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汪东
近几年来,教育界越来越关注德育问题,想要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就要提高教师育德能力与培养育德意识。教师肩负的责任很多,如传承知识、扩展能力和培养观念等,基于此,教师应从自身角度认知育德的重要意义,从实践层面与理论层面提高自身的育德能力。新课改对教师德育能力与意识提高了要求,为充分彰显育德功效,教师应拥有较高的育德敏锐度以及全面的育德价值观。
在多项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准确把握道德教育时机、重视道德教育资源以及能够积极培养学生道德品质,这就是育德意识。每一位教师都要具备德育意识,在教学中有机融合课堂教学和育德,提高学生道德、爱好、健康和审美方面的关注程度,及时把握学生的需要,辅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优良的习惯与品质。
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中教师应该掌握的技能与必备的才干,就是育德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每一位教师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以“终身发展每一位学生”为核心理念,以学生长远发展为立足点,积极解读各阶段学生的成长特点,摸索育德规律,寻找到正确、有效的育德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备良好的公民素质以及理想信念。
我国目前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就需要全体教师勿忘教育强国初心,铭记民族复兴使命,积极发展思想改革,以各领域精英为导向努力成长。那么,若想落实立德树人,教师就要拥有良好的育德能力与育德意识,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与特点搭建优质的育人环境,让文化熏陶、教育引导和舆论宣传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在教育领域中育德能力属于一种教育智慧,与一般的技术技能不同,教师必须透彻认知育德,并且将育德列入自己的教育职责之中,才可以制定出合理的育德目标以及明确育德教育方向。针对此,想要走出德育瓶颈,就要提高教师人格,让教师形成高尚的人格以及具备良好的育德能力,这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关键。
基于新时期背景下,德育已经常态化,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优劣将直接受教师育德能力与育德意识的影响,也就是说,教师的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对学生的成长影响巨大。想要提高教师育德能力与育德意识,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实践中教师需要不断摸索与创新,努力汲取经典书籍中蕴藏的营养,以此来提高教师育德活动的魅力和强化学生思想道德。
一直以来,部分教师不是很了解育德,对育德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在育德中过于重视传授学生学科知识,这将直接影响德育影响力的施展。德育知识化较为严重,甚至将学生视作存储知识的机器,这并不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偏窄化的育德目标致使道德教育沦为“书面的道德”,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当代教师应该研读的素材,应将其视作开展教育工作的依据,并且在道德教育的各方面有效落实这些精神与思想,努力规整多种育德资源。
很多教师因传统教育思想的制约过于关注智育,在评价学生时将学习成绩视作唯一的标准,边缘化的德育逐步与智育分离,从而出现低能高分的问题,形式化的道德教育逐步变成“畸形的道德”。针对此,教师需要重视育德思想,积极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采用因材施教,创建长效保障机制。另外,立德树人与培养全面型人才也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要求,特别强调了应强化建设师德师风,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提升学生精神世界与思想境界是教育的本质,“育人”是教育的根,而教师则是育人的关键,唯有教师勇于履行职责,在教育中投入情感、理性认同和逐步优化专业能力,才能够有效践行育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校要引导教师积极改良教学思想,从整体上引领教师,由“重行动”逐步转变为“重研究”,由以往的“重工作”逐步过渡到“重育人”,然后从“学科教学”转变为“学科教育”,针对为谁培养、如何培养以及培养什么人等问题展开探究,努力寻找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方法。
