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玲 郑桂花 包中婷
本文立足“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提出的时代背景与具体要求,以及对理工类大学生特质培养在成都工业学院实践的历史演变与现状总结,试图对我校大学生特质培养继续高质量实践路径进行探索。此研究对其他高等教育学府,特别是理工类院校学生培养工作有借鉴意义,共同提升学生培养质量,真正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责任与担当。
1 “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概述
1.1 三全育人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根据石英2022年的一份基于实证研究的论文指出,“三全育人”是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有机结合。要打造出时间上无缝衔接、空间上360度监督、内容上考虑健全、在全体人员上认真负责并积极探索的育人体系。
1.2 五育并举
1912年,蔡元培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首次表达了作为“教育方针”的“五育并举”主张:“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秉持和谐教育思想,明确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认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早在1957年,毛泽东主席首次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在2018年9月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中,也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了“坚持五育并举”,强调“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以此“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而五育并举实质的最高境界是五育融合。
2 “大学生特质培养”在成都工业学院的十四载实践
2.1 办学背景与学生培养演变
在连续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以服务国家急需为己任,坚守实业兴国教育情怀,形成了“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校训,“严谨、朴实、勤奋、创新”的校风和以工为主、突出应用、服务地方与行业的育人传统。学校先后隶属原二机部、四机部、电子工业部以及四川省原电子工业厅等部门,长期面向行业办学,主要经历了“全国重点中专”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和“全国示范高工专”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两个办学阶段。2000年,学校由四川省电子工业厅划转省教育厅主管,2012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是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推进本科产教融合“厅委共建”全省唯一试点高校。目前学校有在校全日制学生16300余人,2019年开放招生的宜宾校区是为响应国家产教融合、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省级三江新区,支持宜宾创建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建设等发展战略,由成都工业学院与宜宾市人民政府联合共建,突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目前在宜宾办学的有17个本科专业。宜宾校区和郫都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高效协同、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办学新格局。学校当前办学的新征程是建成全国一流、四川引领的应用型高校。
在学校仍处于“全国示范高工专”的办学阶段,大学生特质相关项目立项以及理论研究就开始了。从2009~2012年四年时间的教学实践中,对特质培养理念、目标、要求,对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整合管理、实践教学平台构建、评价体系完善等各方面进行了优化升级。从2010年起,学校策划、投入和建设了使用面积约1400平方米的大学生特质培养创新中心,于2013年10月26日百年校庆日正式揭牌投入使用。2013~2016年8月,特质培养项目由学生处统一管理,相关项目与性教育中心、人文系、校团委、招就处及体育部等部门优化整合,服务于全校师生,项目在这四年间取得了更加扎实的成果,深受师生欢迎。2016年9月起由于学校机构调整,大学生特质项目的管理进行了归属调整。先是由创新创业学院统一管理,2018年5月,纳入实验室管理体系,为公共基础实验室,实行学校、学院(系)两级管理,项目至今仍处于该管理模式。
“大学生特质培养”至今14年合计28个学期教学实践经验,加上该项目顺应学校办学层次变化、学生培养需求升级的创新意志,都对本校当前的“应用型本科”办学阶段甚至后期更高层次办学阶段有着宝贵借鉴意义,提供了继承发扬的坚实基础。
2.2 大学生特质培养的主要设计与宝贵实践经验成果及成就
(1)大学生特质培养的概念模型形成立体能力培养目标
经过十四年的实践演变,目前已成型了3个模块、7个一级能力指标、14个二级能力目标的立体式学生特质培养模型(如图1):
(2)大学生特质培养模式强调理论课堂教学同时也更加看重实践教学
大学生特质培养创新中心是大学生特质培养的硬件支撑,大学生特质培养中心使用面积1400平方米。该中心的实训项目17个,共13间功能室,如下圖所示。
(3)大学生特质培养中的一些精品课程顺应时代培育学生
学校十分注重辅导员培训培养和素质提升,辅导员也发挥着重要育人功能。其中大学生必修的十堂课(已出教材)就是以主题班会形式给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见表1)。
从2008年至今,经过大学生特质培养课程的课程建设和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推动,目前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已是全校必修课,这应该是大学生特质课程顺应教育方针的成就体现。除此之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在本校成了多个专业必修课程并出版了教材,商务礼仪、商务谈判是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商务与物流管理的必修课,其余核心课程或者特质培训课程内容诸如大学生婚姻与恋爱(已出版教材)也均在学校通识公选课中。总之,在十余载的教学实践中课程研究与配套教材编著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中,作为大学生特质培养项目被持续落实得较为完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大学生特质训练专周课程。结合本校作为理工科为主的新建本科院校,针对学生在人文素养上的不足,着力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发展能力,重点培养学生主体精神、人文素质和完善人格。大学生特质培养专周课程是一个为期一周、22课时、1学分的多课程多元合作教学训练,主要围绕特质培养目标的三个板块展开,在过去十余载的教学积累中形成了二十多门课程,诸如人际交往与沟通、自我认识与发展、家庭与亲密关系、快速思维与表达、中国茶道与茶艺、礼仪等等。并且当前也在积极探索将特质培养专周课程去学分化,与二课紧密结合,形成系列主题讲座,用更灵活的形式让更多老师、同学、校友参与共建,深化特质培养系列课程(讲座、活动)。
