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晖 周玮 施雨岑等
仰望华夏文明的历史天空,淬炼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总书记以无比坚定的文化自信,带领中国人民阔步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
金秋十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
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10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中开拓通向真理的道路,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仰望华夏文明的历史天空,淬炼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总书记以无比坚定的文化自信,带领中国人民阔步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
2003 年7 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良渚遗址进行调研。
在良渚博物馆一个小会议室里,习近平看了良渚文化保护纪录片,听了情况汇报。
此时的良渚,处在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中。遗址区分布着30 余家石矿企业,噪音大、粉尘浓。当地群众戏称家中桌椅半天不擦即可写字作画,考古学家痛心疾首地批评这一地区“炮声隆隆如战场”。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习近平斩钉截铁地说。
良渚从“炮声”中回归宁静,青山从此还绿色。
2016 年,4 位考古学家致信习近平总书记,希望促成良渚遗址早日“申遗”。
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强古代遗址的有效保护,有重点地进行系统考古发掘,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
3 年后,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从此受到国际社会更为广泛的关注。
2021 年3 月,武夷山九曲溪畔,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朱熹园。
“一路往里走,到最里面一间屋舍,看到墙上印有‘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总书记驻足凝视,他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引用过这句话。”回想起这一幕,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张建光印象深刻。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高度,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走自己的路”因而有了强大底气。
敦煌,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敦煌女儿”樊锦诗,忘不了习近平总书记同她的第一次握手。
2013 年4 月,樊锦诗到北京参加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她跟前,微笑着说:“你是研究敦煌学的。”
“一个国家多少人多少事,总书记却知道我是研究敦煌学的,真令人感佩不已。”樊锦诗至今难忘。
从北京到敦煌,习近平总书记同樊锦诗5 次握手,关怀激励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
在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时,习近平的一个要求曾让同事“傻了眼”。
那是到霞浦下乡调研时,知道习近平喜爱读县志,时任地委副书记陈增光特意给他拿了一本《霞浦县志》。当天夜里,习近平找到陈增光说:“你帮我找一本福宁府的府志吧。”
闽东地区古称福宁府。陈增光当时就“傻了眼”:“到哪儿去找这个府志啊。市面上找不到,我们就请人去文化馆找。”
最后真找到一本。陈增光问:“习书记啊,咱们一天到晚跑来跑去这么辛苦,你还要熬夜看书,能吃得消吗?”
习近平说:“增光同志,我们这样看情况、听汇报是不够的,还要看历史。一个县的历史最好的体现就是县志,府志则更为全面,里面既写正面人物,也写反面人物,我们一看就知道这个地方发生过什么事,可以从中有所借鉴。”
历史文脉,在习近平眼中更是一种特殊的“评判标准”。
福州三坊七巷北隅,林觉民故居静立闹市,门前立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两块石碑。
往来的游客并不知道,那块市文物保护碑上,曾出现过一个脸盆大的“拆”字。
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林觉民故居
彼时,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州,正值城市建设兴盛期,“开发”与“拆建”热情高涨。
1991 年3 月,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在林觉民故居召开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
在厅廊中,习近平问时任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黄启权:“老黄,这里是不是林觉民故居?”
