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信息化队伍建设思考

2023-12-04 10:52方月娥
科教导刊 2023年27期
关键词:队伍校园信息化

方月娥,沈 群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1 新时代加强高校信息化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前,在网络强国战略的指引下,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信息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成为各个高校的必然选择,同时教育信息化也成为高校快速发展的重要抓手和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各高校均提出了构建与学校总体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体系,建成基础扎实、技术先进、功能完备、使用便捷的 “智慧校园” 的目标,希望通过智慧校园建设全面提升全校师生员工的网络与信息化体验感、获得感、幸福感,为创新教学、高效管理、精准服务、辅助决策提供信息化手段支撑。

高校信息化队伍是高校专门从事信息化建设的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才,一般是指学校网络信息中心、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等信息化机构的工作人员,承担着信息化的规划、建设、管理、应用、运维和推广等技术与服务工作,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 “规划师” 和 “操盘手” 。因此,新时代要发挥教育信息化在创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治理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建好 “智慧校园” ,就必须深刻认识加强高校信息化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信息化专业队伍[1]。

2 新时代高校信息化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十三五” 以来,各个高校形成了对信息化工作的共识,普遍认识到信息化在学校教学、科研及学校治理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尤其是在一网通办、线上教学等方面更是效果显著。很多高校通过改革信息化组织架构、加强信息化顶层设计、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推动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然而,在信息化建设水平整体提升的背景下,信息化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已成为当前制约高校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

2.1 信息化队伍的规模偏小,难以支撑信息化高速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具有面广、量大的特点,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校园信息化的实际工作量在成倍增长。一方面,校级信息化平台如网上办事大厅、统一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交换平台、统一站群平台、高性能计算平台、云数据中心、智慧教室、一卡通及在线支付平台等成为高校信息化的标配;另一方面,学校各个业务部门和各项业务工作都越来越需要信息化的支撑,办公自动化、组工、纪检、学科、科研、教学、财务、国资、后勤、保卫等系统纷纷从无到有或进行系统升级重建。面对数以百计的各类校级公共平台和业务系统的建设和运维任务,加之当前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网络攻击事件频发,使高校信息化队伍疲于应对。信息化队伍的组成一般为事业编制或非事业编制的正式人员,学校一般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实行定编、定岗、定责管理,因而通常情况下编制很难增加。高校信息化工作量成倍增长,信息化队伍却没有相应扩充,高校信息化队伍的发展与信息化建设工作量规模增加的差距越拉越大,人手短缺成为当前信息化建设中最突出的矛盾。

2.2 考核激励机制与业务工作脱节,不能有效调动人员积极性

当前,高校的岗位类别主要分为教学科研岗、管理岗和专业技术岗三类。教学科研岗主要是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并根据教学工作量及科研项目、论文发表、获奖等进行考核及技术职务晋升;管理岗则按照职员制晋升或流动到其他部处担任科长或部处长;信息化部门一般属于专业技术岗,作为学校信息化的服务和支撑部门,其岗位职责主要是信息化建设、管理及运维,其职务晋升机制,有的学校会随着实验岗位、有的则随着科研岗位,考评内容主要是论文发表、科研项目等情况,与实际工作的服务性、工程性的特点相距甚远。同时,近年来信息化人才异常紧俏,社会薪酬水平显著高于学校,差距达到1―2 倍甚至更高。所以,一方面信息化部门人员招聘时,报名人数极少甚至空缺,不能形成有效竞争,无法招聘到满意人员;另一方面,在薪资的巨大差距下,现有人员纷纷辞职创业或向IT企业流动,造成了信息化人才的流失。所以,在高校信息化队伍晋升困难和薪酬待遇悬殊的双重制约下,难以有效调动信息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3 信息化队伍专业性水平不高,制约了信息化的创新发展

“互联网+” 时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速更迭、融合和大规模应用,高校的教学管理、科研模式、学习方式和日常生活等方面正在被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塑。校园信息化也经历了以 “功能” 为中心的 “网络校园” 建设阶段,以 “流程” 为中心的 “数字校园” 建设阶段,进入了以 “数据” 为中心的 “智慧校园” 建设阶段。其中,全光网络、IPv6、云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数据中台、大数据、一网通办等新技术和新理念已应用于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然而,信息化队伍形成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的互联网起步时期,其架构思想和操作技能等往往存在思维惯性,加上学校一般不像社会上的IT 企业一样重视业务技能的培训,因此造成信息化队伍的专业性水平不能与时俱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园信息化的创新实践和高质量发展。

3 新时代加强高校信息化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3.1 适度扩大信息化建设队伍规模

