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仁都 郑丹 高雅玲 李艳 李炳尧 卢美卿 於佩
厦门市海沧中学学习与发展共同体由8个实验单位组成,涵盖了3所高中、3所初中、1所小学、1所职业中专。三年来,共同体以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为出发点,积极开发新兴体育类校园排舞项目,围绕“‘校园排舞·以体育人精品课程与育人模式实践研究”主题,旨在遵循“共同目标、互助合作、共同价值、开放沟通、共同学习”原则,采取“同塑兴趣、同心研创、同力合作”三条路径,力求以排舞為载体提升教师钻研排舞课程、提升学生课内外参与广度、强化教师科研意识,力促共同体教师素养得到提升。
共同体成员立足课堂实践与课后反思策略融合,对旨在构建校园排舞精品课程“技艺道”为路径的“生命自觉”理论体系不断进行实践与调整,从而引导教师挖掘所蕴含的育人价值,强调教师深层次思考,在理念与实践方面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与收获。
【注:本策划涉及文章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校园排舞·以体育人精品课程与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ZX22-302)的研究成果】
校园排舞作为一种新兴体育类项目,它的校本化实施具有原创性、普适性和区域特色。福建省厦门市海沧中学自2005年起,围绕学生运动意识淡薄、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亚健康及心理问题比例上升等现状,潜心开发和研究校园排舞。通过对“校园排舞·以体育人”精品课程与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拟构建“基础初级课程、提高中级课程、拓展高级课程、个性融合课程”的四级课程体系,形成“人德共生”的育人模式,构建以“为健康人生奠基,为未来生活铺路”为宗旨的“全景教育”体系,为精品课程“以体育人”作用的发挥和学校体教融合机制的健全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育人理论支撑与解析
一是三维模式。这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凯利提出的将人的行为发生归因为行为者、行为对象、行为产生的背景三者的理论。基于此,学校的办学特色从发展目标、发展宗旨、发展思路进行了理论“三维”的凝练。在发展目标、宗旨、思路的“三维发展”策略指导下,学校积极践行“人德共生”育人模式,为学生“健康成长,幸福人生”做全景规划,并在实践中确立了“聚焦方向,激发潜能,厚植品格”的发展思路,从而明确了排舞运动以培养出“心中有爱、眼中有光、脸上有笑、手中有法、腿上有劲、脚下有路”的综合人才为根本目的,让学生在“享受乐趣,完全人格,健康未来”的排舞运动发展目标中感受办学宗旨。
二是人德共生。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提出“培养道德人”,认为智育是培养道德的基础。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天人合德”的思想一脉相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也强调教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进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此,我们基于文化自信,立足本民族文化,将实现“身体强健、心理平衡;人格完善、道德高尚”两个维度作为人与德同步发展的“人德共生”的育人目标,积极倡导身体、心理、精神、道德等方面的共生。而共生的前提是“先立德,再树人”,或者用协作发展、学科融合、团队构建替代个人单打独斗,丰富共生理念的延续,培养出符合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即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育人理论的实际操作
学校基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发展理念,体育学科使学生成为彰显和谐性、独特性与主体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把握“人德共生”教育方向勾勒学生的终身发展。
应坚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 ,发展核心素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围绕“完善人格、培育人才”,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构建开发人力、培育人才的推广与运用模式。二是坚持“五育并举”,培育时代新人。校园排舞精品课程坚持“五育”并举,拓宽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携手家长一起跳排舞;积极为学生搭建“三位一体”的创新发展模式。实践证明,排舞运动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身体健康,提升组织和创新能力。三是坚持“体教融合”,促进健康发展。深入贯彻《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学校积极转变教学观念,致力于让每位学生至少掌握一项运动技能。排舞精品课程突显以生为本,注重激发兴趣、挖掘潜能,致力于实现排舞“三维发展”与育人模式的融合;课程效果监控旨在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做好“体育品德、健康行为”等目标监控;课程评价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坚持知行合一的实践创新 一是教学策略。在将课程资源开发素材转化为教材的过程中,引导教师挖掘其中蕴含的育人价值,强调教师深层次的思考;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形成相应的认识方式。二是体例融合。校园排舞项目的开发与推广始终坚持“理论+实践”的案例发展,突出育人功能,在知识获得的基础上发展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通过案例的先行先试形成区域实践策略。三是课程内核。“校园排舞·以体育人”精品课程提出课程发展理念、目标、宗旨的“三维内核”;育人模式与核心素养高度融合,把排舞独特的育人价值转化为参与社会实践的能量。
