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指明了产业结构选择的方向,绿色能源产业脱颖而出,成为国家政策实施的重点。中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序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持续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也将“新能源汽车”列入重点专项①。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支撑“双碳”目标实现的高端新兴产业,对于中国汽车工业以及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飞速发展,已步入产业发展的第二阶段,即从政策主导阶段进入政策与市场相结合的“准市场阶段”。中国对此相应调整和完善了现有政策,从产业前景、政策退坡等方面着手构建了较为系统的新政策体系。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作出最新论断: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出叠加交汇、融合发展的新特征,产业生态正由零部件、整车研发生产及营销服务企业之间的“链式关系”,逐步演变成汽车、能源和信息通信等多领域多主体参与的“网状生态”。基于产业新特征,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等八个维度发力,以实现到2025 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 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到2035 年,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等发展愿景②。《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和《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油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等文件则在财政补贴、外商投资、技术升级等多个领域提出了政策退坡要求。那么,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因素是什么?这些影响因素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具有怎样的参考价值?这是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出发点。
诸多学者从技术创新等方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如梁哲源等(2022)的研究发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作用机制上,财税政策组合优于单一财税政策,技术进步优化了新能源汽车产业供需双侧结构,消费者偏好地提升刺激了居民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严米等(2020)则发现,在补贴退坡期,研发投入和企业规模推动了新能源汽车销售量的增长。刘颖琦等(2016)认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技术创新、知识转移、管理体系建立和标准化等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上述研究为本文拓宽研究视野提供了有益参考,但缺少聚焦于宏观经济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基于宏观经济影响因素视角展开分析,补充了现有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不断完善的产业政策的支持下逐步发展壮大,在产销和出口等方面取得了亮眼成绩。
从产销情况看,呈持续增长态势。2011—2015 年,中国国产品牌的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和销量均在不断增加,到2015 年分别达到34.0471 万辆和33.1092 万辆,如图1 所示。2021 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了354.5 万辆和352.1 万辆,连续7 年位居世界第一,同比均增长1.6 倍,市场占有率均达到13.4%。2022 年1—8 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则分别完成397 万辆和386 万辆,同比增长1.2 倍和1.1 倍,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部汽车销量比重达到22.9%。
图1 2011—2015年国产新能源汽车产销情况
从出口情况看,出口规模迅速扩大,出口结构逐步调整,出口市场逐渐转变。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数量在2017 年突破10 万辆达到10.55 万辆,2019 年突破20 万辆达到25.45 万辆,2021 年突破30 万辆达到31 万辆。2022 年1—8 月,则出口了34 万辆,同比增长97.4%③;新能源汽车出口结构从以纯电动乘用车为主到混合动力车逐步崭露头角。2021 年,纯电动乘用车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结构中占有86%的份额,位列第一,插电混合车则占比12%,位列第二。但随着国际新能源汽车市场趋势的变化,混合动力车的市场接受度逐步提高,成为新能源汽车出口新的增长点。新能源汽车出口市场则相对集中,以欧亚大陆国家为主。亚洲国家在中国出口市场国家中占据超过60%的份额,位列第一;欧洲国家占比约为31%,位列第二;美洲、非洲、大洋洲国家则占比约为10%。但近年来,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出口市场份额呈现出亚洲国家整体占比下降,西方发达国家占比上升的趋势。2021 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占比达到71%,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较大出口市场[1]。
由上述分析可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从政策主导阶段发展到政策与市场相结合的“准市场阶段”,中国对此构建了较为系统的新政策体系。除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作出的最新论断外,《商务部等17 部门关于搞活汽车流通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加快推进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则指出通过加大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政策力度等方式支持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以更好进行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
政策退坡在财政补贴、外商投资、技术升级等多个领域均有所体现。2009 年以来,中国对生产和销售新型节能汽车的制造商提供巨额补贴,但从2013 年4 月开始,逐步降低补贴金额。如从2019 年起,不再对续航里程小于250km 的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EV)进行补贴;2021 年起,PHEV 的测试周期从第五阶段的燃油法规开始,将从常规NEDC转为WLTP模式,表明中国正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从补贴型产业逐步转型成市场型产业。2018 年7 月,商务部公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取消了对外国投资商参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限制,以鼓励国内制造商持续提高其产品开发能力。2019 年起,中国开始采用由《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油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设定的双重积分法则,以促进技术创新,提升节能水平[2]。
中国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体系正日趋严格和系统,符合产业现阶段发展方向。但仍需要通过考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产业政策,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状况可以看出,与产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产业政策能有效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明晰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又有助于产业政策的合理制定和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与能源及人民的生活水平密不可分,本文通过汽油产量、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三方面的宏观经济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其影响机理。
