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霞
2019 年4 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提出在职教领域推行“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1”为学历证书,“X”为行业/企业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又一重要举措,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让其能够成为促进职业教育领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管理,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教”改革的重要举措。
“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启动以来,试点证书数量和试点院校数量不断壮大。教育部先后于2019 年4 月、9 月和2020年1 月、2020 年12 月31 日公布了四批共447 个与行业/企业所需技能联系紧密的“X”证书。院校是“1+X”证书制度试点的实施主体,试点院校要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发挥行业/企业技能等级证书在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和学情变化情况,不断推进教师、教材和教法改革,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开发适合“X”证书配套的教材,将行业/ 企业所需技能必备证书的有关理论知识融入到专业课程,达到课证融通,优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比例,不断根据行业需要调整授课内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进而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1+X”证书制度有别于传统职教领域的理论加实训培养模式,它紧跟时代需求,不断贴合行业/企业发展所需来调整校内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从而使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市场所需,“1+X”证书制度的落地与实施的主体是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素养水平必须达到“双师型”教师标准,证书试点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需与“X”证书考核内容及就业市场需求相匹配,职业院校应积极探索教师综合素养提升的新路径,为教师赋能,全面提升“1+X”证书制度落地实施的效果。
课证融通是落实“1+X”证书制度的重要举措,“课证融通”的实质是将职业培训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要求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统一,这也是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重要体现。构建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模块化课程体系,要求校内教师队伍必须具备教师资格证和工程师/ 其他行业技能证书两种职业资格,其技术技能水平要求达到“X 证书”国家考核标准,同时教师要详细了解“X”证书所对应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准确界定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并在授课过程中做到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融合,把学生能力培养和课程内容紧密结合。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1+X”证书制度实施质量优劣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需要自己先实践技术,才能培养出拥有技术能力的学生,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体,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紧贴行业职业技能的发展要求,不断更新职业教育的理念、了解并掌握“X”证书行业企业的需求,技术标准、发展趋势,增强理论联系实际、书证融通的能力,才能确保培养出符合要求的高素质职业人才。但是,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成为困扰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发展、制约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X”证书落地实施的重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 号)指出:从2019 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 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国家一直在强调注意从企业引进专任教师和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技能大师等到校任教,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但部分职业院校人才招聘机制中重学历轻经历,导致高职院校专职教师队伍来源主要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硕士毕业生,高水平高职院校师资引进的条件甚至是博士研究生,企业经历并不是必备条件。新冠疫情后,职业发展相对稳定的职业院校成为很多优质高校硕博毕业生的首选,理论型教师缺乏企业实践锻炼,授课时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职业教育“本科化”教学现象突出,即使通过暑期的下企业锻炼,也无法在短时间内真正熟悉企业业务流程,对校内教学落实“X”证书,做到“岗课证融通”显得无能为力。职业院校兼职教师队伍由于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兼职教师在企业工作任务繁重、授课时间冲突及学院对授课过程中各项教学材料要求较多、兼课薪酬待遇偏低等问题,导致企业高技能人才不愿意到学院兼职,部分能工巧匠技能水平高超,理论知识素养达不到学院选拔兼职教师要求,导致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发展失衡。
从上世纪90 年代,我国职教领域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概念以来,从国家、地方政府到各职业院校一直在探讨“双师型”教师队伍认定标准,截至2022 年9 月份,职业教育领域内未有统一规范的“双师型”教师认定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和校级标准往往根据自身发展情况设定,界定内涵不清晰、指标模糊,一些高职院校为了评估工作的需要,制定较低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以提高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一些“双高计划”院校为了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养,又制订了较高标准的认定标准。在“1+X”证书制度下,“X”证书有其规范统一的认定标准,若和职业院校对“双师型”认定标准存在出入,势必影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1+X”证书制度的深入推进亟需职业院校探索组建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双师型”创新教学团队,积极开展模块化教学,并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的双向流动。目前,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路径较为单一,目前仍然是以开展研讨会、讲座论坛等形式为主,主办方多为国家级示范性职业院校和省级示范校,培训内容多为职业教育政策、优质院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案例分享,与“X”证书联系紧密的企业技能培养较少,教师队伍实践素养未达到“X”证书行业需求标准。
“1+X”证书制度推进过程中,需要试点院校相关教师投入大量精力,如试点资格申请、参加考评员培训、获得考评员资格、组织人员培训、考证、项目周报表、月报表填写等一系列工作,无疑额外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要想持续拥有考评员资料,必须不断学习与“X”证书内容相关的新标准、新技术和新模式,对教师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执行试点院校未能及时出台相关配套激励措施,尤其是在职称评审中,未体现“X”证书等实践能力的优势,无法提供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造成教师队伍看不到参与“X”证书活动的有利之处,参训积极性低,造成“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失衡。
