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浸、感、兴、达”的音乐教育和谐新课堂

2023-12-04 02:36胡鹏飞
轻音乐 2023年10期
关键词:乐句山谷游戏

胡鹏飞

一、回瞰教育的历史进程

自古以来,教育都围绕着“如何教”“怎么学”这两个话题展开讨论。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大师、哲学家,如: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王夫之等,创造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举一反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教育思想和理念。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也分别从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方面理性分析并研究“如何教”与“怎么学”这两个话题。例如:华生创立的“刺激——反应”行为主义理论,其目的在于预测和控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等行为,使其形成一种习惯和惯性;斯金纳的“操作——强化”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旨在强调强化在“如何教”中的重要性;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论,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引导学生“这样学”: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思考——重构知识——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育观,从“如何教”的角度,重视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关注教师对学生的移情性理解;皮亚杰的“同化”与“顺化”的建构主义理论,从“怎么学”的角度指出个体吸收外部知识后,形成自己认知结构的两个过程:将吸收的知识整合到原来认知结构的“同化”过程,以及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旧的认知系统无法同化新知识时内部开始重组和改造认知体系的“顺应”过程。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论偏重于“如何教”“怎么学”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免造成一方为主、一方为辅的局面,很难达成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中国古典哲学讲求一个“和”字,从“天人合一”“物我统一”“阴阳相生”等观念中,都反映出一种更高层次的和谐,一种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的“和”。由此,我们能不能借鉴这种和谐统一的观念,使“如何教”与“怎么学”在音乐实际课堂上达成一种相生相合、互促共生的局面呢?

二、挖掘音乐意义——音乐教育和谐新课堂的核心

在实际音乐课堂中,除了教和学两个方面之外,还蕴含着一个更为重要的源头——音乐,于是教师与学生在短短的40 分钟时间内接触什么形态的音乐,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厘清一下音乐的本质,即音乐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或者意义。

旧石器时代,关于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岩洞上的壁画,鲁迅说:“洞里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遗迹,许多艺术史家说,这正是‘为艺术而艺术’,原始人画着玩的。但这解释未免过于‘摩登’,因为原始人没有19 世纪的文艺家那么有闲,他画的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的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由此,艺术可看作是对自然的模仿,也可看作是一种巫术作用。

古希腊柏拉图的“迷狂说”以及中国的“诗言志”“诗缘情”,都主张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把它表达出来。”由此,艺术可看作是艺术家情感的表现。

德国诗人席勒认为人在现实生活中受到自然力量与理性法则的双重约束,因而是不自由的,“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他认为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一种游戏,是一种高尚竞技,人们可在此找到美的理想。由此,艺术可看作一种精神生产,没有功利目的,为人类创造灵魂家园。

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艺术是由人创造的,因而,艺术创造源于赖以生存发展的劳动。鲁迅说:“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由此,艺术可看作一种源于劳动实践的产物,以劳动实践活动作为艺术的重要表达内容,并随劳动实践的发展而变迁。

20 世纪,克莱夫·贝尔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在此基础之上,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艺术使我们认识到主观现实、情绪和情感,使我们真实地把握到生命运动和情感的产生、起伏、消失的全过程。”“‘幻象’是艺术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则——一个凭借它就可以不必经过科学抽象中的概括过程就能够取得艺术抽象的中心原则。”并得出通过艺术形式可以进入生命幻象的结论。

综上,艺术可看作是:对自然的模仿、巫术作用,艺术家情感的表现、类似游戏的精神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表达人类共通情感,进入生命幻象的途径等。因此,将这种对音乐意义的不同维度的理解应用到音乐课堂实际内容中,我们接触到的音乐作品或者音像资料就不再只是承载知识的媒介,而应看作是承载着作曲家丰富情感、或描绘自然、或刻画内心冲突、或表达对人类美好愿望、或揭示生命幻象等的一种精神化产物,其中蕴含的丰富内容,更是人类共通的美好情感以及对欣赏者自身的未来人生有着影响的意义瞬间。到此,如何看待音乐课上的作品已经不说自明。

我认为,相比于“如何教”和“怎么学”的问题,对音乐课堂上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定位显得更为重要。一堂有意义、有感情、真正能在教师和学生心中留下永久痕迹的音乐课,对音乐作品具体意义的高度站位、深度把握是课堂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连接“如何教”和“怎么学”问题的纽带,更是让三者和谐统一、让教师和学生在无形中获得音乐核心素养的核心点。

三、游戏式挑战——音乐教育和谐新课堂的落脚点

如上所述,艺术本身是一种精神生产,是一种源于斯宾塞“精神过剩”说的、没有任何现实功利性的游戏,通过这种“游戏”,人类能够暂时脱离现实世界的束缚,达到理性与感性的和谐统一。借鉴这种游戏说的艺术本质论,我们能否将游戏的功能性应用于音乐课堂中呢?

