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楠
在小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更加关注在教授基础语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写作是“听说读写”四大教学模块中的重要内容,但是要围绕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核心素养“做文章”,就不能将这些内容分开教学,而是要融会贯通,实现整体教学。这样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高效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写作教学应该重视“读写结合”的正向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阅读的“输入”出发,不断丰富文化积累,内化语言知识,培养逻辑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实现文本写作的有效“输出”。本文结合笔者在基层小学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重点围绕“读写结合教学法”这一核心概念,详细阐述了“读写结合”视角下创新小学写作教学模式的方法。
“读写结合”,顾名思义,就是将“读”和“写”进行融合。就写作教学而言,教师要注意调整课程中“读”和“写”的比例,构建阅读和写作之间的有机联系,指导学生在读写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达到“阅读为写作服务,写作提升阅读效果”的双重作用。尽管“读写结合教学法”对于写作教学来说有诸多好处,但是读写结合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而已,教师要把握读写结合的尺度,适时有效推动读写结合向聚焦写作转变,确保综合性的教学能贴近学生实际,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探讨“读写结合教学法”的内涵,并探索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背景下优化“读写结合”创新写作教学的手段。
一、“读写结合教学法”的内涵
“读写结合教学法”脱胎自传统的语文学科教学,在这一新型教学概念提出之前,实际上已经有很多教师,尤其是语文、英语等语言学科的教师已经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了这种方法,只是这种“使用”是不成体系、没有长期贯彻的。而“读写结合教学法”的正式提出以及广泛传播,源自《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颁布,其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读写结合”中的“读”主要指文本阅读,这里的文本不局限于教材中,教师可以围绕主题,引导学生将阅读视野延伸到课内外任何优秀文本中;“写”则是学生在阅读基础上对知识、思想和文化的理解与内化,也是针对固定文本乃至文本组合在写法上的模仿、迁移和创造。学生不仅需要借助“写”来扣回文本,还要以“写”来完成阅读分析、体味主题、发挥创意的“工作”,通过“写”进入特定的语境和语态中,实现读写相互呼应的有机对话。
近年许多地方的小学、初中语文课被分化为“阅读课”“写作课”等专项教学课,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开始思考专项教学和综合教学的联系,思考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发挥综合教学的作用。实际上,在部编教材等很多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单元阅读+写作练习”的内容编排,教材从设计之初就将课文学习目标与写作学习目标相结合,保证学生能实现在优质文本学习基础上的“听说读写”综合应用。教师应紧紧围绕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要求,以及读写结合“相互影响介入、实现以读促写、深化吸收知识、长效学习发展”的特色,不断推进读写结合,促进学生的写作素养有效提升。
二、以读写结合教学创新小学写作教学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以读写结合教学创新写作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将“教授读写结合的方法”向“学生自主读写结合”进行映射;学生通过前期的阅读和学习,能在“实物范例”中学习生字生词,学会遣词造句,并感受如“修辞手法”“文章结构”“语言特色”“行文思路”等写作的关键要素,同时也能通过感受和阅读不同体裁、不同写作方式下的语篇,实现对于多重文化和主题的知识积累。这样的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这株“幼苗”“松土”“施肥”“浇水”。学生在阅读之后对于相关知识产生了深刻且独到的理解,同时具备了模仿和使用所学写作技巧的内在动力,借鉴“好文佳作”靈活应用知识技巧,这就使得“幼苗”能真正茁壮成长,开枝散叶。
2.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而语文核心素养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读写结合教学,实际上就是摆脱学生在课堂上单纯、机械、重复地进行写作练习的桎梏,更加突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学科背后的文化内涵,指导学生建立语言文化知识的框架,让学生在写作时能“言之有物”“言之成理”。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应分析和探究各种细化的知识和内容,理解和把握各种语言词汇与写作方法,记忆和吸收经典文段以及好词佳句,这能有效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化积累,同时帮助学生更好、更有效地完成写作任务。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读写结合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将“读”和“写”结合,能带动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两者之间在语文学习中相辅相成的关系,形成“阅读积累—思考探究—写作表达”的语文学习模式,不断丰富学生的头脑,磨炼学生的心性,塑造学生的品格,指导学生从“写作学习”出发,不断向其他学习模块延伸。
