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浩月
近日,贵州省黔东南州举办的大型村歌竞演活动“乡村超级碗”,迎来收官大秀“村碗巅峰之夜”,累计1.2亿人次观看。继“村超”“村BA”之后,“村碗”也成为一个火爆的流量点。
人们关注“村碗”,首先是因为“村超”“村BA”已经形成了IP效应。受其影响,大家期待值拉满,认为“村碗”会延续前两项活动的烟火气和喜劇性,能够带来丰沛的心灵感受。“村碗”中,既有以往形象朴素如今在舞台上发光的歌者,又有人群聚集载歌载舞的热闹与美好,还有纯净动听的嗓音演绎的传统歌谣。它将藏在大山深处的“好声音”搬上舞台,更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乡土风情通过直播传递到五湖四海。“村碗”被高度关注在意料之内、情理之中。
网友喜欢“村碗”,在于“村碗”制造出了一种稀缺的情境。在这一情境中,所有人都身处自然、山水、村庄的怀抱,凸显人与人之间的现实联系,与城市中程式化、网络化的生活相比更具吸引力。而歌唱,向来又是最直抒胸臆的表达形式,因而这一情境拥有了强烈的穿透感,哪怕绝大多数网友只能通过一个小小的手机屏幕来欣赏,也能身临其境直观地体会到那种“氛围感”:绿水青山的生活环境,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相亲相爱的乡里乡亲,激情澎湃的精神风貌……可以说,“村碗”装满了线上线下人们的关注与向往。
“村碗”之所以受欢迎,最本质、最核心的还是“表达”。参与“村碗”比赛的选手都是地道的村民,有的表达劳动,有的表达爱情,有的表达生命,有的表达热爱……他们唱的歌、跳的舞、演的秀,甚至穿戴吃喝,都成了名副其实的“最炫民族风”。从《敬酒歌》《五月蝉歌》《吹木叶趁木叶青》等民族歌曲,到《有个地方叫西江》《月亮里的阿妹》《最炫民族风》等流行歌曲,人们看到的、感受到的是文化的多元与融合,也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写满民间故事与民族记忆的老歌,到寄托走出大山与走向时代之情的新歌,人们看到的、感受到的是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故事与情感,也是乡村变迁的脉动与轨迹。
村民们在表达自己的同时,也在表达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的意愿。这种意愿可以概括为:希望被看到、被发现、被欣赏。在快节奏甚至不乏浮躁的时代,这些被释放出来的信息很容易被捕捉到,并继而围绕这一信息生发出多元的互动。事实上,“最炫民族风”只是对“村碗”的一种平面化的解读。若从内里看,“村碗”恰好是地方乡村文化、乡村民族文化与当代潮流的不谋而合。它们在同一个时间节点上迎头会合,紧密拥抱。
现代社会不乏节日,但人们更渴望接地气的、能参与的、感同身受的节日氛围。“村碗”做到了——无论主办者、参与者还是远方的欣赏者,都不约而同地将之当成了节日,而且升华了——在一场如节日一般的竞赛中,村民们表达着淳朴真挚的乡音、乡味、乡情,释放着友好、善意与欢乐,提供着正向的情绪价值。与此同时,村民们也提升了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坚定了乡村民族文化自信,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