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凤珠 朱婷婷
[摘 要]“双减”政策颁布之后,家庭、学校、社会需要高度重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的“减负”,家、校、社需要承担各自责任,筑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防护网,家长要加强亲子陪伴沟通,关爱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学校要回归教育本真,重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社会相关部门主动担当,搭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家、校、社共同努力,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构建义务教育阶级学生心理健康绿色生态圈,促进义务教育阶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双减;心理健康;家校社;协同育人
为了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于2021年7月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双减”政策不仅是一次社会心理减负,也是一次教育回归,这使得义务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教育更加重视高质量发展,学生负担减轻了,课外活动丰富了。但与此同时,广大师生、家长的教育观念受到了冲击,教育焦虑并未缓解,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
一、“双减”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一)亲子沟通不畅
“双减”政策出台之后,家长陪伴学生的时间增多了,但是矛盾冲突也随之增加,他们虽然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很重要,但苦于找不到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农村有些学生家长相比城市学生家长文化水平较低,还要忙于工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亟待关注。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家长在义务教育阶段最大困难是亲子沟通不畅、效果不佳,找不到科学的教育方法,家长要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掌握改善亲子关系策略,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并及时纠正孩子的心理偏差,调整、改变自己与孩子的交流模式。
(二)家长、教师等人员的教育焦虑未得到缓解
“双减”是以学生为本,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缓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这不仅有助于开阔他们的眼界,还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挖掘特长发展的潜能。但是有些家长并不了解“双减”政策的本质内涵,容易产生误解,作业量少了,培训班也没有了,可是考试难度并未降低,中高考仍然有升学率,学生考不上好大学怎么办?家长自身的焦虑仍然未消解,可能无法调节自己的情绪,不仅不能鼓励和帮助他们,还有可能会把这种焦虑传递给他们,学生减掉一些压力,又增加了新的压力。教师也同样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不仅要提升课堂的质量,课后作业设计、教学评价、课后服务等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所以很可能无暇顾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适应新的教育环境较弱、自律性较差
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家长反馈学生自律性、自觉性差的比例也不低。“双减”之前的目标是考取高分,“双减”之后的目标与以前有所不同,如何树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人生目标,这是家长、教师、学生都需要重视的问题。课余时间的增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由于自律性差、执拗,又不听家长的安排,只听教师的话。对于“双减”后学生的适应性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高度重视,应提前制定心理健康教育预案。当学生出现问题后,需要家、校、社多方努力,帮助他们度过“双减”之后的适应期,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他们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二、双减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家、校、社共育的角色定位
“双减”政策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发生很大的转变。家长的焦虑感,师生心理上的压力,社会成员的疑惑仍然存在,在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亲子沟通遇到的困难所占的比例最高,部分家长仍然存在教育焦虑。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双减”的目的是为学生减负,应丰富学生业余爱好,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家长、教师、社会成员对“双减”不仅要有正确的认识,而且要协同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助力双减政策常态化落地。
(一)家长要做高质量的陪伴者
家庭教育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健康、性格发展、思维模式的形成都有很深的影响。“双减”呼吁家长回归教育本真,教导学生如何为人处世,重视高质量的陪伴,通过耐心的陪伴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通过言传身教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始终怀有一颗健康、阳光的心灵。
(二)学校要做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者
“双减”政策落实落细主要靠学校,学校不仅要在教学、作业、评价等方面承担重要的责任,还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承担主体责任,成为学生身心健康的守护者。一方面,学校应当落实“双减”的政策要求,改变管理模式,深化教育改革,不断丰富和拓展学校课程资源,促进基础教育提质增效;另一方面,要关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关心他们是否适应新的教育政策及适应程度并及时做出调整,尤其是针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需采取帮扶措施,班主任老师需定期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必要时转介到校心理咨询室。
(三)社会应成为优质的服务者
社会应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优质的服务者,定期举办公益心理援助活动。社会心理机构相关部门要关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搭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援助平台或倾诉陪伴平台,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营造和谐、宽松的社会氛围,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心理观。
在“双减”背景下,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需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家长要加强与学校、社会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作,学校要制定家、校、社合作的相关条例,社会心理机构等相关单位最好能主动为家长和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活动,利用网络媒介大力宣传科学、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帮助家长、教师掌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成长规律及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提升家庭、学校、社会的心理健康共育水平。
三、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家、校、社需要同向同行,建立一个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向良性发展。家、校、社三方面的教育都为构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良好的生态系统服务,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各自的心理特点,家庭、学校、社会可以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内容。
(一)家长提升自身教育素养,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
1.做到高质量的陪伴,关爱孩子心理健康
