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洪辰
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快速发展,如何保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职业学校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以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例,分析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有机融入“1+X”证书标准,探索人才培养的策略,从而更新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升,教育部召开发布会介绍《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有关情况,其中指出,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这为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发展及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有效融入“1+X”证书标准,转变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把新的指导思想和改革方向融入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中去,建立健全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培养体系。
1 “1+X”证书制度
“1+X”证书制度中的“1”是职业教育专业学历证书,“X”是各类型职业等级证书,主要包括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级。“1+X”证书制度是适应新课改教学需求发展而来的重要制度,是在学历证书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显著多元性特征的等级证书制度。随着“1+X”证书制度的深入推广应用,能够很大程度上保证高职学生的学历水平和知识技能水平,促进提升其创新创造意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社会实践挑战。学生可结合自身专业技能、学习能力与水平,选择参与相应等级证书的学习培训,在理论成绩和实践技能达标后获取资格证书。
随着新课改政策制度的不断出台,多家培训组织被教育部门确立为“1+X”证书制度教育试点机构,高职院校也纷纷开始建设适应本校实际情况的“1+X”证书制度落实模式。“1+X”证书制度是对高职学生主体地位的进一步明确,有助于学生挖掘个人潜能,夯实理论基础提升操作技能水平,从而实现专业理论和职业实践技能的有效融合。在获取执业证书后,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个人的后期就业发展,提升就业竞争力。
2 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作为新兴汽车工业技术的产物,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已经实现迅猛的突破,成为汽车行业的主流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对于技术人员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迫切需要大量优秀技术人才进入行业市场。相较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的原理和构造均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动力系统方面,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动力来源是高压电池,故而相关检测维修工作也主要是涉及电控、电池和电机等方面。综合来看,高职院校在培养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过程中,既要使学生具备一定水平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更要重视对学生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能够高水平应对新能源汽车的调试检修和生产安装等具体工作。特别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对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要尤其重视改革教学模式,切实加强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和专业操作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行业发展适应能力,从而助力新能源汽车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3 “1+X”证书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根据中国汽车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超过600万辆,预计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有望超过650万辆,市场占有率达到25%。而我校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学生目前招生近330人,出现需求数大于供应数的现象,人才培养的速度跟不上市场需求,新能源汽车维修工的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我校自2019年12月汽车专业开始进行“1+X”证书培训考证试点工作,“1+X”证书制度可以进一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促使学生就业能力及专业素养的增强,使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高技能,在实际的“1+X”考证中只有一届学生考过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证书,职业院校忽略了学生学习的系统性,从而逐步降低了学生的就业面和就业质量。
3.1 标准衔接不够
结合上述新能源市场的数据来看,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在不断地更新,目前教学是在传统汽车专业增加几门新能源方向的课程,尽管已经招生6年,但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及考核标准与实际教学对接不够,与实施性教学标准融合不够。比如,低压电工证、“1+X”证书中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证书、汽车维修四级、汽车维修三级等证书培训内容与实施性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的融合度没有达到高度融合,且考证费用偏高,得不到企业的认可,所以大多数学生选择汽车维修工职业证书。各个企业也有自己的认证标准,进入企业后需要岗前培训,认证合格后,方可进入岗位进行工作。导致校企标准不统一,这样无法便于教师教学、学生有效学习。
3.2 课程体系不全
目前,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最初以传统的汽车知识为主,虽有新能源汽车一系列的教材,但缺乏新能源配套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开设得偏少。通过企业调研,发现新能源专业课程不够完整,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任务不匹配,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不匹配,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导致学生进入企业后仍然需要培训才能进入岗位工作,同时学生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企业的参与程度不够,技能点的要求也就不贴合实际,不能综合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无法适应企业市场所需。
3.3 教师团队不足
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人才质量的关键所在。相对于传统汽车专业来说,新能源汽车的教学安全及难度更大,虽然大部分教师均已考过低压电工证,但相对于正式线下数学来说,教师团队的理论技能掌握得偏少,有的教师一看到新能源车从心里就排斥,連最基础的安全操作都不能保证;有的教师想要学习,但进入不了相应的项目组,从而缺乏机会;新能源教学资源有混动的、有纯电的,无法同步升级,这样导致教学不能完全保证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无法跟上节奏,那么人才质量自然而然就会降低,满足不了企业所需。
4 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根据“1+X”证书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高职院校开展以来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能源汽车市场所需,紧跟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培养符合所需的高质量技能技术人才。
4.1 明确职业面向
新能源汽车与传统内燃机存在差异性,结合企业调研,通过行业专家的论证及指导;再结合2022年修订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及教学标准,发现职业面向的是新能源汽车修理与维护技术人员、售后业务接待等职业,对接企业所需的实际岗位内容,之后与学校教师团队共同梳理出对应的职业方向,为后期的教学做好准备。
4.2 更新培养目标
为了更好地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直面新能源汽车合作品牌,产教融合,制订出适合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保证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从而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4.3 重塑培养规格