“对,我们站的地方就是林觉民故居的大厅。”
“好,我们就决定把它保护下来,进行修缮。”
这番简短对话,彻底扭转了林觉民故居的命运。
“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
习近平曾经语重心长地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的发展是过去历史的延续。作为一地的党政领导,一定要了解当地的历史沿革、历史文化、历史人物和传统经典名篇,有些还要下功夫背诵,把这些作为当地的文化名片。”
2022 年4 月25 日,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王曈曈兴奋地发现一位新“同桌”——习近平总书记。
这天,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中国人民大学的思政课堂,同青年学生围坐在一起,研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这位特殊的‘同桌’非常亲切。”王曈曈难掩内心激动。
对于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思考深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这是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里的动人场景:
“你们这么大岁数,身体还不错。你们别站着了,到我边上坐下。”2017 年11 月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代表合影,看到黄旭华和黄大发年事已高,关切地请他们坐在自己身边。
两人执意推辞,总书记一再邀请:“来!挤挤就行了,就这样。”
礼敬贤德、尊老敬老,中华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在习近平身上数十年来始终如一。一次次身体力行,让崇德向善蔚然成风。
福州是林则徐的家乡。曾几何时,林则徐在当地的房舍等遗迹年久失修,损坏严重。
1990 年5 月,有人给新闻媒体去信,反映林则徐故居和墓地保护存在问题。
当年6 月,习近平到福州任职后不久,便到林则徐纪念馆了解遗迹保护情况,此后连续几年,都参加并主持林则徐遗迹修复和保护工作的专题会议。
1995 年6 月,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出席林则徐铜像揭幕仪式,动情地说:“今天我们故乡人民竖立起林则徐铜像,就是为了激励自己,教育后人,让在林则徐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永远发扬光大。”
精神,不仅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同样铭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峥嵘岁月里。
2021 年4 月25 日,广西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
走到油画《陈树湘》前,习近平总书记凝视良久。
画面中,陈树湘躺在担架上,腹部鲜血直流。为掩护红军主力渡江,这位师长身负重伤,牺牲时年仅29 岁。
“四道封锁线都在哪里?”“湘江水有多深?”“这场仗打下来牺牲多少红军?”……总书记看得认真,问得仔细。
“如果没有这么一批勇往直前、舍生忘死的红军将士,红军怎么可能冲出敌人的封锁线,而且冲出去付出了那么大的牺牲,还没有溃散。靠的是什么?靠的正是理想信念的力量!”
朴素的话语,激扬起雄浑的精神伟力。
1986 年的一天,时任厦门市博物馆筹建处负责人、主持八卦楼修缮工作的龚洁拉住了刚作完报告、走出大厅的习近平。
“副市长同志,请您参观一下八卦楼。”
“好啊!”习近平答应得干脆。
兴建于1907 年的八卦楼,是鼓浪屿上的地标建筑。但楼里被三个单位切割成“盘丝洞”,地下室住着十几户人家,走上几步,楼板还跟着颤抖……
习近平在院落转了一圈。
龚洁说:“还有楼上。”
“我知道你的意思。”习近平边走边问,“缺多少?”
“30 万元。”
“明天来拿。”
龚洁至今难掩激动:“他拨出的这30 万元,彻底扭转了一座百年建筑的命运!”
整修后的八卦楼,成为后来鼓浪屿申遗的核心要素之一。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2021 年6 月的一天,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片忙碌,五彩缤纷的藏毯挂满墙壁。
“真是琳琅满目。”习近平总书记饶有兴致地走近察看,不时用手触摸感受藏毯的质地。
西宁市湟中县上新庄镇加牙村,加牙藏毯非遗传承人杨永良在整理制作好的藏毯。新华社
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展演活动上的陕北秧歌。新华社
看到加牙藏毯非遗传承人杨永良正手把手给身边的徒弟教学,总书记停下脚步:“你这个手艺是祖传的吧?第几代了?”
“到我这是第七代了,我8 岁起就跟着父亲学洗毛、捻线。”
“你这个手艺很珍贵、很有意义,一定要传承弘扬好。”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藏毯产业不仅有扶贫致富、推进乡村振兴的作用,还有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2021 年9 月,在陕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
小院里,红红火火的陕北大秧歌扭起来了,演绎得妙趣横生。
“跳得很地道。你们都是专业学来的吧?”
大家纷纷答:“有传承人,也有学员。”“越扭越活泼、越扭越上劲、越扭越年轻。”
“好啊!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
重塑民族文化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目光深邃、思虑深远。
吸收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积累的文化养分,瞻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壮丽前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