力弱,产业化程度不高。
3.2.1 企业为主体,规模化发展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乡镇组织、部门服务的原则,“扶优助小”与“招大引强”并重,充分调动企业和农户的积极性,引导企业按中药产业链、专业化分工朝“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方向发展,组织实施重点中医药健康产业项目,实现自贡市中医药健康产业的集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4]。
3.2.2 政策扶持,产研融合
实施设立用于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制定扶持政策、提供技术服务等措施,把培育中医药健康产业的龙头企业作为提高产业整体水平的重要环节,着力推动“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建立省、市、县联合的新型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制剂、良种繁育、规范化种植、产地加工、产品开发等关键环节的技术研究和成果应用,依靠科技提升产业的整体效益。
3.2.3 提高产量,提升质量
在中药商品制造的全产业链各环节中,强化质量优先意识,完善中药材标准体系和各环节规程,提高中药材生产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
3.2.4 加强主体培育,注重品牌打造
加大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创建中药材示范性经营主体。通过招商引资、兼并、收购、控股等方式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支持产业龙头企业实现资源整合,培育“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联农带农能力。重视中药材品牌塑造,构建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体系。积极申报创建“荣县柴胡”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力推广中药材GAP 种植,建立药材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不断提高中药材质量。
3.2.5 推进产业融合,延伸效益链条
加快发展中药材加工产业,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建设中药材晾晒、烘干、分选、包装、贮藏、切片等功能健全、设施完善的产地初加工基地,提升中药材商品化处理水平。着力发展精深加工,推进中药材加工技改,开发药食同源食品、中药饮片、饮品、日化产品等新产品,丰富产品种类。加速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在产业发展集中区,大力发展以中药材为主的休闲农业,完善休闲设施,打造康养、药膳、体验等复合型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休闲农业示范区和田园综合体,同步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推动新型营销向中药材延伸,打造多功能电商平台,完善物流体系,开创多产融合、协同发展新格局。
自贡市的中药种植产业发展潜力较大,目前产业化种植的药材种类局限于少数几种,部分药农零散栽种一些药用植物。因此,文章建议由政府引导,中药材合作社与药农集中合作,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药用植物规范化种植技术指导,中药材公司统一收购与销售,增加自贡市种植中药的品种,提高中药材品质,增加企业和药农经济收入,实现自贡市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