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辽南皮影是一种融合了辽南民族风情、宗教信仰及道德观念的综合艺术和文化表达方式,通过数字化保存使其特有的艺术价值重现辉煌与活力成为该领域的一个重大研究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文化双创格局,为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指引。
辽南皮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皮影戏是我国古老的民间戏剧表演形式之一,因其表演需要用灯光照射兽皮产生剪影,伴随着音乐和演唱讲述故事,也被称为“影子戏”或“灯影戏”。皮影戏可以看作电影或者动画的前身,但现在皮影艺术逐渐走向衰落,面临受众群体单一、表现形式局限、传播途径老套、作品普遍缺乏保护、皮影形象与现代审美相悖、传承方式单一等严重问题,这也是如今皮影戏想要适应快节奏的社会面临的最大障碍。
皮影艺术发展现状
1.皮影戏本身不适应现代社会
制作皮影需要雕刻和绘画,制作过程烦琐、时间较长且成品不易保存。由于迁徙或者保管不善等原因,许多珍贵史料已经丢失。此外,皮影戏是平面艺术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太适合人多的场合,其在古代多用于祈福拜神等宗教活动,表演曲目和内容多与神灵有关,不适合现代社会。
2.皮影市场的衰败与民众思维的开化
在古代社会,人们主要通过戏剧和皮影戏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然而在新媒体时代,电影与短视频的普及使人们的娱乐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互联网将观影人群分流,留下的皮影戏受众群体变成了年迈的老人,而年轻群体忙于工作和学习,休闲活动也趋于紧张,更喜欢体验方便、快捷、高效的事物。现代科技催生的电影和电视利用视觉影像和镜头组接,在银幕上创造出声画合一的艺术形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逼真的特效迅速吸引了观众的视线,而内容陈旧、节奏缓慢、剧目老套的皮影艺术逐渐被大众遗忘。
3.受众群体单一
当前,接触皮影戏的人主要是皮影艺人、皮影戏传承人以及业余爱好者,很多年轻的传承人不得不面临现实的生存问题,从而难以长时间从事皮影创作,表演皮影的专业剧团更是寥寥无几,导致皮影戏出现了传承困局。脱离时代的发展也使皮影戏的青年观众越来越少,受众群体的单一导致很多人不熟悉它。辽南皮影在市场中存在区域性特征,难以吸引新的受众群体。
4.表现形式单一
近年来,辽南皮影的创新方式主要集中在剧目的选择以及皮影造型的演变和分化上,但表演形式仍以实景演出为主,演出环境和演出时间有一定的限制。
皮影艺术的保护传承现状
在数字化和技术共存的时代,辽南皮影的传承仍然采用师徒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传统方法,而辽南皮影有上百种,想要全部传承下来非常困难,因此后继者少之又少。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应用录像、文字、多媒体等数字化形式介入,对非遗进行系统化、制度化的建档与记录。这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成为保护我国文化瑰宝的重要一环,同时催生了中国非遗数字博物馆、中国非遗网等平台。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对非遗的保护,各项工作开展得都很深入细致,不断增强了非遗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皮影戏也在不断尝试与其他艺术形式或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例如与国内外民歌、古腔戏剧相结合,或者将皮影表演与动画相结合搬到大荧幕中,给观众带来了新奇的视觉体验。
市面上也出现了一些由皮影衍生的文创产品,如皮影造型的书签,以皮影角色为基础的插画、笔记本、台灯等,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皮影艺术的发展,但业内普遍缺乏数字化传承意识,大量皮影家族的后人对新技术的应用认识不足,在影像史料中很少有皮影完整制作方式的记录,造成一定程度的失传现象,更不用说利用互联网进行营销与宣传,所以皮影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之旅任重而道远。
辽南皮影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
首先,要对皮影艺术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比较,发掘其丰富的文化意蕴与艺术表达方式,为传承打好根基。在继承传统技艺与表演技巧的前提下,实现数字化革新与发展,具体包括对传统工艺的革新,将皮影演出融入数字产业,丰富其文化价值和传承方式,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在艺术与科技相融合的新语境下,只有利用数字化手段,多维度地对辽南皮影进行保护和创新,才能使辽南文化的这一瑰宝真正“活”起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数字化保护成为当前最成熟的新型技术手段。
