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主题性乡村民宿设计研究

2023-12-08 15:36赵慧玲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乡村民宿非遗文化文旅融合

摘 要: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文化主题性乡村民宿是促进乡村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因此,以浙江杭州瓶窑镇窑北村的民宿为例,分析窑北村的文旅资源概况,将窑北村民宿定位为文化主题性民宿,并提出文化主题性乡村民宿设计策略,以促使其成为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文化复兴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物理空间与内在介质,助力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主题性乡村民宿的设计与发展。

关键词:文旅融合;非遗文化;乡村民宿;主题性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当代艺术视域下乡村振兴模式研究——以富春江流域古村落群为例”(21YJA760016)研究成果。

一、文化主题性乡村民宿的概念及发展意义

(一)概念界定

主题性民宿是以特定的主题或风格为核心的民宿类型,文化主题性民宿则是根据不同的文化主题进行定位,主要有地域文化主题、民族文化主题、非遗文化主题、红色文化主题等。这些民宿基于对当地特色文化的深入挖掘与精准定位,通过房间设计、装饰摆设、独特服务、活动体验等方式来体现特色,让游客在旅行中沉浸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为游客提供更具当地特色的居住体验,引起游客对乡村人文自然的共鸣。在乡村发展文化主题性民宿可以打破乡村民宿产业的同质化发展局面,使其从乡村自身的特性出发,实现特色、多样化发展。

(二)发展意义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融合是指将文化和旅游有机结合,通过打造文化旅游产品、提供创意旅游体验,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强调在旅游活动中注入文化元素,如文化景观、文化遗产、文化活动和文化体验等,展现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形成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可以说,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的融入是乡村民宿发展的主旋律。

首先,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发展文化主题性乡村民宿可促进乡村文化的挖掘与传承,拓宽文化传播渠道。将民宿作为文化表现的新窗口,将乡村文化元素融入民宿设计,打造文化主题性乡村民宿和乡村文化旅游空间体验,同时与周边区域旅游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这样不仅能够推动当地民宿产业的发展,增强入住旅客的文化体验,还能提升乡村文化的辨识度和传播度,有效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其次,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文化主题性乡村民宿是促进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内旅游市场的下沉,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游客对乡村旅游的需求逐渐转向更多样化的休闲度假体验模式。文化主题性乡村民宿基于对不同乡村环境自然优势和文化特色的挖掘进行主题定位与设计,可在文旅融合的创新形式中激活自身的发展动能,盘活村内闲置用地,吸引游客对乡村文化进行了解与互动。例如,作为乌龙茶和红茶发源地的福建武夷山通过打造茶文化主题民宿推动茶乡旅游,带动周边相关资源的发展,促进乡村民宿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乡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可见,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将主题性民宿作为乡村文化传播与乡村旅游发展的锚地,是值得探索的路径之一。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主题性乡村民宿的设计原则

(一)传承创新原则

乡村文化可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内在驱动力,因此想要激活乡村民宿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则必须首先让乡村文化“活”起来,实现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但要注意,不但要实现传统意义上的保护与传承,还要实现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且具有教育意义、经济效益等价值的创新性和保护性开发。因此,在设计时,要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属性,遵循对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原则,注重把握乡村的价值内涵,融入现代艺术的审美、工艺手法,提取可使用、可欣赏、可体验、可感悟、有共鸣的乡村文化元素。其次,创新民宿传播文化的形式。例如,利用新媒体平台展示、宣传民宿,以更直观和灵动的形式吸引游客对乡村文化实现主动了解与传播,激活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主题性乡村民宿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

(二)自然共生原则

文化主题性乡村民宿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所处乡村的地域性差异,遵循自然共生的原则。首先,在设计时,要以自然风貌和地形结构等为依托,将文化主题性民宿与原有村落面貌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地开展设计。乡村民宿建筑要与乡村整体建筑风貌保持协调,以不破坏周边环境视觉效果为前提,扎根于乡村环境中。其次,材料方面,应当优先考虑重复利用原有建筑的材料或本土材料。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就地取材;另一方面,可以充分体现地方特色,通过合理用材,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在地材料的性能。最后,在设计中还可以适当将民宿周围的山林田湖草等自然景观与民宿内部设计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发挥周边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给民宿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还能为乡村带来充满自然气息的风貌。