(1)汽油产量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机理
未来一段时间,化石能源仍持续保有世界能源主体的地位,需要通过石油产量的稳定增长来保障能源安全[3]。当前,石油产量虽然呈增长态势,但仍需大量进口弥补需求缺口,对外依存度较高,不利于能源安全的可持续。解决此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节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通过挖掘能源和汽车组合优势,有效发挥了节能作用[4]。石油产量的增长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共同保障了能源安全。
(2)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机理
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的提升,带来了季节性电力紧缺等问题。新能源汽车具有即刻响应发用电特性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特性,能够一定程度地缓解电力紧缺[5]。并且,用电量的提升,对国家电气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电气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增长,体现出国家电气化水平的提升[6]。新能源汽车在居民生活领域具有现实需求。
(3)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机理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能够体现消费者消费水平和消费意愿强度[7]。当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时,通常表现为消费品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消费者偏好减弱。消费者偏好提升作为产业发展重要路径之一,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具有促进作用[8]。消费者偏好的减弱,减少了新能源汽车的需求。
为了从宏观层面探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影响因素,本文选择全国范围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相关指标及宏观经济影响因素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12—2016 年的月度数据作为研究样本。
(1)被解释变量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采用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乘用车总销量的比重所得到的新车比(ratio)表示,并进行了对数化处理。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和乘用车总销量的数据分别来源于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官网和国泰安数据库,并进行了手工整理。
(2)解释变量
宏观经济影响因素:汽油产量(gas)、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electricity)、以上年同月为基期的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均进行对数化处理。其中,汽油产量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数据来源于EPS 数据库,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均通过手工整理得到。
表1 变量解释与说明
从宏观视角,考察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因素。为此,本文建立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ratio 是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乘用车总销量的比重所得到的新车比,为被解释变量;gas、electricity、cpi 分别代表汽油产量、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和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均为解释变量;u 为随机扰动项。
根据新车比、汽油产量、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正态性分析,以及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均是宏观经济变量,对式(1)两侧进行取对数分析,建立如下对数化的多元回归模型:
基于式(2),进行最小二乘OLS 估计,并对估计结果进行异方差、自相关、多重共线性的检验和克服。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 所示。
表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式(1)的散点图。汽油产量、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新车比间的关系分别如图2、图3、图4所示,从直观上看出汽油产量、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与新车比间呈正相关关系,而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新车比间呈负相关关系。
图2 gas与ratio关系图
图3 electricity与ratio关系图
图4 cpi与ratio关系图
主要变量的相关系数如表3 所示,可知cpi 和electricity间的相关系数不显著,其他大部分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可以进一步作多元回归分析。
采用Shapiro-Wilk 检验法,得到主要变量的正态性检验结果如表4 所示,可知ratio、gas、electricity、cpi 的正态性检验P 值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即为非正态分布。对以上变量进行log 形式变换,以更符合正态分布特征。
表4 主要变量的正态性检验结果
为了更好反映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进行标准化线性回归分析,得到OLS 回归结果如表5 所示,可知lngas 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其余变量均不显著,需要作进一步的异方差、自相关、多重共线性检验,找出回归系数不显著的原因并予以解决。
表5 OLS回归结果
(1)异方差检验
采用怀特检验法,得到怀特检验结果如表6 所示。通过P值可知在1%水平上显著,存在异方差。
表6 怀特检验结果
(2)克服异方差
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 对异方差进行修正,权重取残差平方的倒数,得到WLS 回归结果如表7 所示,可知lngas 和lnelectricity 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lncpi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相比原标准化线性回归模型,使用WLS 估计后拟合优度更好,统计指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表7 WLS回归结果
采用方差膨胀因子法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8 所示,根据各变量的VIF 值可知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表8 方差膨胀因子检验结果
(1)残差正态性分析
采用Shapiro-Wilk 检验法进行残差正态性检验,得到检验结果如表9 所示,可知P 值不显著,残差符合正态分布特征。
表9 残差的正态性检验结果
(2)残差自相关性分析
对残差进行自相关检验,得到检验结果如图5 所示,可以看出残差的波动趋势总体较为平稳,认为残差不存在自相关性。
图5 残差自相关检验