总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校园排舞的多种风格跳法,为终身体育服务,学校切实贯彻“人德共生”的教育思想,期待体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使其更好地应对今后复杂社会的挑战。
(文/连仁都)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海沧中学)
校园排舞简介
什么是校园排舞? 校园排舞就是学生在校园里进行自己编排或者排在一起跳舞活动的舞蹈,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西部的乡村舞蹈。校园排舞近几年开始走进校园,指的是练习者随着不同音乐进行漫步、跳跃、脚步变换、旋转、舞动肢体。校园排舞包含了健美操、华尔兹、伦巴、恰恰、牛仔舞、踢踏舞、街舞、爵士舞蹈等各种舞蹈元素,将多种舞蹈元素编排在一起,结合特定的音乐进行循环节奏的组合动作。
校园排舞的特点及作用 校园排舞的音乐结合特定的舞境,经过创编者精心挑选,大多数是脍炙人口的流行舞曲,每支舞曲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舞码,由16、32、48、64拍不同循环节奏组成,同一支舞曲排舞的跳法是统一的。校园排舞动作简单易学、容易推广,既可独舞也可以万人齐跳,非常适合在校园里开展。实践证明,校园排舞可以培养优雅正确的姿态,起到锻炼身心、增强体质、改善身体协调性的作用,结交更多朋友,彰显团队精神。
校园排舞的推广及运用
排舞的课堂教学 首先,初中阶段每周三节体育课,可采用基础加特长的模式进行教学,即每周两节体育课上基础课,另外一节按年段为单位进行专项选项教学,这样初中所有的班级都可以进行排舞基础内容的教学,与高中年段相比,初中学习排舞的内容应更容易些,可利于普及。其次,高中阶段的排舞课程以模块来设置教学,以18课时为学习单位,每18课时设置一层次,共分基础班、提高班、高级班三个层次。其中,基础班的学生喜欢排舞运动,但没有舞蹈基础,主要学习简单的队形变换,感受排舞及音乐节奏;提高班的学生已经掌握基础班内容,主要学习各种复杂的动作,能根据音乐节奏跳排舞;高级班学生已经掌握提高班内容,主要学习排舞编排技术及利用适合的音乐进行简单的创编。教师要制定从基础班到提高班、高级班每个层次之间的考核标准及评价标准。每个年级每学期开设两个模块班,每班40人。高一年级开设两个基础班,每18课时换一批学生选修,以达到教学上的排舞推广;高二的提高班从当年高一基础班里面选拔;高三的高级班从当年高二提高班选拔,层层递进,既提高了排舞技术的动作难度,也确保了高一年级排舞推广的普及率。这样一来,初中、高中在课堂教学上可以完成对排舞的教学,为排舞在校园的推广与运用奠定了群众基础。
大课间设置排舞 大课间是推广校园排舞的一个非常活跃的舞台。在大课间中设置排舞内容,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以班级为单位,按照男、女分组的形式,由专门教师进行指导,班主任进行配合。同一班级的学生存在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差异,可根据差异分层来进行教学,因材施教,让悟性较高或者掌握动作技术较快的学生,帮助掌握技术动作较慢的同学,通过互帮互学使全体学生在各自的身体素质基础上得到全面锻炼和提高。二是以年段为单位,通过班级之间的互动,促进各个班级间的比较,实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在大课间推广校园排舞要注重场地和音乐的选择,班级之间应加强有效调度,体育学科组需经常就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确定专门的教师进行组织和指导,并与年级主任紧密配合,请他们参与评价,还要与学校有关部門沟通好,协调好。
课外活动展示排舞 一方面,可以利用学生会团体创办排舞兴趣班,与校园街舞、健美操等项目进行互动,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利用学校每个节日的文艺汇演、校园体育节等组织排舞表演或技能大比拼,达到对校园排舞的宣传与推广,促进全校的师生共同参与,达到“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总之,课堂教学、大课间、课外活动三方面的协调配合,能够有效保证校园排舞的深入推广。通过课堂教学,教师可以进行排舞理论与技术动作的指导,对排舞技术动作进行详细、分步骤教学,让选修学生人人都能跳简单的排舞;在大课间中设置、安排排舞内容,可促进班与班、年级与年级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课外活动及节日中进行排舞表演或比赛,能提高排舞的水平,可有效推广排舞的技术动作,增强观赏性,使其在全校内得到普及与提高。
(文/郑丹)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海沧中学)
评价是一种基于证据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灵活有效地运用学习评价,收集有效证据,对提升教学质量和达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排舞作为一项新兴的国际体育运动项目,学生对其认识度并不高。为了更好地促进校园排舞在学校稳步推进,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排舞运动中,厦门海沧延奎实验小学芸美分校尝试结合本校的多元融合尚美评价方式对学生排舞学习进行评价,旨在激发学生对排舞学习的兴趣。
