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北鼓盆歌音乐的社会功能探索

2023-12-07 02:24何潇鸿
海外文摘·学术 2023年8期
关键词:湘北逝者艺人

湘北鼓盆歌是一种“击鼓说书”的地方曲艺,在湖南武陵山脉的澧水流域和沅水流域的澧县、临澧、鼎城、桃源等县市区广为流传,湖北公安、荆州等地也盛行。湘北鼓盆歌承载着十分丰富的乡土文化记忆,寄托着当地老百姓的内心情感和精神信仰,深受当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内容。

音乐能对人形成生理刺激和心理影响,因此音乐具有抒情、表现、审美、教育、凝聚社会团结等多种功能[1]。在古代社会,音乐既有着“通天地、感鬼神”的祭祀功能,也有着“成教化、移风俗”的教育功能。湘北鼓盆歌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也凸显出鲜明的社会功能。从音乐的社会功能来说主要表现为音乐的祭祀功能,娱乐功能,教育、教化功能和民俗文化传承功能。

1 音乐的祭祀功能

喪葬祭祀仪式流传至今依然经久不衰,并在长期的流传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与丧葬祭祀仪式相关的乡风民俗内容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一个地区人民文化心理的体现。湘北地区的丧葬祭祀仪式主要是佛教丧葬仪式和道家丧葬仪式结合的产物。无论是佛教的丧葬仪式还是道教的丧葬仪式,其核心都是为了祭奠亡灵、超度灵魂,让逝者入土为安。丧葬仪式作为人生的最后一道礼仪,体现了人们对逝者的怀念、追思,是一种民间信仰文化,代表了一种社会习俗,能够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社会生活、社会秩序和生活理念。

湘北鼓盆歌作为丧葬祭祀仪式中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显著的音乐祭祀功能。从音乐的曲调来说,湘北鼓盆歌的曲调素材主要来源本地的民歌小曲和流行小调,吸纳了常德丝弦、澧州荆河戏、常德汉剧等戏曲元素,在音乐的形态上表现出融合、多元的特点。湘北鼓盆歌的曲调进行通常以五度以内的音程进行为主,少有大跳,曲调进行平稳。艺人在演唱中主要运用平腔,说唱意味浓厚,高腔只是偶尔在音乐的高潮运用。从曲调的发展和艺人演唱的声腔来说,湘北鼓盆歌符合祭祀仪式这种特殊场合的情境,体现出庄重肃穆的风格特征。湘北鼓盆歌音乐的节奏以四分节奏音型、八分节奏音型、十六分节奏音型做节奏组合和变化,节奏简单明了、强弱突出,没有繁复的变化,节奏在进行中总体保持一致,节奏的特征和丧葬祭祀的场景应景,恰到好处。从调式调性来说,湘北鼓盆歌的调式调性是典型的民族五声调式,以五声宫调式、五声商调式、五声羽调式为主,音乐和谐悦耳、婉转悠扬、明亮对比,艺人会根据祭祀仪式的需要应时应景合理安排不同调式的书目。湘北鼓盆歌在丧葬仪式中的运用有一套大概的流程,艺人会根据每个流程的需要安排演唱的内容和音乐。举例来说,每当丧葬活动进行到最后时辰,大约丑时左右,也就是众人抬柩上山下葬或者到火葬场火化的时刻,鼓书艺人会表演《送哥郎》这个传统书目,其唱词为:“鼓打三通响,宝香炉内装,诸君听我送歌郎……阎王制起生死簿,人生在阳世,有生必有死。”此时整个祭祀活动达到最高潮,鼓书艺人尽情表演,敲出沧桑凄凉的鼓点,那如泣如诉的唱腔,哀婉悲怨的唱词让围观的人群无不动容。灵前孝子们恸哭一片,长跪不起。此情此景,也让守灵的众亲戚好友潸然泪下。艺人会根据祭祀仪式活动程式的需要,合理运用湘北鼓盆歌的音乐特点,把整场祭祀活动推到高潮,标志着祭祀活动告一段落。