综上所述,汽油产量、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均显著影响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具体为:汽油产量的增加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正向影响,汽油产量每变动1%,新车比变动8.908%;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的增加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也具有正向影响,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每变动1%,新车比变动0.374%;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负向影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每变动1%,新车比变动14.449%。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与产业政策的动态调整和完善密切相关,产业政策的合理制定则需要深入考察影响产业发展的因素。为探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本文在梳理现有研究成果、政策背景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基于宏观经济影响因素视角,利用手工整理后的2012—2016 年的月度数据,实证考察了汽油产量、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以上三个宏观经济变量与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乘用车总销量的比重所得到的新车比有着显著关系,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该结论在经过异方差、自相关、多重共线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产业政策优化建议,以更好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和“双碳”目标的高质量实现。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除了聚焦于新能源领域发展外,还需要关注与化石能源等其他能源的联系与融合,以保障能源安全可持续的同时,拓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范围,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综合实力水平。可以通过探索能源耦合优化技术,构建以油气与新能源为支柱的互补、耦合的现代化清洁能源系统。通过各类能源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实现能源间的优势互补,提高能源系统的智能化利用水平,如有效发挥汽油产量和新能源汽车销量对能源安全的双重保障效应。此外,还应积极探索能源系统促使电气化水平提升的作用路径,以更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同时,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广泛推行。
一是完善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构建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可以通过对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一定补贴,促进公共区域内充电桩等与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相匹配的充电基础设施的广泛安置,为新能源汽车使用者提供最大便利。其次,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可以利用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应用开发实力,同步建立线上与线下共同推进的售后服务体系,确保消费者的问题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二是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影响力。首先,加强品牌建设。新能源汽车企业与研究机构可以联合开展消费者购买行为等方面的研究,考察包括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产品特性、车辆价格、购买渠道等在内的消费特征。根据研究结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针对性调整,以赢得消费者的品牌认可。其次,全方位宣传新能源汽车相关知识。可以通过媒体传播等宣传方式,培养消费者绿色环保的生态文明观念。例如联动交通等部门,将新能源汽车纳入驾照考核等环节,以增强消费者自主选择新能源汽车的意识。
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体系。首先,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围绕汽车整车、动力电池和充电设施等各个领域,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可以参考国际最新的行业标准规则,制定更为严苛的节材和节能等方面的行业技术标准,以适度提高产业进入门槛,实现产能集中的大企业体制。此外,还要配套构建质量监测体系,加强对新能源汽车技术达标情况的日常监测和评估。其次,政策体系一体化。可以尝试编制政策汇编,统一各层面、各地区、各领域政策规定的同时,对政策进行分类整理后再纳入汇编,方便新能源汽车企业和消费者查询,使车企的发展方向和消费者的选择方向更加明晰。
二是提升新能源汽车核心关键技术水平。突破“卡脖子”的核心技术瓶颈,归根结底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而技术研发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做法。以新能源汽车的性能指标和安全指数为中心,逐个进行技术攻关,比如在汽车动力电池上,研发高安全电池、高比能量电池和长寿命动力电池的同时,通过电池原材料等方面的技术提升,增加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其次,对接数字经济的时代要求,促进智能网联等新数字技术应用,以形成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的融合发展,塑造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新动能和新优势。
三是实施多元化财政补贴策略。首先,财政补贴方式、对象、环节的多元化。在方式上,除了采取支付宝发放“消费券”等金额补贴,还可以采取一线城市拍牌优先和缩短上牌周期等“路权优先”及“上牌优惠”等政策;在对象上,除了给予车企和消费者补贴,参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高校和社会团体等都可以享受补贴政策;在环节上,是一种涉及研发环节、生产环节、消费环节的全产业链视角的补贴。其次,财政补贴机制的多元化。可以建立激励与惩罚相结合机制,刺激发展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实现行为有效约束,如对技术不达标的车企进行一定额度的罚款。
四是加强国际化合作。首先,开拓多元化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可以进一步开拓多方市场,破除地理维度上出口市场较为集中的局面。例如:持续巩固亚洲市场,鼓励车企通过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等方式加大对当地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开拓力度;继续提升欧美市场占有率,对标特斯拉等国际品牌新能源汽车企业,全方位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质量的同时,实行深耕细分市场的差异化竞争;打开南美、澳洲和非洲新市场,通过强化与当地政府的合作伙伴关系,更好享受当地优惠政策,打破当地技术壁垒限制,保障市场安全。其次,适当加大外商间接投资力度。当前的市场准入阶段,需要对应的适度渐进放开政策。例如可以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法、细化负面清单制度和行业准入条件,加大外商间接投资力度的同时考虑将部分核心关键技术的公开纳入准入条件。
注释:
①陆娅楠.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已构建:“双碳”工作取得良好开局[N].人民日报,2022-09-23(2).
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的通知[EB/OL].(2022-09-11)[2023-10-1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0-11/02/content_5556716.htm.
③王政.前8 月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4.8% 和1.7%[EB/OL].(2022-09-11)[2023-10-12].http://www.gov.cn/xinwen/2022-09/11/content_57093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