进入21 世纪以来,高校间的竞争加剧,学校严格控制甚至不断缩减管理和教辅人员编制,用更多的编制来引进高水平的教师,但在学校各项工作与信息化技术全面融合渗透,信息化机构的工作面不断扩展、工作量成倍增长的背景下,信息化队伍的规模不应减小反而应该适度扩大。根据调研,国外高水平高校信息化部门的人员规模普遍高于国内高校,像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从事IT技术和服务的人员在200―600 人,人均服务师生约100人。国内高校除清华大学等个别高校外,信息化队伍规模普遍在100 人以下,多数高校则在20―50 人之间,人均服务师生高达500―1500 人。因而,在人力有限的情况下,容易发生信息化部门重建设、轻运维,推广、服务不到位等现象,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受到极大制约[3]。

当前,一些高校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有效缓解了人员编制掣肘难题。如南京大学一次性新增了28 个信息化岗位,极大地缓解了人员不足的问题,在其他配套体制机制改革措施加持下,南京大学特色智慧校园建设走上快车道,实现了 “一年转变、两年改观、三年见成效” 的建设目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过机构改革,组建了一支70 余人的信息化建设队伍,整合了全校的信息化建设力量,有效推动了信息化快速发展。

3.2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

信息化岗位在学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专业性要求较强,薪酬待遇不及IT公司,人员流动不畅,行政职务上的提升受限,同时在职称评定上与学校其他人员的竞争中也不占优势,因此造成了人才积极性不高、进不来、留不住等问题。学校应根据信息化岗位的特点,深化信息化队伍体制机制改革,明确信息化队伍的发展规划、目标定位、岗位设计和晋升渠道,避免信息化队伍出现边缘化、行政化的趋势,完善薪酬制度,尝试市场化待遇招聘部分骨干领军人才,完善激励管理模式,给予信息化人员有吸引力的绩效奖励,同时打通晋升渠道,激发队伍活力[4]。

浙江大学参照学校 “长江学者” 等高水平人才待遇全职引进阿里集团资深lT专家担任其信息化建设总工程师,从而使浙江大学整体信息化规划、建设等技术能力迈上新台阶。南京大学针对职称评审与业务工作脱节、晋升不畅等问题,专门设立公共服务系列工程实验职称序列,并在职称评审中侧重考查工作实绩,有效打通了信息化队伍专业职称晋升的渠道。

3.3 促进信息化队伍专业化发展

信息化岗位的特点决定了信息化队伍必须不断提升技术水平,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更新迭代速度加快,信息化人员必须要注重信息化技术的持续学习、应用研究和开发。一方面,充分发挥高校优势,与计算机学院、网络安全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大数据学院等加强科研和应用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在信息化队伍专业化水平得到提升的同时,也有利于将人工智能、大数据、5G 等新技术及早应用于校园信息化建设中;另一方面,应持续对信息化队伍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尤其是一些与校园信息化建设密切相关的新技术和架构思想,不断提高信息化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山东大学始终坚持信息化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注重对信息化队伍开展技术培训,对不同岗位提出了厂商认证证书、高级认证证书等要求,并开展了ISO 20000、ISO 27000、CMMI3 等合规性建设和认证工作,积极与厂商、学者开展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等交流研讨,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信息化队伍,为学校提供了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3.4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信息化建设

针对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人手少、任务重、技术要求高等困难,应尝试引入社会上IT公司的力量参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使之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有益补充。例如,在学校各类信息系统建设中,改变以往需求调研、系统设计、代码开发、测试上线等全部由学校信息化团队完成的传统自主开发模式,转变为择优选用业内知名、市场占有率较高的成熟产品,并按学校业务需求进行定制;在学校网络运行、教室多媒体运维、网络安全及各类业务系统运维上,通过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租赁等多种方式,引入社会上的专业队伍,并按照运维目标对其进行考核。按照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的思想,参照政府购买服务的做法,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信息化建设,以高水平IT企业赋能学校信息化建设,让信息化工作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信息化整体规划、管理等工作上,从而提升信息化队伍的水平[5]。

高校还应加强对具有信息化兴趣和特长的学生的挖掘、培养和组织工作,组建信息化相关学生创新社团、俱乐部、志愿者团队。通过引入学生团队,形成一支信息化建设兼职队伍,搭建信息化部门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使之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有利于加强对各类校园应用的宣传,及时了解学生对信息化的需求和建议,节省人力的同时也能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的效率。

4 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国家、社会和高校对校园信息化提出的新要求,以及高校信息化队伍建设面临的规模普遍偏小、考核激励机制与业务工作脱节和专业性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高校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信息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阻碍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不利因素,根据自身信息化发展的切实需要,科学确定信息化队伍规模,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畅通晋升渠道,提升薪酬待遇,有效调动信息化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并不断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水平,打造一支与信息化发展趋势和学校改革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信息化队伍,为学校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支撑。

猜你喜欢
队伍校园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