总之,湘北鼓盆歌的曲调、节奏、调式调性、运用程序,都是为了体现丧葬祭祀仪式的庄重肃穆的氛围,其鲜明的音乐风格与其祭祀功能相符。

2 音乐的娱乐功能

湘北鼓盆歌音乐的娱乐功能主要是为了缓解丧事活动期间当事人悲伤、紧张、压抑的情绪。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里,人的去世是一件重大的事情。因此作为逝者的晚辈或亲朋好友,无论多远,不管天南海北,只要条件允许,都会陆续亲临现场参加祭奠仪式。在湘北地区,丧仪的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7天,根据主家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安排,一般为3-4天为主。以3天的丧仪为例,前2天主要是作为道场,直到第3天的早上出殡。整个丧仪会举行多次的悼念仪式,东家在操办丧事期间,需要街坊、邻居、亲朋好友各方鼎力相助才能完成这个复杂的仪式。无论是逝者的家属还是帮忙的亲朋好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是非常劳碌疲惫的,特别是夜晚的守灵,需要大家轮流相伴。因此,为了缓解丧葬期间悲伤、压抑的气氛,按照当地约定俗成的惯例,东家会邀请当地的艺人们表演鼓盆歌,一则需要艺人们的现场表演为丧葬活动营造一种庄重、肃穆仪式感,二则借助艺人们的现场表演为众人带来短时的娱乐体验,缓解疲劳、悲伤。

艺人们通常会端坐于逝者的灵柩前,道具为一面鼓,一副鼓棍,面向围观的人群进行表演,依然如同一个敞开式的小舞台。通常,艺人会选择表演一些经典的书目,有表现帝王将相的历史正剧,如《说岳全传》《说唐》等;也有民间的奇闻轶事,如《刘海砍樵新唱》《白蛇传》等。艺人们也会表演个人近期创编的新书目,这些书目贴近当下现实,表现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比如《赈酒也烦恼》等。湘北鼓盆歌的表演通常由两个艺人组成。演唱时,演员和着大鼓的鼓点,一来一往,根据其所演唱内容做出各种各样相对应的律动,集说、唱、演为一体,时有诙谐、风趣的场景,引得围观者开怀畅笑。在这一环节中,艺人的表演形式相较于祭祀程式化仪式要轻松一些,没有那么多复杂而冗长的程序。在当地,如果年过九十岁高龄老人去世,属于“喜丧”,在丧葬仪式上丧家主人会要求艺人演唱一些轻松愉快的书目。艺人表演常使用对眉及逗趣等表情,以展示其复杂的心情,以微妙的小动作突出情绪变化。艺人们通过日常训练,不断丰富表演中的表情以及技巧,为的是博取观众的喝彩,而对艺人精彩的表演,观众也会与之共情,给予表演者热烈的掌声,以示褒奖。鼓盆歌的演出常呈现出柔中带刚的气氛,艺人的不同角色会对应不同动作,以表达角色的情绪并娱乐观众。器乐伴奏则是将曲谱、演唱及演奏进行有效结合,通过打击乐将音乐演奏出来。打击乐的乐器配合能优化曲调,让其更显朴实,从而被百姓广泛接纳。在表演过程中,艺人自由发挥,集说、唱、演为一体,手持一副鼓棍敲击鼓面,伴着轻重缓和的鼓点,和着节奏歌唱,歌声有悲凉也有愉悦,能引得围观的人群感同身受,吆喝不断,掌声此起彼伏。鼓盆歌的表演不仅仅是款待前来吊唁帮忙的邻里乡亲和亲朋好友,也会使丧家主人暂时忘掉亲人离去的悲痛,起到娱乐丧家主人的作用,为守丧的孝子孝女在漫漫长夜中增添一丝趣味,是其娱乐功能的体现。

