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未来的交响

2023-12-06 09:02:00郑依萌
人民音乐 2023年9期
关键词:教授音乐研究

2023年8月9—11日,第十四届亚太音乐教育研究论坛(14thAsia- PacificSymposiumfor MusicEducationResearch,简称 APSMER)在韩国首尔国立教育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生活中的音乐,音乐中的生活”(MusicintheLife,Life in theMusic)。本次会议共征集到279份论文,由五个模块组成,分别是:4个主旨报告、6个主题研讨、11个专题工作坊、137份论文宣读、121篇论文参与海报展示,音乐会3场。参会人数达495人① , 是目前為止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在五大洲召开的地区会议中规模最大,也是 APSMER 自创建26年以来参会人数最多的一届,足见亚太地区音乐教育研究与实践日趋活跃。在所有国家和地区当中,中国大陆参会人数最多,达134人②。面对已经进入 AI 时代的世界,具有丰厚多元音乐文化历史传统的亚太音乐教育该如何应对?走过26年历程的亚太音乐教育研究论坛又该如何发展?立足传统,面向未来,在音乐与生活的交织中成为了这次会议的底色。

一、回溯过往——

亚太音乐教育研究交流的摇篮

首届亚太音乐教育研究论坛(APSMER)于1997年在韩国首尔成功举办。此后二十六年间共举办十三届会议,时光轮转,本届 APSMER 会议重新回到首尔,也象征着亚太地区的音乐教育研究即将开启崭新的一页。大会安排亚太音乐教育研究论坛的三位创始人作主讲演讲以回溯历史,开启新篇。三位创始人包括韩国李弘洙(HongsooLee)教授、澳大利亚加里·麦克弗森(GaryMcPherson)教授和日本村尾忠弘(TadahiroMurao)教授,他们不约而同选择回顾各自的创会经历与学术历程,并反思了音乐教育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其中村尾忠弘教授的发言以“我在 APSMER 的愉快记忆”为题,幽默地讲述了创建 APSMER 的往事。村尾教授的回顾集中在 APSMER 的前六届,这是因为首届论坛是在 ISME 的大背景下自发创建,而2007的第六届 APSMER 才正式成为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旗下的官方区域性会议,并成立了相关区域会议的组织:村尾忠弘担任第一任主席,秘书处设在香港教育学院,理事会成员共有9人,分别来自中、日、韩、澳、美等国和地区,谢嘉幸教授作为中国大陆研究者的代表,也成为了理事会成员。此后的第七至十三届会议分别在上海(2009)、中国台北(2011)、新加坡(2013)、香港(2015)、马来西亚马六甲(2017)和澳门(2019)、东京(2021)举办。

如果说,村尾教授讲述的是有关 APSMER 的口述史,那么曾经担任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主席的加里教授的发言题目“对音乐教育研究的思考:个人反思”更像是一个音乐教育研究者成长的口述史,从他第一次参加世界音乐教育研究委员会会议“有点焦虑,有点害怕,但对未来和你能为音乐教育研究所做的事情感到非常兴奋”的感觉说起,饱含着对年轻学者的殷切期望,详述了他本人的音乐教育成长之路,当然,加里也非常为他的学生,现任论坛主席香港教育大学的梁宝华教授当上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主席感到骄傲。就音乐教育研究的传统而言,从年近八十的村尾教授和李教授到梁宝华教授,到更为年轻的青年教师与研究生们,加里教授的讲述让我们看到了 APSMER 代代相传的传统。

梁宝华教授也是论坛的主讲嘉宾,他演讲的题目是“现代生活中的传统音乐:以香港粤剧为例”。梁教授现在重任在身,他不仅是这次会议的组织者还是明年将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办的第36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主席。令人感慨的是,1990年8 月姚思源教授作为唯一的中国代表参加在赫尔辛基举办的第1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ISME)时曾感叹,这样的国际性音乐教育大会多么需要有更多的中国人参与,而34年后同样在赫尔辛基召开的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竟然实现了他当年的梦想,回到赫尔辛基的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由中国人担任主席,当然会有更多的中国学者参加!

二、面对当下—

回应人工智能带给时代的挑战

如何回应人工智能带给亚太音乐教育的挑战,当然是本次论坛的热点话题,在6个主题研讨中就占有3个。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教授团队以“人工智能时代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为题展开论述,随着 ChatGPT 的出现,人工智能(AI)给教育和音乐教育带来的挑战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如何处理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潜在风险的关系,归根到底是教育领域仍需要面对的问题。三位学者分别从发现自我(Self-Discovery)、互动(Interaction)、想象力(Imagination)等多维视角,结合具体实践案例阐述面对 AI 时代音乐教育亟需观念的更新,更需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创意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培养。

