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路径研究

2023-12-09 15:19马东刚
文教资料 2023年14期
关键词:四史党史志愿

马东刚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 徐州 221116)

2020 年6 月2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中提出,“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1]。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简称“四史”),是当代青年最好的“营养剂”。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学习“四史”,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四史”中汲取动力为志愿服务赋能,拓展了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涵,推动“四史”宣传教育深入志愿服务实践,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

一、志愿精神和“四史”中的精神宝藏同向同行

(一)志愿精神与“四史”精神一脉相承

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指引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志愿服务事业在党的领导下践行志愿精神。我国志愿服务事业伴随改革开放诞生和发展,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志愿服务始于20 世纪80 年代早期对学雷锋活动的传承。[2]雷锋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的发扬,是新时代志愿服务的旗帜。共青团中央在1993 年发起青年志愿者行动,“青年志愿服务”逐渐发展成全社会共识。2000 年开始,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把每年3 月5 日列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从2008 年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到上海世博会和南京青奥会,大批志愿者参与了应急抢险、赛事服务和基层社区治理服务,志愿精神与“四史”精神一脉相承。

(二)“四史”为志愿服务指明奋斗方向

学习“四史”,帮助志愿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在志愿服务中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在实践中发扬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文化。学习“四史”,志愿者能在实践中将学习所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投入志愿服务活动中,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工作动力和实际成效。“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征程中,志愿者在理论学习中增强历史责任感,在志愿服务中贡献奋斗力量,不断坚定志愿服务的初心。以中国共产党的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将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贯穿其中,为志愿服务指明了发展方向。大学生志愿者在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等为代表的专项志愿服务,以大型会议、活动、赛事等为代表的公益志愿服务,以及扶老助残、关爱留守儿童、邻里互助等社区志愿服务中广泛践行初心使命。[3]

(三)“四史”宣传教育为志愿者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学习党史就是要学习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创业奋斗的历史,学习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为民服务的历史;学习新中国史就是要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建设的历史,学习中华民族焕发新活力的历史;学习改革开放史就是要学习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的历史,学习中华民族富起来的历史;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就是要学习世界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历史,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和发展的历史。[4]中国革命年代涌现出李大钊、赵一曼、杨靖宇、刘胡兰、董存瑞等无数革命先烈,在民族危亡关头挺身而出,为了民族和人民大义舍生忘死。学习感悟革命先烈的崇高理想追求,能帮助志愿者坚定信念,使志愿者更加从容地面对志愿服务中的困难挫折,进而提升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效性。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党和人民的好战士”雷锋、“铁人”王进喜、“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等优秀模范人物。志愿者学习优秀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能提高对志愿服务行为的认识。学习宣传“四史”,让志愿者在社会发展的最基层体察社情民意,在服务社会发展中不断站稳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更加深刻理解“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将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

二、“四史”宣传教育融入志愿服务的现实境遇

(一)志愿者网络空间学习的“双刃剑”

在网络时代,大学生志愿者获取所需信息和展示个人理念更加便捷,促进了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将社会的最新焦点与动态引入用户的视野,使大学生长时间游荡在网络空间,逐渐与现实社会脱节,情感体验走向缺失和冷淡,进一步降低了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频率。[5]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对烈士和英雄人物的扭曲丑化,有的学生缺乏辨别意识,出于猎奇心理,盲目错误地获取虚假信息,导致思想和认知出现错误。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是通过虚无历史颠覆价值观念、颠覆政权和社会基础,是一种攻击的武器和斗争的手段。[6]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将长期存在,青年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在“四史”宣传教育中要牢牢占领网络阵地,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及时正面回应学生关切,为青年学生解惑答疑。志愿服务组织要带领志愿者听党话、跟党走,服务党和政府的工作,服务社会需求。

(二)志愿者学“四史”的“虚”与“实”

志愿服务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被全社会所认可,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热情高涨,参与意识强烈。志愿者中的大学生党员是学习宣传“四史”的先锋队,青年团员是学习的主力军。基层党组织开展学生党员学“四史”活动,多措并举引导学生党员学“四史”,比如有的学校给学生党员购置了党史学习教育必读书目等,大大拓宽了学生党员的党史学习教育途径。“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团组织也开展了“青年大学习”等各类党史学习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在共青团组织统一管理下,具有突出的组织优势,“四史”宣传覆盖度高。但“任务式”学习,也存在学习目的性强但学习内容有限、学习主动性不强和学习不够系统等问题。从新时代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主体的现实境遇来看,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存在以考试为导向的“死记硬背式”学习,以组织任务为导向的“短暂式、碎片化”学习。从新时代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客体的现实境遇来看,党史内容庞大导致学习内容的精选困难;学习时长不足导致学习的“浮”与“浅”;教育者素养不高导致学习兴趣的欠缺。[7]

