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飞宇 赵婉竹 姚康乐 祁浩 高权 贺子章 黄亚江,2,3
(1.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天津 301600;2.天津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222;3.天津修达律师事务所,天津 300000)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等危机事件的规模和频率都在不断增加。目前,全球化和城市化飞速发展,使得城市人口与资源不断聚拢,导致各大城市传统防灾系统与应对体系受到严峻挑战,不仅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还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带来不良影响。
安全韧性是指当一个组织或一个系统应对外国压力和外部冲击时,使其保持其原本功能和稳定性的能力。减灾是指通过预防、应急防控和恢复建设等各种措施,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等负面影响。因此,安全韧性和减灾已经逐渐成为学术领域热门议题。近年来,已经有国内学者对安全韧性或减灾方面进行研究。例如:房玉东等[1]对安全韧性城市防灾减灾发展进行策略研究,并对安全韧性城市防灾减灾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建议;张靖岩等[2]对城市防灾安全韧性评价及其标准化的探讨,总结国内外城市防灾安全韧性评价标准的发展历程,比对分析国内外在标准化工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我国城市防灾安全韧性评价标准化的工作提出建议。
虽然已经有学者开展了关于安全韧性与减灾方面的研究,但极少有文献综述类及知识图谱类的文章。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进行定量分析,使用CiteSpace和VOSviewer文献计量工具,从多元动态的视角出发,探究安全韧性和减灾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研究价值。
本研究利用CNKI数据库,检索了2013年—2023年关于“减灾”或“安全韧性”的期刊文献。筛选方式是高级检索,检索主题词为 “减灾”或“安全韧性” ,时间范围设定为2013—2023年,最后一次检索日期为2023年4月30日;来源类别为SCI、EI、北大核心、CSSCI、CSCD、AMI;检索范围为学术期刊。检索出2038篇文献,以Refworks去除无关文献后筛选出2021篇学术水平较高的文献,文件导出并进行分析。采用了CiteSpace软件和VOSviewer软件对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主要进行年度发文量、热点分析、作者分析和机构共现分析等方面的可视化分析,并绘制可视化图谱;利用 Excel软件处理数据并进行绘图。最终得到关于“减灾”或“安全韧性”的科学知识图谱以及相关图表。
CiteSpace以其精准的计量与分析技术,将科学研究所涉及的信息以信息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更好地挖掘科学研究的内涵。如Peng等[3]利用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功能分析气候变化与交通领域知识图谱。利用可视化技术,能够清晰地展示出科学知识的组成、特征以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分散程度,这种技术所产生的“科学知识图谱”,既具有图像的特征,又具有谱的特性。通过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探究文献的共引,而且还可以发现引用的内容的知识结构,以及它们与作者、研究机构、国家/地域的关联性,从而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价值。
VOSviewer是一款基于JAVA的文献分析软件,支持多种数据格式,在将网络数据和文本处理数据导入后,可以提取使用者需要的数据进行处理,构建共现网络图谱,如Yu等[4]利用VOSviewer对人工智能教育伦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该软件能够呈现考虑问题中的关键因素,通过用户自由建立关系节点和数据联系,将所选文件进行共现聚类,其突出特点是数据整合呈现能力强,适用于大规模的数据处理。
文献学科柱状分布图如图1所示。安全科学与灾害防治、地质学、建筑科学与工程、气象学、地质学、水利水电工程、行政学和国家行政管理的学科发表的论文数量都达到了180篇以上,占据学科发表的主导地位。其中,前三名分别是370篇、355篇和271篇,表明安全韧性研究的多学科性。
图1 文献学科柱状分布图
文献来源类别柱状分析图如图2所示。通过分析文献期刊来源可知,北大核心期刊发表量达到1838篇,是发表文献量第一名,可见北大核心的期刊主要集中在减灾安全韧性的研究。其次是CSSCI的437篇、AMI的181篇、EI的166篇,最后是SCI的3篇。
图2 文献来源类别柱状分析图
从发表的时间角度出发,对2013—2023年的2038篇文献进行统计与分析。文献发表年度趋势图如图3所示。2013—2015年,文献发文量出现一定幅度的减少,由243篇减少到164篇,表明对减灾安全韧性在这一时段关注度下降;在2016—2019年,文献发文量出现趋于平稳。文献发文量最低的是2019年的143篇,最高的是2017年的186篇;2019—2023年文献发文量态势在稳步上升,从2020年的211篇到2023年的预测240篇,在此期间仅有2021年小幅下降(8篇),但仍可以看出减灾安全韧性热度在逐渐上升,这与几年来全国各地灾害频发密切相关。
图3 文献发表年度趋势图
