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采茶灯”与“和”文化

2023-12-07 14:28韩欣
秀江南 2023年10期
关键词:龙岩扇子舞蹈

闽西舞蹈“采茶灯”历史悠久,真实地展现了采茶人的生活,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笔者通过收集关于龙岩“采茶灯”来源的资料和依据,深入探究采茶灯的艺术特征,发掘采茶灯“柔和”“和顺”“和谐”的特质及其与中国“和”文化的紧密联系,希望能为“采茶灯”舞蹈的发展与“和”文化的传承和研究提供参考。

龙岩“采茶灯”的来源

福建省素有“歌舞之乡”的美名,其中,龙岩的灯舞最负盛名。龙岩“采茶灯”又称“采茶扑蝶”,是灯舞中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俗舞蹈,是龙岩地区乡土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早在2005年就名列“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龍岩“采茶灯”舞蹈主要源于龙岩苏坂美山村,但是具体的产生原因存在争议,主要有两个方面。

(1)源于民间剧本。很多人认为“采茶灯”舞蹈是由龙岩民间剧本逐渐演变而成的,其中,《颍川泼水节》作为重要的传统曲目,被认为是龙岩“采茶灯”舞蹈的重要来源。《颍川泼水节》是福建地区的历史故事合集,包含歌颂英雄人物和赞美爱情故事两方面内容,是改编成“采茶灯”舞蹈的良好素材。

(2)源于篆书创作。部分人认为“采茶灯”是明末清初由苏坂美山林氏祖先的篆书创作引入的。按照中国史籍《林氏蕃迁徙源流》中的记述,林氏先祖对乐器有深入研究,于是依据本地的民间音乐韵律,并紧密结合采茶劳作日常生活,编成歌舞“采茶灯”传唱下来。

无论哪一种说法,都在龙岩“采茶灯”舞蹈的发展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使龙岩“采茶灯”具有浓厚的地方和民族文化特色,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厚重的文化沉淀,并且在中国茶文化的深刻影响下,凝聚出歌舞本身的美学特点。

采茶灯的特征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

浓厚的文化和地方民族特色是龙岩“采茶灯”舞蹈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闽西地区群众的日常生产活动以种茶叶为主,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当地居民在“农业部”的茶室里展示茶叶并举办“采茶灯”舞蹈活动,这种民间舞蹈的生命力很强,通过娱乐的形式展示了巨大的魅力。从表现形式上看,龙岩“采茶灯”舞蹈也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在舞台上更具吸引力。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相结合使龙岩“采茶灯”舞蹈获得了良好的传承和发展。

舞蹈形式的表现力强

只有采用多种表演方式,才能完整地演绎“采茶灯”舞蹈。“采茶灯”舞蹈表演场景有上山、涉水、过桥、采茶、扑蝶等,整套舞蹈动作按照“正采”“倒采”“剪剪花”的次序以特定的锣鼓谱串成,形成一定的模式,整体的舞台表现力很强,这也对龙岩“采茶灯”舞蹈在当地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采茶灯”舞蹈深受大众的喜爱,所以当地有许多民间艺人乐意学习。

“采茶灯”与“和”文化的关系

“采茶灯”手舞动作体现“柔和”思想

福建舞剧“采茶灯”的舞者手部动作各不相同,而这些手势大多是对日常生活中手语的艺术化和具象化展现。“采茶灯”舞蹈的手部活动比较丰富且角色划分得很清楚,能够完美地体现“和”文化中的“柔和”思想。

大多数手舞都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一定的社会历史关系密切。“采茶灯”舞蹈中茶婆的手型多为兰花掌型(手心朝下,拇指、食指、中指提灯耳)和单指型(扇面打开,扇沿朝左,拇指、食指、中指捏一边扇),表现了古代女子柔美灵巧、调皮机灵的形象。茶公的基本手型有剑指型(三指捏烟杆,烟锅朝前)、单指型(三指捏烟杆,烟锅朝上)、兰花指型(手心朝下,拇指、食指、中指捏烟杆)等。在表演过程中,茶公和茶婆一唱一和,手上的动作丰富多样,引领团队的动向。茶婆右手拿小麦秸秆扇子,茶公拿大蒲扇,对扇子的使用方式别具一格,十分诙谐风趣。根据早期的记录,茶婆王妈妈经过山湾、跨过山顶后到独木桥时唱道:“女孩们,准备好采茶咯!”女孩们听到以后,就紧跟着王妈妈一同上山采茶去了。其中,“拍扇”作为“采茶灯”舞蹈中的一个经典动作,其作用在田野山间相当于一声口令。“拍扇”是第一个动作,然后是拿起扇子、摇动扇子或者抱住扇子等其他动作。拍扇后的不同动作表示不同的含义,前一个动作为下一个动作作准备。茶公和茶婆手舞动作的表演方式相似,发挥的社会作用也相同,体现了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对阴阳调和与平衡发展的重视。