在坚持国家教学标准的情况下,结合实际企业工作内容,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更新,从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层面进行重塑,将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等知识,新能源汽车常规、高压系统的维护、检修与维修等能力,绿色生产、安全防护、质量管理、终身学习等素养加入其中,保证新能源汽车企业所需的人才质量。
5 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原则
5.1 科学性原则
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教学,旨在培养出具备相应水平专业技能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学工作必须牢牢把握质量与实践两个要点。在进行课程规划时,必须充分结合职业院校和专业的性质与实际情况,结合行业发展需求和学生学习需求,合理分配必修课、选修课及实训课的比例,确保专业知识结构科学性。
5.2 准确性原则
个人专业技能与企业需求差异是当前很多高职毕业生出现就业难问题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有效应对这一问题,第一,高职院校必须动态化更新调整专业技能标准,对职业技能培训内容进行持续优化。要根据新能源汽车的实际发展需求,制订全面精准的职业技能对接教学方案。第二,要加强专业课程建设规划,明确课程性质目标及职业教育内容,对学生提出基本的教学要求。第三,要针对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制订完善的技能水平和学习能力规范标准,并以行业发展趋势与具体岗位要求为导向对课程标准进行优化。
5.3 先进性原则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因此,必须以深入的行业和企业研究工作为基础开展课程内容和标准制订工作。校方要主动参与各类维修示范项目,引进先进检测维修理论和工艺技术,使学生能够与时俱进掌握前沿理论和技术。同时,要同步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时俱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确保能够向学生高质量地进行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
5.4 实践性原则
高职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育人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需求、具备较高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的产业应用型人才。传统高职教育模式下,过于注重理论知识教学,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综合专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很多高职学生在毕业后并不具备职业技能,很难实现良好的个人发展。因此,必须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提升,加强实践教学模块的占比,同时,要特别注意对理论、实践教学模块的平衡,加强两者之间的融合,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能力。此外,高职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与第三方社会专业机构合作,为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量身定制科学、可实践的培训方案,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活动与行业实践的紧密联系。
6 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紧密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校企深入合作,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实现校企共享共赢。
6.1 配备标准的教学实践资源
学校的教学配套资源应满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训练的需求,教学资源包括校内和校外两块,校内教学实践资源应保证每个设备4~5人的教学需求,根据课程进行划分教学区域,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维护实训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及管理系统检修实训区、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检修实训区等。校外教学资源应符合“家校企生”四方同意,有关岗位主要包括汽车4S店售后服务接待、新能源汽车保养、新能源汽车检修等。如果是校企联合体的,教学场所也是实际工作场所,学生后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品牌岗位,获取品牌专业知识。
6.2 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
依据国家教学标准,结合当地产业链的需求,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高质量培养人才为目标,结合课程专家的意见,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主要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习实训,具体见表1所示。根据地区行业人才需求,开设专业选修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使其在求职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有效衔接。
6.3 建设适用的专业课程内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及基础,好的教材可以为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立足企业需求,将“1+X”证书的职业技术标准及汽车发展的新知识、新设备、新规范融入课堂教学中,并结合电子维修手册、活页式教材及重构的评分标准开展教学,建设与时俱进多元混合式的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应翔实兼具规范意识、创新精神等理念;给予学生学习路径,指导学生实践、反思和总结,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创新习惯、创新思维,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品质。
6.4 打造综合的专业教师团队
良好的专业教师团队的打造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当积极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建立名師工作室,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欠缺,如果有企业名师的引领,参与多种“1+X”新能源汽车方向的职业资格培训和企业认证,打造专业新能源教师团队,加强品牌汽车的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及认证标准,深入企业进行岗位训练和认证,并将实战习得指导教学,夯实教师的技能基础。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理论储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模式,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进行教学革新,促进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优化教师队伍。
6.5 优化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反映教与学情况的重要证明。结合企业岗位技能要求、“1+X”考证标准、汽车维修工职业等级标准等,制订符合实际需求,采用“4321”的考评方式最终确定学生评价的结果。最终成绩(100%)=平时成绩(40%)+实操成绩(30%)+期末展示(20%)+期末考试(10%)。采用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工学结合,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其中平时成绩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考勤、作业、劳动态度及其素养等;实操成绩以具体项目任务中的实施方案和评分表为主;期末展示主要是以一个知识点展示自己知识技能的习得过程及其感悟;期末考试主要以理论为主,进行分层试卷考核,可以是纸质的,也可是电子的。学生在评价体系锤炼下,逐步从学生向员工转变,从而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新能源汽车的新技术一直在更新中,为“1+X”证书背景下校企深度合作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学校应根据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现状及企业的实际需求,不断对人才培养具体内容进行更新,构建适合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配备教学设备,完善教师团队,丰富评价体系,实现产教融合、人才共建共享,才能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本文系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1+X证书制度背景下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研究”,立项课题编号:L/2020/038。
(作者单位:南京金陵高等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