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嬿妮 段正肖 韩玉婷 成连华
摘要:基于“大消防”育人体系的时代需求分析,研究建立了针对校内消防安全类专业和外专业在校生以及校外受训人员的“三位一体”“大消防”育人体系,以期通过多渠道消防安全学历教育、通识教育及科普培训工作的开展,持续为社会输送具有特定消防知识的专业型、预备型、定制型人才。希望研究思路能为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消防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大消防”;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育人体系
中图分类号:D6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227(2023)10-0001-03
国家消防部门是代表人民政府行使消防安全监督和管理的机构。由于社会的消防安全涉及面较广,诸多“分支末梢”是消防部门有限的消防力量难以触及的。更多的消防安全隐患辨识和治理需要社会全体公民积极、广泛参与。社会公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和应急逃生常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影响火灾的发生发展及火灾受灾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1]。因此,为了实现我国的社会本质化消防安全,全社会人人参与的“大消防”是必然之策。做好消防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社会消防安全意识,是筑牢消防安全的第一道防线。高校作为消防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充分利用高校优质办学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多渠道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是造福社会的崇高事业。为此,本文立足消防领域,拟对传统的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优化升级,使之满足快速发展的时代新要求,充分发挥高校育人及科研优势,创新消防人才培养模式,着眼解决当前消防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持续提升地方社会消防人才质量和数量,主动参与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当中。
1 “大消防”育人体系提出背景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火灾隐患“存量难消、增量难控、总量难降”的问题依然突出。这导致当前消防救援工作面临严峻挑战[2]。而我国还存在消防工作基层基础亟待加强、公民消防安全意识薄弱等一系列问题。自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的通知》以来,我国消防安全建设拉开了改革序幕,随着我国消防体制、消防法律法规、消防技术规程等的重大改革,我国消防工作的发展更加社会化、专业化、具体化。同时,在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和新时代“大应急、全灾种”救援处置要求下,社会对高素质消防人才需求进一步增大,也对该类人才的高质量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3-4]。此外,消防安全是一个涉及全社会整体安定的领域,其渗透到全体公民的工作和生活中。公民消防安全意识的高低能在某种程度上彰显社会的成熟程度[5]。作为文化传承的高地、科技创新的阵地及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在推动我国消防安全领域高速发展及人才高质量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对解决当前我国消防安全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高校有责任基于自身优势给出新思路、新对策。
为此,近年来学者们开展了大量有关消防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陈发明[7]结合消防工程的特有特点,提炼出了新的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该目标融入了大“工程观”,并针对性地从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创新及教学内容完善等多个方面,系统性地对消防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探讨。傅智敏[8]等人提出了“多模块”组合的消防工程课程体系。该体系由专业基础原理、专业核心课程、应用课程和辅助课程模块组成。毛占利[9]等人也提出了消防专业“四模块”课程体系(“基础通识”“专业基础”“专业核心”“方向选修”四大课程群)。季经纬[10]等人将消防专业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专业大类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四大类。当前的教学改革研究绝大多数均是针对校内消防专业学生,对于校内消防专业以外的相关专业学生的消防知识教育培训,以及针对校外社会学员的宣传教育和在职培训,目前还鲜有研究。针对校内消防专业以外的相关专业学生的开展消防知识教育培训,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和消防安全自防自救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外专业学生对消防学科的兴趣,促进消防专业与外专业的学科交叉,从而在不同学科之间形成良性激励(如消防学科与土木、计算机、材料学科等的交叉融合)。對于校外社会学员消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在职培训,将是高校增强社会消防安全意识的重要渠道。赵丽丽[11]认为哈佛大学开设的针对社会各界学员的“定制式”继续教育项目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各类人群的求知需求,对高校社会培训的开展具有参考意义。董颖、李霞[12]认为高校应基于自身教育培训优势(师资、设施设备、教学环境等方面)吸引并开展社会培训,并根据培训效果进行正向反馈以提高培训质量。通过对我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历史考察与分析后认为,高校在坚守自身学术价值的同时亦要积极服务社会。但其建议,社会应让高校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服务方式。综上,学者们分别从消防人才培养的内涵和目标、课程体系以及高校承接社会培训的模式、方法及意义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对本研究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2 “大消防”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构成