优化教学内容,丰富评价体系 注重体育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通过制定不同的评价方案、完善评价体系、丰富评价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例如,在排舞教学中,降低难度要求,简化规则,从学生的参与情况、动作完成质量、动作进步情况等方面进行过程性评价,看见学生的微小进步,并运用信息技术及时对学生的进步进行正面评价,如进行个人、小组等积分奖励。例如,对于一年级排舞教学,教师选择了《新三字经》《弟子规》《一起向未来》《等你来》等学生朗朗上口的国学常识和比较流行的音乐曲目,确保他们能够在耳熟能详的音乐伴奏下更加投入地进行练习。对学生的动作评价着重于基本舞步、动作的准确度、对音乐节奏的把握等方面。考虑到学生的水平不一、身体素质存在差异,对进步较大的学生可以给予奖励贴纸,若达到5个贴纸,则可以兑换1积分,积分达到10的学生可以兑换一个尚美币“运动星”。对此,学生都表现出来浓厚的兴趣,课堂学习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
构建多元评价方法,夯实学练积极性 《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观察、诊断、反馈、引导和激励,以判断课程目标达成度。”首先,学校会组织学生在大课间进行排舞练习,每次安排一个班级在舞台上领跳,值班行政与体育教师通过观察选拔下一次上台领跳的班级,并对团体动作整齐、有精气神的班级进行表扬,可与优秀班级评比挂钩。其次,校园排舞具有风格多样的特点,适合不同年级学生进行练习,且很多排舞曲目的舞步变化较少,动作相对简单,十分便于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还能组织他们进行小组自主创编,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因此,学校每天都会组织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到操场进行体育锻炼,并借助校园排舞帮助学生进行热身。基于此,学校针对学生在大课间和体育锻炼活动中参与意识、学习态度、展示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予尚美币“锻炼星”作为相应的奖励。
改变评价主体,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评价不应仅仅局限于教师,也可以融入学生本人、同学和家长的评价。对此,教师一是要引导学生从参与情况、精神面貌、表现力、动作完成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二是在小组合作学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同伴在动作准确性、力度、表现力及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参与互评,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看到同伴的优点,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营造互相学习的氛围。三是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家庭成员一起进行排舞锻炼,并将家庭成员纳入评价人员行列,积极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促进亲子之间关系更融洽,同时也让评价更具有说服力。对于积极带动家长参与课余锻炼的学生,学校还会给予尚美币“速度星”和“锻炼星”作为奖励,尚美币可以兑换积分,作为学生综合评价的依据。
总之,排舞这一运动项目符合小学生发展的需要,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塑造身体形态、舒缓压力、改善气质、提高身体素质。因此,学校应结合多元评价模式,从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等方面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从运动认知、锻炼意识、展示或比赛等方面不断丰富评价内涵,多方面激发学生对排舞学习的兴趣。
(文/高雅玲)
(作者单位:厦门海沧延奎实验小学芸美分校)
排舞是属于全球化健身运动类别的一个分支,也是新兴体育类运动项目之一。为了突出立德树人作为课程育人的核心导向以及体育课程“健身育人”的学科本质,福建省厦门市逸夫中学结合大单元教学理念,探索校园排舞精品课程的构建,以“精品课程”为载体,研究“以体育人”模式的发展,通过精品课程的分层建设,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校园排舞精品课程是以立德树人理念为先导,以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目标引领,以建设优秀课程为核心,以教师专业成长和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教学排舞曲目内容为基础,以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的整体构建。该课程由基础巩固课程(必备知识)、能力提升课程(关键能力)、迁移拓展课程(素养导向)、学以致用个性课程(价值引领)四个课程作为支撑,每个级别的课程形成了大单元18课时及以上的具体实施路径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技战术运用、体能、展示或比赛、规则与裁判、观赏与评价六个维度评价,以及排舞文化、风格欣赏、排舞特点;舞步学习、成套学习、动作创编;音乐剪辑、队形编排、舞台经验;体能提升、拓展运用、团队管理十二个知识点的运用。
基础课程。基础课程主要对应学校的常规课,面向没有排舞基礎的学生开设。大单元设计思路是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的练习,让学生感受校园排舞的魅力与激发学习的热情,能掌握“曼波步”“定转轴”“并步移动”等基本舞步的运用,体会下肢动作的律动,提高肢体在时间和空间位置中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同时,紧紧围绕新课标提出的“教会、勤练、常赛”的教法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自主探究、合作分享,掌握排舞必备知识的能力与素养;通过增值评价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达成,最终优化学生学业质量评价。
