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审美及意象

2023-12-06 07:35张志灿
文化产业 2023年33期
关键词:工笔画工笔人物画

◎张志灿

■意象概述

意象的概念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意象”就已经有所体现。“意”指创作主体表达心中之意,“象”指呈现的表象。二者之间相依相辅。《周易·系辞上》中记载:“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其中出现了“观物取象”这一说法。“物”是指目光所及的客观事物本身,“象”是指人在看见客观事物后将其进行转化,最终以带有主观色彩的形式呈现出来。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象观

“意象观”一词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从历朝历代的优秀人物画作品提取出来的概念。例如,东晋顾恺之所提“以形写神”、南朝谢赫所提“六法论”、唐代张璪所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里的“师造化”就是指画家应当师从大自然,“心源”则是在创作中将客观存在的美通过主观创作而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另一种境界。金岳霖提出:“最高、最广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就是主体融入客体或客体融入主体,坚持根本同一,泯除一切显著差别,从而达到个人与宇宙不二的状态。”

提到“意”,人们通常会想到水墨作品。例如,宋代画家梁楷的代表作《泼墨仙人图》,画面简约而精到,寥寥几笔便展现出一个憨态可掬的仙人形象——宽大的袖子,眯着的眼睛,步履蹒跚,像喝醉了一样,十分滑稽可爱。梁楷用简洁的形式语言表现出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诚如张彦远所说,“书画之艺,皆须意气而成”。在当今的艺术创作中,工笔和写意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显,可以相互融合进而进行创新。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到,“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在绘画中,艺术家的绘画对象、思想和情感必须形成联系,不仅要表现客观对象的真实面貌,而且要上升到所要表达的“意”的层面。所谓的“意在笔先”“胸有成竹”“立象尽意”,都与“象”“意”之间的关系有关。“象”和“意”之间是互为表里的关系,“意”是“象”的精神内核,“象”将所要表达的“意”呈现出来。“工”与“意”之间是否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取决于东方审美观念中的“意”是否能与客观形象完美调和。作画的关键不在于选择用水墨或是工笔的形式进行表现,而在于支撑它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观念,艺术家的创作应该以情感为基础,赋予客观对象以主观情感。

■传统画与当代人物画的意象观比较分析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其中人物画出现最早,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独立成科。古人论画云:“立意不高,法也平庸,立意不俗,则法也不同凡响。”所言之意就是,如果画家作画时只注重外形的勾勒,而不在意意象的表达,那么画中的意境以及格局则不够完备。石涛在《大涤子题画诗跋》中提到,“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时代的不断变迁以及西方绘画的影响使得人物画的意象表现形式更加趋于多元化。

“以线造形”至“立意写形”

在中国传统工笔画中,线条始终处于最重要的地位,是绘画的骨架所在,更是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极具魅力的十八描。线条可以通过多种表现形式表达出不同的韵味和各种物体的质感。线条在作画者的笔下可以表现出不同物体独特的美感。比如,紧劲连绵的“高古游丝描”、满壁风动的“兰叶描”以及“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等极具代表性的线描。中国画的线条不是对客观物象轮廓的完全摹写,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精炼概括,而是主观与客观的高度统一,作画者也能通过这些精炼的线条来传达自身的情感。

如今,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学习和吸收西方绘画中的一些表现手法,画面既内敛含蓄,同时又反映当下社会现状。随着时代发展,画坛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例如何家英、罗寒蕾、刘新贵、刘瑶等画家的绘画风格各不相同。何家英不断进行探究和摸索,作品的时代气息十分浓厚,他的画作时常表现出一种“真”,是客观现实和人物情感兼具的“真”。但与传统工笔人物画不同的是,其在人物造型方面结合了西方的科学造型方法,写实性与美感并存。他的人物画以线造型,多变的线条充分表现出人体结构。抛除程式化的人物造型方法,何家英认为西方绘画并不是完全不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其实可以相互融合、相互吸收。在他的画中,传统工笔画法与西方写实的造型方法兼具,如同他所说,“我的信念是中西绘画在语言及思想与精神上的共融”。何家英的这种写实性造型方法为工笔人物画开创了新局面(见图1)。

图1 何家英《秋冥》(图片来源:http://www.chinashj.com/plus/view.php?aid=16732)

“随类赋彩”至“主观设色”

色彩是绘画艺术的基本要素,也是中国工笔画的主要表现语言之一。如今,人们所用的矿物质颜料和水彩颜料分别由天然的岩石和植物制成,最终呈现出的色彩效果十分鲜艳、浓烈。

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随类赋彩”。这是指当时人物画设色的主要方法,概括了中国画用色的基本原则。但是中国画的色彩不一定与自然原型相同,而是可以按照主观意向进行设色,以突出绘画对象的特质,准确表达画面所要传达的情感。随“意”设色,求其类似而已。例如,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作品《女史箴图》,画中嫔妃精致华丽的服饰只用赭石、黄色和朱砂进行敷色,体现出他的审美追求。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谈到,“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天色:春黄、夏苍、秋净、冬黯”“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这里提到的四季、水色、天光、山色所呈现出来的固有色调为画家提供了“随类赋彩”的依据。中国画家并不像西方画家那样,利用自然科学对光源的色彩进行分析和研究,以达到准确再现自然色彩的目的,而是思考如何通过色彩抒情达意。中国画的本质是一种精神产物,因此中国画在色彩方面并不完全依照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色彩,很多时候甚至可以违背自然规律。