育人的效果直接受教师育德能力与育德意识的影响,为此,想要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就要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注重教师的教育思想,促使教师端正教育教学理念,统一育人和教书。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学习,转变传统的德育理念,强化道德自律和优化师德品质。另外,教师还需要多参加实践活动与培训活动,借此把握课堂道德因素,更好地关注学生道德成长情况,改良育德理念和提升自身道德素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价值观念和积极情感态度的目的。
在学校中育德属于一项重要的工作,如果只是靠“提倡”是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的,应积极搭建系统的育德激励机制与评价机制,动员教师积极参加育德教育活动,以此来保障育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学校需要结合实际状况实施多渠道和多层次的激励形式,避免让教师将育德视作负担与压力。要为育德成绩良好的教师颁发奖励,并且将育德成绩列入教师评优与晋级中。此外,学校应积极创建育德平台,可以通过论坛、交流或者讲座的方式帮助教师牢记育德理念,在育德实践中积极应用研究成果,从而达到优化教育实践能力与提高教育理论水平的目的。
在培养教师育德意识和提高育德能力环节中务必要关注多元化与开发性,不仅要制定阶段性的培养目标,还需要设定长远的方案,组织校本育德校园活动,为教师提供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德育培训,教会教师发掘育德资源以及准确把握育德契机。为推动教师思考和设计德育功能可以引入案例分析形式或者课堂指导形式等,借此优化教师育德能力。除此之外,学校应指导育德形式,实施校本育德教研,让每位教师都可以有所收获以及优化学生道德品质,应开设教师育德课程。
想要提升教师的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就要设定明确、科学的育德目标,要由以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价值引领,通过学科育人优化育德能力。课堂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阵地,想要完成立德树人任务,就要通过学科教学的途径。知识原本是活泼与生动的,然而因负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只看到知识的工具性,却没有充分关注知识的内涵。在当前教育中教学技巧十分普遍,但是在教学中却很少斟酌文化背景、价值以及主权,对知识技能的研究过多,而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研究却很少。所以,学校应引领和鼓励教师研究学科育人的价值,分析德育内容结合学科教育的基本规律,深度发掘学科自身的道德内涵与价值观念,有机统一机制体系与学科知识体系,从而达到德智融合和相得益彰的目的。
1. 深度发掘德育内涵
在教学实践中学校需要尝试性地引导教师梳理和规整教材,挑选出教材中典型的文章,在各学段中合理安排核心内容,主要有文化自信、公民人格、国家意识与政治认同等。首先,分学段研究典型课例,然后融合各学段寻找德育规律。在解读文章的时候,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文章有哪些育人价值?落实德育的主要载体?文章的教学价值不仅要在各学科中呈现“独当之任”,还需要呈现所有学科一同肩负的责任。要将文章中可以结合“德智”的内容当作落实德育的载体,如关键语句、表现手法、段落或者结构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德育的关键载体,关注统一学科教学内容前后衔接,不同学科教学内容衔接,这样才可以统一“人格形成”和“学力形成”。
2. 有机结合“德智”
在教学实践中学校要重视提高学科育人的实效性与针对性,确保学科育人的感染力与亲和力,积极改革和创新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融入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学校积极开设学科综合实践课堂,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阅读进程多角度与跨学科设计六大板块,主要涵盖地理、军事、历史、科技和文学等内容,各板块中都有丰富的德育资源。这种内容丰富、内涵深厚以及别具一格的呈现方式能够快速吸引学生,获得学生的喜爱。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引导学生除了要传授学生知识技能,还需要重视德育内涵,设定明确的德育目标、聚焦德育内涵,并且在整节课中渗透德育,植入文化脉络和呈现教学价值取向。