提升课程。提升课程主要对应学校的选修课程或校本课程。大单元设计思路是在学生熟练掌握排舞基础课程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对舞蹈风格演绎的把握,感受排舞的独特风韵,收获优美的体型,了解排舞的文化价值及规则、创编技巧,能够完成中级排舞曲目的展演、欣赏与评价,进一步提高排舞技术水平,提高自信心和成就感。
拓展课程。拓展课程主要对应学校的训练队。大单元设计思路是在学生掌握基础课程和提升课程的前提下,主要提高学生在排舞展示或比赛中有效地运用所学的技战术能力以及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健康行为范畴包括了走进排舞(排舞文化、排舞风格学习),运动能力范畴包括了排舞学练(基本舞步、成套排舞学习),体育品德范畴包括了实践运用(队形编排及音乐剪辑、规则与裁判学习、观赏与评价)及综合拓展(一般体能、专项体能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个性课程。个性课程主要对应学校的排舞模块专业化的课程,是在学生熟练掌握排舞的基础课程、提升课程和拓展课程的前提下,对排舞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技战术运用、体能、展示或比赛、规则与裁判、观赏与评价等内容有一定的基础,再结合发展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及专业化开展的个性课程。大单元设计思路以排舞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运用不同的音乐、服装、道具、舞姿、背景、舞台,将排舞的主题思想呈现出来,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创作和表达自己,从而更深层次理解音乐和舞蹈动作之间是如何连接、如何呈现的,最终掌握自编原创排舞的方法,同时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和运用,提高学生创编的能力、迁移的能力、触类旁通的能力。
总之,学校以校园排舞精品课程的建设为契机,致力于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真正实现“学生为核心素养而学,教师为核心素养而教”。为此,教师需要继续不断打磨课程,使课程规范化、个性化发展,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文/李艳)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逸夫中学)
随着校园文化多样性的提倡和艺术教育的发展,校园排舞作为一项丰富多彩的课程逐渐受到关注。校园排舞不仅强调身体的锻炼,更在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情感表达及团队合作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在校园排舞中的学业水平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探讨这一问题。
身体素质评价。校园排舞作为一项全身性的有氧运动,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评价学生校园排舞学业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涵盖了身体柔韧性、协调性、耐力等多个方面。通过定量评价,可以采用身高、体重、肺活量、肌肉力量等指标来客观评价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而定性评价则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动作协调性、姿势等来判断。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可以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为校园排舞的教学和训练提供指导。
技术水平评价。技术水平是校园排舞学业水平的核心要素。排舞作为一门艺术,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舞蹈技巧和动作能力。技术水平评价可以从舞蹈技巧、动作准确性、节奏感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以此了解学生在排舞技能方面的掌握情况,并发现他们在技能方面的不足之处,从而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排舞技能水平。此外,技术水平评价还可以为学校制定排舞教学计划和安排教学进度提供依据,确保学生在排舞课程中能够得到有效的技能提升。
艺术表现评价。排舞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一种艺术表达和情感交流的方式。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对于排舞的学业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在评价学生的艺术表现时,可以采用现场观看学生表演、观看学生舞蹈录像、进行舞蹈表演测试等方法。评价的内容包括舞蹈情感表达、形态美感、节奏感等方面。其中,舞蹈情感表达是指学生在舞蹈过程中能否准确地表达出舞蹈所蕴含的情感,能否通过舞蹈动作和表情传达出舞蹈的内在精神;形态美感则是指学生的舞蹈动作是否规范、优美,能否给人以美的享受;节奏感则是学生在舞蹈过程中能否准确地把握舞蹈的节奏,做到动作协调、节奏稳定。