通过对减灾安全韧性主题核心作者的可视化分析,得到在此领域发表文献较多的作者,利用VOSviewer软件,设置节点为“Author”和“Co-authorship”,作者VOSviewer联系分析图如图4所示。统计发表过三篇以上的作者有293位,其中,发表10篇以上的作者有8名,发表论文共98篇。
图4 作者VOSviewer联系分析图
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的崔鹏是减灾安全韧性领域发表文献最多的作者,发表论文数量为15篇;其次张继全13篇,孔锋、周丽敏和李永祥12篇,刘传正为11篇,王劲松和高孟德10篇。从图4可以看出,在研究者之间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合作团体,例如崔鹏与陈晓清、邹强等,孔锋和史培军等,张继权与王春乙等,王劲松与姚玉璧、张强也有较多的合作。除此之外,刘明与李素菊、杨思全、范一大、吴玮、王平等有着密切联系。还有一部分学者偏向独立研究,如周丽敏、李永祥等。
通过提炼关键词可以快速掌握该研究领域热点。运用“VOSviewer”软件针对2013—2023年“减灾”和“和安全韧性”主题的2021篇文献进行关键词分析,关键词热点分析图如图5所示。减灾安全韧性的期刊文献排名前10的关键词按顺序分别为“防灾减灾”“自然灾害”“泥石流”“防震减灾”“风险评价”“韧性城市”“地震”“断链减灾”“中国”“应急管理”“防洪减灾”。
图5 关键词热点分析图
通过分析“自然灾害”“泥石流”“防震减灾”“地震”“防洪减灾”等关键词可知在减灾、安全韧性研究中,学者对各个类型的的灾害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信息可以用于研究和制定针对特定地区或特定自然灾害的减灾策略和预防措施。
通过对关键词“断链减灾”“应急管理”“韧性城市”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研究者开始针对人类灾害提出应对方法,有助于人们可以在灾害发生时更快更好地做出判断并降低损失。“断链减灾”强调各部门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合作和信息共享,以提高整体应对灾害的能力。“韧性城市”强调城市规划和管理的综合性和可持续性,以应对各种挑战和冲击。这些概念和方法对于提高社会的减灾能力、应对灾害风险和建设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的“风险评价”是研究者通过研究过往减灾得出的一种用于评估和量化潜在灾害对人类、财产和环境造成的风险程度的重要工具。“风险评价”可以为灾害提供决策支持,降低灾害风险并保护公众的安全;量化风险水平,风险评价通过对危险性、脆弱性和暴露度的综合分析,可以量化和衡量灾害对特定地区和受灾体系的潜在影响和损失;数据驱动决策,灾害风险评价需要收集、整合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以生成准确的风险评估结果,可促使相关部门和组织加强数据收集和管理,提高数据质量和可用性,并利用数据驱动决策的方法来应对灾害风险。尽管风险评价在提供决策支持和风险认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也有一些挑战和局限性,主要集中在数据的可靠性和缺乏数据的地区、不确定性的存在以及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灾害事件的综合评估等方面。
高被引文献往往代表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的重要研究成果,具有促进学术交流和提供研究方向等作用。文献被引用的频次可以作为一个关键的文献水平参考指标,反映出一篇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和学者的综合能力,同时也可以用来评测一篇学术论文的质量。减灾安全韧性相关高被引文献见表1。
表1 减灾安全韧性相关高被引文献
(1)通过表1可以发现,史培军在2002年写的《三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和2005年写的《四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被引频次分别为1058次和612次,居于榜单的前两名。这说明2002—2005年灾害研究在国内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2)表1中以李少昆为主要研究者[5]的《中国玉米栽培研究进展与展望》是有关“玉米科技生产”方面的研究,与表1中《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新展望——脆弱性研究》中从灾害各个环节降低脆弱性从而减轻灾害的观念相契合。
(3)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也较为突出,研究者们较多的引用《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体现了综合灾害风险管理模式在当时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
通过统计核心机构发文数量,得出减灾安全韧性研究领域机构期刊发文量分析表见表2。期刊文献数量前10名的机构中高校占7个,其中,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和清华大学对减灾安全韧性最为关注,分别发表文献57篇、53篇和44篇。除了中国科学院水利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以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还有许多机构也在从事相关研究。中科院水利工程部成都市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研究成果最多,达43篇,可见该单位对于减灾安全韧性的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表2 减灾安全韧性研究领域机构期刊发文量分析表
