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

2023-12-09 14:33:44□冀
山西农经 2023年20期
关键词:培育现代化农民

□冀 香

(河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关键。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主体,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是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如何发展壮大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如何更好地“反哺”乡村成为学术界重点关注的现实问题。基于此,文章深入分析乡村振兴视域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剖析其现实困境,探索培育路径。

1 乡村振兴视域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

1.1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新型职业农民

农业人才是强国兴农的根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靠人才。农业是影响国家现代化整体进程的短板,目前,我国农民综合素质不高、农业技术运用能力差、人才流失严重,谁来种地、谁来当农民、靠谁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后继人才缺乏等问题凸显。新型职业农民是当前乃至今后农业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是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关键,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保障未来粮食安全的中坚力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对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技术技能等各方面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传统农民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农村的快速发展。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提高农业智能化、专业化、机械化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生产体系。

同时,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使农民安居乐业,提升农民的自信心,激发新型职业农民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层动力,进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1.2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新型职业农民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并对农业农村工作作出总体部署,强调要在21 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这是党中央着眼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首先要培育一支顺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自2012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来[2],连续12 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新型职业农民问题。新型职业农民是面向现代化农业农村领域衍生出的新型职业,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力量,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支撑,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主体力量,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聚焦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补齐突出短板,推进我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关键,是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农村领域发挥作用。

1.3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新型职业农民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型职业农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广泛、最深厚的人力资源。新型职业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具备经营管理能力,顺应现代市场需求,能够在乡村发展中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激发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带领大批农民实现生活富裕富足,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加速农村宜居宜业建设。只有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中国才会更强、更美、更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才会更稳固和牢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需要充分激发新型职业农民的带头模范作用,激发广大农民的内生发展动力,实现共同富裕[1]。

2 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困境

为了满足和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快速发展及乡村全面振兴的需求,需要培育大量新型职业农民。客观而言,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人才振兴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新型职业农民的质量、数量难以支撑乡村振兴的重任。

2.1 现实阻碍:培育对象内生动力不足

我国农村的生活条件和质量与城市相差甚远,“农村苦”“农民累”等刻板印象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农民不愿当“农民”、不愿从事农业,农村子女从小被灌输“逃离农村”等思想,成为阻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最大障碍。

首先,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选择“进城”发展,留守在农村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儿童,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对象少。

其次,受传统思想观念和小农经济的影响,外加农民本身底子弱、能力差、资源少,不愿接受新鲜事物,对现代农业发展缺乏长远的规划。

再次,农民对基层管理者的不信任感或是抵触情绪,导致参加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成为“应付差事”,没有实际的成效。

最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收入少,存在不少“兼业农民”,在农忙时期,选择回村播种收获,在农闲时选择另一份职业,“游离”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持续性参加新型职业农民系统培训的动力偏弱。

2.2 内部挑战:培育内容脱离农村实际

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离不开农民职业教育,当前农村地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还存在许多不足。

首先,农村职业教育“离农”现象严重,县域内开设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针对农业、农民的培训较少,同时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方面,没能顺应产业融合发展的时代潮流。

其次,在教学方式上,农民职业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且培训时间较长,无法满足农民个性化的需求,不符合农民实际,致使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再次,对参加培训的农民缺乏跟踪服务,农民受年龄、能力、环境等因素限制,在参加培训之后,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农业生产上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相关机构和人员提供跟踪服务并给予适时指导、帮助。但在实际中,农民在参加培训之后,普遍没有得到跟踪服务,农民参加培训的效果不明显。

最后,缺乏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当前,负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教师大多为兼职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教师团队。

2.3 实践短板:多主体合作机制不协调

首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涉及各级政府、部门、培训机构、职业院校等,存在多个部门交叉管理、培育主体不明确、培训内容杂乱、权责划分不清晰等现象。

其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培育、管理中,培育主体的职责、教师的管理、内容的设置、相关部门的监督考核等方面尚缺乏系统完善的法律法规。

再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施过程具有任务性,培训人员的数量往往由上级政府作为硬性指标向下级传达,实施者为了完成任务,没有广泛宣传动员农民积极参加,没有在调研各村实际的基础上设置培训内容,致使培训效果不理想。

最后,社会培育环境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在农村地区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缺少足够的政策支持,且没有形成鼓励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的良好社会氛围,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可度偏低,没能激发广大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的热情[4]。

3 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要培育一大批留得住、靠得住、用得上、爱农业、爱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要农民、社会、政府等同心同德、协同发力,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发展壮大保驾护航[5]。

3.1 持续增强社会认同,提升新型职业农民主体意识

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广大农民明晰为什么要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从而激发其主体意识,发挥主力军作用。

首先,要用人们喜闻乐道的方式、语言广泛宣传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使广大农民清楚党和政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原因,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会给自身、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变化,使其积极主动地加入到新型职业农民的队伍中。

其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主体意识的关键就是转变农民传统思维,破除农民心中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彰显农民至上的中国特色,激发农民自我发展潜力,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农业技术本领和综合素质,带领农民实地参观现代农业基地、学习现代农业生产的课程等,逐步转变其小农经济的观念。

再次,高度重视农民主体地位。落实农民主体地位是推进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的重要前提。要着力激发农民的创造性,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鼓励农民积极创业。

最后,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和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搜集新型职业农民自我创业实现农业丰收、生活富裕的案例,尽可能寻找周边的现实案例,形成适应本村发展实际、可复制性强的经验和模式,充分调动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的积极性[6]。

3.2 不断完善培育内容,鼓励新型职业农民积极转型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就是农民实现职业化的过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离不开农民职业教育,为此,农民职业教育需立足服务乡村振兴的育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首先,要科学设置培训内容。按照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对农民展开培训,并选择一批具有榜样作用和示范力量的人才作为典型,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

其次,要分层分类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涉及的人群、产业等复杂多样,需要有选择地进行培育。通过培训基地、农业学校,把课堂转移到田间地头,就地对农民展开培训,积极开发“互联网+”培育模式,满足广大农民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鼓励广大农民参加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培训。

再次,要对参加培训后的农民提供跟踪服务。授课教师、农业技术人员、农业专家学者等深入农村,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为农民排忧解难,或通过网络授课为培育对象线上释疑解惑,使广大农民尽快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稳固和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最后,要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不断优化新型职业农民教师队伍结构。按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要求选择优秀教师,打造熟练掌握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一批“留得住”的专业教师团队,长期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服务。

3.3 构建协同参与机制,完善新型职业农民保障机制

首先,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前提条件。各级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工作。此外,中央政府要给予更多支持,加大财政和资源的倾斜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工作蓬勃发展。

其次,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的法律法规,是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的准入资格、认定工作、考核办法等制度,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动态监管,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

再次,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较高的市场主体地位,以从事现代农业为其职业身份。要按照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等级划分,提高合格证书的“含金量”,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倾斜力度,注重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物质激励和精神奖励。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国家和社会要在贷款、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新型职业农民充分的优惠待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生产的后顾之忧。实际上,农民与其他职业一样,也是社会分工的产物[7],应营造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农民的浓厚氛围,强化新型职业农民的宣传工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8-10]。

4 结束语

实现乡村振兴,要广泛依靠、教育引导、组织带动新型职业农民,使其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发展和壮大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农民等各方力量持续努力,久久为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需立足乡村振兴的时代契机,不断优化实践路径,充分激发新型职业农民推动乡村振兴的深层动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培育现代化农民
边疆治理现代化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对联(2011年2期)2011-09-14 02: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