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琪,马 硕,王志涛,江海峰,李 海,姜 韬
(1.宁夏医科大学,银川 750004;2.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结直肠外科,宁夏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银川 750004;3.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放射科,宁夏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银川 750004;4.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病理科,宁夏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银川 750004)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FDCS)是一种起源于滤泡树突状细胞的罕见低度恶性肿瘤,由Monda 等[1]于1986 年首次报道。FDCS 大多数位于淋巴结内,少部分结外病变发生在肝脏、脾脏、鼻咽部、胃肠道和颈部的软组织,其中富含淋巴组织[2]。2001 年,Cheuk 等[3]认识到了拥有更为独特亚型的FDCS,即具有炎性假瘤组织学形态,并将其命名为炎性假瘤样FDCS(IPT-like FDCS)。IPT-like FDCS 较FDCS 更为罕见,通常携带有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的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4]。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于2023 年2 月收治脾脏炎性假瘤样FDCS 1 例,具体诊疗情况报道如下。
患者,女性,62 岁,因“间断性腹痛腹胀伴排便不畅6 个月”入院。患者于6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腹痛腹胀,程度剧烈,2~3 min 后缓解,偶伴排便不畅、肛门坠胀感。就诊于当地医院行肠镜示:进镜距肛门15 cm 直乙交界处见2 枚直径约1.2 cm 带蒂息肉,距肛门20 cm 乙状结肠可见不规则新生物,肠镜无法通过,质脆、易出血,直肠黏膜可见褐色色素沉着。诊断:1)结肠钙化;2)结肠多发息肉;3)结肠黑变病。病理诊断:(乙状结肠)中分化腺癌。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结直肠外科,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完善相关检验检查,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25 均正常,CA19-9 值为30.30,稍高。行全腹CT(图1)示:平扫见脾脏内巨大类圆形、稍低密度肿块,部分区域可见斑片状钙化,病灶截面大小为79.34 mm×73.76 mm,中央区见更低密度影,内未见明显出血,边界清楚,边缘光整。肿瘤实质平扫CT 值为40 HU,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实质明显强化,CT 值为121 HU,门静脉期CT 值为102 HU,延迟期CT 值为100 HU,呈“快进慢出”强化模式;乙状结肠远端肠壁局限性增厚,边缘毛糙,周围多发肿大淋巴结,增强扫描明显强化。诊断:1)乙状结肠癌(T4N2 期);2)脾脏占位性病变(考虑肿瘤性病变)。进一步行腹部MRI(图2)示:肿瘤实质T1WI 表现为稍低信号,T2WI 压脂像表现为稍低或等信号,中央囊变坏死区呈高信号,周围可见环状低信号影。MRI 动态增强表现呈不均匀持续明显强化,周围可见环状低信号假包膜影,呈持续明显强化,强化程度高于肿瘤实质。脾门区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强化的方式和程度与脾内肿瘤相似。诊断:1)结肠肿物(肝脏未见转移);2)脾脏巨大肿瘤(考虑脉管类肿瘤,平滑肌瘤,不除外平滑肌肉瘤囊变)。
图1 脾脏炎性假瘤样FDCS CT 影像图
图2 脾脏炎性假瘤样FDCS 患者MRI 平扫和增强扫描图
患者于2023 年2 月27 日接受了腹腔镜乙状结肠切除术+全脾切除术。术中所见及手术方式:脾脏明显肿大,将脾脏游离后切断脾胃韧带,用腹腔镜切割闭合器离断脾蒂,完整切除脾。结肠肿瘤位于直乙交界处,病灶大,侵透全层,使用超声刀游离乙状结肠系膜后切断乙状结肠管,拉出残端,切除乙状结肠肿瘤后行结肠端吻合术。术后患者病情平稳,恢复良好。
