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优质高效袋料栽培关键技术

2023-12-05 01:50:02郭美蓉
东南园艺 2023年1期
关键词:集成技术黑木耳

郭美蓉

摘要:为了提高黑木耳产量和质量水平,实现提质增效生产目的。根据黑木耳的生长特性,结合尤溪县气候特点和生产实践,围绕季节安排、场地建设、品种选择、栽培袋制作、灭菌接种、发菌管理、下地摆场、水分管理、适时采收、清洁干制、病虫防治等环节技术进行探讨,总结出了一套黑木耳优质高效袋料栽培关键技术。

关键词:黑木耳;袋料栽培;集成技术

中图分类号:S46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5774(2023)01-0066-04

Key High Quality and High Efficiency Bagge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Black Fungi

Guo Meirong

(Yangzhong Town Comprehensive Service Center of Economic Development,Youxi,Fujian 365104,China)

Abstract:The paper aimed to improve yield and quality of black fungi and realize production with improved quality and efficiency. Based on growth habit of black fungi and climatic features and production practice of Youxi County,the paper discussed technical links,including variety selection,establishment of culture room,manufacture of cultivation bag,management of mycelia growth,establishment of fruiting field,sterilization and inoculation,fielding planting,water management,harvest in time,clean drying and disease and pest control. The paper also summarized a set of key high quality and high efficiency bagge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black fungi.

Key words:Black fungi;Bagged cultivation;Integrated technology

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L.ex Hook.)Underw]又称木耳、细木耳,属于担子菌纲、木耳目、木耳科、木耳属。黑木耳在我国食用菌产业中年产量位居第二,仅次于香菇,是出口数量大于进口数量的食品和商品[1]。黑木耳含有粗蛋白质、多糖纤维素、铁、钙等营养成分,具有丰富药用和食用价值,被称为“素中之荤”“树上海蜇皮”。黑木耳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广西、云南、浙江、福建等地。

福建省尤溪县地处戴云山脉北麓,属闽中山区县,位于东经117°48'30''~118°40'33''、北緯25°50'36''~26°26'30''。境内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境内多山,林木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5%。尤溪县气候资源丰富,属于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无霜期超330 d,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19℃,雨量充沛,降水量1 600~1 800 mm。劳动力资源丰富,交通方便。2013年,从浙江引进黑木耳在洋中镇后楼村示范种植7万袋,获得成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近来,洋中镇把发展木耳生产作为农业特色的主导产业抓,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中,努力推进黑木耳“设施化、专业化、标准化”的模式生产,把“小木耳”做成“大产业”[2],带动农民增收,使得种植规模逐年扩大,至2021年洋中镇黑木耳种植突破1 200万袋,产量超1 000 t,产值超6 000万元,洋中镇成为尤溪县黑木耳生产的主要基地,规模约占全县1/4。本文以洋中镇后楼村为黑木耳种植基地,于7月下旬开始制作栽培袋,9月下旬下地摆场,10月下至翌年3月底出耳采收,经多年生产实践,围绕季节安排、场地建设、品种选择、栽培袋制作、灭菌接种、发菌管理、下地摆场、水分管理、适时采收、清洁干制、病虫防治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探讨,总结出了一套优质高效黑木耳栽培技术,旨在促进黑木耳产业快速发展,以供参考。

1 季节安排

尤溪县黑木耳较适宜的出耳安全期为10月上旬至翌年4月底,以10月下旬至翌年3月底最适宜。因此,在洋中镇海拔200~500 m的区域,7月下旬开始制作栽培袋、灭菌接种等,海拔高于500 m的区域可提前10~20 d进行。

2 场地建设

2.1  发菌棚建造

发菌棚应在出耳场地就近选择地方坐北朝南兴建,且交通便捷、地势较高、排水方便,每1万菌袋需建180~200 m2发菌棚,大棚外覆盖反光膜,棚顶高3.5 m、肩高2.0 m及以上,长度20~30 m为宜,棚四周挂遮阳网,棚顶安装喷淋设施,遇高温时喷水降温,棚外四周深开水沟,沟宽50 cm、深40 cm,降低地面湿度。当栽培袋下地摆场后就可以撤下反光膜,改发菌棚为晒木耳大棚。

2.2 耳场搭建

耳场选择   选择在交通便利、日照充足、清洁水源、环境无污染前茬水稻田、农地上搭建耳场[3]。

耳场建设   耳场按照畦宽1.8 m、长20~30 m,沟宽35~45 cm、深20~30 cm建设,畦面呈龟背状并用稻草覆盖上再铺设无纺布或黑色薄膜(打孔),具有保持湿度、阻隔泥沙、抑制杂草作用,每隔