三、“读写结合”视角下创新小学写作教学模式的方法
1.聚焦教材,丰富积累
在读写结合写作教学的前期阶段,教师要以教材中的文本和素材为基础,带动学生在阅读积累教材的前提下不断实现向自主表达的转变。“积累”和“表达”是“读写结合”的两个阶段,要让学生实现不同阶段的学习跃迁,教师就要以学生熟悉的教材文本作为“大背景”,不断引导和辅助。具体来讲,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阅读积累出发,教会学生“怎么读”。在这里,教师要对阅读学习进行面向写作的改造,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教授学生如通读、精读以及朗读、默读等科学的阅读方法;(2)指导和纠正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3)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如在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人物描写”的主题,同时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有效摄入文本;然后,围绕文章主题,重点阐述人物在“外形”“语言”“动作”“事件”等方面的具体表现,确定阅读重点,指明阅读方向,帮助学生改正漏读、错读等习惯;最后,可以让学生针对重点内容进行“复盘”和“反思”,通过笔记、默写等方法将生动的文章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在写作中运用。
在阅读积累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由积累向“优质表达”转换,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语言以及书面表达能力。很多小学生尽管在默写、背诵课文的时候能“倒背如流”,但是真正拿起笔时,却不知道写什么,写出的内容也不通顺,没深度。由此可以看出,很多学生积累了知识,却不能完成由积累向表达的转化。因此,教师要在前期阅读教学完成后,围绕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表达训练。主要步骤和方法为:(1)围绕中心句、开头句和承接句,以及揭示文章主题的关键语句,进行细致讲解和分析,促进学生强化语感,明确写作思路;(2)引导学生在思考基础上进行观点的输出和表达,不限形式和内容,确保学生能得到有效锻炼;(3)将教材文本的主题向简单的写作任务迁移,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框架列提纲、画思维导图,让学生在写作前就“胸有成竹”,避免作文结构松散、言之无物。
2.通过阅读传授写作技巧
写作实际上是一种书面表达,但是在前期的“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师口中的“表达”大多是口头表达或简单的书面表达。写作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教师还应适时指导学生由口头表达向写作练习转换。写作前,教师要借助阅读讲解各类写作技巧,带动学生将作文内容与阅读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模仿和借鉴开始,不断实现创新和拓展,并最终实现自主表达。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白鹭》的读写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通篇阅读,然后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看第二段,哪些文段展现出白鹭是‘精巧的诗’,哪些文段展现出白鹭是‘韵味无穷的诗’?”“白鹭的‘颜色配合’与‘身段大小’具体在文章中的哪些地方进行了展示,大家能不能找出来?”学生回答后,教师解,同时引导学生围绕文中对白鹭生动、形象、细致描写,学习“文章结构”“修辞手法”“文章分段”“结尾升华点题”等不同的写作技巧。最后教师布置课上写作任务:大家平时在生活中最喜欢、最熟悉哪种小动物?请以“我最喜爱的动物”为题,写一篇600到800字左右的作文。学生列出提纲,比照《白鹭》并运用教师讲解的写作技巧,就能有效提高写作能力。
3.通过集体智慧实现有效产出
要突出写作教学的“新意”,实现“读写结合”下写作教学的创新,教师应积极探索学生集体的智慧建构,带动学生在“集体智慧”“讨论探究”和“头脑风暴”中实现文本的有效产出。写作是个性化十分突出的事情,面对相同的主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阐述和表达。教师的指导只是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一个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学生自己基于前期的阅读,实现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的分享,解读和研究阅读内容的多样化,能更好地激发写作灵感,写出内容丰富的文章。
比如,在五年级《慈母情深》的教学中,教师在前期阅读活动之后,就可以重点围绕“母亲帮儿子要回被没收的小人书”这一片段提出问题:“母亲坐着不走来帮‘我’要书,这是一种有尊严的表现还是没有尊严的表现?”围绕这个问题,教师将这一片段与文章的总体情感基调进行勾连,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辩论,感受到这一细节的真挚、感人与真实。然后,教师可以布置写作任务:《慈母情深》刻画了一个坚毅、善良的母亲形象,请问同学们的母亲是什么样的呢?有哪些令人感动的细节让你记忆深刻?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然后让学生继续分组交流,从“自己和母亲的经历”“自己对母亲的情感”“母亲的形象特点”等方面讨论,最后总结讨论结果,完成写作任务。
总而言之,要创新写作教学模式,开辟写作教学的新形态,教师就要顺应教学综合化、素养化、多元化的改革趋势,从语文教材以及教学计划出发,将“阅读”作为带动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和积累文化知识的渠道,让学生在前期阅读的鋪垫下产生兴趣,“厚积薄发”,实现自主写作、有效写作和优质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