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宁
(河南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新时代背景下的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呈现出新的内涵、理念与形势,但是其传播语言与文化的本原目标却始终如一。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与容器,文化又与语言相互融合而相得益彰。崔希亮(2018)指出,国际中文教育的根本使命是要为人们扫除语言障碍和文化障碍,让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人们合作和交流更顺畅,让偏见和误解越来越少,让理解和共识越来越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筑离不开国际中文教育[1]。他点明了扫除语言与文化障碍是语言传播之根本,强调了语言与文化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地位。
语言与文化并行而立,但两者在传播与推广的过程之中,地位有主次之分。在国际中文教育中,汉语言文字教学的主流地位自始稳如磐石,这也得到了诸多专家学者的认可与支持。文化教学呈现与融合的形式、方法、必要性等探讨在国际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中不断被提及,足见其在教学中的影响分量之重。汉语言文字教学是国际中文教育的核心,教师要将重点着眼于此而有序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文化教学虽处从属地位,但作为必要的补充,在教学时间充裕的境况下,将其作为汉语言文字教学的“补剂”,不仅可以增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盎然之趣,亦可以增强他们对于中华文化的通识性与差异化认知,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中国作为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的国家,自传说神农氏尝百草以来,历经秦汉、三国两晋、唐宋等时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一种灿烂又颇具特色的茶文化,蜚声海内外。博大悠远的中国制茶、饮茶文化,是物质与精神的集成,蕴含着独有的茶道精神。将其融入国际中文教学,实用性与有效性兼备,值得推广与应用。茶道作为茶文化的组成,一方面可以作为中华文化技艺学习内容之一,让更多的国际中文教师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去了解与实践,丰富了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技艺教学体系。另一方面,以茶道为依托,可以打开他们对于中国茶文化的关注视角,“以点带面”增进其了解中国茶文化的深度与广度,加强其对于底蕴深厚的中华茶文化的探索与认知。体演文化教学法理念下的茶道之学,可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所学、所体演,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具备较高应用价值与可传播效能。
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汉学家、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吴伟克(Galal Walker)首次提出体演文化教学法。该教学法意指在真实场景中对学习者开展语言与文化的教育。体演文化不仅重视到了语言教学中的“语言”与“文化”两个要素,更将“交际”作为重要一环加以强调。该教法将“文化”置于教学的核心位置,重点培养学习者在目的语文化社区的参与能力,以体演为主要的学习形式。
该教学法的创立伊始以汉语教学为基础,多被应用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之中。伴随该教法的日臻完善,逐渐被引入到中国外语教学之中。该教学法因其独有“参与感”特色与理论优势,深受教师及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青睐。
曲抒浩,潘泰(2010)指出,体演文化主要有以下理论主张:首先,语言即文化,学习语言就是学习目标文化[2]。学习用某种外语谈话所要达到的目的即获得在他国文化中确立意向的能力。语言交往过程之中,说话人的意向需要得到听话人的感知与理解,反之亦然。这种理解力是实现语言交际的前提与基础。文化是意义的来源,用某种特定语言说话时,要求说话人在一定的文化框架内施为,即从他人的目标文化出发或从他人的母语文化出发。为了达到预期效能,从正在使用的语言文化出发最为可取。值得注意的是,学习并演练某种他国文化,必须建构对于文化的记忆,可采取创造教学情景的方式来促进对异质文化的体演。
再者,语言即行为,学习语言就是演练目标文化。该教学法认为,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需要在交际能力水平之内进行,第二语言学习的目标是重复性灌输在语言与社会之中约定俗成的、符合文化规约的行为方式。语言是在文化框架内建构的,与行为有着密切的关联性,要求把演练作为必须施行的方法,而非可供选择或可有可无。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之中,他国文化“现场体验感”的获得离不开有意识的反复训练。因此,该教学法认为,语言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在于操练可用于学生演练与教师评价的文化事件。
