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语课程教学拓展策略

2023-12-06 18:30叶雨桐钱开莹苏群沈飞扬
社会科学进展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国故事青少年教学方法

叶雨桐?钱开莹?苏群?沈飞扬

摘 要|近年来,社会对外语类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也成为每一位中国青年的责任,而新时代德语人才的培养需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学形式的丰富和教材的改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现状,本研究针对如何丰富拓展中学德语课程教学形式等展开讨论,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学德语;青少年;教学方法;中国故事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1 中学德语教学的背景简述

1.1 中学德语教学发展历程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日益紧密。进入新时代,国家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国际交流深入、信息技术发展、产业创新升级,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推进,我国对高素质、国际化和创新型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这就对新时代外语教育创新、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要求。因此,我们要通过创新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跨学科和人文特点的复合型、通识型的创新外语人才,满足时代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发展,德语这一学科逐渐被列入中学课程。2008年2月,由德國前任联邦外交部长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博士亲自倡议的项目“学校:塑造未来的伙伴”(PASCH)正式启动,越来越多的国内中学开始教授德语。这一项目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教育合作与文化交流,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培养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和文化能力。目前,我国的中小学德语课程主要是在ZfA德国外国学校教育司及歌德学院的辅助之下开设的,已有超过120所中小学开设了德语课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开展,全球化的国际趋势日益明显,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旨在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共同打造政治经济文化互惠互利的命运共同体。语言作为保证国家贸易和发展安全的基础,在战略推动下,各国之间语言文化的互通就显得极为重要,这也进一步加强了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党的二十大会议更强调了: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当今时代对外语类学科人才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2 中学德语教学模式需要改变

随着《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落地,各地中小学逐步精准落实其中的要求。在中学德语学科的教学上,教师需要改变过去数量多、质量差、重复性强、思考性低的作业模式,这也意味着需要寻找更高效、更有创新性的作业形式。作业形式的改变,随之而来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相应变化。

2018年1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德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1],

并以此作为中学阶段德语学科的首部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中明确了中学德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深入贯彻学科核心素养,并将其真正内化为德语学生的内在素养,需要把重心放到教学与育人的结合,并关注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2019年起,教育部启动了“新文科人才培养计划”,旨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文科的交叉融合,促进各学科间的融通,培养更加契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文科人才。自计划实行以来,就外语学科如何做好外语语言文学教育与其他学科以及中国思政的融合成为当今外语学科教育的重大议题和重要方向。

2 中学德语课程的教学现状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德语学习者数量整体出现增长的趋势。中国开设德语的中小学主要以PASCH项目为主,全国已有超过120所PASCH项目学校,与此同时,其他类型的院校如Fit学校在全国也有79所;DSD学校全国有41所。虽然全国开设德语的学校分布较广,但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省会城市及东部沿海城市,如成都、南京、北京、广州、上海等。整体来看,德语教学在全国呈现分布广、数量多的特点。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学德语的教学现状,本研究将目光聚焦于上海,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中学德语的课时、课程内容、教材满意度,以及课程满意度等多方面展开了调查与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2.1 德语课堂的课程内容

通过图1可以得知,中学德语的教学内容主要聚焦于语言学习本身,即语法和词汇为主,对于文化拓展及国情介绍的涵盖量较低,可能是考虑到中学生群体接触德语的时间尚且较短,需要先打好稳固的语言基础,才能够深入开展跨文化交流等课程项目。

通过图2可以得知,目前中学的德语教学对于思政等国情内容的涵盖比例较低。近年,随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部对于国情、思政等内容的重视程度提高,尤其在大学阶段加入了多门思政课程,以此来提高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但是思政内容在中学阶段的渗透程度依旧较低,可能考虑到中学生接受能力及学习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然而,必要的思政国情类课程也是中学德语教学不可或缺的课程内容之一。

在上海市甘泉外国语学校展开的一次随堂听课的调研活动中,可以真实了解到中学德语的课堂教学内容,并发现课堂也主要以练习讲解和语法复习为主,对于文化等拓展内容涉及较少。

