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青, 田建荣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陕西 西安 710062)
地理教育使下一代具备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并且在实践中尊重和关爱地球,做出合理决策。地理学习不仅赋予青少年21世纪的核心素养,而且引入独特的调查工具,如地图、实地考察,以及功能强大的数字通信技术[1]。可见,实践是地理学开展的有效手段与路径。因此,地理实践力研究有利于地理教育纵深发展,并更好地推动其与生活世界接轨。
国内对地理实践力素养的研究自2016年起呈显著增长趋势,但绝大多数研究集中在高中阶段,且对该素养的内容演进、组成结构与目标定位等方面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初中学段的地理实践力素养内涵与系统阐述有待明晰。鉴于此,研究国际视野下符合我国国情与地理教育现状的初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内容结构与目标内涵,有利于发掘世界不同国家地理实践教育发展的共性,提升我国地理实践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为精确构建我国初中地理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提供借鉴依据,同时更好地顺应世界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决定了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现代地理学研究主要采用野外考察与室内实验、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随着地理学研究范式的变迁,地理学研究方法发生了从调查与制图到观测与空间分析,再到模型模拟与预测的变革,旨在更好地为决策和管理服务[2]。对于地理教育而言,应充分体现地理课程的实践性,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实践活动观察认识地理环境,体验感悟人地关系。因此,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地理实践作为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参见表1)。
表1 世界部分国家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地理实践内容
就我国而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阐述了地理实践力的内涵与表现,提出了加强地理实践的教学建议,并对地理实践力素养进行了4个水平的划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在义务教育阶段明确了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阐明了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含义、表现形式、培育意义以及与其他三大素养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相关目标要求,并在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等方面进行了多维渗透。
由此可见,不论从地理学的研究特点、国内外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涉及的地理实践内容来看,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育都被视作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内涵与意义。
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使人们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无疑对在中学地理教育中进行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应侧重培养学生掌握考察、实验、调查等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与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3]。特别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印发以来,区别于与传统中学地理课程主线、课程性质密切相关的其他三大素养,地理实践力素养被提升至全新的高度。地理实践力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和黏合剂,很好地将其他三个素养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中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4]。为深入了解国内外中学地理实践力素养的相关内容与发展变化,为未来地理实践课程设计与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有力支撑,需要从国内外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内容的分析与研究中厘清脉络。
本研究选取了12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初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纲要)或教学大纲中关于地理实践的内容进行对比,以说明相关内容编制的发展与变化(参见表2)。
表2 1949年以来我国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关于地理实践的内容要点
从表2来看,课标中有关地理实践的内容不断发生变化,但仍有其共性存在。由于地图兼具知识传播与能力培养功能,是内涵丰富的知识载体,其在空间概念的形成、空间规律的掌握、空间因果关系分析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因此,我国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对学生实践力的培养始终关注地图的阅读与运用能力。然而地理实践力的内涵不仅于此,地理教育研究者们始终在不断探索与丰富地理实践力的内涵,拓展地理实践力的外延。总体来说,我国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有关地理实践内容的演进在不同年份呈现出各自的特征。综观其变迁,可划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末期(1956—2000年):课程标准更加凸显了地理学科的内涵与特色,关照了更多有地理实践意义的技能与技巧,在继续巩固地图阅读与运用能力的前提下,倡导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地理课外活动。同时,对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在前期基础上增加了有利于启迪智能的教学目的,包括对地理事物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理解,以及解释和分析地理问题等,逐渐摆脱了对地理实践认知的窄化,明确提出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强调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2)进入21世纪后(2001—2022年):课标依托教学三维目标展开了对地理实践的多方位阐述,将其作为获取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开展地理学习过程、掌握地理学习方法的途径,同时给予更具指导性与可操作性的具体细致的教学建议,进一步完善了行为动词的表述,使其更具可测量性,关注学生对应学习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于2011年首次将实践性作为地理课程的性质之一,并上升至课程理念的高度,地理实践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重视。2022年以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对应衔接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表述了地理实践力的具体内涵和具体表现,提出行动力和意志品质两大地理实践力维度,同时优化了地理课程内容,增加了“地理实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强化了实践要求。可以看出,2022版新课标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建议,对地理实践力素养青睐有加。
可以看出,在我国初中阶段的地理实践内容演进随着地理课程目标的演变从简单混沌走向理性综合,对于更为隐性且重要的实践能力的关照程度逐渐加强,逐步改善了学生学习被动接受、知识面狭窄、缺乏创新能力、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局面[6]。