情感体验评价。情感体验是校园排舞学业水平评价的重要维度之一。排舞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运动,更是一种情感上的表达和交流。在排舞中,学生需要将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体验通过身体语言和表情等方式进行表达,并与同伴进行情感交流。这种情感体验、情感交流的评价方式可以有效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水平,包括情感表达能力、情感交流能力等指标,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在情感表达和情感交流方面的能力,进一步丰富學生的情感世界。
团队合作与个性发展。校园排舞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个体素质,也强调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在排舞中,学生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形成一种团队合作的精神。这种团队合作精神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可以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是确保校园排舞学业水平评价全面准确的关键,需要在评价过程中综合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艺术表现和情感体验等多个维度。它是将以上多个方面的表现结合起来进行评价。既采用定量的方法对学生在舞蹈中的各项技能和表现进行评分,又采用定性的方法对学生在舞蹈中的个性、创造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这种综合评价方法有助于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在校园排舞中的表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的评价和指导。其中,定量评价可以通过分数、等级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量化评估,而定性评价则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描述和分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的评价和指导。
(文/李炳尧)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凤南中学)
学科融合是新课改背景下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研究的全新课题。学科融合不仅能够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更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及能力。小学校园排舞是一门素质教育学科,其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教学中将校园排舞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融合,既可以充分发挥排舞教学的美育功能,又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基于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校园排舞的形象性、直观性以及感知特点,将校园排舞与其他学科融合,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等诸多能力,发挥校园排舞在其他学科中的积极促进作用。
校园排舞与音乐学科融合 将校园排舞与音乐学科进行融合,可以实现音乐和舞蹈的结合。两种艺术形式互相依赖,他们的结合会给人带来美妙的艺术享受。将校园排舞融入音乐课程,可以让学生在音乐课上学习校园排舞的节奏和情感表达,同时也可以通过音乐和舞蹈的结合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情感体验,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也是音乐教学有效的辅助形式。例如,在教学一年级音乐学科“音的长短”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借助乐器敲击出不同的音的长短,请学生用不同动作来表现音的长短。可以说,校园排舞是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艺术形式。
校园排舞与数学学科融合 小学阶段是学生数学启蒙的关键阶段。由于小学生特别是低段学生的年纪较小,很难充分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因此很容易在数学课堂丧失兴趣。加之小学生的集中能力较差,小学数学课堂很容易出现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校园排舞的融入,丰富课堂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程度,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和效果。以小学数学的加法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尝试在教学中融入校园排舞元素,通过让学生自主模仿动物形象用排舞表演的形式表现加法的运算过程,帮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理解加法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1+2=”时,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模仿成群结队的小鸟:一只小鸟飞来停留在树上,又飞来了两只小鸟。通过简单的排舞动作表现抽象的数字,学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寓教于乐的乐趣,同时还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增强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能力。
