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深处水脉脉

2023-12-06 06:38:58李满
剧作家 2023年6期
关键词:紫荆湾区题材

李满

摘 要:在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呼唤中,湾区题材戏剧无疑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舞台现象。粤剧《东江紫荆红》,以历时半个多世纪、横跨粤港两地的东江—深圳供水工程为题材,刻画了以剧中人物何少瑛、罗念安、杨启新等为代表的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们的英模群像,歌颂了英模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东深”付出了青春和生命的奉献精神。笔者从题材萃取的戏剧性、主题提炼的时代性、湾区戏剧的地缘性三个方面谈论对湾区题材戏剧创作的思考。一个宏大的湾区,固然取决于地域的广度和经济的高度,同样也需要文化和精神的深度和温度。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地缘文化;创作题材萃取

晚春广州,花团锦簇。百花丛中,“异军突起”的莫过于广州市花——木棉,树擎南天、花红如炬,颇具轰轰烈烈之势。与之相映的却是那紫荆,丛丛叠叠,瓣粉似雾,渲染轻轻柔柔之情。去年冬季紫荆花开之时,笔者观赏了粤剧《东江紫荆红》。转年晚春时节,不经意间,相映意象中,观剧思考便层层荡漾开来。

随着改革开放、(香)港澳(门)回归、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等国家措施的实施,构建优质生活的人文湾区,既是我们追求幸福的途径,也是我们书写描绘的时代蓝图。粤港澳大湾区(下称“湾区”)包括珠三角九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在珠三角这片经济繁荣发展的沃土上,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们书写人文湾区提供源源不断的文艺素材。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湾区占位置之优,岭南得风气之先,开放包容,文化多元。譬如木棉和紫荆,尽管植物学上它们分属两科,但珠三角地区气候非常适宜它们的繁荣生长,都是岭南常见花木。一样的先花后叶,有不同姿态;扎根于同一片水土,又各具内涵。这两种艺术意象,常常被运用于广东文艺舞台之上。在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呼唤中,湾区题材戏剧无疑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舞臺现象。

一、湾区题材戏剧的概念

湾区题材戏剧,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标准,包含但并不局限于湾区发展规划以来反映地域(本土)生活的戏剧作品;广义而言,历史纵横,反映千年以来岭南及其关联地区的生活的戏剧作品也应划入此范畴。以粤剧《东江紫荆红》(下称《紫荆红》)为例,该剧选取了历时半个多世纪、横跨粤港两地的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简称“东深供水工程”,下称“东深”)为题材,刻画了以剧中人物何少瑛、罗念安、杨启新等为代表的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们的英模群像,歌颂了英模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东深”付出了青春和生命的奉献精神。东深供水工程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亲自批复、督办下的国家工程,1963年开始动工,不到一年的时间即完成83公里供水线的第一期工程,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21世纪初,不断进行大规模扩建和改造,一江清水越过高山奔流入(香)港,为香港的民生稳定和经济腾飞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个象征着祖国与香港血脉相连的伟大工程,当然是一个重大的戏剧题材,戏剧创作者、艺术院团和政府文化部门慧眼识“珠”,发现并且挖掘了这一座“艺术宝矿”。是的,创作就像采矿,需要大局的眼光、敏锐的触觉和高超的技术。《紫荆红》“挖”到了湾区题材的宝矿,假以时日提升打磨,必能炼造出精品。笔者亦由此生发对湾区题材戏剧创作的几点思考,以供交流切磋。

