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鹏
(湖北省咸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湖北省已进入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三新”时代,语文课堂上也随之呈现出了一番新面貌。除了传统的单篇教学,群文教学也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下校听课,笔者特别期待能听到精彩的群文阅读教学课。然而,在听课的过程中,笔者也产生了一些疑问:群文教学的组文有什么标准?群文教学目前存在哪些误区?我思故我在,带着这些疑问,进行了一些梳理。
正如欧阳林老师在《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一文中所说:“没有清晰明确的概念,思维注定是模糊混乱的。争论以及矛盾的产生很多时候是概念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必须廓清“群文教学”的概念。
何谓“群文教学”?在《群文阅读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于泽元等专家曾对“群文阅读”的内涵作了清晰的界定:群文阅读是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这里的“群文阅读”其实等同于“群文教学”。余党绪老师则认为,“群文阅读不在于单纯的数量扩张,其立意在于文本之间的链接、群聚与组合,亦即‘关联’,以文本的内在关联推动阅读中的思考与发现,为深度思考与学习创造条件”。
由此可见,组成群文教学的文章应该是围绕同一个或多个议题,文本之间应该存在关联,还要能促进深度思考。
文本的内在关联可借鉴概念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根据逻辑学知识,概念之间有全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和全异关系。其中,全异关系又分为矛盾关系与反对关系。文本之间应该存在着紧密的关系才可以构成群文。
现结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本,笔者对文本之间的这四种关系进行分析。统编版教材自2019年开始全国发行,贯彻了新课标的理念,吸纳了整本书阅读与群文教学的理念,在选文的编排上体现出群文的倾向。新教材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为主线组织单元。其中,人文主题就是不同课文之间的共同点。例如,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人文主题为“诗意人生”,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8篇诗词名作。由于群文教学的容量不可能多达8篇,所以在“诗意人生”这一共同“母题”下,教材编写者编进同一课的文章其实就围绕着共同的“议题”。“议题”是“有待证明”的命题,即有待于分析、论证从而做出判断的命题,正是这样一种未完成性,给了师生深度学习的空间。
统编版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读和单元学习任务,每课有学习提示,这其实对教师教学内容的选取给定了方向。现对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课文进行梳理。
篇目单元导读学习提示《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这两首诗均为古体诗,但在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上有很大不同。要在诵读中体会两首诗不同的韵律、节奏和表达技巧,结合作者的身世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李白驰骋想象的豪迈,杜甫登高望远的悲凉,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表现出各自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世界这几首诗体式不同,抒发的情感和创作手法也各不相同,诵读时要细加体会《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苏轼、辛弃疾词的豪放,李清照词的婉约,展示出宋词不同的审美追求一般认为,豪放和婉约是词的两种典型风格。品读本课的三首宋词,感受其不同的风格特点,体会这些词作是如何表达词人不同的思想情感的
由上表可以看出:
1.《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之所以能够构成群文,是因为两者都是古体诗。然而,并不是任意两首古体诗都能构成群文阅读,关联点在于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①矛盾关系
单元导读中的“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其实就是横亘在古代文人中的“仕与隐”的矛盾。曹操积极有为,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陶渊明厌恶污浊的官场,面对社会的动乱深感无力,于是“复得返自然”。
②反对关系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两首诗歌在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上有很大不同。
2.《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之所以能够构成群文,是因为三首诗之间存在同一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①同一关系
《梦游天姥吟留别》 《琵琶行并序》同为古体诗。《登高》 《琵琶行并序》同为现实主义诗歌。
②矛盾关系
《梦游天姥吟留别》 《琵琶行并序》为古体诗,《登高》为近体诗。三位作者处境皆不顺,但是李白为豪迈,杜甫、白居易为悲凉。
③反对关系
三首诗歌创作手法也各不相同。
3.《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之所以能够构成群文,是因为三首词之间存在同一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①同一关系
三首词皆为宋词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均为豪放词。
②矛盾关系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均为豪放词,《声声慢(寻寻觅觅)》为婉约词。
③反对关系
三首词作表现词人思想情感的手法不同。
综上可见,组成群文的篇目不仅有同一关系,同时应该存在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来构成群文教学的“议题”。例如从《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解读古人的“仕与隐”;从《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解读唐代诗风的变化;从《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解读豪放词、婉约词的区别。
当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打破单元文选的限制,对同册教材,甚至不同册教材进行打通教学。例如将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第七单元的《赤壁赋》构成群文,来探究苏轼的心路历程;将选择性必修中册《荷花淀》和选择性上册《老人与海(节选)》构成群文看东西方文化精神中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总而言之,构成群文教学的文章之间应该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只有一种联系,而应有着同一、包含、交叉、全异关系中的至少两种,且在教学中要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展开。
笔者因为从事教研工作,所以下校听课以及网上听课比较多。在听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线教师在开展群文教学时,对群文教学组文存在以下误区:
