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应对突发事件反思高校后勤保障:问题与对策

2023-12-09 15:19熊永强
经济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后勤保障高校后勤物资

熊永强

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工作中,高校后勤服务保障经受住了巨大挑战和考验,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和支撑。同时,也暴露出许多常态化运行时不明显的问题和不足。由此,系统梳理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探析原因并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对于完善高校治理,提升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后勤保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校后勤保障的主要内容与模式

(一)高校后勤保障的主要内容

高校后勤保障的工作内容繁杂多样,管理服务对象数量数以万计,一般分为多个板块由相应职能部门负责。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后勤保障的具体内容可以总结为以下10 项[1]:物资的筹备、隔离周转区的建设与管理、学生公寓管理与服务、食堂管理与餐饮保障、水电气供应基础设施的维护与保障、校园封闭式管理、环境卫生的整治与消杀、外包单位人员的监管、场地的保障与消杀、商铺管理。以上内容根据重要性和作用可以分为基础性任务、关键性任务和支撑性任务三类。

(二)高校后勤保障的运行模式

高校后勤保障的运行模式对于后勤保障任务的执行和落实有重要影响。高校后勤经多年社会化改革发展,目前形成三类主要模式[2],分别是校内甲乙方模式、甲方主体模式和乙方主体模式。校内甲乙方模式是一种平稳过渡模式,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由于其主体仍是高校职工身份,具有较强的突击战斗力。甲方主体模式引进了社会化专业服务,如餐饮保障、物业管理等,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能提供高品质的服务,是当前的主流模式。乙方主体模式是一种多对多的以业务和职能为标准划分的模式,高校各职能部门对口的、精准化的监管,有利于后勤保障各板块工作的落实,也十分常见。实际中,不同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不同,还可能有多个校区,以上三类模式可能同时存在。

二、新冠疫情防控中高校后勤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应对新冠疫情突发事件过程中,因高校独具特点[1],如人员聚集、时间紧迫、工作复杂、社会敏感等,后勤保障受到极限挑战,暴露出多方面问题。

(一)后勤保障组织与指挥协同乏力

面对突发的校园新冠疫情,各级后勤保障人员都怀着齐心协力做好保障工作的初心。但实际中往往是“齐心”容易,“协力”难。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指挥团队一般是临时组建,权责不清、任务不明、经验不足,往往导致多头指挥与管理空白。二是组织指挥技术手段单一、落后,缺乏专门的统一信息发布平台和指令传达工具。三是基础数据缺失,统计管理方式落后。疫情防控中各类人员数量、区域分布等基础数据对于后勤保障的组织与指挥十分重要。高校后勤各部门数据系统大多尚未联通,尤其乙方单位数据,管理运用时需手工提取、汇总整理,时效性、准确性难以满足要求。

(二)基础性保障任务执行捉襟见肘

基础性保障任务包括学生公寓管理与服务、食堂管理与餐饮保障和水电气供应基础设施的维护与保障。在应对新冠疫情最严峻时段,高校采取严格封控的方式,学生足不出寝,食堂取消堂食,出现感染者楼栋或组团上门核酸检测,采取送餐到寝室,原有的基础性保障任务运行模式彻底改变。以笔者所在高校大学城校区为例,封控时在校学生达2.6 万人,共22栋学生公寓,物业公司仅配备管理员42 人和保洁工31 人,且大多为中老年女员工,人员数量和结构严重不足。餐饮保障方面,校区内有3 栋食堂,共8 个(层)食堂,但各食堂一般只设一个基本大伙餐窗口,可以批量制作盒饭,其他窗口均为特色风味窗口,因厨房设备限制难以转型大规模生产盒饭。校区“止动”期间盒饭需求数量巨大,严重超出生产能力,学生三餐时效和质量难以保障。此外,维修工在检修时要增加防护服,面临维修配件短缺问题,维修及时性和满意度难以保障。在疫情防控的情况下,这些基础性保障捉襟见肘。这里面既有客观条件限制的原因,也有业务外包模式缺陷的原因,还有组织指挥、资源调度的原因。

(三)关键性保障的可靠度难以保证

新冠疫情防控的关键性环节在于物资保障和隔离周转区的设置与管理。物资保障可分为常规生活物资、疫情防控专用物资、疫情防控辅助物资三大类。其中最重要的是疫情防控专用物资,如防护服、消毒液等,其次是常规生活物资,如米面、蔬菜、肉类等。在疫情防控趋紧时,各类物资常常难以为继,原因在于物资保障面临“三关”。一是制度关。高校对物资采购都有相应制度,疫情防控的各类物资数量大、金额高,如何实施才能既高效又合规,符合监管和审计要求。二是货源关。三是配送关。在社会面也封控的情况下,如何找到充足、正规的货源,争取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畅通运送通道,也十分困难。另一方面,高校隔离周转区有的是新建“方舱”,有的是利用现成独立楼栋。隔离周转区的选择或新建、管理服务标准和流程、入住人员进出审核、管理服务人员上岗培训等均必须专业化,而大多数高校的专业人员和应对经验十分匮乏。

(四)支撑性保障配合度不够理想

支撑性保障任务包括校园封闭式管理、环境卫生的整治与消杀、外包单位人员的监管等。从疫情防控的实际情况看,各支撑性保障任务存在脱节、配合不够顺畅问题。如校园封闭式管理需要严格审核进校车辆,物资保供车辆是允许进入的,一般由保卫部门负责监管,而由物业公司执行;但是保供车辆信息只能由物资采购或需求部门负责提供,经多层级审核后再传达到门岗,中间的延迟和错漏很难避免。这里面技术手段和管理机制的问题兼而有之。