二、湾区戏剧创作的题材萃取

首先,题材萃取的戏剧性。原则上来说,什么样的题材都可以写成戏。古今中外、现实未来,上天下海,宏观微知,皆可入戏。湾区题材的共性是大,大题材。大题材可以宏观书写,也可以微观切入。无论哪一种叙事方式,题材萃取很重要,是否具有戏剧性则是关键,甚至有时候衡量一个题材的戏剧价值比这个题材本身还要重要。很多题材特别大,有关职能部门也指出这个题材特别重要,但是如果在这个题材里面你发现不了具有戏剧性的情境、戏剧性的矛盾、戏剧性的人物关系的话,那么多半只能是停留在从题材到题材,舞台上多半只是把素材罗列到舞台上,多半不能转化成有戏剧性的舞台情景。艺术的最终指向是人,戏剧最终写的还是人,我们应基于历史的真实选取其中最能表现人物的事件,在细节上做文章,设置一个虚构的特定情景,呈现人物的戏剧行动、外化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设计戏剧事件、刻画人物来确立其主题思想,避免主题先行,用主题来编剧我们的故事。

其次,叙事方式影响着题材的萃取。因为湾区题材的重大性,湾区戏剧多采用“史诗”般的叙事方式,这有利于展示庞大的背景、繁杂的事件、众多的人物,但有时候艺术“写”历史,总是希望把所有的历史事无遗漏都写进去,容易陷入见事不见人的“旋涡”,被历史的“巨浪”吞没了人物形象。《紫荆红》时间线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从“何少瑛”们的青年到老年,历史背景从大国总理到时代楷模及普通市民,剧中光是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三十人之多。“东深”的确富含“史诗”的元素,但如何用艺术的眼光、艺术的视角切入如此伟大的历史工程,对于任何一位作者来说都是非常有难度的。从目前舞台呈现来看,它仍未能确立延绵生长、枝强叶茂的品格风貌。

最后,戏剧生态中的题材萃取。在当下的戏剧生态中,政府重视是一个普遍现象,尤其是当地的重大题材,是各级政府部门最关注的着眼点,由此产生了“命题作文”。这是一个辩证的现象。一方面,得到了政府重视,则艺术生产资金比较充沛,能成功走上舞台;另一方面,过分依赖政府部门,则有懈怠取巧之嫌,陷入演一出丢一出的尴尬。“命题作文”是一个中性词,其中“题”自然就是题材。闻一多先生说过,“文学创作应该像是带着镣铐跳舞”,戏剧创作也如此。在题材萃取上,需要我们在“规定”的材料里面,却又不囿于“规定”,深入思考积极选取,“舞出自己的舞步”。如此才能在不断挖掘题材中,打造作品,留下精品。相信这也是政府部门主导重大题材创作的初衷。

三、湾区戏剧主题提炼的时代性

我们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从题材到主题,需要一个提炼的过程。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是大多数作者所擅长的,素材的选取自然更得心应手一些。但实际上我们接触到的题材,往往是因为时空的原因,存在着个人局限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历史背景、时代背景下做深入的“阅读”。在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获取各种资料的途径和方法很多,通过看看资料就去对那个时代进行想象,或者道听途说,经过一些采访,就按资料进行了舞台复制,觉得那便是戏剧情境,结果往往就是舞台上演员穿着年代感的服饰,却说着现代感的话,让观者拧巴。所以,从资料层面得来的东西都是一般性的,容易陷入昨天的事儿、今天的人的思维,这是一个年代感的问题。

主题提炼的时代性还包括当下对过往的一个观照。历史是发展的,人的思维认知也是不断发展的。无论历史剧还是现代剧,都是写给当代的,需要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来挖掘题材的意义和价值,重新认知。今天我们怎么认知湾区?湾区的特质是什么?湾区给人的感觉从古至今都是开放的、包容的。基于这个特质,我们在写湾区题材的时候就不能为单方指向。同样备受关注的湾区题材“侨”文化,以往戏剧家们倾情于“下南洋”老华侨身上体现的吃苦耐勞、忍辱负重的民族精神,如今大家在这种认知的基础上,对“带回来”的东西更感兴趣,因吸收引入新理念而诞生的第一架飞机、第一家五星级酒店、第一家外资企业、第一家正式营业的证券交易所……面对不断推陈出新的事物,若我们的思考仅仅停留在几十年前、人们已经发现过的那些主题里面,则不异于刻舟求剑。走出去的使命和带回来的思想,这样才是双向的思考。再看“东深”这个题材,如果只是停留在为了香港同胞的奉献上,是远远不够的。这个工程建设跨越几个重大历史阶段,当中经过改革开放、香港回归等重大国家举措,时代的需求也从四十多年来的高速发展转型到高质量发展。社会巨变,思潮涌现,高速发展的时代蓬勃而繁杂,现在我们回头看,高质量发展时代要求有一个内核在,这个内核就是用时代性去审视它,要求我们延伸续写,达到思想上的共鸣。“东深”的阻力困难不仅仅是来自于自然环境。能“让高山低头,让河流倒流”的更是“何少瑛”们乃至中国科技人员的信念和担当。从这个“阅读”深度提炼出的主题将更有价值。