数字化传承路径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数字化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中国的影像史料记载方式兴盛于改革開放之后,当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技艺和艺术的保存方式大多是传统影像记载或者师徒相传,这种形式在当代社会面临诸多问题,无论是皮影艺术还是其他民间艺术,艺术载体和表现形式都比较单一,传承人和从业人员也与现有的市场割裂开来。但是,现在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在市场上成功转化并享有良好声誉,主要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传承,公众可通过互联网上的展示和传播手段观赏这些非物质文化和技术,而传统技能、声音、图像、电影、音乐、视频和文本也正利用数字手段和创新设计进行数字化整合、编目、存档、展示和传承,从而减少对传统文化和技能的破坏。这将降低传承和保存成本,同时增加可获取性和传播手段。
辽南皮影的数字化传承过程分为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两个部分。针对实物史料部分,要对各个时期的皮影形象纹样、道具、乐器等进行信息采集,形成影像等资料录,分门别类保存建档,同时利用数字技术修复破损的史料。口述史料部分可以通过音频记录下来。数字化传承可以让传统皮影艺术重新活过来,与时代接轨,利用现代科技保护和传承,以互联网为平台丰富数字媒体,在虚拟空间中不断挖掘艺术品的时空延展性。
皮影艺术与新媒体的融合
由于地域特征和独特的艺术形式,辽南皮影的传播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今天,皮影表演能运用多种高技术将影剧的“前世今生”呈现给人们。例如,《霸王别姬》通过对皮影的重新创造,将项羽与虞姬的深情爱恋呈现在荧幕上,令观众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悲伤情境之中。
在新媒体时代,辽南皮影要适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运用新媒介,以互联网语言构建全新的虚拟文化空间,通过在线博物馆等寓教于乐的形式突破交流屏障,通过短视频平台使人们仿佛亲临其境,感受皮影的风采。
辽南皮影艺术的创新性发展路径
1.表演方式的创新
传统皮影戏是指演员站在白幕后面,通过光线控制影子,伴随着乐器演奏讲述故事,惟妙惟肖,但是其观演距离非常有限,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有必要在传统演出剧目的基础上,将皮影的演出技巧和现代灯光技术、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丰富皮影戏的现代表达方式,增强皮影戏的影响力。
2.皮影形象的创新
皮影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其人物形象具有平面化、戏剧化、地域化的特征,展现出一定的时代审美意识,我们要将这种审美意识的时代特性与现代人的审美观念相融合,对其形象进行再设计。
3.皮影保存方式的创新
我国传统的皮影制作材质通常是猪皮、牛皮、羊皮等,其中,牛皮是市场上使用最广泛的材质。皮影制作工艺烦琐,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雕刻等复杂的工艺过程,在传播过程中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流派。但是,新派皮影戏匠人会使用一些颜色鲜艳的塑料纸来代替原先的动物皮,虽然透光性变好了,但皮影戏失去了独特的味道,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都会大打折扣。针对这样的情况,建议对传统皮影制作流程进行摄像记录保存,并在后期进行数字化编辑。此外,皮影戏的表演剧目花样繁多,但是隨着时代的变迁,一些剧目已经面临失传,需要用数字化技术对其进行记录保存,保障皮影戏剧目的完整性。
4.推广平台的创新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短视频平台(如抖音)蓬勃发展,已逐渐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将皮影剧目进行数字记录或制成动画并在短视频平台上流传,打破了传统的皮影表演模式,使观众能在任何地方、任何地点看到皮影表演,进而更加喜爱“影子戏”,同时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结 语
辽南皮影是东北人民共同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涵,也是广大东北民众的精神财富。辽南皮影是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文化,它特有的艺术价值也不应该在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中被埋没,我们要在提倡艺术和科学相互融合的新情境下,给它灌注新的技巧和美学含义,让它再次获得生机。
作者简介:严银娟,女,汉族,湖北孝感人,湖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