三、高校后勤保障工作改进提升的对策

在应对疫情防控突发事件中,高校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只有针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反思和研究,提出有效对策,才能持续改进和提升高校后勤保障工作。

(一)提高意识,重新认识后勤保障作用与价值

1.高校后勤保障是高校运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高校,“粮草”就是指后勤保障工作。不管是在新冠疫情等突发事件袭来时,还是教育教学常态化进行时期,只有拥有强有力的现代化后勤保障体系,高校才能从容应对,为师生提供放心饮食、舒心住宿、贴心医疗、畅心购物和暖心服务[3]。优质满意的后勤保障是校园整体安全的“稳定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的安全稳定。

2.高校后勤保障是深化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阵地。后勤服务管理就是渗透在生活中的无声课堂,后勤员工就是课堂外的教师,是服务育人的主体,高质量的后勤服务管理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4]。在应对新冠疫情的危机中、自然灾害抢险中、突发事件和重大困难处置时,后勤保障人员以鲜活的行动、勇气干劲、奉献精神深刻感染和教育学生。此外,后勤保障系统已成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第三课堂”,可以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如,有的高校建立大学生劳动教育烹饪技能实训基地[2]。把劳动教育和后勤保障相结合,不但能提升学生兴趣和劳动技能,还能增进对后勤工作的理解。后勤保障也由幕后走向高校育人工作的前台,实现更多的价值。

总之,高校后勤保障与教育教学之间只是分工不同[4],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二者相辅相成,必须同等重视、同步发展。

(二)更新观念,及时升级后勤保障治理理念与手段

1.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加强后勤保障治理顶层设计。《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教育部2022 年工作要点》指出“要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2022 年12 月9 日最新发布的《无限的可能——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指出,当前教育数字化四大变革之一是“数字化治理体系加快重塑”。新时代高校要紧紧抓住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机遇,学会用“数字化思维”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后勤保障治理是高校治理的重要一环,也要积极适应和主动转型。高校管理者要有系统化的思维,把后勤保障治理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融入到高校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之中,推进智慧后勤保障建设。

2.运用数据治理技术,推进智慧后勤建设。高校应积极运用、主动探索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对后勤保障进行全方位的“数字赋能”。数字治理能实现高校后勤保障的大范围协同、管理服务过程的精准滴灌、管理服务主体与对象间的双向触达、管理服务及风险的超时空预判等[5]。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数字治理可以打通信息流、业务流,基于数据平台实现职能部门间、后勤实体间实时化协同。

(三)增加投入,持续改善后勤保障基础条件

良好的基础条件是优质高效后勤服务保障的前提。必须认识到,后勤保障具有公益性,提供“准公共产品”,既要高质量的服务,又不投入资金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后勤保障的基础条件既包括校园环境、硬件设备,也包括人员队伍、智慧服务平台。只有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校园环境,添置更新智能化设备,建设智慧服务平台,提高后勤人员素质和待遇,才能获取优质高效的后勤服务保障。高校在资金资源安排上对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后勤保障要统筹考虑,平衡协调。

(四)强化管理,不断优化后勤保障运行模式

高校后勤保障的多种模式各具优势与不足,如何进行优化以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保障能力,需分别研究。下面仅以物业管理和餐饮保障为例进行探讨。

1.物业管理。高校大多采取购买社会化服务方式,合同期一般为3~5 年,物业费标准相对固定,定期考核。在这种模式下,物业公司营收有限且基本固定,而企业以盈利为目标,必然导致物业公司为降低成本削减人员、降低员工素质标准、最少化资源设备投入等。为改善不利困局,一是可以考虑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如把校区按空间划分成不同区域,或按业务板块划分,引进多家公司竞争性经营。二是改变物业管理费标准固定不变方式,适当引入动态调整机制,如与国家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挂钩,与考核结果挂钩,增加激励机制等。

2.餐饮保障。高校食堂大多也是采取引入社会企业经营,高校自主经营的比例已经很少。餐饮企业在进场时往往投入上百万资金对食堂进行装修改造和设备升级,要在有限的合同期(大多数3~5 年,一般不超过8 年)收回成本并实现盈利,必然倾向于扩大利润率较高的特色风味餐,压缩基本大伙保障餐。为改善此种状况,一是高校加大投入,价值高且长期使用的固定设备设施由学校投入,如电梯、冻库、空调等,适当减轻企业压力。二是适当改革目前整层或整栋外包的模式,即在整层或整栋中预留部分空间由学校自主经营,范围限定为基本大伙餐,而承包经营企业只负责之外的特色风味餐、早餐等。笔者所在高校其中一层食堂采取以上模式,保障了基本大伙餐的质量,对整层楼的供餐发挥了平衡和兜底作用,师生满意度测评保持领先,在应对新冠疫情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后勤保障其他板块的运行模式也需深入研究分析,采取针对性的优化措施,限于篇幅,不再详述。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高校后勤保障本质上是一项实践性的工作,不仅需要反思,更需要行动。进入新时代,高校后勤保障面临新环境、新需求和新挑战,需要探索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化后勤保障体系,需要持续性地把挑战转化为发展的新机遇,才能更好地履行使命。

猜你喜欢
后勤保障高校后勤物资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后勤保障装备走向智能化
高校后勤管理内部关系研究
被偷的救援物资
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模式探讨
救援物资
浅析高校后勤装备的新进展
新形势下高校后勤服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PKPM物资管理系统应用实践
金门岛登陆作战后勤保障的主要教训及启示
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的后勤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