另外,该方法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文化演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动性的发挥是关键所在,但是教师的引导与支持作用不可忽视。对于体演文化教学法而言,教师在教学进程中的导向作用发挥至关重要。教师要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文化氛围,做好文化生活的示范,学习者要积极增强目的语文化氛围的语言实践。吴伟克教授形象地将第二语言学习中的师生关系形容为“运动员”与“教练”两者的互动。在第二语言学习的“体育竞赛场”上,教师带领学习者了解与学习目的语有关的“竞赛规则”,从事目标文化的活动,使得每个学习者得以操练与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体演文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对文化的具体化、细致化与可操作化。教师充分发挥自我创造性,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操练之中,“在体演文化中学习语言”。同时,他也提到了教师可以利用现代科技的有利条件,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创造良好条件与较佳时机。
陈鹤龄,王彦伟(2021)指出,文化教学是国际中文教育,尤其是面向高级水平留学生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其既不同于国内学生的文化教育,也不宜直接应用国际中文教学的常规方式与方法[3]。国际中文教学更注重跨文化因素及语言文化之内在关系,因此开展体验式教学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而体演文化与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的融合正是这种体验式教学的集中体现。
“茶道”源于中国,盛行于中国南方及日本等地。许玉莲(2016)指出,茶道是指泡茶(包括奉茶、喝茶,下同)的方法、审美及思想[4]。中国人民大学李萍(2021)教授认为,“茶道”不离茶这一物质特性,具有“此在”“定在”的限定性[5]。茶道是生活世界情趣享受或个体对其生命的意义探索。张加明(2011)指出,茶道有环境、礼法、茶艺、修行四大要素[6]。综合比较多种茶道专著,常见茶道有煎茶道、泡茶道、斗茶道与工夫茶道之分。煎茶道最早记于唐代,有“吃茶”的说法,盛行于宋代。泡茶道发源于元朝至明朝前期,正式形成于十六世纪末的明朝后期,鼎盛于明朝后期至清朝前中期,绵延流传至今。斗茶又称之为“茗战”,兴起于唐末,同煎茶道一样,盛行于宋。工夫茶繁盛于广东潮汕地区,发源于宋,被认为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
国际中文教学中,中华才艺一直以来皆是国际中文师资培训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有机内容组成。汉语言文字教学是国际中文教育的核心,文化技艺教学是必要的补充。常见的文化技艺教学类型有:剪纸艺术、中国结、太极拳、戏曲表演、相声、国画等。它们各有千秋,为国际中文教师与学习者所青睐。茶道作为国际中文技艺教学内容,具备以下显现的特征。
熊晓青(2015)认为,趣味性的实现方式与原则可以着实增强对外汉语教学效果[7]。茶道作为文化技艺教学,趣味性特征极为凸显。茶道既是一种身心愉悦的体验,又是一种礼仪。茶道对氛围环境要求较高,需要沉浸在安静的环境之中。学习茶道,可以使得浮躁的心态变得平静。除此之外,学习茶道对于茶具、茶叶等的精挑细选、摆放用量等均有较高要求,需要辅以教师的有效指导。经过茶道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强茶艺,亦可培养学习者的细心与洞察力。而以上特点均是吸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了解并学习茶道的兴趣点,激发学习者对于中国茶文化乃至其它文化的学习兴趣,由此及彼,有小及大。
体演文化教学强调演练之重要性,而茶道教学则淋漓表现了演练这一特征,具有较强的实操性,即有实际操作要求。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文化故事或文化元素的教学,而采取回避之策避开实操性文化技艺教学。非实操性文化教学,其内容易应用于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媒介:教学参考、互联网搜索等方式即可了解。教学时教师往往采取语言或多媒体输出的方式教授给学生。茶道文化技艺教学,具备较高的实操性,需要教师与学习者的实际操作训练。可能会使得一部分教师与学习者望而却步。教师与学习者要乐于创造条件、克服苦难,投身于茶道教学之中。实操性文化技艺课程的讲学,需要教师有充分的准备,唯此才能保证实操性文化技艺课程的连续有效开展。
