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邹申达
图1 里拉琴(Lyre)
王晡在《西方音乐史》一书中说道:“古希腊时期,欧洲的弦乐器有里拉琴(Lyre/Lyra,也被称为诗琴)、巴比托(Barbitos)、福明克斯(Phorminx)和基萨拉琴(Kithara)等,都是拨弦类弦乐器。”西方最早的弦乐器是里拉琴(Lyre)(图1),音箱下方形制常是圆形,早期是4根弦的,后来增加到7根弦。巴比托是里拉琴的一种,琴弦更长,音域相对较低,巴比托弦数不同,多数为7根弦,公元前6世纪也曾出现8根弦的。福明克斯是中型的里拉琴类乐器,琴身底部呈圆形,声音较为丰满,基萨拉琴琴弦较多,7根以上,多到11根,常被专业演奏者使用。还有用手指弹拨的索尔特里琴(Psalterion)等。
图2 瑞凡那斯特隆(Ravanastron)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里拉琴并不是拉弦乐器而是一种弹拨乐器,因为在早期的欧洲并没有拉弦这种演奏方式,弓弦拉奏的演奏方式普遍认为是亚洲人发明的。相传“5000多年前的斯里兰卡,有一位君主名叫瑞凡那,他把圆柱形的木头掏空制成了与我国二胡极为相似的乐器,称瑞凡那斯特隆(Ravanastron)的弦乐器。”
模拟试块注浆试验结束后,在顶面位置和侧面位置各取一组芯样(6块),并对其芯样进行抗压试验。由于试验1的注浆固结效果较差,浆液扩散不均匀导致脱模后完整性差,无法取芯,故只对试验2—试验4进行取芯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代表性试样及单轴压缩试验见图5,不同模拟试验方案下的试样取样部位及其单轴抗压强度值见表2。
这种乐器随着贸易往来流传到世界各地,逐渐演变成各类弦乐器。而印度人和波斯人习惯于将马作为家畜饲养,便就地取材以马尾为原材料制作弓毛,例如波斯的凯曼革(Kemangeh),便是以马尾做弓毛,以木材做弓杆,琴弦安装在圆形的共鸣箱上,通过弓子与弦的按压接触发声。
于是,笔者向学生下挑战书:想成为我们班的数学“最强大脑”吗?那就从“闪电看题”开始!今后每一道题呈现的时间都有限,谁能在规定时间内圈画出这道题最关键的条件或需要提醒其他学生注意的关键点,谁就是“闪电看题”这个环节的优胜者!
2.1 基于油茶花期气象条件的产量模型 利用油茶花期47类气象指标和油茶单产标准化数据作为数据源,采用逐步回归方法,构建袁州区基于1954—2010年的气象条件油茶产量模型,具体见公式(2)。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小提琴是由一位住在意大利北部城镇布里细亚(Brescia)名叫达萨洛的琴师制成的。”同一个时期,克雷蒙纳城中的A•阿玛蒂也是提琴制作的先驱。18世纪前后,欧洲音乐发展空前繁荣,那么作为此时期最为重要的乐器之一,小提琴的制造也受到了特别的关注,此时期“出现了G.P玛基尼、N•阿玛蒂、A•斯特拉迪瓦里和C•爪内利四位杰出名匠。”他们当年所制作的小提琴,现今已成了稀世珍宝,旷世杰作。
图3 列巴普(Rebab)
“在英国,中提琴过去曾被叫作‘tenor’,而在法国它仍被称作‘alto’。”中提琴(Viola)定弦比小提琴低一个五度,定弦为“C—G—D—A”,琴身较小提琴约长6英寸。它的声音不如小提琴明亮、悦耳和辉煌。中提琴很少用作独奏,它的主要任务是在弦乐织体中担任起伴奏作用的中声部。
图4 轮擦提琴
图5 维奥尔琴(violaspagnola)
维奥尔(Viol)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形成从低音到高音的成套的族类。有六根弦,开始有固定定弦;A-d-gb-e'-a',指板上有品,用羊肠弦,音色柔和,音量较现代小提琴弱,演奏时身或放在腿上或放在大臂上,分别称为“腿式维奥尔”和“臂式维奥尔”。乐器制作家族做成一套维奥尔(或一舞竖笛),叫作“箱子”(Chest)或“康素特”(Consort),它们会有比较统一的音色,但是大量制作家之间还没有形成权威的统一制式。
