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昊 邓慧 王春 戴阳 王芹 王青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心力衰竭患病率呈持续升高趋势[1]。临床研究显示,CHF病人的5年生存率较低,多脏器功能损伤或衰竭被认为是其不良预后的重要因素[2]。肺功能损伤(通气障碍或弥散障碍)是CHF的常见并发症。有研究证实,肺功能下降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3]。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心肌肌钙蛋白(TNT)是临床常用评估心功能及心肌损伤的生化指标,已被证实与CHF病人的心功能及相关性肾损伤等密切相关[4-5],但与CHF相关肺功能损伤是否有关目前鲜见报道。本研究观察分析了老年稳定期CHF病人心肺功能、运动耐力情况,并检测了外周血NT-proBNP和TNT等心功能相关指标,分析其与心肺损伤的相关性,旨在为临床治疗及管理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于本院就诊的稳定期CHF病人102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6]中CHF的诊断标准,且处于稳定期;(2)NYHA分级为Ⅰ~Ⅲ级;(3)年龄≥60岁;(4)预计生存期≥6个月;(5)神志清楚,认知及沟通能力正常,能够配合临床研究;(6)病人本人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肺部基础疾病者;(2)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及其他脏器系统功能障碍者;(3)近3个月内接受心脏手术或血管重建手术者;(4)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肌炎;(5)合并神经肌肉疾病、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疾病、急性感染者;(6)合并主动脉狭窄、血栓栓塞性疾病者;(7)严重未控制的高血压。另选择同期年龄与性别均匹配的健康体检志愿者50例为对照组。本次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通过( 2021-664-01)。
1.2 分组 CHF病人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Ⅰ级(n=3)、Ⅱ级(n=60)和Ⅲ级(n=39),因Ⅰ级病例较少,将其与Ⅱ级合并为Ⅰ/Ⅱ级组。CHF组病人102例,年龄60~87岁,平均(68.97±6.24)岁,其中CHFⅠ/Ⅱ级组63例,其中男38例,女25例,平均(68.43±6.21)岁,CHF Ⅲ级组39例,其中男21例,女18例,平均(69.14±6.36)岁;对照组50例中男26例,女24例,平均(67.82±5.33)岁。CHFⅠ/Ⅱ级组与Ⅲ级组的BMI、病程、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及糖尿病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HF组高血压及糖尿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
1.3 方法
1.3.1 血浆NT-proBNP及血清TNT检测:所有受试者均于入院当日或次日早晨采集空腹静脉血5 mL,室温下静置30 min,于3000 r/min转速下离心10 min分离血清与血浆。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浆NT-proBN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TNT,操作严格按试剂说明书执行。
1.3.2 心功能检测: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心脏超声多普勒检测仪检查,测量并记录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房内径(LAD)。
1.3.3 肺功能检查:采用肺功能仪测定肺功能,包括FVC、FEV1、FEV1/FVC、肺总量(TLC)、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FEV1/FVC<70%、TLC%≤80%、DLCO%≤80%分别表示阻塞性肺通气障碍、限制性通气障碍、肺弥散量异常,具备以上3项中≥1项异常判定为肺功能损伤。
1.3.4 运动耐力测定:所有受试者均接受6 min步行测试(6MWT),记录受试者于平直地面上的6 min步行距离(6MWD)。
2.1 各组心功能指标、血NT-proBNP、TNT水平及6MWD比较 CHF组的LVEF和6MW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LVEDD、LVESD及LAD均高于对照组(P<0.01);NYHA Ⅲ级组的LVEF和6MWD均显著低于Ⅰ/Ⅱ级组,LVEDD、LVESD及LAD均显著高于Ⅰ/Ⅱ级组(P<0.01)。CHF组的血NT-proBNP、TN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NYHA Ⅲ级组显著高于Ⅰ/Ⅱ级组(P<0.01)。见表1。
表1 各组心功能指标、血NT-proBNP、TNT水平及6MWD比较