由四位来自日本不同高校的学者组成“音乐与可视化思维:在音乐课堂上的实际应用”的专题研讨,关注可视化思维在音乐课堂的应用。她们从教师-研究者的角度与音乐学习过程中音乐思维的相关发现,展示了音乐中可视化思维是如何与日本学生和老师合作的案例以及由此产生的积极影响。研究认为,可视化思维有助学生主动思考并提高学习效果。音乐教师应在课堂创造机会,激发孩子音乐思维,未来音乐教育应关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非仅注重技能传授。

作为亚太地区音乐教育论坛的常客,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冯志强(VictorFung)教授与来自日韩两国的三位学者合作,为大家带来了“数字技术促进文化多元化的音乐活动”的主题研讨,阐述数字技术是如何为不同文化的音乐学习提供全新途径。他们认为,在过去十年中数字技术的进步为音乐表演、创作、欣赏和传播打开了全球化的新途径。音乐文化多样性的教学趋势正在从注重聆听转向注重动手操作,以此让音乐学习者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更深入地参与音乐和文化实践。数字技术常常帮助教师克服财政和地理限制,为音乐学习者参与文化多样性音乐实践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为表演各种世界音乐乐器和创作活动打开了新的可能性。

此外,在论文发言的板块中还有为数众多的相关论文演讲,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1.信息技术为音乐教育赋能

从论文集中的高频词数据统计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推动作用:其中数字(Digital)49次、技术(Techn1ogy)188次、人工智能(AI)24次、虚拟现实(VR)12次……这也在研究主题分布图中得到了显著的呈现。技术在音乐教育领域的迅速发展,深刻影响着教学方法、学习体验以及音乐创作与表演的全过程。例如,西挪威应用科技大学大卫·赫尔伯特(DavidHebert)教授以“面向虚拟现实环境下音乐教育的研究议題”为题,介绍虚拟现实(VR)等技术为音乐学习带来了身临其境的体验。学生们可以通过虚拟演出厅感受到仿佛置身于真实演出现场的感觉,这不仅提升了学习的吸引力,也激发了他们更深入的参与;首尔国立大学崔美雪(Mise1Choi)、釜山国立教育大学杨宗模(JongMoYang)等人以“使用人工智能音乐程序 DoodleBach 的小学音乐创作课程的设计、实施和效果”为题举例说明人工智能(AI)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也日益突显。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特点,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和练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用于音乐创作,生成新的音乐作品或根据既有作品风格创作,这在激发学生创造力和培养独特音乐风格方面具有潜力;在工作坊中,香港教育大学梁智轩(Chi-hinLeung)等人还展示了自2017年以来团队合作的教育项目“ e-Orch 音乐创新项目”,该项目旨在在平板电脑环境中推广合作音乐创作,通过使用数字音乐移动应用程序,如e-Orch 和苹果 GarageBand 等软件,用户可以在指尖触发音符和音效。该项目成立的合奏团由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组成,并已在香港艺术节中举办了八场音乐会,目的旨在用科技手段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并感受合奏的乐趣。

2.在音乐中重新发现自我

在本次论坛中,“发现自我”这一主题凸显了亚洲音乐教育者对于培养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的关注。通过词频统计,以“自我”(Self-)为前缀的词汇出现频率高达166次,从“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自我满足(Self-satisfaction)”“自我调节(Self-regulated)”“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 tion)”到“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自我认同(Self-identity)”……一系列与自我相关的概念充斥其中,这也揭示出音乐教育在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情感认知。音乐教育者认识到,音乐不仅仅是技能的积累,更是一个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塑造自我的过程。

3.让美育浸润每个生命

无一例外,亚洲各国的音乐教育者都充分认识到音乐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尤其在美育方面的作用愈加凸显。根据词频统计,美育(Aesthet- ic)一词在会议手册中出现频率高达220次,音乐不仅仅是一门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培养情感、创造力和审美意识的有效途径。本次论坛的参会者从中国的古典音乐、韩国的民间音乐、日本的传统雅乐、泰国的宫廷音乐等方面入手,结合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观念,探讨如何在音乐教育中融合传统与现代,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情趣。还有学者如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教授王瑞菁、日本弘前大学教授今田匡彦(TadahikoImada)等人从美育的哲学、美学等范畴展开讨论,会议手册中频繁提到的美育概念,不仅反映了亚洲音乐教育者对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强烈意愿,也体现了他们在教育实践中将美育融入到音乐教育的坚定决心。

三、立足传统—多元音乐文化传统背景下音乐教育研究的主题纷繁

1.以历史与现实生活视角探索传统音乐在当代的续存与发展

如前所述,梁宝华教授在主题发言中,以香港粤剧为例,探讨粤剧在香港的发展如何应对现代社会的巨大挑战,其研究项目旨在如何通过音乐教育来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发现个体的文化身份,以及与传统音乐相关的情感和认同。通过音乐的创作、演奏和欣赏,学生们能够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培养对于自己的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同样在音乐学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表现,从而提升自信心和自尊心。而自我决定和自我调节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音乐学习中找到内在的动力,更好地掌握学习进程。