1.5 m立支架架设横杆,在横杆上牵拉6根塑钢绳,在耳床上方50~70 cm高处设置一条喷水带[3]。整理耳场时撒施石灰杀菌,喷高效低毒杀虫剂除虫。

3 品种选择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菌种是保证食用菌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证,黑木耳生产也不例外。因此,规范菌种、做好当家黑木耳菌种提纯复壮及品种筛选尤为重要。通过多年生产实践已初步筛选出‘黑木耳916‘黑木耳黑山‘黑木耳雪梅1号等几个较适合尤溪县洋中镇种植的高产优质品种。其中‘黑木耳黑山属中熟品种,引自东北地区,菌丝体生长整齐粗壮,菌丝洁白、生长温度20~32℃,出耳温度12~26℃,菌丝活力较强,菌丝走速较快,抗逆性中等,走满袋时间约40 d;产量适中,每袋干耳产量90~120 g(每袋培养料干重1 000 g);出耳整齐,耳片碗状,干耳黑亮、较小且厚,耳脉少,流耳率少于5%;口感细腻,产品质量好,市场售价高,深受种植户的青睐,是当前洋中镇主栽黑木耳品种之一。

近年来,洋中镇祥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从福建农林大学菌物研究中心、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引进‘农黑2号‘天农21等黑木耳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栽培,表现出菌丝活力强,菌丝走速快,抗逆性中,出耳整齐,流耳率低,产量中等,品质优等特点,为今后较大规模推广做好良种储备。

4 栽培袋制作

4.1培养料

必须选用没有变质的原辅材料,木屑应晒干后存藏,且要粗细搭配,麸皮、轻质碳酸钙、石灰等必须选用质量纯正的产品。培养料的常规配方为杂木屑88.5%、麸皮10%、轻质碳酸钙1%、石灰0.5%。

4.2栽培袋制作

先将主料杂木屑在制袋前2 d进行预湿,严格按配方要求配料并均匀拌料,含水量控制在55%±2%,采用55 cm×14.2 cm聚氯乙烯专用黑木耳菌袋,装好培养料后菌棒重量控制在1.45 kg±1%,pH值5.5~6.5,加水拌料后4 h以内完成装袋。

5 灭菌接种

5.1灭菌

一般采用常压灭菌且做到“攻头保尾控中间”,即用大火猛攻确保在4~6 h灶内温度快速上升至100℃并维持16~18 h,中途不得降温,后再用大火猛攻0.5~1 h后停火并焖7~8 h出灶,完成灭菌。生产上提倡用灭菌层架灭菌,提高灭菌质量。

5.2焖堆

由于當地适宜黑木耳的接种期较短,部分菌袋需提前生产,对出灶后超过5 d未接种的菌袋,需进行焖堆消毒,能有效防菌袋污染,提高成品率。方法是:每1万袋栽培菌棒用4 kg气雾消毒剂进行熏蒸,待栽培菌袋中心温度降至28 ℃以下接种。

5.3接种

由于洋中镇8月中下旬天气炎热,午间时段气温高不宜接种,接种应在上午9:00前或下午16:00后进行,每袋单面接种3穴;到了秋季9月上旬接种的,由于日平均气温逐渐降低,会造成黑木耳菌丝走速慢,拖延下地摆场时间,影响产量,为此,需以增加接种穴数办法来克服,每袋单面接种4穴或双面接种5穴。

5.4套袋

接种后及时套上外袋,套袋扎口松紧适中,套外袋有利于降低栽培菌袋污染,提高成品率。

6 发菌管理

黑木耳发菌管理重点是防止高温烧菌、适温发菌,提高发菌质量。

6.1 菌袋摆放

发菌的菌袋以排列式堆放,堆高7~8层,每排间距40~50 cm,创造良好通风、降温条件。

6.2 菌袋翻堆

接种后半个月,当菌丝长到4~5 cm时要及时翻堆,菌袋按“#”或“△”堆放,堆高7~8层,每层3~4袋,堆间距40~45 cm,菌袋的菌丝如果超过10 cm长则不宜翻堆,防止翻堆后温度过高而烧菌[3]。

6.3 棚内控温

菌袋发菌期间,当棚内温度超过32℃时,利用棚顶喷淋设施喷水,降低棚内温度,创造适温发菌条件。

7 下地摆场

7.1 刺孔

刺孔要在菌丝“后熟培养”后进行,让菌丝体积累足够养分,以提高产量和品质。当发菌45~55 d,再“后熟培养”10~15 d(因品种而异)就可脱外袋刺孔,用刺孔机在菌棒四周刺孔,孔数160~240个,孔径2~3 mm、孔深0.8~1.5 cm。

7.2 养菌

刺孔后按照“#”或“△”字形堆放,层高少于8层,堆间距30~35 cm,恢复养菌3~5 d,待菌丝复壮后菌棒下地摆场,减少菌棒污染。

7.3下地摆场

选择在晴天或阴天进行。每667 m2可摆放菌棒8 000~10 000袋[3]。

7.4 转筒晒筒

转筒晒筒是菌棒下地摆场4~5 d后,对菌棒进行转筒、调头阳晒2~3次,防菌棒长晒造成菌丝退化[3],确保菌棒周围木耳生长整齐一致。第一潮耳采后,也要进行转筒、调头阳晒作业,增强菌棒菌丝体活力,提高第2、3批耳产量。