英国地理教育非常重视对学生地理技能的培养,在《KS3国家新地理课程标准》“关键过程”中明确提出了学生需要学习并取得进步的重要技能和过程。KS3阶段要求11~14岁(7~9年级)学生于阶段结束时,在知识、技能、理解力等方面达到水平4—水平8,乃至卓越表现的目标。其中对于地理实践的目标要求主要体现为,学生在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愈趋于独立,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理解力,对地理图形的运用从识别、描述到解释、区分、分析,地理图形的尺度范围、复杂程度以及相互作用程度逐级递增,以便为不同区分度、独立性与选择性的地理问题提供建议,选择运用地理技能和方式开展逐步形成序列的地理调查,不断对调查中的证据资源进行选择与区分,逐步学会批判性评价,从学会区分偏见到发现、应对偏见,最终能够选择合适的形式呈现调查结果,获得从证实到全面准确充分的结论。
日本《最新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将实践力融入区域学习的内容中,以世界各地的区域调查和身边区域的调查形式呈现,选取不同尺度的区域,通过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掌握调查所使用的观点、方法,以及地理总结和成果发表方法,以此审视区域问题,深化区域认知。此外提供了相关内容处理建议,不仅包括阅读资料、活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地理现象、观察与调查,还包括充分论述、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
德国《中等学校证书地理教育标准》构筑了六种地理学科能力标准,其中与地理实践力相关的能力领域主要包括,作为地理基础的高社会相关性的空间定位能力,促进学生终身学习的知识获取的方法能力,作为获取专门知识前后的需要长期发展与实践的交流能力,基于特定标准和主流价值观的评价能力,基于所有能力领域养成的活跃并努力解决问题的行动能力。
可以看出,英国地理课程给予教师根据不同学生能力水平因材施教的空间,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也利于精准评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日本地理课程不仅强调关注区域的地理实践活动,同时注重培养切合实际的表达能力;德国地理课程体现地理实践力素养在不同能力领域彼此间的相互联系。总的来说,国外中学地理课程中对地理实践力的规定与要求集中在能力目标、处理建议、内涵要求、能力内容和领域、能力标准水平等级等问题上。由于对地理实践力内容的探析不仅是对地理实践能力的认识,也应是对地理实践的性质、理念、实施、评价等的认识,也应将其作为地理实践力素养培育的重要视角。
实践性是地理学的目标,与人地关系、区域性、综合性共同构成地理学科的本质。地理学研究需要地理实践方法的支撑。在作为地理学习开端的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教育承担了育人的根本任务与独有价值。在基础教育阶段,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实质就是学习地理知识,并要求学生掌握地理技能方法,建立地理思维,以及培育地理核心素养,发展学生德智体美劳多方面教育内容的总称[7]。我国地理课程目标从重视“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统整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地理教育理念的迭代与转变中,地理实践教学的价值日益凸显,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育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初中地理实践力素养培育的目标定位应兼具地理学科教学的共通性和地理实践力素养培育的独特价值。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应从单纯的技能获得中走出来,实现学生进行地理实践的行动能力和实践意志品质的培养,最终形成正确的实践价值观,从而实现培养具备地理素养、负责任的学习者和时代新人的终极目标。
我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地理实践力的界定打破了传统认知对实践的单一片面理解。依据课程目标要求,地理课程要培育的实践力素养需涵盖行动力和意志品质两大维度,即学生不仅要动手,更要动脑,不仅需具备外显的基本活动经验,也需具有内隐的认知结构、心理品质与思维能力。基于此,结合我国地理课标的历次演变、新课标对地理实践力素养内涵的阐释和目标要求,以及世界主要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实践的要求,笔者对地理实践力素养组成结构的相关指标进行归类,确定了包括地理实践行动力和地理实践意志品质在内的地理实践力素养结构(详见图1)。
通过对地理实践力素养结构的构建,可以衡量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应达到的目标包括:
在实践认知方面,能够敏锐觉察和注意实践活动中一系列有效的地理信息,并建立与已有地理知识的联系;能够通过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地理思维活动来解决实践活动遇到的问题;能够运用恰当准确的地理专业术语描述、解释实践活动中地理事物的现象及原因。
在实践方法方面,能够在积极的地理思维活动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细察地理事物的现象与动向;能够分析地理事物的属性,并由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结论;能够在实践活动中与不同对象之间进行地理信息、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协调和配合;能够研究未知的地理事物,多方寻求答案,并用论据证明假设的真实性;能够与他人共同享用实践活动成果,互换与传播有效地理信息;能够对某一阶段实践活动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概括出带有地理规律性的结论,并运用到其他地理学习活动中。
在实践操作方面,能够在实践活动前积极主动计划与制定策略,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能够发现、探寻地理现象的规律,取得有效地理信息;能够独立熟练地使用地理知识和地理实践工具;能够将实践活动中的数据通过一定手段准确完整地保留下来,并加工处置为有效的地理信息;能够根据获取的地理信息特性加以利用,将学习结果及时提供给教师及其他学习者;能够处置、加工实践活动中的地理问题,使问题达到目标状态,得以有效解决。
在实践意识方面,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有主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具备超强的自制力,勇于突破自己;能够在实践活动中与同伴一起开展地理学习,共同探究以达到共同目的;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对地理问题进行探索研究;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利用现有的地理知识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改进或创造新的地理观点或方法,并能获得一定有益的效果;能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思考,总结经验,为今后提供借鉴。
在实践意志方面,具有克服实践活动中层层困难的勇气、能够在实践活动中长久坚持的意志力;对自身的实践能力能够不断提出更高要求,以求出色完成实践活动;能够不急躁地、从容不迫地完成实践活动;依据一定的地理原理和规律不断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把握地理事物的规律,并勇于去实践。
在实践价值观方面,具备对祖国和家乡的情感认同、价值观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并自觉承担自身肩负的责任;具备勇于担当社会义务的责任;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在实践活动中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能够理解和尊重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以及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备理性思维、批判质疑的态度和勇于探究的精神;具备人地协调观和环境保护意识;热爱地理学习,具有地理学科认同感。
随着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思想理论变革、国家教育政策变化、地理科学自身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手段革新,地理实践的功能日益增强,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实践的地位也愈发不可替代,这就需要地理实践内容不断与时俱进,需要地理实践活动设置不断均衡发展。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实现实践主题选择时代化、实践内容选用规范化、实践活动设计开放化、实践形式呈现多样化、实践能力发展综合化、实践功能价值生活化,深化拓展地理实践教学,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求,以提高当代社会未来公民的地理实践素养,以及应对未来世界快速发展的学习生存能力,充分应对当前社会现实及未来教育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