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做到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想法,成为孩子的指路人。在沟通过程中,适当表扬孩子付出的努力。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试着和孩子一起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共同克服困难。在孩子迷茫没有目标时,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制定多元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及计划,鼓励孩子认真地完成,从中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2.家長要提升教育素养,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家长要主动学习育儿理念、通识性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做到与孩子共成长。家长应转变以前考取好成绩为主的观念,学习、吃透“双减”政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相关文件精神,达到减负共识,缓解教育焦虑,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同时,利用空余时间主动学习“有效沟通”“用心陪伴” “和谐家庭”“榜样力量”等心理学知识,平日的生活中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况,再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积极引导孩子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助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健康成长。
3.加强与学校、社会的沟通
家长要时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主动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注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各项教育工作。学会理性地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重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则是家长一生的“必修课”。家长必须密切地配合学校,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用恰当的方法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尊重孩子的内心需求。此外,也可以借助社区资源,带孩子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帮助孩子缓解压力,遇到难以解决的心理问题可以向医院心理科、社会心理机构等相关部门寻求帮助。
(二)学校教育回归教育本真,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定期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活动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需要定期接受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教育部门应当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心理辅导中心,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平台,提升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学校开展心理咨询辅导服务。
2.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开发心理健康校本课程
国家层面可以统一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学校尝试编写具有校本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这种教材最好能统一编排,从小学一直贯穿到大学。内容可以以专题的形式呈现,例如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辅导等内容,为教学一线的心理健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依据、凭借,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位。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学校可以尝试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校本课程,最好让其成为必修课,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及上课形式,在其他课程渗透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端正心态,塑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健全的人格,同时也可以与社会心理机构、企业、医院等相关部门展开合作,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开展线上线下多种服务咨询,也可以开通热线电话切实帮助一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解决心理困扰。
3.拓展与家长的沟通渠道
学校要定期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完善筛查预警机制,提早实施精准干预。教师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最好及时上报,并持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好跟踪服务,了解孩子具体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反馈。班主任及所有的任课教师应当协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通过电话、直播、微信、家访等方式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了解交流学生的心理、学习、身体等情况。
4.设立帮扶小组
学校可以由教师志愿成立心理援助团队,每个班级也可以设立心理委员、心理联络员,针对心理预警的学生实行“一对一”帮扶,对心理困扰的同学给予更多的关注及疏导,也可组建朋辈辅导小组,尝试让一些心理困扰相近的同学在一起玩耍和学习,在交往和活动中分享彼此的快乐与烦恼,讨论成长过程中疑惑,培养他们的群体意识,形成快乐的情感体验。
(三)社会相关部门主动作为,搭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区域性义务教育心理辅导中心,做好常态化学生心理服务工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设良好的社会氛围。
1.利用社区资源,搭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平台
社会应加强与学校合作,邀请心理学专家或者心理服务志愿者入校为学生免费服务;社会也可以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搭建公益性倾述或陪伴平台;也可以开通24小时热线心理援助服务,常态化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服务工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绿色通道”。
2.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庭增进有效沟通和关爱支持
社会相关部门应当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定期定时组织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培训等活动,为家长、学生个人提供科学的、正确的沟通方法、心理辅导策略。
3.在学校、社区搭建起个案转介求助平台,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营造关爱学生心理健康的和谐氛围
社区需提供学生情感支持和倾诉平台,定期开展关爱学生心理健康活动,通过大众媒介,开展心理课堂、上映心理微电影、播放心理健康公益广告等渠道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征集社区百姓的力量,同时倡导家、校、社联动,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征集居民的力量,积营造关爱、呵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四、结语
在“双减”背景下,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促进三方联动,建设三方沟通互动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指导服务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健康服务。社会相关部门要和学校老师、家长达成共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调节家庭关系、满足个人需求,学习并掌握心理健康指导技巧,建立正向、平等友好的社会关系。
参考文献:
[1]都晓.“双减”视域下课后服务的难点与进路[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4(03):121-132.
[2]陶蕾,杨欣.“双减”的价值证成与时代路向[J].中国电化教育,2022(03):7-15.
[3]邵晓枫,郑少飞.新形势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特点、价值与机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34(05):82-90.
[4]陈向军,王晓温.“双减”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新生态的重塑[J].教育(教育评价),2022(4).(责任编辑:吕研)
基金项目:2022江西省基础教育课题“‘双减’背景下基础教育之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研究”(SZUYSZH2022-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