“四史”学习要突出“真”,真学真做,摒弃“表面功夫”;立足“实”,实干奋斗,杜绝“空想空谈”;注重“用”,学以致用,避免“学用脱节”。志愿服务具有双向互助作用,即在帮助受助者的同时,志愿者个人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强化了信念,提高了能力,获得了帮助别人的快乐和满足,实现了个人的价值追求。志愿服务是青年成长的内生需求,青年学生在服务型学习中担当社会责任。[8]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不应追求虚名,应沉下心来,扎实实践,真正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志愿服务。

(三)志愿者延伸“四史”宣传教育历史文化内涵

志愿者“四史”学习的第一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网络文明等组成的第二课堂衔接还不够紧密。传统第一课堂教学手段还比较单一,“灌输式”教学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待提高。有的志愿者对“四史”学习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对志愿服务与社会发展、党的政策等基础理论学习掌握得不扎实,对志愿服务和“四史”宣传教育内在统一性认识不深刻。面对青年学生高涨的志愿服务参与热情,高校对志愿服务的规划和培训不足,对志愿活动专业指导较少,志愿实践平台和资源还需进一步拓展。

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红色基因源远流长,突出表现为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无私奉献和付出。以江苏省为例,周恩来精神、雨花英烈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等革命精神是江苏众多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的突出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充分体现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四史”就是党带领全体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和奋斗历程。志愿服务是新时代大学生服务人民的价值追求,其理论基础与“四史”宣传教育同心同向。宣传教育资源统筹供给需要校、地联动,在用好用活各地丰富的红色学习资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上下功夫。

三、“四史”学习融入志愿服务路径优化

(一)把牢志愿服务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

加强党对志愿服务的组织领导,面向广大团员青年宣传普及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理念,特别是要用党的宗旨引领志愿服务和青年成长,引导和激励青年坚持志愿服务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使其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相吻合,真正在社会文明进步中做出贡献。[9]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志愿服务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明确指出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发展目标,即青年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增强,青年志愿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新时代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课堂。2017年12 月施行的《志愿服务条例》为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重要保证,标志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进入了法制化运行的阶段。志愿服务与社会需求精准对接,志愿者“小我”融入为社会发展奉献的“大我”,志愿服务事业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促进了社会文明进步。

在实践中将“四史”思政元素和志愿服务活动蕴含的思政要素叠加放大,有效地延伸了思政教育工作的范围。“四史”宣传教育,要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就是要利用我国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公祭仪式等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0]

(二)加强学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

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调整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要求“各高校要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11]高校要把构建综合志愿服务指导体系和志愿服务全过程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设计、学分认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环节融入志愿服务内容,尤其是教材编制时将志愿服务内涵有机融入“四史”进教材的实际工作中。将志愿服务融入人才培养的目标,有助于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新格局,促进培育具有志愿服务精神的社会公民。[12]

“四史”教育课常讲常新,要努力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大力开展课程建设,发挥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培育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加强师资建设,多方面提高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授课水平,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开展课程思政,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提升“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的授课质量,打造“金课”。在就业指导课中通过先进典型人物的事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学生扎根基层、服务社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志愿服务项目,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三)协同推进“四史”学习和志愿服务的创新发展

一是帮助志愿者管理网络学习内容。从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服务平台等方面加强网络内容供应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志愿服务组织要提高志愿服务信息化水平及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编写志愿者培训教材,加强志愿者培训,以“四史”中的丰富精神激励志愿者。改进和拓展志愿者“四史”学习的方式方法,增强志愿者组织对志愿者的凝聚力。

二是组织志愿者队伍宣传“四史”。建立一支理论素养高、工作能力强的志愿服务活动指导队伍。对学生志愿服务开展培训,尤其是培养好志愿服务骨干队伍,提高志愿者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组织“四史”学习志愿宣讲服务,突出对志愿者的精神滋养和价值引领,促进志愿服务过程化管理。毛泽东同志在1935 年提出:“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在新时代背景下,学习长征精神,积极宣讲“四史”,宣传党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是志愿者队伍应承担的重要使命。

三是鼓励志愿者在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中创新志愿服务。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正在火热建设中,志愿者大有可为,可依托文明实践中心,通过志愿宣讲等形式不断提升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的文明程度。2019 年10 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对社会治理的新布局对高校志愿服务必然有新要求,也会给志愿服务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志愿服务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培育现代城市的志愿精神,就是要不断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突出志愿服务人文关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要素的普遍增长。服务社会是高校的职能之一,要深入挖掘地方“四史”教育资源,探索高校志愿服务与城市的耦合发展,促进志愿者社会价值、学校社会责任和政府社会治理多方共赢。

四、结语

“四史”宣传教育和志愿服务相融合,形成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良性互动,讲好“四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用活红色资源,激励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升华人生追求,增强获得感。动员全体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阵地化、品牌化志愿服务模式,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让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的时尚追求。“四史”学习赋能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深化和巩固“四史”学习效果,不断丰富协同育人途径。

猜你喜欢
四史党史志愿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志愿……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