校园排舞与体育学科融合 校园排舞作为一种身体锻炼和运动方式,可以与体育学科进行有效融合,实现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全面提升。可以通过与体育教师的合作,将校园排舞融入体育课程,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习校园排舞技巧和动作,同时也可以通过校园排舞活动来增加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
校园排舞与美术学科的融合 校园排舞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和情感交流方式,可以与美术学科进行融合,实现舞蹈和美术的结合。对此,可以通过与美术教师的合作,将校园排舞融入美术课程,在让学生学习校园排舞的造型和表现形式的同时,通过舞蹈和美术的结合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实际上,实现校园排舞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例如,可以将校园排舞融入语文课程,让学生通过舞蹈来表达课文中的情感和意境;可以将校园排舞融入历史课程,让学生通过舞蹈来感受历史时期的文化和风貌……校园排舞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素质和跨学科学习能力。
(文/卢美卿)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文安小学)
在国务院办公厅“体育美育浸润计划”的号召下,厦门五缘实验学校尝试从校园排舞精品课程与育人模式融合这一角度出发,探讨其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通过实践发现,排舞精品课程在提升学生能力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无论是礼仪育人与服饰育人,还是竞赛育人与作品育人,排舞项目都展现出了多元的育人价值,值得深入挖掘。
课程育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校园排舞蕴含丰富多元的舞蹈动作和题材多变的音乐曲目,兼具广泛的适应性和时尚性,能够让学习者获得多重美的享受。校园排舞精品课程的开设,能够帮助学生感受舞蹈的魅力,同时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学生在学习排舞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竞赛育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校园排舞中特有的礼仪文化、贵族精神并非简单的行为外化,而是发自内心的审美感受与肢体演绎。在精品课程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长期系统的学习、训练、竞赛、演出,不仅身体机能可以得到不断提升,其思想情感、审美能力、文化底蕴等均会产生积极变化。久而久之,学生在舞蹈过程中所形成的技能规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行为,逐步产生“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的联动性育人效果。排舞精品课程实践中,学习者在由初级学习过渡到中高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就是参与各大赛事及校园展演。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自我探索,挖掘自身潜力,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克服恐惧和困难,不断重复排舞动作和技巧,通过对基本节奏、连贯步伐、风格曲目的学习,克服身体技能、音乐节奏、团体配合等多方面的考验与挑战。最终,通过校园对抗赛、校级联赛、市级锦标赛、省级锦标赛、全国锦标赛等多种形式参与体育竞赛,在赛场中团队协作、尊重对手、尊重规则、感受竞技体育的魅力,形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作品育人:由“技”向“道”,终身学习
學校教育要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但在竞技比赛的影响下,排舞教学中“重技能、轻育人”的教育现象并不少见。对此,教师可以引导排舞练习者在精通各基本步与八大风格的前提下,由学习者转变为创编者。在整体把握排舞“立德树人”“德艺双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内涵的基础上,联动排舞精品课程由“技”向“道”完成教育转向。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学校组织学社进行《我和我的祖国》《舞动中国》《我们都是追梦人》等排舞展演,献礼祖国七十华诞;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组织学生齐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爱我中华》《歌唱祖国》,导学生们以饱满的激情,变换着优美的队形,以创新的艺术形式,抒发对祖国、对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祝愿祖国繁荣昌盛,祝愿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第十九届亚运会之际,选择全国排舞推广中心推出的《一起向未来》《等你来》《与爱同在》《东方色彩》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亚运旋律中共享欢乐和激情,为杭州亚运会加油助威……在对这些艺术作品的探索中,学生们可以以作品形式再现中国历史,宣扬中国文化,歌颂伟大时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於佩)
(作者单位:厦门五缘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