(三)宜居宜赏宜游原则

传统民宿设计往往仅要求宜居的设计原则,但其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游客越来越多樣化的需求。文化主题性乡村民宿应当区别于普通民宿,在宜居的基础上增加宜赏与宜游的特性来凸显民宿的文化主题。在宜居宜赏宜游原则中,首先是宜居,指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在民宿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环境的舒适性和空间功能的实用性。其次是宜赏,指赏心悦目的居住环境。民宿的建筑空间、装饰风格等是游客获得审美愉悦的重要维度,在设计中应当通过空间功能与空间装饰的有机结合进行空间美化,整合利用文化元素打造文化主题,增强民宿空间的视觉表现力。最后是宜游,指适合前去游玩的居住环境,即在民宿居住场所的基础上建立具有互动感与体验感的场所,通过空间衔接、文化体验等方式激发游客对乡村生活与乡村文化的好奇心,让游客在游玩中主动接受文化的浸润,提升乡村民宿主题文化的传播成效。

三、浙江杭州瓶窑镇窑北村概况

(一)区位概况

窑北村位于浙江杭州余杭区瓶窑镇老城区北郊,地理位置优越,依山傍水,104国道穿村而过,交通较为便利。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当地积极培育观光采摘园等特色产业,其鸢尾花、桃花等远近闻名。随着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窑北村被纳入环良渚遗址风情旅游线。如今,为贯彻落实余杭区的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窑北村急需整合乡村文旅资源,借助深厚的良渚文化土壤和外部环境资源加持,盘活村内闲置房屋,打造优质民宿,促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基于此,以窑北村为例进行文化主题性乡村民宿设计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窑北村民宿产业的发展现状

从目前的发展模式来看,步入后申遗时代的窑北村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深厚的非遗文化底蕴,但是出于遗址保护和安全的考虑,没有进行大规模开发,一直以农业生产为主,文化输出能力较弱,整体发展较为缓慢,村民的收入来源仍相对单一。面对文旅进一步融合发展的趋势,窑北村近几年才开始进行乡村民宿的建设,但对村内民宿整体建设的定位把握比较模糊,使得民宿分布不均且数量较少,经营模式也以提供住宿、餐饮服务为主,特色不鲜明。总的来说,窑北村民宿服务相对滞后,缺少对乡村文化与乡土资源的深度挖掘,民宿的市场基础总体较弱。

(三)改造基地概况

本文的目标改造基地是位于窑北村内的一处闲置合院,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外部竹林围绕。基地建筑为土木结构的传统江南民居。由于长期闲置,基地入口道路泥泞,场地内可供活动的公共空间缺失,建筑主体破败老旧,房屋几乎处于废弃状态。按照村集体构想要求,要将基地重新盘活,打造为一座优质民宿,并以之为中心进行资源整合,带动周围民宿及相关产业发展。

四、文旅融合背景下窑北村文化主题性

乡村民宿设计策略

基于对窑北村区位环境、文化历史、产业发展等的现状分析及村集体的改造需求,提炼出以非遗文化主题性乡村民宿赋能窑北村乡村旅游的设计路径。该方案主要从建筑空间、空间装饰与公共空间运营三方面提出窑北村非遗文化主题性乡村民宿的设计策略。

(一)民宿建筑空间设计策略

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应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建筑的形式、材料、功能等,都是体现自身特色的主要形式。文旅融合背景下的窑北村文化主题性乡村民宿设计在材料方面,应积极选用本土材料,例如整体墙面使用当地的黄土砖。在建筑结构的搭建上,可结合现代建造技术与当地传统建造工艺,使用钢木结构。屋顶则保留传统坡屋顶形式,主要利用从旧建筑上回收的小青瓦、木望板与木椽条等,打造防潮、保温效果较好的木望板瓦屋顶。此外,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周边的竹林景观,在屋顶与房屋立面开窗,窗户均使用双层玻璃,在保证采光的同时减少外界噪声带来的干扰。