采茶女手部的基本动作以摘茶叶为主,女孩子们通常右手执扇、左手提灯,执扇的动作通常有抓住扇子、夹住扇子、捏住扇子、握住蒲扇子等,提灯的动作一般有单指勾灯、二指勾灯和单手托灯等。几种方式需要协同配合,左右手可以拿不一样的道具。在表演中,在不同情景下手拿扇子有不同的含义,例如女孩们早晨上山采茶时,因为风很大,害怕茶灯突然熄灭而看不清上山顶的路线,便用手拿扇子来遮挡茶灯;天亮后,阳光强烈时,手拿扇子也可挡住阳光;扑蝶时,扇子是很好的工具,手拿扇子可以戏蝶。茶婆、茶公和采茶女子表演时的手部动作也都非常干脆、有节律,并与歌曲、歌词搭配,表现出柔美的韵律感。

“采茶灯”下肢动作呈现“和顺”的特点

“采茶灯”舞蹈动作强调扎根在脚底,不管上身动作如何变化,脚底都要稳定到位,如此方可达到身体的平衡,体现“和顺”的艺术特点。采茶步是每走两步为一拍,动作十分灵活,表达的是劳动者劳作和丰收时的喜悦;从动作形式上看,一般要求表演者把脚踮起来,在地上用脚摩擦着走,同时放松膝盖,这是因为“采茶灯”舞蹈是劳动者在娱乐时的活动形式。

总体而言,“以农为本”“靠天吃饭”的特殊自然环境条件决定了汉族民间舞蹈的全身动作都必须因地制宜,“采茶灯”舞者不能挺胸直走,而是在左右摇摆中展现平衡、流畅的美感,也正是我们所说的“和顺”。

采茶灯躯干动作反映“和谐”关系

观察基本体态可以发现,表演者中的茶婆、茶公与采茶女是截然不同的人物类型,体型也略有差异。

茶婆、茶公作为长辈,在体态上挺着胸并且往前倾斜,比较轻松自然,但是脚的重心偏下,同时为了展现幽默和滑稽的丑角形象而以“S”形运动。采茶女的基本体态是上身向前倾、挺胸并收腹,在变换队形时,舞者需直立抖扇;从队形上看,带队的是茶婆和茶公,跟在后面的是女孩们,呈现了一个融洽的画面;在人物性格上,茶婆、茶公的行动比较有力度,是“刚”的一面,采茶女们服从长者引导,动作比较轻盈,是“柔”的一面,刚柔并济是龙岩“和”文化的一个主要表现,茶婆、茶公与女孩们一起采茶劳作以及玩耍的场面渲染了农村和乐融洽的气氛。

“采茶灯”的扭腰动作最有特色,左边扭一下,右边扭一下,以人体躯干为中心,愉悦的心情加上腰部的扭动,从舞蹈动作本身来看已经反映出“和”文化的思想。例如茶婆右手执扇,走“莲花步”时双手举起向左横转引蝶,整体动作平衡、流畅。另外,扭步是一拍一步、左右对称的动作,进一步展现了“和顺”的特色。以左脚为例,勾足往前轻轻蹬起,使脚后跟先着地,身体重心往前移动后,出左髋,再折右腰,以展现少女婀娜多姿的“S”形体态,头部、腰部和臀部左右摆动,可以表达采茶姑娘们的兴奋和喜悦。

中国人历来遵循阴阳关系的文化背景。通过对舞者动作的分析可知,“采茶灯”舞蹈对戏曲舞蹈和中国古典舞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呈现出弯腰、曲背的动作特征,再加上山地的特殊地理环境,躯干动作呈现出“S”形,这些经典的动作都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的阴阳关系,展现了阴阳和谐的画面,是对“和”文化的表现。人体旋转的动作是相对的,并且要求动作柔美,这体现出中国人对阴阳关系的价值遵循,反映了一种“和谐”的关系。

结 语

龙岩的“采茶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元素,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并且到龙岩地区走访当地民众,探讨了“采茶灯”的文化起源,得到了民俗戏剧和篆书作品两个版本,个人更偏向后一说法。

“采茶灯”中蕴含着丰富的“和”文化,包括手舞动作、下肢动作和躯干动作3个方面,分别体现了“柔和”“和顺”以及“和谐”的内涵,希望笔者的研究能促进龙岩“采茶灯”的进一步发展,让更多的人对“采茶灯”舞蹈产生兴趣,同时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简介:韩欣,女,福建龙岩人,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龙岩扇子舞蹈
新时期单元控规动态维护探索实践——以龙岩主城区为例
学舞蹈的男孩子
这些都是扇子吗
糖?扇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扇子
我和舞蹈
童迷黑白秀
龙岩:“三色”发力 崛起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