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文化人中定位 在逻辑思维中提升
——以2023年新课标Ⅰ卷作文题为例

2023-12-08 10:19:36郑作平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3年5期
关键词:作文题论点新课标

郑作平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一中学)

202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的命制继续保持了“材料” “任务” “要求”的完整性与一贯性的风格。从材料内容上看,既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又与青年学子的人生经历相应,所以“有话可说” “有话想说”。同时,考题在“育人功能” “思维能力”两大方面较以往表现得更显突出。为此,笔者结合2023年新课标Ⅰ卷作文题,具体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在以文化人中定位

“立德树人”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为什么考”的核心内容。“立德”的最大公约数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人”的最大公约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贯穿所有作文试题,紧扣时代脉搏。

如果说2023年四省适应性测试中,安徽、云南两省使用的“《这里是中国》告诉我们,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作文材料体现了自然的美好对人的影响,那么2023年新课标Ⅰ卷的作文材料则体现了人文的美好对人的熏陶,二者相得益彰。材料列举了“好的故事”在不同情境和场合发挥的不同作用,其最终目的就是引出最后那句话——“故事是有力量的”,即“好故事”很重要,可触动人的心灵,可带给社会力量,可塑造国家形象,可影响我们的时代。材料切合生活实际,文化气息浓厚;内涵丰富,层次鲜明。其中包含的“立德树人”功效特别明显。好的故事是各有背景、各有精神和趣味追求的。材料立足于此,体现了好的故事与人的发展的密切关系,即个人的命运可以通过一个好的故事得以改变,国家的形象可以通过好的故事得以充分展现。因此,如果你是故事的旁观者,就应该看清什么是好故事,如何运用好故事;如果你是故事的主角,就应该努力地演好自己的故事,送给别人当作好故事。

写作时,如果只谈好故事的重要意义,虽然扣题,但是难免写不深刻。如果在如何对待好故事、用好好故事上着眼,由此展开引申递进,由内涵到外延,触类旁通,就会别开生面了。比如在个人、国家、社会、民族等层面思考,可以思考每一层面的过去、现在、未来,也可以比较每一层面的不同角度,还可以结合多层面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与思想意义。不管是采用平面思维还是立体思维,行文时,起点一定是好故事的特点,终点一定是好故事的影响与实践。这样写作的境界与气象便会宏大一分,深入一步,浑厚一层。因此,通过分析本次考题的材料,笔者认为,在育人功能方面,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

三个特点思考路径育人倾向构思重点什么是好故事由现象到本质为什么要讲好故事由个体到集体怎么显示好故事的力量由思考到行动①个人价值②集体力量③国家魂魄④民族精神①审题侧重“是什么”+“怎么做”②立意侧重“微观”+“宏观”③行文侧重“小我”+“大我”

其实,2023年全国高考其他卷作文题也明显具有这一特点。如新课标Ⅱ卷“安静一下不被打扰” “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其目的是“放松,沉淀,成长”,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育人的原则;全国甲卷材料以“技术” “时间”与“人”的关系为中心,告诉我们怎样通过技术更好地掌控时间,更好地利用时间,而不是被时间所左右;全国乙卷通过对两则材料的内涵、关系的理解,告诉我们损人不利己的事不干,利己又利人的事一定干,为人、处事、持家、治国,就是此理。

二、在逻辑思维中提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要求:“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成为新教材编写、课堂教学、高考命题的核心方向之一,并且三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单从逻辑思维能力看,2023年的新课标Ⅰ卷作文题就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思考这道作文题的材料所包含的“一个人”到“一个民族”的延伸发展,必然体现这样一个道理:好故事对一个人的正面影响是不断深化的,以至于终身受益而形成良好的家风;好故事对一个民族的正面影响是不断深远的,以至于具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好故事因对个人、群体的正面影响是不断延展的,以至于塑造出民族风格与形象。从对考生调查反馈的信息看,多体现以下逻辑思维特点:

1.平面思维的有效性

平面思维具有横向延展性呈现的特点,如从“好故事”对人生不同阶段的影响角度思考,从对你、我、他的影响角度思考。这种逻辑思维方式便于操作,因而使用较多,例如学生习作《眼中有故事,践行好故事》中论证部分:

[正向论证]

分论点1:做好故事的聆听者,从口口相传、代代延续的精神血脉中寻找归属感与使命感。

分论点2:做好故事的传播者,将源远流长、感人肺腑的优秀文化和中国故事散播到四面八方。

分论点3:成为聆听者是根基,成为传播者是台阶,而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好故事的创作者。

[反向论证]

辩证来看,若只做聆听者,当下与未来便会出现“万马齐喑”的空白;若只做传播者,却没有聆听的沉淀和创作的升华,好故事终究只是“纸上谈兵”;若只做创作者,而失去了聆听和传播的底盘,最终只会摇摇欲坠,无法行稳致远。只有将其三者结合统一,方能完善自身,拥有“心中期许、笔下风云”的能力。

该文正向论证时,三个分论点是平行并列,具有平面化特点;反向论证时,用三个因果关系句子平行分析,平面铺展;整个论证过程一正一反,又体现平面思维的有效性特点。

2.立体思维的深刻性

立体思维具有纵向层进性呈现的特点,如从“好故事”对个人、家庭、国家、民族的影响角度思考,从对个体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影响角度思考。这种逻辑思维方式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如果运用得当的话,论证的深刻性就自然生成了,例如学生习作《如何对待“中国好故事”》中论证部分:

分论点1:什么是“中国好故事”?好故事,就是要以情感人;好故事,就是要以实动人;好故事,就是要以理服人。

分论点2:如何挖掘“中国好故事”?实践和基层是挖掘“中国好故事”的深厚土壤;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挖掘“中国好故事”的不竭源泉;受众需求是挖掘“中国好故事”的有效指导。

分论点3:怎样讲好“中国好故事”?把握时机,因时制宜地讲;注重效果,循循善诱地讲;创新表达,形象生动地讲;眼观全局,统筹兼顾地讲;善于合作,齐心协力地讲。

由上可见,该文论证时,具有明显立体化特点。分论点1细分了中国好故事的特点与内涵,分论点2解读了挖掘中国好故事的背景与基础,分论点3立论了讲好中国好故事的方式与方法。从树“中国好故事”标,到寻“中国好故事”料,再到“中国好故事”的运用,三个分论点逐层深入,全面而又深刻。

三、在写作应用中渗透

这里的“应用”即行文。行文是考生厚积薄发、机智聪慧的集中体现,在高考现场行文更属此类。考生一旦把握命题者的意图、写作材料的脉搏和写作任务的要求,接下来,如何把这三者贯彻进文中去就是关键了。而从今年考题看,以上三个方面的交集应聚焦在两点,即“核心价值”与“思辨能力”。

1.核心价值须贯穿始终

一道优秀的作文题必能让考生较容易地联系到自身的需要与追求,即如何认识自我,如何发展人格,如何定位理想,如何强化规范,如何履行职责……此为写作的灵魂,也是写作要求中“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的核心。这道作文题应取自从“好故事”中获得的“影响”,考生行文时须自始至终将人性中的美好聚焦于对生活的思考,将自己置身于时代洪流之中,放眼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从而凸显出核心价值。例如下水作文《借故事以为砥,磨炼心灵之锋》的首尾部分:

[开篇]

爱默生曾言“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好的故事能够对个人、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能够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和特质。作为新时代青年,吾私以为我们应发掘其潜能,借之以为砥,磨炼心灵之锋。

[结尾]

好的故事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是我们的伴侣,也是我们的精神支柱。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应用心去倾听,去体悟故事中的生命之美和众生之光。借之以为砥,磨炼心灵之锋,为时代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该文由“好的故事能够对个人、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起始,经过层层论证后,得出“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为时代发展贡献青春力量”的结论,首尾照应,步步升华,把个人与国家、时代紧密相连,核心价值凸显。

2.思辨能力要灵光时现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必修下册第二、八单元)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这道作文题也体现对思辨能力的考查,既有“从个人的思维、语言、心灵到个人的命运,最后到民族的深度思考”,也有对核心词“好故事”的理解,可以延伸到“坏故事”,引发考生对“坏故事”的理解,当然还可着重“力量”的思辨考虑。例如下水作文《故事是有力量的》中间节选部分:

故事有人间烟火气,可以跨越时空,跨越文化,直达人性的柔软处。好的故事可以带来政治、文化、经济上的种种收益,而坏的故事也能把人逼上绝路。

武汉校园的惨剧,还未来得及把教训给人们普及,还未来得及将校园人车分流纳入法规的框架,还未来得及将人性道德法律捋清楚,后续的网络小故事铺天盖地而来,那些张口即来的虚构的胡诌的意淫的抹黑的种种,将深陷失子之痛的母亲推下了悬崖。

好的故事才是力量,反之是深渊。期待有越来越多的好故事,教人以真、以善、以美,让我们在翻卷的时代洪流中不跌倒、不颠倒、不潦倒,让我们拥有前行的力量。

该文先理论论证“好故事”能“直达人性的柔软处”,接着话锋一转,反向举例论证“坏的故事也能把人逼上绝路”,通过“好故事”与“坏故事”影响力的比较,让人一眼看透“好故事”的魅力和“坏故事”的破坏力。论证层次清晰,思辨色彩明显。

另外,2023年全国高考其他卷作文试题也明显具有这一特点。如新课标Ⅱ卷,从青少年本身角度看,材料中已明确他们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从理解青少年、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角度看,也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又如全国甲卷,把材料中“掌控时间”与“时间的仆人”对比看,能“掌控时间”是因为会利用“技术”;成为“时间的仆人”是因为不会利用“技术”。再如全国乙卷,材料一与材料二并举,直接告诉我们不应该这样做;其实也间接地告诉我们了应该怎样做。因此,写作时不妨尝试应用与渗透思辨性特点,效果一定是非凡的。

总之,高考写作对育人功能与思维能力的考查只能是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强化,这是由新课标、新教材等决定的,如教材组元就有“人文主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新时代高中生人格和精神成长的需要,应聚焦在三个方面,即‘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的要求。因此,在课标的指导下,教学与考试的互为引导、渗透与影响已成规律,加强考试、课标、教材三位一体的关联,方为研究高考作文试题的命制、指导写作备考之良策。

猜你喜欢
作文题论点新课标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趣味(语文)(2021年10期)2021-12-28 09:34:35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金色年华(2016年12期)2016-12-01 04:34:13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8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语文知识(2014年11期)2014-02-28 2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