维奥尔琴与提琴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最为重要的区别在于琴弦的数量:提琴有四根琴弦,而大部分的维奥尔琴则有六根(也有五根或七根琴弦的维奥尔琴)。其次,提琴是纯五度定弦,而维奥尔琴的定弦是四度加上中间的一个大三度,其形制与吉他较为相似。第三,维奥尔琴的指板上有音品,这也与现代吉他一致,提琴则没有音品。第四,维奥尔琴的琴身较为平坦,面板上有C型音孔,提琴琴身则有一定的弧度,面板上是F型音孔。第五,维奥尔琴的琴弓远不如现代提琴琴弓那么紧绷,演奏者持弓的右手掌心向上,中指需直接接触弓毛,这与中国胡琴的持弓手型相似。
驱动学科协同发展,创新营养管理模式,关注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管理。顺应医护一体化发展趋势,一项小举措可以服务医院发展大战略。
自公元8世纪以后,阿拉伯乐器列巴普、卡曼加通过西班牙人传入欧洲,欧洲人称之为雷贝卡(Rebec)(图6)。雷贝卡后来从西班牙逐渐散布到欧洲各地,样子略有变化,名称也大同小异。雷贝卡琴在早期是以一块单独的木料凿制的,共鸣板扁平,形制为梨形。公元1世纪左右,雷贝卡琴则已经出现在了西欧,在当时的法国,吟唱诗人常以雷贝卡琴为伴奏乐器,雷贝卡也被认为是同族乐器的“始祖”。雷贝卡是一种3弦到6弦的乐器,根据历史记载,最早出现于11世纪,在15到16世纪发展成熟,它的外型呈现梨状,琴颈和琴身几乎没有区别。
(1)样本温度计与标准温度计测温情况对比;(2)样本温度计变温灵敏度测试;(3)温度计的使用性能、安全系数;(4)温度计的方便程度(由小组学生指导盲人后亲身试验)。
图6 雷贝卡琴(Rebec)
图7 上臂拉琴
小提琴基本上是一个共鸣箱连着一长颈,在长颈上有弦钮装置和琴马,四条弦就接放在它们上面,小提琴的弦由羊肠制成,弦上常常绕上银丝或钢丝,定弦为“G-D-A-E”。它们保持着张度,绷在一木板(称为指板)上,以便演奏者能够用左手手指把弦按下,这样,实际上是缩短了弦的振动长度。演奏者的右手执弓在琴弦上拉动,使弓上的马尾毛(用松香使其发粘)接触四条弦中的一条而使其振动。振动通过琴马并通过音柱进入琴体的腹腔(音箱),音箱将振动放大,并将振动传递给空气,然后作为乐音传递到听者的耳朵。
最早的小提琴(violin)也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出现的,只不过在当时只用于舞蹈伴奏。直到巴洛克时期,提琴家族才异军突起,逐渐替代维奥尔琴,参与到乐队合奏中,成为现代管弦乐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15世纪才出现的上臂拉琴(Lira Da Braccio)(图7),流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已具备了近代小提琴的雏形。它拥有有弧度的面板,同时也有音柱和延伸出来的边角,上臂拉琴有七根弦,但也有资料显示为六根弦,七根弦的上臂拉琴其中五根在指板上、两根低音弦在指板外。据买勒杰娜的研究:“上臂拉琴是一种六弦乐器,其中两条是低音弦(bourdonstrings),另外四条弦的音高则分别为‘G-D-A-E’,和现代小提琴的四弦格式一模一样。上臂拉琴一共分为两种尺寸,一种为90cm(35.5英寸),演奏者在使用这种尺寸的乐器时,通常将琴放在肩上来演奏,另一种尺寸为7075cm(27.5~29.5英寸),则是要将琴放在左臂来演奏,类似于现代的大提琴演奏方式。”
在现代管弦乐队中,需要一层比大提梦所能提供的更加浓厚的声音底色,这就要由倍大提琴(Contrabass)提供了。它的定弦为“E—A—D—G”。注意它的各弦之间不是五度而是四度,这与上面的几件乐器不同,因为不如此则演奏者的双手在各音之间移动的距离就太大了。倍大提琴的声音在单独听时不免有些粗哑,但与高一个八度的大提琴相合时,它的声音听起来就既结实又清亮。
据王晡的研究表明:“在提琴中被普遍使用的弦乐器主要是轮擦提琴(Organistrum)(图4),这是一种用手柄转动带齿的转轮拨弦演奏的乐器,还带有持续音弦。它开始形制较大,进入教堂,要两个人演奏,后来变小,并一直在欧洲一些地区的民间流传,直到20世纪还是一种非常有特点和会使人感兴趣的乐器,当然,所有的乐器制作工艺都已经是非常精美和现代的了。”中世纪的轮擦提琴逐渐发展成维奥尔琴(Vielle/Fedel)(图5),也就是古小提琴,是戎格勒①经常使用的乐器,其已经有了小提琴的雏形,但是因其弦数、琴身琴弓琴马等形制还未得到规范,所以在音响和技法的表现上有很大的局限性。维奥尔琴在中世纪很流行,其“既可以在肩上,也可以置于膝上拉奏,一般有两到五根弦,有时其中一根为低音持续音弦。”到文艺复兴时期发展成维奥尔琴。