当代工笔画在继承传统工笔画技法的同时,从西方绘画中借鉴了一些色彩概念,从而在写实造型中形成了更丰富的画面表达。当代工笔人物画的画面不仅色彩鲜明,还有简洁淡雅的灰色调,画面具有含蓄的美感。此外,画家对色彩明度及纯度的处理更为细腻微妙,画面的层次更加丰富。例如,刘瑶的《白夜》《浮生若梦》等工笔人物画以线造型,加以淡墨和淡雅的色彩进行晕染,使得画作呈现出一种戏剧性的梦幻感,使观者能够沉浸在画中,慢慢感受时间的消逝。她所绘的线条沉稳、精确、刚劲有力又兼具柔美,绝不模棱两可、拖泥带水,细腻的晕染,朦胧的画面使得作品不仅仅是一幅画,而是具有了更多象征意义和文学内涵。画面由此变得细腻精致,又不失中国工笔画的传统韵味,这种独特的造型方式也进一步增强了色彩在画面表现中的重要性(见图2和图3)。

图2 刘瑶《白夜》(图片来源:https://www.sohu.com/a/367789362_793652)

图3 刘瑶《浮生若梦》(图片来源:http://zl.zhuokearts.com/html/exh/photo/2019/04/24/15441.htm)

“虚实相生”至“繁简多样”

“传统东方艺术美是一种蕴涵精神力量的装饰之美和平面之美。”宗白华先生所说的东方传统艺术的装饰性和图形美具有精神力量,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平面之美”不仅指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工细整齐的线条以及平面设色的方法,还指平面化的构图方式。构图指中国人物画所特有的散点透视法。在欣赏这种构图方式的画作时,眼睛的视点可能会不断转移,从画中的一个点移动到另一个点。绘画的空间更接近二维平面,有用一个平面展示一个空间的感觉。比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和西方绘画不同的是,西方绘画的画面是饱满密集的,而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构图强调平面式布局,画面中的人物分布在平面中,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形式,结合画中的多个视点进行意象表现,背景则采用留白的方式将画面的虚实表达到了极致,给观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即所谓的“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科学合理的构图既能达到更好的画面效果,也能更好地表达画家的内心情感。与传统工笔画相比,当代工笔画已经形成了更丰富、更多样的构图形式。受西方现代构成意识的影响,当代工笔画的构图具有构成感。画家采用各种构图方式,将图像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组合。例如,重复构图可以使图像具有更强的秩序感,渐进式构图可以使静止的图像呈现运动的效果,重叠式构图可以使物体的层次感更加丰富。这些构图方式使得现代工笔画比传统工笔画更具吸引力。罗寒蕾就是当代工笔画的代表画家之一,其细腻的绘画风格在当代独树一帜。罗寒蕾作品中常见的一种构图形式是,画面多为留白,人物相对较小,这种构图方式给观赏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在作品《等待》中,罗寒蕾采用了新颖的组画的构图形式,仅用一件几何形状的家具就将人物连接起来,留白与画面中人物的位置相得益彰、和谐统一。罗寒蕾的工笔人物画经过改革创新,汲取古法意韵,焕然一新,别具韵味,但是又不脱离现实,不断超越传统的笔墨技巧,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融入现代绘画之中(见图4)。

图4 罗寒蕾《等待》(图片来源:http://blog.sina.com.cn/u/1606633162)

■人物画写实的再认识

中国画中的“写实”一词是从西方素描中借用的。在古代,中国工笔人物画也被称作“写照”“写真”等,都是用来描述写实肖像的术语,但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传统肖像画历史悠久,有着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双重标准,是一种极具观赏性的绘画形式,一直以“助人伦,成教化”为主要功能,即所谓的“千载寂寥,披图可鉴”。从寺庙壁画到卷轴,艺术家们绘制了家庭长辈、古代圣贤、皇帝、僧侣、学者等形象,构建了独特的中国现实主义肖像体系。

当代工笔人物画追求写实和客观真实,但是又区别于西方的写实观念,是对中国画独有的“气韵”进行探索的新的表现方式,体现出中国画独有的艺术表现力。但是人物画的创作如果脱离了中国画的原始语言,被西方素描的写实观念所影响,那么人物画的创作必然会失去东方特有的审美特征,重形轻意,失去其中的气韵。写实主义归根结底是艺术家所传达的艺术真实,充分体现了艺术家的气质、教养和审美。“师造化”就是要把客观的人物形象与艺术家的情感表达结合起来,创造出动人的艺术形象,否则绘画就会沦为单纯的复制品。

在各种文化不断交融的今天,工笔人物画也不断推陈出新,利用多种材料表现物体的质感,只有敢于突破创新才是中国工笔画在历史长河中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必由之路。

在当今社会,各种信息不断相互影响,写实观念也从传统走向当代,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当代工笔人物画。不同阶段的艺术家会吸收不同文化以及艺术形式来丰富自己的艺术作品,不同时期的写实手法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国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个时代的审美观念都不同,但是意象造型始终是中国画的审美核心,笔墨精神是中国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继承中国画传统精神的基础上,融入先进文化,才是当今工笔人物画的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工笔画工笔人物画
工笔画作品
工笔画
小学工笔画
罗登祥的工笔绘画
花开的声音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赵炳宇工笔人物画工笔
《夏日》国画工笔
马海方的重彩写意人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