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己派
亚运会期间,一辆公交车备受关注。
它的起点落在杭州下沙江滨地铁站,会穿过几个居民区,途经没有车道线的桥洞,最终到达亚运场馆附近,全长10公里。
比较特殊的一点是,这辆13座的中型巴士,全由自动驾驶程序掌控。
“国庆(长假)那几天,每天都是满员状态。附近的居民特好奇,门一开,就会站门口问:‘××地铁站,能去吗?”领骏科技创始人兼CEO杨文利告诉《21CBR》记者,亚运会结束后,线路会做些调整,固定下来常态化运营。
这辆智能网联公交,用的是杨文利团队自研的L4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天驷Ultra”,最高时速45km,能准确识别300米范围内的障碍物,精度达到厘米级。
杨文利带领团队,做了大量城市复杂交通无人驾驶场景的研发和产品设计,目前已有自动驾驶物流车等多个商业化落地项目。
除了拿到满帮集团的投资,公司身后还站着重要股东地平线,并在2023年初与美行科技、地平线达成战略合作,合力打造辅助驾驶产品。
一手打造这家新锐公司的杨文利,是国内最早接触自动驾驶的一批人,典型的海归学霸创业者。
他是清华本硕、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在美国西部数据做到高级首席工程师的位置。回国后入职百度,参与创建自动驾驶团队,是百度自动驾驶项目的3号人物。
今年是他创业的第8年。自动驾驶的寒冬期尚未结束,杨文利说,既要量入为出,也要积极自我造血。
杭州自动驾驶公交,来自该市“智能网联先试先行”项目。从接到自动驾驶公交任务,到完成调试上线,留给我们团队的时间,只有大约两周。
线路我们不太挑,车子是从赣州调过去的,运营了两年,一直是零事故。
参与亚运会,是领骏科技切入当地的关键一环。公司后续会在杭州深度布局,尤其是钱塘区,面向其530平方公里的开放区域,开通5条自动驾驶路线的运营,并拓展更多行业应用。
9月,我们新成立了杭州子公司,扩大规模,箭在弦上。
聚焦城市道路和应用场景,是领骏科技做产品的核心思路。
创业头几年,公司侧重点在技术积累和研发迭代上,打造了一套通用自动驾驶技术体系,研发的是乘用车上的“AI司机”。2021年,开始思考战略转型,重点转向商业化探索。
高阶技术降维落地,选场景这一步很重要。
我曾四处考察,和团队研究了自动驾驶大多数落地方向,下过矿山,进过港口,最远去了趟黑河,考察农业项目。
我还在通辽矿山里捡来一块煤炭,常年放在会议室桌上。
最终选定的落脚点,是支线物流和城市巴士。
这两类车辆的运营模式和场景,高度相似。由于线路固定、场景相对可控,高质量的数据可以反哺核心技术研发。
以物流为例,其主要分三个区段场景:以高速上跑的大挂车为主的城际干线物流,从集散中心到固定快递点的支线物流,从快递站派送到家门口的最后一公里。
城市道路测试难度大,对技术要求高,我们面向L4级乘用车的技术栈能高度复用,建立起壁垒。
运营测试团队扎根江西赣州,公司的智能网联巴士已跑在当地城市主干线上,连接火车站、工业园区、市政府等核心路段,在配备安全员的情况下,行驶于公开道路。
赣州的项目,自2021年11月开始试运营,12月就拿到了订单。
10年前,我还在美国西部数据工作,生活节奏平淡,期望开启新的可能。我的简历,投到了余凯手上。后者刚牵头成立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广发英雄帖。
为了这趟硅谷的碰面,我专门揣了一块硬盘过去。先用螺丝刀徒手拆硬盘,摆上一排零部件,解释完用途和原理,再咔一下原路装回去,最后硬盘还能正常工作。
一套利落的手法下来,余凯拍板,offer敲定。
举家回国,入職百度,我在自动驾驶团队,走过两年拓荒期。对主导技术、自主发展的渴望,让我萌生了创业的想法,2016年拉上两位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校友严晗、何家瑞,成立领骏科技。
“带头大哥”余凯,早我两年创业,成立了车规AI芯片厂商地平线。
当初一起奋斗的伙伴,换了种形式,并肩作战。
地平线战投了领骏科技Pre-A轮,领骏科技则从地平线采购芯片,也为其提供决策规划模块、联合研发产品。
最重要的是,领骏科技进入地平线的生态圈,服务主机厂客户的门槛以及产品交付压力,大幅降低。
目前,领骏科技正和地平线等厂商一起,打造一个“超市自选”的生态模式,大家整合技术和资源,面向主机厂,交付能量产的产品。
如今大热的领航辅助驾驶(简称NOA),适用这套模式。
4月,美行科技、领骏、地平线达成合作,推出基于专业化算法模块SDK的高速+城市NOA产品。领骏科技负责规控,美行提供定位、地图,地平线解决芯片,可满足车企自控自选需求,并降低采购成本。
我们想做轻地图的NOA解决方案,即不依赖高精度地图,主要使用民用导航地图实现领航辅助驾驶。
究其原因,高精地图路线的初期投入成本和维护成本极高,还存在鲜度、覆盖度等问题。
这是主流趋势。比如华为9月宣布,问界新M7不依赖高精地图,高阶智能驾驶功能将于年底覆盖全国范围。
对标问界,沿着“去高精地图”路线,领骏科技布局NOA,快马加鞭。
高速NOA这块,技术成熟,城市NOA预计年底能实现。
自动驾驶,一边寒意阵阵,一边卷得火热。汽车圈今年猛打价格战,这种“卷”,一定会传导到供应商端。
与此同时,行业进入资本寒冬,所有玩家都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这是好事。退了潮,大家才知道谁没穿底裤。这种时候,就考验大家,如何加速将技术转化为产品。
落地项目,踏实赚钱,我们团队从共享办公室加一块白板起家,懂得“省”的重要性。
领骏科技每年的研发成本,能控制在几千万元人民币以内。
成本方面,我们努力避免无效投入,不会烧那么多钱来做运营、打品牌,讲究一个够用就OK。
在赣州,领骏科技三种车型都有落地,跑开放道路、封闭园区的中巴各一辆,乘用车两台。
不囤现车,我们开的是“蛋糕店”,每种车型一台现货,都能体验到,但想买更多,就得预订。
团队方面,公司员工人数不足百,研发占七成以上。
全力抠成本,同时也重视自我造血。
现阶段,领骏科技主要通过智能网联巴士业务,做产品验证、打出招牌,中短期实现商业闭环,从而补充乘用车业务的现金流,反哺其中长期研发投入。这两块业务的关系,是用小发动机的启动,带动主发动机的转速。
去年,公司订单收入数千万元,主要来自智能网联公交业务。乘用车业务起量快,预计明年增速明显,两块业务将达成各一半的收入占比。
领骏科技的A轮融资,也在筹备当中,预计明年完成。
汽车是个工业品,自动驾驶是一套系统工程的技术集合。自动驾驶是场马拉松,坚持到最后,才能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