3 音乐的教育、教化功能

《吕氏春秋·音初》载:“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于内。[2]”意为音乐都是从人的内心产生的,人的内心基于外物有所感动而产生各种情绪,情绪激荡之中就产生了音乐,音乐虽然是通过乐器表现在外的,但它早已深化到了人的内心。音乐有一种神奇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体现人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湘北鼓盆歌音乐除了能调节人们悲痛、安慰、思念、愉悦等情绪外,还能帮助人忏悔过错、体谅自我,传递对逝者的宽容、理解。人无完人,人一生中难免会做错事。邻里乡亲共同生活的时间很长,因为一些琐碎的小事发生口角摩擦,甚至大动肝火是常有的事。但是,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当人离开这个世界后,前尘往事会一笔勾销,因此没有人会再关心计较这些陈年往事,他们会体谅、宽容逝者,并运用庄严肃穆的仪式为亡者解除他们的罪过,寄托哀思,并希望其尽快转世。丧葬仪式为大家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这个桥梁,人与人可以进行沟通,在此基础上,化解矛盾,邻里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缓和,长年日积月累下的矛盾也会被化解调和。丧葬仪式是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丧葬仪式环节都代表着逝者与生者的世界越来越远,是生者慢慢接受逝者已经离开的现状的重要环节。丧葬活动看似是对失去亲人事实的处理,但更多的是对情感的一种处理,丧葬仪式以表演来告别逝者,不仅是对逝者的告别,还是对生者的安慰。

将鼓盆歌运用到丧葬仪式中,最初的本意是表达忠君孝亲、崇善惩恶的理念,叹慰亡者,安慰孝家。叹慰亡者现今虽然魂魄归天,但一生忠孝,一生辛勤,生儿育女,死而无憾。从鼓书表演的内容和素材来说,艺人们会选择一些具有教育警示的书目来表演,把一些高尚的道德情感元素融入到丧葬仪式音乐中,通过自己在现场的说唱表演,将深奥的人生哲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围观的众人,为在场的年轻晚辈上了一堂生动的道德教育课。乡里乡亲之间没有愤恨怨怼,没有冤冤相报,只有团结一心和慷慨解囊的邻里之情。每个人都诚挚地为逝者祈祷,为逝者的子孙后辈祈福。湘北鼓盆歌的音乐对于维持社区和乡村的社会秩序、团结亲朋好友、凝聚邻里乡亲的情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特定场合的仪式音乐,湘北鼓盆歌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化功能,也充分体现了作为丧葬仪式音乐活动的重要内容,湘北鼓盆歌有其合理性與存在的必要性。

4 音乐的民俗文化传承功能

民俗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群体为适应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例[3]。湘北鼓盆歌这一民俗事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音乐民俗文化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不同地域会衍生出不同且丰富多样的民俗音乐种类。湘北鼓盆歌音乐作为湘北乡镇民俗音乐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传承了本土的民俗文化。

湘北鼓盆歌流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湘北广阔的乡镇丧葬礼仪式中,其风格独特、曲调优美、节奏平稳、韵味十足,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湘北鼓盆歌最初起源于丧葬仪式,为丧葬仪式需要服务,后来不断发展演变。到如今,无论红白喜事,大小节日庆典活动都会运用湘北鼓盆歌,也反映出社会人文风情和社会现象的变化。当下,湘北鼓盆歌已经被搬上大大小小的各种舞台和茶社。据官方不完全统计,本地自发组成的演出队伍有一百多支,从业艺人超过一千人,每年演出上千场,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息息相关。湘北鼓盆歌已经成为湘北非物质文化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彰显出它的民俗文化传承功能。

湘北鼓盆歌演出不受场地和空间的限制,十分方便灵活。表演的场所既可以是室内厅堂、茶舍酒肆,也可以是户外露天一隅,舞台或大或小,或华丽或简易。艺人们用他们朴实风趣的演绎,于方寸之地,把人世间的人情世故、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淋漓尽致地解说和表达出来,传承本土几百年的传统民俗文化和人文风情,具有巨大的人文艺术价值。

引用

[1] 薛艺兵.神圣思维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音乐的人类学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2]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M].北京:北方文艺出版社,2018.

[3] 王晖.中国古代民俗[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

本文系常德市社科基金项目“湘北民间鼓乐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研究”(CSP21YC10520);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湘北民间鼓乐研究”(19YBA257);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湘北戏曲类‘非遗’项目在高校艺术教育传承策略研究”(21C0506)的结项成果

作者简介:何潇鸿(1976—),男,湖南永州人,硕士研究生,就职于湖南文理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猜你喜欢
湘北逝者艺人
逝者师友二题
爆炸一周后,贝鲁特停下来缅怀逝者
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 无锡水警老许16年打捞百余尸体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花灯艺人
评弹艺人的雅号与别称
徐显秀墓的镇墓神兽壁画 逝者的神佑
湘北长豇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潭两优83在湘北的种植表现及机插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