大提琴(Cello)的定弦为“C—G—d—a”。从演奏技法上来看,大提琴和中小提琴的演奏技法几乎相同,但因其形制较大,琴弦较长,演奏时按弦的距离相对较长。大提琴是一件非常动人而给人以亲切感的乐器,中音区圆润,高音区极富表现力,所以备受作曲家们的青睐。
小提琴有四条弦,由于演奏者只能通过缩短琴弦即在指板上按弦来改变其长度,所以演奏者只能在四条空弦上提升音高,于是第一个G音便是小提琴所能发出的最低的音。最高的音可以比这个音高出三个八度以上,即按生E弦在指板末端所发出的那个音。小提琴在改变声音方面潜力很大:其中最重要的为揉弦(这时演奏者的左手在进行有控制的颤动,以此增加声音的洪亮度)、双音(同时拉奏两条弦)和拨奏。
图8 提琴家族
后世一种叫做列巴普(Rebab)的拉弦乐器,便是由瑞凡那斯特隆衍化而来。列巴普被命名时间不晚于8世纪,并且是许多弓弦乐器的母体。列巴普是一种长颈弓形乐器,底部通常有一个尖刺,可以放在地上,因此,这在某些地区被称为尖峰小提琴。一些由此发展而来的乐器都具有尖峰的特征。一些乐器的形制改为短颈或“船形”,这里也存在像kabuli rebab(有时称为robab或rubab)这样的形制。除了尖刺小提琴的变种,还有一种梨形琴身的变种,与拜占庭的莱拉琴和克里特的莱拉琴非常相似。后一种变体在11世纪传播到西欧,并成为rebec。这种rabāb是许多欧洲弓弦乐器的祖先,包括rebec和lyra,其虽然不是七弦琴家族中的那些弓弦乐器,但是却为之后拉弦乐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crwth、jouhikko、talharpa和gue。
外观质量是消费者对于纺织产品的第一印象,也是消费者决定购买与否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良好的外观质量,对于消费者来说该产品的第一印象大打折扣,严重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为了保证纺织产品外观质量的稳定性和基本质量,纺织标准对于纺织产品的外观质量有很全面的考核。FZ/T 73044-2012《针织配饰品》和FZ/T 82006-2018《机织配饰品》的外观质量的考核指标对比见表5。
17世纪中叶,德国具有代表性的制作家是马蒂亚斯•科洛茨,在德国南部的米腾瓦尔德,开创了德国小提琴制作业的历史。此外还有英国的提琴制作业,也在整个欧洲占有一席之地。18世纪后,法国成为了小提琴制作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为了使小提琴的音量和音质有一个提升,小提琴的形制不断得到完善,法国制琴家N.吕波以斯特拉迪瓦里为典范,融合法国和意大利的制琴技术。而与此同时,为了满足演奏的需要,法国的F.图尔特在1785年前后,对琴弓进行了改革。此时小提琴的发展,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也体现了此时期作曲家和演奏家对小提琴的要求。
“1789~179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随着贵族与皇室的衰落,音乐也从宫廷走向民间,出现了为公众服务的交响乐队和音乐厅。”为适应环境的变革,小提琴需要增大音量。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小提琴“琴颈加长变细,并向后倾斜,指板变长,琴马变高,并具更大的弧度,G弦早已包有银丝。”据胥宝雯等人的论述:“1820年前后L.施波尔发明了腮托,使左手从完全承担持琴的作用中解放出来。腮托的设置,使左手在换把、揉弦、按弦时更加自如。”18世纪末,专业音乐类院校在欧洲成立,它使小提琴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从而促进了机器制琴业的发展。
提琴类乐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透过这些乐器,可以折射出西方音乐历史的发展进程。经过世界文化的交汇与融合,拉弦类乐器在古典主义时期定型,现今舞台上使用的现代小提琴家族,赋予拉弦乐器全新的意义,也在交响乐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