2022 年10 月25 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健全教师标准体系,公布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相关工作准则,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利用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高素质、高标准的教师队伍,具体措施如下:
《通知》中指出: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衡量“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的第一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1+X”证书制度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做到师德师风和企业职业素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化对思想政治素养和师德师风的考察,同时突出对实践教学能力的考察,教师要熟悉行业企业情况,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以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或实践经验。
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严格按照《通知》精神,根据不同层级判定标准选拔教师人才队伍,改变单一从高校招聘硕士以上学历毕业生的惯例,拓宽教师队伍人才引入渠道,针对初级“双师型”教师判断标准,需要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了解本专业工作过程或技术流程的要求,可以选拔本科以上学历且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初级技术职称或以上级别的人才加入职业院校教师队伍;针对中级“双师型”教师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操作技能,了解本专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的要求,可以从省级技能大赛获奖的优秀选手中选拔合适人才;针对高级“双师型”教师要深入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操作技能,掌握本专业工作过程的要求,可以从国家级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裁判、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中选拔优秀人才进入职业院校。
“1+X”证书制度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可以吸取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借鉴成熟企业能工巧匠的培养模式,以组建技能大师工作室为起点,带动生产型或共享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
职业院校根据“X”证书所在行业,联合试点证书颁证企业或行业内龙头企业,组建以企业行业专家牵头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学院选拔骨干教师加入工作室团队。工作室针对“双师型”教师培养围绕一个中心(以“X”证书涵盖技能为核心),两位一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一体化),三项融合(知识、能力、素养)展开,形成能力递进的培养模式,既在企业方技能大师带领下,校内教师通过工作室项目,深入参与到企业生产实践中,根据企业真实生产项目,不断调整校内教学内容,以实践反哺理论,不断提高校内教师实践能力和对“X”证书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企业技能大师通过校内课堂参与到学生培养过程中,在培养过程中提升本行业理论知识素养。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培养模式,只能针对具体的院校,覆盖面窄,且受限于具体的行业。可以在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积累的经验上,以点带面,建设覆盖范围更为广泛的生产型或共享型教师培训基地。生产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以企业为主体,打造师资培养“两个课堂”的融合。企业选择真实生产/经营项目或一个门店作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企业课堂,在“店中校”的企业课堂内,校内教师以员工身份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实操能力,同时发现与理论知识存在分歧之处,优化校内课堂教学设计;校内课堂邀请企业名师进课堂做主讲教师,校内教师以助教身份进课堂,以双导师制服务校内课堂,互相取长补短,达到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职业院校以输送实习生形式弥补企业用人缺口,并联合企业申报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等方式弥补企业建设基地的费用支出。
共享型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主体是各区域内示范院校或承担职教国培项目的高水平院校及职教集团,打破校校之间的壁垒,以“共融、共建、共育、共进”推进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促进教师不断融合创新理念、转变思维模式、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养。同时,共享型师资培训基地可以承担社会培训项目,由校内教师变身企业导师,为企业提供各类员工培训,践行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教育理念。
积极开展并鼓励教师参加企业职业技能竞赛,教学能力大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促进专业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和技能教学水平的提升。此外,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横向课题,参与企业项目研发与技术服务,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和教学案例,通过赛教融合,强师赋能,打造实践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1+X”证书制度的关键,是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此要有一套科学、公正、合理的教师激励考核体系,建以促进教师的成长,并努力成为一名优秀“双师型”教师,使教师成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因此要根据教育部对“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建立分层分级递进式教师激励考核体系,认识到不同院校、不同专业教师的“差异性”,避免出现一刀切现象。可以借鉴“SMART”原则设计“双师型”教师激励考核体系。
1.S(Specific)明确性,激励考核体系目标必须明确。针对各级“双师型”教师的激励考核,要有分层目标,对照国家对该层级“双师型”教师在理论知识、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的要求,分层分类设置具有激励性的目标。
2.M(Measurable)可衡量性,激励考核体系的指标必须是可衡量的。“可量化的量化,不能量化的质化”,让激励考核体系有一个清晰可度量的标准。如对初级“双师型”教材,着重激励其增加企业实践经验,激励考核体系中对企业经历的描述可以量化为:每年需累积2 个月以上企业参观或挂职锻炼的经历,能在参与企业实践活动中初步掌握与行业对应1 个以上“X”证书必备的技能,并获得某项“X”证书初级证书考评员资格等。
3.A(Attainable),可实现性。制订的激励考核体系要能让大部分老师通过努力可以达到,否则就失去了激励的意义,甚至成为教师职业倦怠的借口。如在各级“双师型”教师科研能力考核激励时,鼓励教师通过参与“X”证书培训或取得考评员资格后,积极编制与学生考证、技能训练相关的新形态教材,避免对核心期刊论文提出过多的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发表核心期刊论文难度大是不争的事实。
4.R(Relevant),相关性。激励考核体系设置的各项指标要与“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及社会认可、职业院校认同的其他目标相关联。如各省职业教育领域的省级技能名师工作室,各省人社厅的名师工作室申报条件、考核目标可与“双师型”教师考核目标互联互通,校内互相认可,让教师队伍更有努力的动力。
5.T(Time-based),时效性。激励考核体系的指标有时间限制。可根据产教融合企业项目时间、或“X”证书考证时间设定考核时间,鼓励教师紧跟企业技改项目,深入参与技能提升活动中去。
我国迎来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好时期,国家、各级政府从不同层面出台各类利好政策,为职业教育保驾护航,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要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从宏观制度层面和微观操作层面思考探索,不断创新教师队伍培养路径,激发教师队伍潜力,打造职教大国良师,让职业教育不断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质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