四、湾区戏剧的地缘性

湾区山水相连、人脉相通、文化相融,湾区戏剧创作必须考量地缘性。粤港澳三地相亲,就普通老百姓而言,即使在两种意识形态紧张的历史氛围下,三地血脉亲情也未曾断裂过。笔者从小就听长辈们絮叨着“跑到河那边”的他们的兄弟的故事,每年的清明节也是“河”那边的后代们返乡和这边的我们这一代一起踏青的快乐时光。“一国两制”国策深得民心。站在今天这个角度回看两岸关系,很多曾经敏感的历史问题已经重新得到审视、评价和定义。譬如“逃港”,这个问题在广东舞台上不再隐晦,于2019年创作、反映深圳特区建设历史的粤剧《风起南粤》,一开场就设定了“逃港”这个特定戏剧情景,既是主人公面对人员流失和贫穷“困境”的思考,亦是该剧作者的思考,让观众席上的我们也去思考。“东深”建设中也经历了“逃港”高潮的年代,民间传闻,20世纪70年代,不少民众正是利用供水管道闸口开关的时间差“跑”到那边,而香港的有关管理人员总会存在有意无意之间的“疏忽”。此则传闻当然要经调查研究,但逃港成功者中不少人获得过香港民众的关怀帮助,这是有据可查的。荆棘藩篱之下犹有小花静静绽放,历史虽有错步,幸人性有温情。

基于地缘性的思考,我们再看东江—深圳供水工程,除了我们给香港输送水、我们做出牺牲的同时,实际上香港也在付出,香港同胞也一直在改变和回馈着内地。我们经常写类似这样的题材,写汉民族对少数民族的题材,写内地对于双边关系的题材,写下乡扶贫的题材等,总会出现一种一厢情愿给予和赠与的概念,很少在舞台上出现对方的反应和回馈,这种题材变成了一个情感的单向度。在《紫荆红》剧中我们没看到香港的态度,甚至看到的只是对建设者的误会、污蔑。当我们以为“我们为中心”的同时,就失去了地缘性,得不到认同走不出去。血脉相连,饮水思源,是情感的双向奔赴。这样的情感才能打动人,这样的价值判断才符合主题的时代性。

总而言之,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行进中呈现出来的蓬勃昂扬的整体精神面貌中,湾区开风气之先的形象特质是非常鲜明的,湾区文化的书写更应该着墨于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时代意义。

在思考湾区题材戏剧的过程中,笔者的脑海总是闪现着那些木棉和紫荆的意象,生于斯长于斯,岭南这片热土总是那么令我爱怜,我努力保持着冷静去思考。一个宏大的湾区,固然取决于地域的广度和经济的高度,同样也需要文化和精神的深度和温度。花木深处,“小河湾湾向南流”,流过历史,流向时代,流向希望。

(作者单位:广东省艺术研究所)

责任编辑 岳莹

猜你喜欢
紫荆湾区题材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房地产导刊(2021年8期)2021-10-13 07:35:10
《新千里江山图》
流行色(2020年2期)2020-04-28 06:10:06
紫荆永恒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电视指南(2016年11期)2016-12-20 22:10:38
田氏紫荆
紫荆铿锵巾帼情
海峡姐妹(2016年1期)2016-02-27 15:14:59
广电总局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信息
电视指南(2015年10期)2015-05-30 10: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