1.群文教学的教学设计未体现出组文之间的密切联系,出现了“伪群文教学”。如在《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群文教学课中,授课者设计了这样几个任务:
任务一:寻美景,感受写景之美
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阅读两篇课文,找出文章描写的景物并填写到下表中,尝试概括景物的特点。
篇目景物特点《故都的秋》破屋、天色、鸽声、日光、牵牛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清、静、悲凉《荷塘月色》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月光、月影杨柳、树梢、树缝、树上、水里清幽淡雅朦胧柔和恬然寂静
任务二:赏美景,品味情感之真
要求:深读景物所在段落,从这些景物描写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内容填写。
篇目景物特点情感《故都的秋》破屋、天色、鸽声、日光、牵牛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清、静、悲凉孤寂、清闲、落寞、悲凉《荷塘月色》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月光、月影杨柳、树梢、树缝、树上、水里清幽淡雅朦胧柔和恬然寂静喜悦、哀伤
任务三:写美景,鉴赏手法之妙
要求:重点研读《故都的秋》第四段和《荷塘月色》第四、五段。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表格内容填写。
《故都的秋》(第四段)《荷塘月色》(第四、五段)季节秋夏景物槐树荷塘、月色手法调动各种感觉(视、听、嗅、触觉)独特感受联想比喻(博喻)、拟人、排比、通感、以虚写实
从以上的设计可以看出,这样教学《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两篇课文其实跟单篇教学无异,沦为了“伪群文教学”。
针对这样的“伪群文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对症下药进行优化。
针对任务一,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阅读两篇课文,将两篇文章均出现的景物填写到下表中,并尝试从郁达夫、朱自清的姓名中各选一个字,分别说出两篇文章中景物的不同特点。
篇目景物特点《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树、蝉、花郁清
针对任务二,要求:重点品读两篇文章中相同景物所在的语段,并比较赏析其中的艺术手法。
篇目景物艺术手法《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树、蝉、花调动各种感觉(视、听、嗅、触觉)比喻比喻(博喻)拟人、排比
针对任务三,要求:两位作者借相同的景物,抒发不同的情感。请从郁达夫、朱自清的姓名中各选一个字,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你在这两篇中所读出的情感。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内容填写。
篇目景物特点情感《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树、蝉、花郁达:郁达夫笔下的景物之美是萧索的﹑破旧的、悲凉的,是古代士大夫的审美清自:朱自清笔下的景物是富有诗意之美,朦胧的、优美的,借用古典诗词之美
这样的设计抓住了两篇文章的联系,通过比较景物的特点去探究作家的审美心理,避免了“伪群文教学”中空泛的比较。
2.群文组文之间有共同的母题,但是没有共同的议题。例如,在《静女》 《鹊桥仙》群文教学课中,授课者先引导学生了解两首诗歌的大意,并分析人物形象,最后要求学生分析比较《静女》 《鹊桥仙》的异同:
对比分析相同点不同点《静女》《鹊桥仙(纤云弄巧)》
授课教师认为,它们的相似点是都属于爱情的母题,从表达方式、语言风格、恋爱阶段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点的比较。两篇课文确实有共同的母题,但是进行这样的比较似乎有点大而无当,缺乏共同的议题。
《静女》 《鹊桥仙(纤云弄巧)》两首诗歌可以构成群文,但是应找到两者的内在关联以推动阅读中的思考与发现。笔者认为,可以从作者的角度去突破。《静女》为民间采集诗歌,语言质朴。《鹊桥仙(纤云弄巧)》的作者秦观为北宋文学家,语言雅致深沉。不同的作者在意象的选取、手法的运用、语言的遣词造句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区别,通过对比,也可以体会到文体的嬗变。因此,可设计如下表格开展群文教学。
对比分析《静女》《鹊桥仙(纤云弄巧)》作者意象手法语言
在评课时,笔者还给出了另一种设计,就是将《静女》与《涉江采芙蓉》构成群文,从“借物传情”这一角度来构成群文。《静女》中给男子送“彤管” “荑”,《涉江采芙蓉》中采芙蓉送心上人,这种借物传情的方式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同时,两首诗歌都善于运用动作描写去勾勒人物形象。
王荣生教授认为,阅读教学要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依据学生选择教学内容。
最低标准: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即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
较低标准:教学内容正确,即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
较高标准:教学内容的现实化,即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一致。
理想标准: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即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一致,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开展群文教学,也要符合相应的要求。下面,笔者对目前的群文教学给出一点建议:
1.在开展群文教学前,一定要找到文本与文本的关联
群文教学必然少不了求同与存异的过程,如果找不到关联,还是建议采取单篇教学的形式,不要为了群而群,为了追求时髦,而忘了为什么出发。
2.群文教学的组文不要繁多,贪多则嚼不烂
群文教学一定是有单篇奠基的,对于《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这样的定篇,恐怕难以依托一两节群文教学课就能达成语文课程目标。在开展群文教学前,有必要从一篇课文的精读开始,再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有的课堂教学对四五首诗或三四篇小说进行群文阅读,在学生还没有对内容进行理解的基础上就贸然开展群文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与群文教学的初衷可谓是背道而驰。
3.一定要在组织教学前考虑学情
课堂教学无非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而关键在于学生的学。教师不能自行其是,罔顾学情,教学内容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新生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是正常的。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反思,警惕群文教学组文的误区,在教学中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能够让群文教学开出绚烂的花!
[注]本文系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农村教育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咸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项目“职业生涯教育在普通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课题编号:22NJYB04)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