Timeline可以展示每个热门关键词的主要话题的时间序列。热点Timeline时间线分析图如图6所示。“减灾安全韧性”相关研究一直围绕着“防灾”开展。防灾是减灾的本质,只有通过学者们的研究并不断改进,才能有效地做到在灾难发生时尽可能减少损失。
图6 热点Timeline时间线分析图
学者针对灾后“断链减灾”“应急管理”等提出应对方法,并进行了“风险评估”工作。例如:刘文方等[6]针对断链减灾模式进行的探讨;张海波等[7]对我国应急管理结构变化及其理论进行梳理及说明。这些学者的研究和探讨能使人们在灾害发生时,通过打破或削弱与灾害相关的链条以及迅速组织和协调各种资源来减轻灾害蔓延,从而做到精准有效防灾。
2016—2020年,“韧性城市”“韧性评估”“安全韧性”开始在研究中出现,如李亚等[8]研究了我国城市灾害韧性评估并提出应对策略。韧性城市符合中国现如今新型城市发展理念,是指能够在面对各种冲击和挑战时迅速恢复并适应变化的城市。韧性城市通过强调城市的弹性和适应能力来应对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各种风险和压力。韧性城市的目标是通过整体规划和管理,提高城市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和适应性,减少灾害和危机对城市和居民的影响。
2018年至今,研究者摒弃过去将灾害分类分析的方法,提出“综合减灾”的概念,并从灾害发生的地点从城市向社区转换。研究者秉持以大化小的观念,以社区为单位培养防灾意识,面对各种灾害发生制定统一的应对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社会群众的抗灾能力,最大限度地保护人员的安全,并提升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协调应对能力。
根据CiteSpace和VOSviewer两种方法分析2013—2023年减灾及安全韧性领域的相关文献,2013—2014年间“减灾”与“安全韧性”话题关注度不高,国内只有部分研究学者进行研究讨论数量约100篇,但随着行业发展,话题关注度激增,较多学者对此进行分析与讨论,2014年后论文数量达到300篇左右,2014年—2023尽管话题关注度缓步下降但仍然维持在200篇左右,持续关注研究且发文量较多的学者较少。
随着该领域的发展,城市具备的抵御灾害或突发事件影响的能力、从灾害或突发事件中高效恢复的能力以及对灾害或突发事件的适应能力都在逐步提升,城市发展已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既关乎着人民的福祉,也关乎着政府的决策。因此,保障城市的公共安全,加强防范灾害的意识,以及构筑更加完善的防护体系,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项重大挑战。
未来,减灾安全韧性的研究方向逐渐向探索新的技术和数字化解决方案转变,以改善过去的减灾方案。在灾害预警方面,可以通过增强先进技术的应用,如遥感和人工智能,实现更准确、及时的灾害预测。同时,还应善于利用不同学科领域的现有资源展开合作,探索灾后恢复和重建的新模式,注重提高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韧性。此外,跨学科合作也有助于从综合的角度看待问题,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灾害和安全挑战。减灾安全韧性的未来前景非常广阔,注重减灾安全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艰巨任务。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等方法分析了2013—2023年减灾及安全韧性领域的相关文献,对期间内有关减灾及安全韧性研究的论文进行梳理,对此类文献的数据年份、核心作者、关键词、Timeline进行了分析。为确保文献具有较高的代表性,本文选择了CNKI数据库中的论文,得出以下4点结论:
(1)根据历史文献的数据与年份分析可知,减灾及安全韧性方面自2008年起,历史文献发文数量出现了大幅上升。近年来,减灾及安全韧性一直是研究重点,这也和当下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实际情况着密不可分。特别是在汶川地震后,不少专家学者撰文集中论述了救灾减灾与对救助等话题,反映了减灾与救助相结合的学科现实特征。但是,近年来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频发,减灾及安全韧性相关学者们应拓展研究领域,进一步丰富减灾及安全韧性的研究内容。
(2)从核心作者分析来看,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发表论文较多,发表三篇以上的作者有293位,发表过10篇以上作者有8位,发表论文共98篇。
(3)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集中于“防灾减灾”“自然灾害”“泥石流”等热点问题,今后对于特定地区或特定自然灾害的减灾策略和预防措施等问题;韧性城市强调城市规划和管理的综合性和可持续性、量化灾害对地区造成的损失等问题都可以基于减灾及安全韧性这个领域研究。
(4)随着未来减灾及安全韧性学科的发展,灾害相关的议题将被逐渐重视,社会风险和国家安全都将成为新的热点问题。针对这些热点问题,学者应组建学术讨论组,积极开展理论研讨和现实调研,从现实出发寻找相关问题并解决问题。减灾及安全韧性的议题与现实问题密不可分,只有解决现在面临的问题,才能让此类问题成为更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价值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