在建筑空间的整体设计上,不改变基地建筑的原本朝向,并保留三栋建筑呈围合状的基本格局。对建筑的功能进行综合考虑后,将非遗文化主题通过展示、体验等创新形式加入民宿的空间设计中,分成民宿住宿、文化设施与休闲娱乐、接待售卖与研学教育设施三大模块进行排布。将中间的主体建筑设计为两层的住宿空间,标高为院落中最高。主建筑通过廊道的设置实现动线串联,使得外廊空间和院落内的水庭之间形成互动关系,让游客在实际的民宿体验中,从吃、住、行、观、游、学等不同维度沉浸式感受乡村。

(二)民宿空间装饰设计策略

非遗文化主题乡村民宿设计可以将提取的非遗文化元素结合乡土特性融入空间装饰中,从而使民宿特色鲜明,区别于其他主题的民宿。在空间装饰中使用文化元素,应当根据空间功能与主题进行再设计,注重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统一。例如,在空间的主体色彩上,采用良渚八大核心色彩中的琮黄色,与黄土砖外墙相呼应。在陈设设计方面,可以利用良渚文化中黑陶的代表造型与泥质轮制工艺设计花瓶,插入能够缓解情绪、促进睡眠的窑北鸢尾花,增强空间文化氛围。除了提取色彩和代表器物造型外,还能提取良渚文化中的代表纹饰、文字符号等元素融入陈设品、门帘、背景墙等室内装饰,但是不宜盲目地堆叠过多的文化元素,因为容易给游客造成过强的视觉冲击,影响居住体验和室内装饰的美观性。

(三)民宿公共空间运营设计策略

民宿公共空间运营设计可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推动非遗文化主题乡村民宿的后续发展。民宿的公共空间可整体采用“分时分季+互联网+活动体验”的运营模式。首先,休闲娱乐区域的运营根据游客的活动时间,设计为弹性的室内外空间,即分时提供就餐与休闲娱乐活动,在特定季节与节假日则转化成非遗文化的小型展览空间、活动舞台等互动空间。其次,在接待空间的运营上采用“线上+线下”的模式,根据旅游的淡旺季进行空间运营。接待售卖区在旅游旺季以线下服务为主,主要承载住宿接待、售卖展示农产品和非遗文创等功能;旅游淡季则可将一部分空间转化为民宿直播间,主要通过线上OTA平台展示文化主题性乡村民宿与提供相关服务。这样不仅能为民宿提供更多元的文化展示渠道,还能增加民宿经济收入,解决旅游淡旺季收入不平衡的问题。最后,研学教育区以线上预约方式开放,与周边配套产业相融合,提供学习良渚制陶技术、体验窑北特色花酿等非遗游学项目,将非遗文化在乡村民宿中转化为实际体验空间内可以了解、实践的活动,让游客可以真切体验乡村文化,认同乡村文化。

五、结语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文化主题性乡村民宿不仅仅是游客的落脚地,还是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资源互动的桥梁。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窑北村民宿可基于非遗文化主题进行定位设计。首先,在民宿建筑空间与空间装饰设计中,应從实际环境出发,充分利用本土材料,通过将提取的非遗文化元素融入空间,打造民宿的独特文化氛围。其次,增加公共空间,结合弹性运营,设置文化传播、文化体验等功能,创新文化传播形式,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为形成可长期收益的良好口碑和整村民宿品牌奠定基础。将文化主题性乡村民宿作为助力乡村文化、生态、社会建设的物理空间与内在介质,可以形成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的良性循环,促进乡村振兴与文旅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戴其文.中国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策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0):41-50.

[2]干永福.乡村民宿实务:乡村民宿案例百则[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21.

[3]过聚荣,熊颖.民宿蓝皮书:中国民宿发展报告:202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

[4]邹涵辰.乡村民宿空间营造中的地域文化渊源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1(5):74-77.

[5]张欣.地域特色文化在民宿装饰中的应用[J].社会科学家,2023(6):62-69.

[6]李梓杨,王慧.文旅融合背景下我国文化主题民宿的优质发展[J].北方经贸,2022(1):152-154.

作者简介:

赵慧玲,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与可持续。

猜你喜欢
乡村民宿非遗文化文旅融合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
海南省发展乡村民宿优劣势评析
关中乡村民宿的发展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乡愁情怀还是美梦难现:乡村民宿经营风险感知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国内乡村民宿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