2.2 学生对中学德语教材的满意度

通过图3可以得知,中学群体对于教材的满意度仍待提高,普通高中德语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钱敏汝曾在访谈中提到:“中国学生长期使用德国原版教材,德语文化观念对学生影响较大,导致学生在中国国情和文化方面的德语表达能力薄弱。”[2]

目前中学阶段主要使用的教材有《快乐德语Prima》、Themen aktuell等德语原版教材,该教材虽然在词汇及语法上编排合理且内容完整,但是教材出版的年限较长,不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很多当时的时代热点对于当今来说都已过期;同时由于其性质,对于中国文化的内容撰写几乎为零,由此导致了钱敏汝专家所提出的中国学生“在中国国情和文化方面的德语表达能力薄弱”的问题。因此,对于如何在课堂及教材中融入中国文化与思政内容的建议是本文的创新点所在。

2.3 中学德语教学现状分析小结

综上所述,中学德语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无论是课时的安排还是师资力量以及课程质量,都在多年的发展与沉淀中越来越好。因此,我们对中学德语课程教学的拓展策略主要突破点在于课程内容和教材,以上问卷调研结果及分析主要体现出德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和国情内容的匮乏,问卷数据和随堂听课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中学阶段的德语教学很少聚焦于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国情方面,更多的还是将重点放在了语言本身的学习上,这就造成了目前我国学习德语的中学生在国情和文化方面的德语表达能力薄弱这一主要问题。虽然在中学阶段开展思政教育可能对于中学生群体来说有些为之过早,但是相关的必要内容还是需要有所涉及,并且也为后续进入大学阶段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如何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与思政内容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

3 中学德语教学的主要目标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如何进行创新性、个性化的时代性教育改革,首先我们应当明确当下中学德语课堂的教学目标。

第一,德語教学的目的是立德树人,德语作为一种语言载体,应当在课堂上促使学生内化吸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培养中华文化认同感,提升学生与德语国家和其他国家的成员进行多类別和多层面交流的能力,使学生在深厚的中国情怀基础上发展多元文化意识。

第三,建设丰富的德语课程体系,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以时代性、科学性、层次性和系统性设计出所有课程、阶段、级别和环节,充分发挥有利于学生在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提升素养、确立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四,改进德语教学活动方式,促进德语学习能力发展。德语课程应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促进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有效学习。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德语的能力,促进知行合一的话语活动的开展。

4 中学德语教学的主要难点分析

4.1 “双减”政策下打好德语基础难

在目前国内实行“双减”政策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在一定的时间内,兼顾培养学生对德语学习的兴趣,同时打好学生德语学习的基础,是一项重大而有意义的挑战。中学生对于德语学习还处于起步阶段,传统的作业模式容易让学生对德语学习产生厌倦乏味的消极情绪,并不利于语言学习。

4.2 语言迁移影响下学好德语难

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国际背景下,学生通常把德语作为第二外语进行学习。由于两种语言的词汇、语法现象和文化有相似的情况,所以经常容易出现两种语言中的词汇或是语法相混淆的情况;而普通话的发音标准也对德语有所借鉴,汉语作为母语,学生在语言转化的过程中会下意识将汉语语法与外语学习相对应。奥德林(Odlin,1989)[2]在其专著《语言迁移》中指出,迁移不仅是传统迁移研究指出的来自学习者母语的影响,还指学习者已经习得的其他语言知识对于新语言习得的影响。语言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就是先行学习的A语言对后续学习的B语言产生的有效促进作用;反之,A语言对B语言起到的干扰和阻碍就是负迁移。因此,引导学生语言学习,做好语言现象之间的对比与辨析,尽量发挥语言正迁移作用的影响,规避负迁移对学生的影响,是德语教学中关键的一环。

4.3 中华文化输入德语课堂难

在当下中国声音、中国形象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不可忽略的情况下,课堂上文化输入是必要的,但中国文化如何正确地输入更是德语课堂教学中重中之重的一部分。如何在德语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树立立体、真实、完整的中国形象,是语言作为文化传播和民族交流载体相当重要的议题。德语课程标准研制组要求德语学生需要具备“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大基本素养,而中学德语课堂所应用的教材仍然以德国原版教材为主,往往较多涉及德语的文化传播和教学应用,而中国国情和文化方面的输入表达相对欠缺,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堂植入与正确输入仍然是德语教材未来得及迭代更新所欠缺的时代性教学痛点。