随着本校办学层次不断提升,机构设置日益完整,高校治理水平不断升级,育人体系稳中有新,大学生特质培养的精品课程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诸如与地方融合、与产业融合,与不同学生所在专业、行业融合。
2.3 大学生特质培养项目在当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浅析
(1)大学生特质培养核心管理单位数次变化,导致项目缺乏组织力量保障。2009~2012年,课程组紧密管理,各学院主要领导参与,管理力量强,实践完成质量高。2013~2016年,学生处统一管理,整合全校资源,使项目成熟完善。自2016年后,归属改为创新创业学院,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导致项目管理力量分散,缺乏组织力量保障。
(2)课程负责人及教學人员数次变化,导致缺乏长期稳定持续精进的教学与管理团队。2009~2016年,教师之间有集中备课等教研活动,新课程教师能在前人经验上加入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不断丰富课程。2016年后,教学团队人员变化直接带来了两个后果:一是师资及教学提升搁置;二是学生培养思考变得随机化、个性化、缺乏系统性。
(3)大学生特质培养项目尚未形成与校区资源整合、全校学生培养工作整合局面,使得大学生特质培养缺乏创新因素及持续吸引力。从科研资源方面看,通过学校科技处官网搜索大学生特质培养关键字无法搜到任何课题申报指南内容,反映项目未能积极争取学校科研资源。从教学资源方面来看,投入教学的教师资源未能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整合打造,学生群体也未能延伸开去,集中在个别学院,导致项目缺乏创新因素及持续吸引力。
3 “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下大学生特质培养持续实践路径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元问题,而坚持贯彻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三全育人”则是回答了“怎么样培养人”的元问题。在如今这个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时代召唤,在成都工业学院已然以“一校两区”开阔格局与姿态踏上建设“全国一流、四川引领”应用型高校的新征途,大学生特质培养能够在新阶段的学生培养工作中发挥作用,需要进一步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3.1 统一思想,锚定目标,形成本校学生特质培养长效组织力量保障
(1)统一思想。继承发扬创新现有大学生特质培养项目并以此为契机建立全校范围内“成工”学生特质培养共识。
(2)锚定目标。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与评选要求和标准来设计本校学生特质培养项目,全面提升项目建设与宣传、资料收集与整理、项目执行与评估等工作。
(3)形成本校学生特质培养长效组织力量保障。在行政组织架构设计上形成校领导直接领导工作、考核范畴,归口管理长效机制;在科研平台资源获取方面,形成全校师生围绕“学生特质培养”进行学术探讨风气;在教学资源跨学院整合方面,形成全校教师以及学院管理者联合教研共育学生意识;在资金资源预算方面,形成对“学生特质培养”项目专项投入。
3.2 以“五育并举”理念为纲凝练出本校学生特质培养总目标
根据蒋威宜1995年在其研究中列举的一个很有借鉴意义的美国高校学生培养目标例子。威斯康星大学史蒂文斯波因特分校于1974年首先提出,后来全美高校都吸收借鉴了的大学生培养目标为:Wellness(Wellness is the integration of body, mind and spirit. “Wellness是身体、智力和精神的结合”)。Wellness和“五育并举”中德智体美劳有异曲同工之妙。要凝练出能够“入眼即入心成行”的成工,学生特质培养总目标要求我们深层次从私德公德、小智大智、身体形体、赏美为美、劳心劳力各方面全面探究德智体美劳。
(1)私德公德。私德是个人言行符合人道,公德是社会公德,是爱国意识,是政治觉悟。
(2)小智大智。小智是专业知识学科知识技能,大智是钻研求学精神,是责任、是担当、是做人做事,是为工、为学、为人。
(3)身体形体。身体健康健壮有阳刚之气,形体优美有活力阳光向上。
(4)赏美为美。赏美是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欣赏,对一切丑恶丑陋事物的摒弃;为美是创造美的言行、美的思想、一切悦己及人的美好事物。
(5)劳力劳心。劳力是要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寝室卫生、学校、城市等志愿或者社会实践活动;劳心是要始终有责任感,爱动脑筋,爱思考,要有把小事做好的心思和工匠精神。
3.3 以“三全育人”的理念设计本校学生特质培养的教学与管理体系框架
“三全育人”就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以此理念设计教学与管理有三个抓手。
(1)第二课堂。打造完整且有特色的符合“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理念的“二课”,尤其是要关注比较薄弱的体育、美育、劳育。拓宽综合实践渠道,统筹课堂和课外学习,校内活动与校外实践,建立 “学校—家庭—社会”一体的“大课堂”,引导学生在跨界学习中培养创新思维、精神和能力。第二课堂还可进一步深化,比如引导学生大学期间组织一场活动、申请一个课题、获一个奖项、参与一个社团、坚持每月读一本书、坚持一项运动、听一次党课、完成一篇论文、写一份珍藏大学生活总结等等。考虑“00”后群体和时代特征,或能让全过程培养人变得更有温度更有特色,有温度有特色的教育才能入心成行。
(2)工程认证。结合现阶段我校“工程认证”相关工作要求,激发教师的教学设计、学院的专业培养、学校的综合育人要重视毕业生的12项要求来展开。工程教育认证规定的毕业生12项素质是全方位也是强调形成性评价全过程,与“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全匹配。
(3)师德师风、学风。加强师德师风、学风建设,打造有特色有亮点的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大学生特质培养专题系列讲座与活动,完成学生培养工作最重要的一个闭环——在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之外的自我教育,进而实现完整的、可持续的、自主的教育之旅。
4 结语
总之,“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是时代赋予的新教育理念,紧密围绕“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展开。本校的大学生特质培养项目从2008年至今14载的教学实践,反映了我校在大学生特质培养工作中取得的经验、面临的挑战,以及面向未来的可持续路径探索,对全国同层次高校学生培养工作,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培养探究提供了实际操作层面的参考。
本文系2021~2023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基于特质培养的应用型高校个性化教育体系构建路径研究”(JG2021-1392)的阶段性成果;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项目“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应用型高校人才方式变革路径研究”(SC22B17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成都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