眼观:脾脏呈暗红色,已切开脾组织1 块,大小为18 cm×7.5 cm×6 cm,切开处可见一破碎结节/肿物,大小为9 cm×7 cm×5.5 cm,肿物与周围脾组织边界尚清,切面灰红、暗红色,实性,质软,局部可见出血(图3A)。镜检:(HE 染色)肿瘤组织中见大片凝固性坏死,可见卵圆形及短梭形滤泡树突样细胞增生,呈束状、席纹状或漩涡状交错分布,间质可见大量组织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弥漫浸润(图3B、3C、3D)。免疫表型(图4):瘤细胞CD21、CD23、CD35、SMA 均呈阳性,AE1/AE3、ALK、S100、CD1a、Langerin、CD20、D2 -40、CXCL-13、S100P、SOX-10、Bc1-6、CD10、Gro-B、Perforin 均为阴性,Ki-67 增殖指数约30%。原位杂交检测:瘤细胞EBER 呈阳性。
图3 术后大体标本及HE 染色(×200)
图4 免疫组化染色(×200)
病理诊断为脾脏FDCS。二代测序检测发现,肿瘤体细胞突变包括KRAS/NRAS/BRAF 野生型、ATM-p.R3008H 和BRIP1-p.R439* 基因点突变,未发现明确有害的可遗传胚系变异,微卫星稳定。
患者IPT-like FDCS 和乙状结肠恶性肿瘤诊断明确。现患者术后2 个月,暂未行放化疗。目前患者一般状况良好,治疗效果佳,无瘤生存。
FDCS 通常表现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临床特征不典型。而IPT-like FDCS 具有较为特殊的临床特征,如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出现发热、不适和体质量减轻等全身症状。杜耀等[5]认为,脾脏IPT-like FDCS 可伴有脾功能亢进,常以左上腹疼痛就诊。本例患者以间断性腹痛腹胀伴排便不畅就诊,询问患者病史,无明显左上腹疼痛症状,查体左上腹压痛反跳痛阴性。
在病理组织学下观察到传统型FDCS 肿瘤细胞可为梭形、椭圆形,呈束状、席纹状、轮状和弥散状排列。胞质嗜酸性,边界不明显,常有合胞特征,细胞核呈卵圆形或杆状,核仁明显,染色质空泡状[6]。IPT-like FDCS 的组织学与传统FDCS类似,但IPT-like FDCS 梭形肿瘤细胞被大量淋巴细胞(包括B 细胞和T 细胞)、浆细胞组成的炎性环境掩盖,仅从形态学上难以识别IPT-like FDCS 肿瘤,所以术后针对肿瘤行免疫组化染色十分必要[7]。IPT-like FDCS 的免疫组化染色中首选标记是CD21、CD23、CD35,其他阳性标记还包括波形蛋白(vimentin)、上皮膜抗原(EMA)、S-100 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等[8]。本病例中CD21、CD23、CD35 均为阳性。大多数IPT -like FDCS 肿瘤细胞内EBER 经原位杂交呈阳性,但传统型FDCS 并不表达ERBR[9],由此可见,EBV阳性可以对IPT-like FDCS 的诊断起到提示作用。本病例中EBER 原位杂交阳性,即EBV 阳性。
发生于脾脏的IPT-like FDCS 在CT 检查中多表现为单发类圆形实性或囊实性的巨大肿块,界限清晰,部分区域可见钙化、出血或坏死灶。增强扫描时可见肿瘤与脾实质间出现包膜样结构,强化方式呈“快进慢出”强化模式。在影像学MRI中肿瘤实质T1WI 表现为稍低信号,T2WI 压脂像表现为稍低或等信号,中央囊变坏死区呈高信号,周围可见环状低信号影。与既往报道[9]的T2WI上表现为低信号等信号一致。本病例特征的影像学表现是肿瘤在MRI 增强扫描延迟期可见肿瘤边缘存在假包膜,与目前葛力等[7]研究一致。鉴别诊断:1)原发性脾淋巴瘤(primary lymphoma of the spleen,PLS):CT 可见脾门区、主动脉区多发肿大淋巴结,增强呈中低强化。瘤细胞的免疫表型为CD20、CD79a、Ki -67、Mum -1、PAX -5、BCL -2、BCL-6 阳性,CD21、CD23 和CD35 均阴性[10];2)脾血管瘤:T2WI 呈亮灯泡征。主要依靠病理活检确诊;3)脾脏炎性假瘤(IPT)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发现时一般体积较大,多伴坏死灶,超声显示可见低回声区或无回声区,瘤细胞的免疫表型为vimentin、SMA、Desmin、S-100、ALK、P53、CD20、CD3、CD138、IgG4 阳性,CD21、CD23、CD35 及FDC标记均阴性[11];4)FDCS、肿瘤细胞呈席纹状、弥漫片状、束状、结节状或小巢状排列,背景中可见少量炎性细胞,FDC 标记阳性,EBER 阴性[12]。
综上所述,脾脏ITP-like FDCS 术前诊断困难,主要依靠术后病理诊断,生物学特点虽是低度恶性,但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仍是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本文讨论了该肿瘤的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于该疾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等情况,尽早进行相应治疗,提高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