5 针对中学德语教学难点问题的方法探索

5.1 注重个性化的针对性语言学习

语言学习和课后作业的布置也因此更需要针对性和个性化。在“听”方面,听德语歌,看德语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的方式可以锻炼听力和适当的情景表达,在了解德国国情历史的同时可以理解德国人的语言和思维习惯;在“说”方面,鼓励学生进行日常德语口语对话,给出适当的主题,请学生进行演讲展示,或者将观看的电影经典片段放到课堂进行演绎复刻,都是寓教于乐又能锻炼学生听说综合素质的好方法;在“读”方面,由于中学还是词汇量欠缺、语法掌握情况不完全的学习阶段,可以选择适当难度的文本,请学生跟读标准录音,纠正自己的发音和语法漏洞,随着知识储备的提升逐渐适当增加文本的长度和难度,定期进行文本解析和阅读感受分享;在“写”方面,可以先为学生整理写作框架或者固定模板进行基本语言框架和写作逻辑教学,在初步学习阶段,通过让学生仿写范文的方式培养写作思维,另外也可以通过选取某些课文或经典名著篇目、段落并让学生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德语思维。

5.2 平衡语言学习的正负迁移作用

發挥语言正迁移的作用,尽量减少语言负迁移对德语学习的影响,在德语学习的起步阶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作为同源语言,英语可以辅助学生对德语的发音、词汇、语言现象和语法概念进行对比学习,方便记忆和掌握;而在负迁移产生中,教师应强调语言之间的差异,尤其是一些容易混淆的细微不同之处,比如可以通过趣味游戏加深学生对于语法框架或者抽象单词的记忆,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对比的习惯,帮助学生顺利度过两门外语“掐架”的阶段。而在语言逐渐入门的过程中,德语老师可以和英语老师进行协调合作,例如同时针对某一相同主题进行授课,锻炼学生的双语思维习惯,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对比和思维巩固。因此,引导学生语言学习,做好语言现象之间的对比与辨析,尽量发挥语言正迁移作用的影响,规避负迁移对学生的影响,是德语教学中关键的一环。

5.3 强化语言教学的文化政治素养

在教材呈现中,课堂应当力图创建真实性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任务情境,可以通过跟读、讨论、图片等形式,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问题,在教学中积极引用符合情理的跨文化交际情境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组织与应对。在这个过程中融入文化比较、文化信息自主搜集、跨文化交流或批判文化意识等内容,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培养敢于讲述、有能力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视野的学生。在能力培养中,老师可以为学生讲授时政要点、国际话题热点,引领学生学会自主判断时政相关话题的可挖掘热点和组织国际化语言并正确表达,自主联想可议话题、自发将中国道路、中国文化和国际现代化理论与事件进行可行性设想并联系,鼓励学生敢于设想、多加交流、勇于表达,以多参加演讲、辩论、朗诵等比赛的形式,从以班级小组为单位的课题或班会报告展示,到市内、省内、国家级的赛事组织都可以积极参与,多次锻炼,逐渐适应国际化视野并稳扎稳打进行提升。

6 反思与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寓教于乐,能够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之在多样化的课堂中快乐学习德语,运用德语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在今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将扩大研究范围,对中学德语课程目前所用教材进行系统分析,进一步探究中国文化在德语教学融合方面的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德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核心素养立意,德语课程学习的中国方案:访普通高中德语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钱敏汝[J].基础教育课程,2018(Z1):101-103.

[3]钱佳.基于语言迁移理论的中学德语课堂“三阶段教学策略”[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12).

Research on the Status Quo and Expansion Strategies of German Teaching in Secondary Schools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Ye Yutong Qian Kaiying Su Qun Shen Feiyang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social demand for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has further increased and it has become the responsibility of every Chinese youth to tell the Chinese story to the world. The cultivation of German language talents in the new era needs to focus o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the enhancement of core literacy. Therefore, the enrichment of teaching form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above situation, this study discusses how to enrich and expand the teaching forms of secondary school German courses and makes suggestions.

Key words: Secondary school German language; Adolescents; Teaching methods; Chinese stories

猜你喜欢
中国故事青少年教学方法
青少年发明家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