8 水分管理

科学的给水管理能提高黑木耳的产量和品质,应根据天气情况,采取干干湿湿交替管水方式,坚持“晴天多喷,阴天少喷,雨天不喷”原则进行水分管理[4],在清晨、傍晚给水效果好,有利于木耳生长。

8.1 前期管理

从菌棒下地摆场至耳芽形成阶段,不直接给菌棒喷水,让菌棒适应大田露天环境,此阶段保持耳床与水沟土壤湿润即可。下地摆场一周后如有菌棒偏干的,可在日落后稍加喷水保湿,防止菌棒脱水、培养料与塑料菌袋脱壁[3]。

8.2 耳期管理

幼耳期  子实体原基形成到耳芽形成阶段。此阶段的基本条件要有光照刺激,温度、湿度适宜并有温差刺激,最佳的空气相对湿度应为85%~95%、袋内培养料含水量60%~70%,耳芽形成后耳蕾长至玉米粒大小时转入正常喷水管理,即可适当喷水,高温天气选择在日落喷水,要求少量多次,每天3~5次,每次喷水3~5 min,间隔15~25 min,让耳芽充分吸足水分,若耳芽发白,表明水分过多,应避免菌棒内积水。连续喷水5~7 d后应停水1 d,复壮菌丝,气温超过25℃要停止喷水。

成耳期  子实体由小耳长成大耳可采收阶段,一般需要10~20 d,最佳的空气相对湿度应在85%~95%,成耳期要多量少次喷水,即每天喷水1~2次,每次喷水1 h,间隔1 h,让子实体充分吸水,满足木耳生长水分需要,但要防止高温高湿杂菌污染烂棒[3]。

8.3 低温天气管理

遇到低温天气应在午后喷水,霜冻天气应根据当地气象预报提前1~2 d停止喷水,减少子实体持水量,提高木耳防寒防冻能力。

8.4 转潮期管理

一潮木耳采后要停止喷水2~4 d,复壮菌丝后视天气状况、子实体生长情况采用合理喷水管理,进入下一潮出耳管理,方法同上。

9 适时采收

当耳片完全展开,耳根变细,边缘皱褶,并有少量孢子弹射,选择晴天采收。采收前停喷水1~2d,采大留小,不留耳基,以免引起杂菌感染和害虫为害。

10 清潔干制

采收的木耳及时干制,否则影响产品品质。采用晒架干制,将鲜耳摊放在晒架上晾晒,半干后再翻晒,直到木耳含水量达到12%及以下完成干制,分级包装、干燥贮存、出售。每1万袋菌棒要配备80~100 m2晒架。

11 病虫防治

黑木耳生产过程如遇高温高湿,易感染病虫害,主要病害有青霉菌、木霉菌、绿霉菌、链孢霉、流耳病、烂耳病[5]等,主要虫害有螨虫、米象、拟谷盗、蓑衣虫、蛞蝓、线虫等。黑木耳病虫害防治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并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导的综合防治措施,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生产上预防黑木耳病虫害发生危害,要做好:第一,黑木耳栽培环境的清洁;第二,要选用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的黑木耳品种;第三,要选用优质的培养料;第四,要灭菌彻底,无菌接种;第五,要及时采收,清洁化干制工作。

参考文献:

[1]唐平,俞卫平,支明玉.黑木耳的开发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5):99-102.

[2]张蓉,毛玉屏,曹晓媚,等.柞水黑木耳袋料栽培关键技术[J].黑龙江农业科学,2021(10):142-144.

[3]杨彬.南方黑木耳长袋栽培关键环节技术集成[J].中国食用菌,2022,41(2):15-18.

[4]彭传尧.黑木耳袋料露地栽培提质增效集成关键技术[J].东南园艺,2019,7(2):32-34.

[5]钟迅.黑木耳病虫害防治要点[J].农家之友,2016(3):56.

(责任编辑:黄雄峰)

猜你喜欢
集成技术黑木耳
辽西地区黑木耳吊袋式栽培技术
德江黑木耳
贵茶(2019年3期)2019-12-02 01:47:16
试析制药企业MES与ERP的集成技术及应用
网络化制造环境下数控加工系统与集成技术的研究
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技术的探讨
系统集成的作用与应用
七个黑木耳引进品种的比较试验
食药用菌(2016年6期)2016-03-01 03:24:28
西藏林芝地区黑木耳袋料栽培技术的探索
西藏科技(2015年1期)2015-09-26 12:09:35
基于BPEL试析医疗信息系统的集成技术
信息化建设(2015年4期)2015-05-26 08:40:28
烟草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与信息系统集成关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