在系统的文献调研基础上,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工作经历,初步构建面向校内消防安全类专业和其他外专业在校生,以及校外受训人员的 “大消防”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一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大胆探索专门针对校内消防安全类专业和其他外专业在校生,以及校外社会受训人员的三种消防人才培养模式,分别梳理构建具有针对性的消防工程专业型、预备型、定制型三类人才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拟通过多渠道为社会输送具有特定消防知识面的高素质人才,同时逐步提高全社会消防安全素养。该部分主要强调的是高校应创新性开展多类型的消防人才培养。除了以往的校内消防安全类专业学生外,还应对校内的其他专业学生开展必要的消防安全培训,或针对其专业特色开设有关消防安全的交叉性消防安全课程。如消防专业与电气类专业、土木类专业、材料类专业等专业的交叉融合。此外,为进一步加强全民消防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消防意识,提高全民防火、灭火、自我保护能力,铸牢全社会的“大消防”观。高校还应吸引整合资源,充分发挥自身在硬件、软件上的教学实践优势,积极主动地对接具有消防安全培训的各组织、团体,承接社会消防安全培训,或组织消防安全宣讲团队深入社区开展消防知识宣讲。
二是基于消防事业改革新形势下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与要求,结合社会公众及用人单位对消防人才的特定需求,剖析三类人才培养的主要内涵及特点,确定人才培养定位及目标。基于此,结合现有消防专业课程体系,找出问题与建设方向,分别构建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同时,为了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在传统的规定式实践教学基础上,吸引整合内外部资源,构建并依托“政—产—科—教”多元融合机制(指政府、行业、科研及教学4个重要元素的深度参与及有机融合),通过软件、硬件及安全环境建设,探索构建以学员自主实践为中心,同时基于“问题导向、兴趣驱动、项目实践”的新时代消防安全人才自主实践平台,为学员的“小发明、大创造”提供优良的自主实践环境,提升学员创新创造能力。这部分需要在上一部分的基础上,针对消防工程专业型、预备型、定制型三类人才,结合高校自身条件,分别梳理构建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在构建课程体系之前,首先要明确的就是新时代下,这三类消防人才的素养、知识及技能需求。这需要充分结合当前技术、经济及行业发展趋势,结合各高校自身条件,梳理完善针对消防工程专业型、预备型、定制型三类人才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期更好地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中,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高校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应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为学员提供更好的实践环境。
三是通过研究建立基于“政—产—科—教”多元协同培养的新时代校内外联合保障机制,优化教学条件,合理配置师资力量,完善教学设计,落实质量评估,形成持续反馈。开展具有生命力、创造力和可持续良性发展能力的新时代“大消防”订单式人才培养。“政—产—科—教”多元协同培养的新时代校内外联合保障机制的建立对于高校“大消防”育人体系的构建及持续、良好地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基于该机制有利于吸引对接社会受训组织;有利于调研、论证新时代各类消防人才的素养、知识及技能需求;有利于吸引整合各方资源,完善构建教学平台、强化师资力量;有利于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有利于完善教学质量评估并形成持续反馈等。
3 “大消防”育人体系的构建思路
为建立满足新时代要求的“大消防”育人体系,一方面,广泛查阅社会各界消防人才需求、消防学科本科生培养的学术著作和科技论文等多种资料,采用计量方法鉴别、分析、整理文献,系统、全面地了解新时代消防领域的突出问题、热点问题和人才培养现状。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的内外部资源(“政—产—科—教”多元融合),以在校生和毕业生、教师、消防领域相关企事业部门主要负责人及其他各界人士为问卷和访谈对象,广泛开展问卷调查、结构式访谈和开放式访谈等工作,了解各方消防需求,找出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通过调研分析当前时代形势下的消防需求,分别梳理构建面向三类受训人员的、具有针对性的消防人才培养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同时依托“政—产—科—教”多元融合机制,探索建立校内校外订单式人才培养联合保障机制,并以各方特定的消防需求为指导,提高学员培养质量为目标,根据学员的校内表现和毕业/结业反馈,基于归因理论,构建评价指标和模型,分析影响因素,及时反馈改进,赋予“大消防”育人体系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渐完善高校“大消防”育人体系。整体逻辑遵循PDCA持续改进循环,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Study)、处理(Act),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以PDCA循环理论为指导,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消防”育人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以供深入论证参考。