2.2 各组肺功能指标比较 102例CHF病人中,发生阻塞性通气障碍28例,限制性通气障碍17例,混合性通气障碍(阻塞性+限制性)10例,肺弥散量异常52例,总肺功能损伤发生率为59.80%(61/102)。NYHA分级Ⅰ/Ⅱ级组发生肺功能损伤34例(53.97%),Ⅲ级组为27例(69.23%),Ⅲ级组肺功能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Ⅰ/Ⅱ级组(P<0.05)。CHF组的FVC、FEV1、FEV1/FVC、TLC及DLCO均低于对照组,且NYHA Ⅲ级组低于Ⅰ/Ⅱ级组(P<0.05)。见表2。
表2 各组肺功能指标比较
2.3 CHF病人肺功能指标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HF病人的LVEF、6MWD均与FVC、FEV1、FEV1/FVC、TLC、DLCO呈显著正相关;而LVEDD、LVESD、LAD、NT-proBNP、TNT均与FVC、FEV1、FEV1/FVC、TLC及DLCO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见表3。
表3 CHF病人肺功能指标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r)
肺功能损伤是CHF最常见的并发症,直接影响心功能,进而影响病人的临床预后以及生存质量。逾半数的CHF病人可发生肺通气功能或弥散功能障碍[7]。研究显示,稳定期CHF仍存在明显的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下降,基于心肺运动试验的个体化的运动康复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病人心肺功能、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的康复[8]。在老年病人中,心肺功能损伤往往同时存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评估CHF病人的心肺功能特征对二级预防及康复治疗可能具有指导意义。
临床研究显示,年龄、BMI、病程、吸烟史及每周运动时间均是CHF病人并发肺功能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9]。老年病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身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肺部结构和功能退化,呼吸功能逐步减弱,发生CHF后可能出现肺动静脉高压、肺泡-毛细血管膜功能失调等,进而诱发或加重肺功能损伤[10]。同时,CHF病人由于心输出量减少,心室充盈压升高,容易导致组织灌注不足以及体循环或肺循环静脉系统瘀血,全身脏器系统处于缺氧缺血状态,随着病程推移或病情加重可引起肺功能障碍[11]。此外,CHF病人随着心功能障碍的加重,心房压力升高,进而导致肺部微循环血管压力升高及容量增加,导致肺泡顺应性下降,继而影响肺通气功能,肺容积也将随之减少[12]。进一步线性相关分析显示,老年CHF病人的LVEF与FVC、FEV1、FEV1/FVC、TLC、DLCO呈显著正相关,而LVEDD、LAD与FVC、FEV1、FEV1/FVC、TLC及DLCO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即随着心功能损伤、心肌重构的加重,病人的肺功能呈现持续下降趋势,提示在CHF病人中,心功能与肺功能可能相互影响,且该相互影响在老年病人中更加突出,严重心衰可导致肺功能下降,而肺功能下降也可能影响心功能,形成恶性循环。
本研究还发现,老年CHF病人较对照组存在明显的功能性运动耐力下降,且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升高,6MWD明显下降,并伴有NT-proBNP和TNT水平明显增高。同时,各项肺功能指标均与6MWT呈正相关,与NT-proBNP、TNT呈负相关。外周血NT-proBNP是评价心脏结构及功能状态的常用生化指标[13]。TNT也是心肌细胞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之一,能够较好地反映心肌细胞损伤情况[14]。CHF病人存在慢性、持续性心肌损伤,且与CHF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15]。本研究中,老年CHF病人的NT-proBNP、TNT与FVC、FEV1、FEV1/FVC、TLC及DLCO呈显著负相关(P<0.05),进一步证实老年CHF病人的心肺功能及运动耐力降低,且心肺功能可能相互影响。原因考虑为,一方面,肺膨胀过度可能与心输出量减少有关;另一方面,气流受限(FEV1/FVC<70%)有可能加重心力衰竭风险或程度,而心肺功能下降势必影响运动耐力。另外,CHF病人常伴有气短或呼吸困难症状,往往被误判为心力衰竭,导致呼吸系统病变被忽视或漏诊[16-17]。因此,对于老年稳定期CHF病人,无论是否伴有呼吸系统疾病,仍建议常规测定肺功能,以便及早干预。
综上所述,老年稳定期CHF病人伴随不同程度的肺功能下降及运动耐力降低,且随着心功能的下降呈明显降低趋势,为CHF病人提供肺功能检测对疾病管理及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但本研究样本有限,且入选病人均为NYHA心功能分级Ⅰ~Ⅲ级者,尚不足以反映稳定期CHF病人的肺功能及运动耐力变化及与心功能关系的全貌,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