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的三位学者的主题研讨“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音乐教育学校课程的交汇及其对内容和教学法的启示”以各自的独特视角,从历史、哲学和内容三个维度,分享东南亚国家音乐课程的交汇与启示。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东南亚三国音乐课程在存在相似之处的同时,也有明显不同。小组成员基于课程文件以及他们在学校音乐课程开发案例和音乐教师培训方面的经验展开深入交流,探讨了音乐教育学者之间的对话如何激发对本国音乐教育的反思性思考……通过比较和对话,未来可加强区域性合作与实践。

2.以科技与数据视角俯瞰音乐教育研究的主题纷繁

笔者使用大数据可视化分析软件VOSviewer对所有收入大会论文集的279份论文摘要及全文文档及后台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研究主题分布图(见图1)。

从图 1 可以见出,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极为丰富的。除上述视角已经列举的实例外还包含了众多方面。例如来自中国台湾艺术大学助理教授陈虹百与中国香港、韩国和日本的研究人员一道以“后疫情时代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实现‘幸福感’”为题展开专题研讨,探讨后疫情时代的音乐教育如何通过“幸福感(Well-being)”这个学术概念为不同亚洲地区儿童的未来做出贡献。三位发言者依次从课程开发、双语音乐教师培养和行动研究等角度实施跨学科音乐教育项目,并与现场参会者展开了精彩的学术对话。

芬兰西贝柳斯音乐学院在读博士生杨榕将研究目光放在“老年人音乐教育多样性研究”上,旨在探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音乐教育如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学习、社交和自我实现(Self-fulfil- ment)的需求;此外,香港教育大学张乐暄以“高等音乐教育中实施形成性评估的效果系统综述”为题回顾了在大学音乐教育中使用形成性评估时对音乐和非音乐技能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张璐以“如何培养能够将音乐融入生活的音乐教师:以北京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为例”为题,从核心素养角度探讨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华东师范大学程超以“传统艺术作为学校音乐教学实践:中国学校越剧教学的质性个案研究”为题,通过案例研究比较了两所不同类型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传统艺术教学实践。总之,来自不同地区的学者为音乐教育带来了多元的视角,探讨了课程评估、人才培养和传统艺术教学等关键议题。

四、展望未来—

亚太音乐教育研究去向何方

论坛的最后,由现任澳大利亚音乐教育协会主席杰森·古比(JasonGoopy)博士宣布第十五届APSMER 将于2025年在西澳大利亚珀斯市(Perth)举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亚太地区的音乐教育将继续在促进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积极作用。未来亚太地区音乐教育论坛(APSMER)也将继续为该区域的学者提供更加优质的音乐活动和交流平台,通过培养跨文化音乐素养、倡导创新和举办国际性活动,为全球音乐的多元共融贡献力量。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延续了以往十三届论坛多年来的传统,更开启了亚太地区音乐教育的新篇章。面对 AI 时代,通过深入探讨音乐在生活中的价值,以及如何将音乐融入生活的各个层面,启迪更多的人去发现和探索音乐的意义使论坛成果丰富多彩,让更多亚太音乐教育的年轻学子积极参与国际音乐教育的学术活动,特别是参与即将在2024年举办的第36届国际音乐教育大会的呼声,成为了论坛的强音!当然,面对已经进入 AI 时代的世界,具有丰厚多元音乐文化历史传统的亚太音乐教育该如何应对?走过26年历程的亚太音乐教育研究论坛又该如何发展?仍然是论坛所需要面对与持续思考和交流的问题。

①详见《第十四届亞太音乐教育研究论坛会议手册》,2023年8月,未出版。

②本届论坛共有495人注册参会,其中中国大陆134人,日本82人,韩国74人,台湾地区65人,泰国48人,中国香港29人,美国21人,马来西亚13人,菲律宾9人,中国澳门5人,新加坡5人,挪威2人,印度尼西亚2人,巴西1人,加拿大1人,芬兰1人,蒙古国1人,土耳其1人,英国1人。

③首届韩国首尔(1997),第二届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1999),第三届日本名古屋(2001),第四届中国香港(2003),第五届美国西雅图(2005),第六届泰国曼谷(2007)。

④王懿颖《音乐教育国际交流的使者——姚思源教授对音乐教育国际交流的贡献》[J],《中国音乐教育》2010年第1期,第29-32页。

5VOSviewer(Visualization of Similarities viewer)是一款用于可视化科学文献和其他类型数据的免费软件工具。它的主要功能是帮助用户分析和展示大规模数据集中的关联和相似性。通过创建各种图表和图形,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数据中的模式、趋势和关系,从而提供有关数据集的深入洞见。理论上来说,主题词出现的频次越高,图中显示的字号就会相对越大。

[基金资助: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中国音乐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及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评价研究”(项目编号:BLA230248)的阶段性成果]

郑依萌上海音乐学院在站博士后

(责任编辑张萌)

猜你喜欢
教授音乐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 08:20:30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刘排教授简介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圣诞音乐路
儿童绘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