其中,对于消防安全类在校生,拟在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综合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国家相关发展战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要求和学生就业方向,从“专业型”人才培养环节解决目前传统消防和现代消防的不适应问题;对于其他外专业在校生,至少开设1门通识类的消防安全课程;对消防工程专业感兴趣的某些相关的外专业本科生,还可探索构建“3+1”培养模式,通过“第二课堂”的引导和培养,将相关外专业学生吸引到消防行业涉及的各领域中来,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具有不同方向特色的“预备型”消防人才;吸引整合多方资源,以承接消防安全科普宣传、消防职业资格培训、社会单位消防安全教育及消防高级人才研修等社会培训,根据不同消防需求开展“定制型”人才培养,积极服务地方社会发展。
4 结语
高校“大消防”育人模式是提升国民消防安全素质的重要举措及必然要求,也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机遇。本文把握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探索构建了专门针对校内消防安全类专业和外专业在校生,以及校外受训人员“三位一体”“大消防”人才培养模式,以拓宽育人渠道,持续为社会输送具有特定消防知识面的专业型、预备型、定制型人才,着眼解决当前消防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把高校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安全、高效发展能力落到实处,努力实现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新作为。希望研究思路可为新时代背景下消防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新华社.我国公众防灾意识弱专家呼吁提高应急自救能力[EB/OL].2007.
[2]黃晓红.浅谈提高全民消防安全素质的几个着力点[J].安全与健康,2006(15):51-52.
[3]王志明,韩玉婷,李己华,等.“全灾种”下抢险救援指挥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调整优化[J].消防界(电子版),2021,7(7):73-75.
[4]冷强,汪雁,李瑞宝,等.抢险救援指挥与技术专业建设课程体系研究[J].消防界(电子版),2020,6(20):29+31.
[5]王怡波.“大消防”方能保大平安[N].中国青年报,2012-10-30(003).
[6]徐华蕊.发挥高校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N].广西日报,2019-12-26(006).
[7]陈发明.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4):450-453.
[8]傅智敏,黄金印,屈震.消防工程教育与课程体系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2):49-56.
[9]毛占利,李思成,吕华,等.新工科背景下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21,37(2):89-92.
[10]季经纬,李增华,程远平,等.消防工程专业研究型本科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7):65-69+177.
[11]赵丽丽.哈佛大学继续教育社会培训项目特色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26(3):36-40.
[12]董颖,李霞.高校社会培训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導刊,2020(30):119-120.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rehensive fire protection education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Zhang Yanni1,3,Duan Zhengxiao1,3,Han Yuting2,Cheng Lianhua1,3
(1. School of Safe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anxi Xi'an 710054; 2. China Fire and Rescue Institute, Beijing 102202; 3. Xi'an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Public Safety and Fire Rescue, Shaanxi Xi'an 710054)
Abstract:Publicity and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eeds of the times of the comprehensive fire protection education system, a "three-in-one" "comprehensive fire protection" education system has been researched and established for on-campus fire safety majors and off-campus trainees.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and popular science training continues to deliver professional, preparatory and customized talents with specific knowledge of fire protection to society. It is hoped that the research ideas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fire protection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Keywords: comprehensive fire protection; new era; talent training model; education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