在研究主题学习课堂的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四方面研究融合“德智”的途径:其一,深度解读和研究文本,发掘文本中原有的育人资源,剖析、挑选以及明确核心教育价值;其二,把握学情,分析有关学生和文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了解这些方面的基础和不足,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其三,甄选适合文本个性,并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方法,结合思想道德情操陶冶与语言文字推敲,融合美育与德育,让学科教学的多功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其四,优化课堂结构,按照学生现实生活针对性地搭建情境以及布置活动,打造一个师生与生生互动的局面。综上所述,这种主题课堂涵盖思维能力发展、语言构建应用、审美创造、文化理解和传承,自然而然地融合了德育元素和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只有具备核心素养,学生才拥有适应社会发展与生活、学习与工作的能力。从某个层面而言,达成核心素养意味着达成了学科育人价值,传统课堂的改变,意味着学生观和课程观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建设课程与改革课堂的时候,需要由以往的“做题、做事”变为“做人”,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价值,通过多次实践与研究教师将逐步提升育德能力以及优化专业内涵。
若想帮助教师提升育德能力与育德意识,就要充实培训内容,要从观念生成智慧,通过学习研修提高教师育德能力。与一般的技术技能不同,教师的育德能力是对个体生命尊重与敏感的高度自觉。为充实培训内容,增强教师育德意识,可以创设课程群和制定专项课程。事实上,思想高度、情怀广度和文化积淀将直接决定一个人是否可以气象万千,要通过教育凸显一个人的内心美德,每位教师都要从战略与时代制高点来认知教育,不仅要育人育己,还要和国家同心,逐步优化育德能力。
创建研训合一的培训机制,有利于教师提高育德能力与强化育德意识,创建研训合一培训学习机制的主要方法如下:
1. 创建“问题工作法”研训模式
首先,研训新入职教师,大部分学科教师就读于高等院校的时候,缺少专门的德育课程,为此,学校可以创建“问题工作法”研训模式,强调问题导向,提取教师在德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带领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和研讨有关方法。主要方法如下:其一,用赛代替训,学校可以为青年教师组织“晓荷杯”比赛评比活动,在评比标准中增添落实课堂三维目标,帮助教师了解育人是教师的使命;其二,用导取代训,可以采用“3D带教”,可以引入班主任带教和师德带教,还可以在学科带教中让老教师为青年教师传授育德技能,将老教师的育人之道传授给青年教师;其三,采用会诊式培训,学校可以根据需要组建教育指导团队,为青年教师提供点对点的指导,通过课后探讨生成德育问题,让青年教师学会及时捕捉德育时机,通过现场培训提高教师育德能力与强化育德意识。
其次,研训骨干教师,学校可以针对“如何创建道德互动的教学课堂”问题,引领骨干教师探索“高效共振课堂”。可以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或者教研组推荐的方式,学校组建核心团队“共振课堂”。由信息组负责公示学习单,化学组与物理组分别负责设计任务单和制订学案,各组以点带面的形式研讨,让研讨课成为培养教师育德意识与强化教师育德能力的有效载体。
最后,研训全员,新时代背景下,提倡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发掘潜能和规划人生,所以,需要打造一个“三变课堂”,将教师打造成导师,化讲台为舞台,把答疑转变为激疑,为全员提供培训。例如,从教师变导师这个层面分析,学校需要开设现场展示课,教师通过写一写、议一议、想一想、看一看和评一评等环节深度学习,从而达到强化教师育德意识和提高教师育德能力的目的。
2. 创设“案例学习法”研训模式
首先,应用分享式案例研训,在每个学期结束以前,学校教导处要收集与评比案例,挑选出本学期优秀的德育活动或者典型的学科德育案例,然后通过校园网的方式共享优秀的德育活动或者典型的学科德育案例,并且带领全体教师一同学习与研讨这些案例。最后由备课组和教研组联合进行专项探讨或者分析案例,鼓励教师吸取他人优秀经验并反思自身问题。
其次,运用采集式案例研训,学校对老教师进行采访,通过采访老教师记录经典的育德案例,将其制作成老教师经典案例集,或者制作成课后反思录,以此来传承老教师在育德工作中的好做法、好传统和好经验,然后再通过总结与提炼案例的方式做好开发实训课程的准备工作。
综上所述,育德源自教学实践和探索,践行德育工作的关键点是培养教师育德意识和提高育德能力,这就要求全体教师务必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切实彰显教书育人的作用,带领教师走向专业化,在教学各环节贯穿道德教育,让道德教育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每个角落,从而形成润物细无声的育德成效。那么,应如何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和强化育德意识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本次研究活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优化教师育德能力与意识:改良育德理念,提高教师道德素养、创建育德平台,完善育德激励机制、指导育德形式,实施校本育德教研、制订育德目标,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充实培训内容,增强教师育德意识、研训培训机制,强化教师育德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