美育是指对学生精神品质与情感表达的一种教育。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8]。国际中文教学中,虽较少有文件围绕美育详述其之于国际中文教学的必要性,但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众多专家学者亦对国际中文教学应具备美育功能的观点给予了肯定。高晨(2014)指出,文化、汉字和美育的关系,是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必须体现的课程重点[9]。可见美育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重要价值。茶道教学具备较强的美育功能,学习茶道不仅可以修养气质,亦可以养生保健;不仅可以陶冶性情,亦可以沉静身心。
各式茶叶特性不一,一些较为刚健,一些又较为柔和。我国茶叶品种繁多加之各地风俗人情之不同,茶道有所区别,但“茶道”礼序皆遵照“和俭敬美”要旨。究其原因,是为充分发挥各种茶分之优势,抑止存在之不足。品类繁多意味着相应的礼序表现亦盛,但总体上可概括为:沏茶、赏茶、闻茶与品茶四个主要茶道程序。虽然过程略显复杂,却可以在循序渐进体演之中品味到茶道之乐。
实施“茶道”文化技艺教学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茶道之不同品类,让学生对其有较为全面的了解。需要注意的是,“备器”是茶道技艺教学必要的前提条件。教师与学习者务必有所认识。传统的泡茶器具有:瓷壶、茶杯、汤匙、茶则、茶盏等,如表1所示。
表1 主要器具一览
不难看过,器具品类极为繁杂,这给茶道技艺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文化教学的初衷是让学习者了解文化,所以针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茶道教学,不应过多纠结于茶器的繁复,教师可采用实物介绍或与多媒体结合方法使学习者对茶道之器具有所大致认识即可。
了解茶道之器具是基础前提,认知茶道之流程是教学重点。茶道技艺在我国门类众多,不同门类的繁易程度亦不尽相同。教师与学生“全能型”掌握茶道之技艺既不现实也无必要。为此,掌握一种通用型、简单型、易操作型的茶道程序便呼之欲出。茶道技艺总体上可以分为沏茶、赏茶、闻茶与品茶四个环节,具体到细节可分为以下六个教学步骤,分别为:温杯、置茶、冲调、倒茶、奉茶、饮茶,具体阐释如表2所示。
表2 茶道教学简易实操程序
在国际中文茶道技艺教学之中,教师可参考以上茶道简易实施程序,亦可以此为纲,结合各地特色、学情、教学内容等角度进行茶道教学实操过程的调整与优化。不论如何,最终的目的是使语言学习者了解茶道之程序,对茶道有进一步的细节认知与实际体验感受。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体演文化的核心要义——“演练”为指导方针,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与教师的高效指导。
但不论是茶道的种类,亦或是茶道教学的实操程序,都只是浮于表面的茶道之学,真正直击学习者内心深处且使得茶道文化得以亘古流传的内核是茶道精神。
张加明(2011)指出,茶文化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其精髓体现为博大精深的茶道精神。茶道精神离不开茶人精神,而茶人精神意指高尚的道德情操、风范与精神面貌。通过茶道技艺教学,茶道精神美育功能的有效发挥才是实施该技艺教学的最终归宿。诚然,这也是茶道技艺教学在国际中文教育中所要实现的最高目标。
吴中伟(2022)指出,从语言和话语的角度来看,文化内容可区分为两类,即凝结在语言系统中的文化与话语中涉及的文化[10]。前者意指语言要素中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及语言交际中所遵循的文化规约,后者意指特定语境(包含社会文化语境)的知识文化。同时他强调,不仅有必要重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教学以及对学习者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且要适度地、相对系统地进行文化知识教学,二者对于保证语言交际顺利进行都具有重要意义。不难看出,语言系统的文化与话语中涉及的文化都是国际中文教学不可回避的教学元素,适度加强对于文化元素的重视与教学研发,对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定有裨益。但需要注意的是,切不可本末倒置,一味追求文化的教学输入或在教学中文化输入占比过高都是不可取的,汉语言文字教学内容应是国际中文教学之主流与重点。正如李泉、丁秋怀(2008)所言,文化教学与传播的对策是:古今兼顾,以今为主。文化内容特别是文化点的选择和呈现应遵循“多角度、有限定、中外对比、古今联系、不炫不贬”的原则[11]。
文化教学是国际中文教学的有机补充,文化技艺教学是文化教学的重要组成。茶道技艺教学的融入,一方面使得中华文化技艺教学体系更为丰富,另一方面使得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于中国茶文化乃至其它文化的学习兴趣得以激活。结合体演文化教学法实施茶道技艺教学,使学习者了解茶道之发展渊源、品类,具备趣味性、实操性、美育性等特征。茶道技艺教学作为国际中文教学文化技艺的活力源泉之一,不仅帮助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认识并了解茶具等茶道技艺教学构成要素,掌握茶道技艺之主要程序,更帮助他们领悟到可以培育学习者美育功能的茶道精神。茶道技艺教学在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中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为中华文化技艺教学增添了新的亮点与实践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