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君, 王利春, 史美超, 刘俊, 应宵策, 白德浩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治疗科,河北 沧州市 061000
脑卒中致残率和致死率高,对患者健康和生命构成严重威胁[1],使患者和家庭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同时也对社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2-3]。
脑卒中后,患者易出现肌肉无力、感觉障碍、视力问题、痉挛状态等,进而影响姿势控制[4]。姿势控制可以维持身体姿势稳定,提高动作效率[5],若姿势控制能力出现障碍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平衡功能障碍也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功能问题,是增加脑卒中患者跌倒相关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跌倒事件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6-7]。寻找有效可行的方法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姿势控制和平衡能力刻不容缓。
体位摆放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肢的运动功能,有效提高其生活能力[8]。基于Bobath 理念的治疗性体位摆放是通过专业的姿势评估和肌肉功能的评估获得患者的即时水平,据此给予患者治疗性体位摆放,主要是通过减少干扰性代偿、放松短缩的肌肉、正确的姿势感觉模式输入来达到治疗脑卒中的目的[9]。
本研究探讨治疗性体位摆放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姿势控制能力和平衡能力影响。
2020 年1 月至2022 年6 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治疗科收治60例脑卒中患者,均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10],且经头颅CT或MRI证实。
纳入标准:①年龄18~75 岁;②神志清晰,听理解正常,能够配合治疗;③Brunnstrom 分期> Ⅲ期,步行功能分级为3 级;④血压(或服用降压类药物后)低于160/100 mmHg;⑤自愿参加研究。
排除标准:①伴有精神病、癫痫等;②并发心肌梗死、重症感染等;③老年痴呆及理解力下降;④传染性疾病、皮肤破损、深静脉血栓。
剔除与脱落标准:①试验中病情加重;②自行退出。
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 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本研究经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No.2019021)。所有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了解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基于Bobath理念的治疗性体位摆放。
1.2.1 常规康复训练
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和物理因子疗法等。
1.2.2 基于Bobath理念的治疗性体位摆放
患者仰卧位,枕头呈“A”字形或平放,头枕在枕头上,鼻尖与床面垂直,头部保持中立位;患侧肩胛骨下垫毛巾卷,保证肩关节两侧对称;毛巾以“8”字缠绕在手上,肩关节保持外旋位,前臂后旋位,拇指外展位;骨盆维持在中立位,尾骨处垫“U”形毛巾垫;下肢放在摆放垫上,使髋关节、膝关节维持屈曲90°,无外展内收;毛巾以“8”字缠绕在脚上,保证足在中立位。见图1。
图1 治疗性体位摆放示意图
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以下评定。
1.3.1 Fugl-Meyer 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Lower Extremities, FMA-LE)
包括17 个子项,总分34 分。分数越高,运动功能越好[11]。
1.3.2 脑卒中姿势控制量表(Postural Assessment Scale for Stroke Patient, PASS)
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保持姿势,包括无支撑坐立、在支持下保持站立等5个方面;二是变换姿势,包括从仰卧位翻身到瘫痪侧、从平卧到坐位等7 个方面。每项0~3 分,总分36 分。分数越高,姿势控制能力越强[12]。
1.3.3 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
涵盖14个运动和静止项目,每项0~4分,总分56分。得分越高,平衡能力越强[13]。
1.3.4 睁眼、闭眼状态下运动椭圆面积和运动长度
协助患者分别于睁眼、闭眼状态下站立在Pro-kin平衡测试与训练系统(意大利TECNOBODY 公司)电子平衡板上,采用静态稳定性评估方法进行检测。患者直立,双眼紧盯前方的标志物,尽可能保持姿势30 s,记录运动椭圆面积和运动距离[14]。
采用SPSS 25.0 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采用χ2检验。显著性水平α= 0.05。
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
治疗前,两组FMA-LE 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治疗后,两组FMA-LE 评分均显著增加(P< 0.00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MA-LE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PASS 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PASS 评分均显著增加(P<0.00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PA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BBS 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BBS 评分均显著提高(P<0.00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BB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睁眼状态下运动椭圆面积和运动长度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治疗后,两组均显著减小(P< 0.001),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 0.05)。见表5和表6。
表5 睁眼状态下两组治疗前后运动椭圆面积比较单位:mm2
表6 睁眼状态下两组治疗前后运动长度比较单位:mm
治疗前,两组闭眼状态下运动椭圆面积和运动长度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治疗后,两组均显著减小(P< 0.001),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 0.05)。见表7和表8。
表7 闭眼状态下两组治疗前后运动椭圆面积比较单位:mm2
表8 闭眼状态下两组治疗前后运动长度比较单位:mm
脑卒中是现阶段全球范围内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的一种危重症疾病[15],具有发病率高的特点[16]。脑卒中发生后,患者因感觉障碍和肌肉无力等导致身体无法保持正常姿态和步行功能[17]。姿势控制能力是人体运动的基本保障[18],脑卒中后姿势控制障碍不仅会使患者的肌肉功能出现选择性丧失,而且还会使人体姿势无法处于稳定状态,甚至会对这些功能的恢复产生负面影响,增加跌倒风险。脑卒中后进行强度集中、反复、任务导向的康复训练虽然重要,但姿势控制能力也不容忽视[19]。
姿势控制是指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肌肉活动的控制而维持局部和整体空间身体稳定性[20]。姿势控制能力不足是脑卒中后较为常见的问题,总体表现为患者平衡功能降低、转移能力下降和日常生活活动受限[21-22]。脑卒中后姿势控制障碍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23],可能与神经调控系统-躯干生物力学共同调控模式失衡有关。姿势控制能力依靠躯干核心肌群和神经-肌肉控制2个子系统维持[24]。脑卒中后姿势控制障碍的康复,重点在提高核心肌群稳定性和加强神经-肌肉控制[25]。在姿势控制过程中,平衡控制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保持姿势、促进运动和恢复平衡,控制身体质心相对于其支撑基础的位置[26-27]。
提高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和平衡能力的治疗方法颇多。对脑卒中患者进行体位摆放治疗,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28],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29]。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程度[30],而治疗性体位摆放对患者的肌张力、运动功能改善显著,可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31-32]。
快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能力,是脑卒中患者恢复生活独立性和社会参与能力的关键[33-34]。本研究显示,基于Bobath理念的治疗性体位摆放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和平衡能力,促进下肢运动功能的提高。可能的机制有:①提高核心肌群收缩效能,诱导出正确的神经-肌肉调控模式;②通过对肌肉短缩程度的具体评估,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保证肢体处于功能位,对抗异常痉挛模式的出现[35-36];③通过治疗,促进肌张力的恢复,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同时预防压疮等多种并发症及继发性损害的出现[37];④降低肌肉短缩程度,维持核心肌群的基本收缩能力,改善姿势控制能力。
本研究仍存在不足。治疗性体位摆放时间长短是否会对治疗结果产生影响尚未可知。未来研究可以探讨治疗性体位摆放对患者相应步态参数的影响。
治疗性体位摆放可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有效改善患者姿势控制和平衡功能。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