分析音乐课堂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对于年龄处于6——12 岁的小学生来说,游戏是意味着轻松的氛围、开心的情感、始终能吸引注意力的词汇。不言而喻,如果能将音乐课堂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承载,其实效性是可以预见的。对于音乐教师而言,音乐本就是一种最为本真的游戏,长时间的音乐演唱演奏实践,使他们保留着比其他职业更多的纯真本性,而且音乐是一种最能直接传达至心灵的艺术,借助音响作为传播媒介,仅仅是几句饱含深情的演唱或演奏便能打动人心,留下痕迹。

分析实操环节,对于游戏的发起者——教师而言,挑战在于: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用言语、音乐、多媒体等。教学语言创设出与音乐作品相关的游戏情境,这种情境可以是沉浸式的、体验式的、闯关式的、自由合作式的等。更为关键的是,如何设计层层深入的富于发展变化的闯关任务,以不断有效刺激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战胜自我的勇气。除此之外,教师的游戏参与感也非常重要,通过游戏的形式,使教师、学生、音乐三位一体,和谐统一,互促共生是音乐教育和谐新课堂的最高宗旨。教师在课堂实施环节,应暂时忘却自己的教师身份,与学生融为一体,共同进行美好、紧张、合作、创造的闯关游戏。

四、建构“浸、感、兴、达”的音乐教育和谐新课堂实例

基于上文所述,以深度挖掘音乐意义为核心,以游戏式挑战为落脚点,下文将从“浸、感、兴、达”四个层面,结合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四年级上册《山谷静悄悄》一课,探索音乐教育和谐新课堂的可行性实例,试图建构一种主客一体,学生、教师、音乐三者和谐统一的学习状态。希望能抛砖引玉,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教学路径。

浸润其中 感兴表达——以《山谷静悄悄》为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核心内容分析

《山谷静悄悄》是一首围绕寂静山谷而展开描绘与想象的艺术歌曲,一共有四段歌词,是由a、b 两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分节歌,并带有基本相同的前奏与尾声。a 乐句使用八分休止符与p-mp 的音量,将我们引入静悄悄的山谷,并以问句“什么在飘飘?”展开音乐的描绘与想象。b 乐句节奏较之前紧张,运用切分节奏营造动感氛围、推动情节发展,在后半句使用附点节奏与a 句上下呼应,最终结束在主音F 上。在第四段歌词时,b` 乐句的节奏紧凑感更为激烈,大量使用八分音符,以“地质队叔叔的小铁锤”打破原有的宁静,将乐曲推向高潮。结束句使用拟声词“叮咚”、跳音、p-pp 的音量,以F 大调主和弦F-A-C 的下行分解形式为旋律,动感、跳跃、安静地结束全曲,恰似一幅未完待续、充满期待的画面浮现在眼前。

(二)相关内容分析

通过沙画作品感受到通过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结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认识力度记号以及力度的变化对表达歌曲情绪和形象的作用,并能用轻盈、饱满、富有弹性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能够与他人合作,为沙画创设的情境选择合适的音符和节奏进行旋律的编创。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喜爱歌曲《山谷静悄悄》,丰富情感体验,建立起对大自然的关爱之情,并提高自身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划分乐句、对比乐句关系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乐曲结构;运用模唱与分解主和弦的方法学习a 乐句,运用对比的方法学习乐句b 与b` ;在体验、模仿的过程中唱好歌曲;在对比探究、合作中运用沙画、情景编创等表现形式更好地理解音乐轻柔、优美、神秘、生机勃勃的情绪。

3.“知识与技能”目标:

轻柔、优美地演唱歌曲,认识力度记号,并体会四段歌词层层递进、逐渐增强的力度的变化对表达歌曲情绪和形象的作用。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力度变化对音乐情绪的作用。

教学难点:创设情境进行旋律编创。

(四)教学过程

1.浸——浸润其中,热身准备

第一, 出示与歌曲中a 乐句相似但较为简单的乐句,学生识读乐谱并视唱旋律。

第二,学生吹奏口风琴辅助音准练习。

第三,出示一年级上册第3 课《山谷回音真好听》的图片,带领学生回顾并感受“山谷”的意境,通过山谷中的回音来复习音的强弱,学习新的力度记号,进入本课《山谷静悄悄》的歌曲学唱。

【设计意图】把歌曲第一乐句进行节奏上的变化之后让学生视唱,用口风琴找音准,利用情景式教学回顾,导入本课的学习。在学生吹奏口风琴时,指导强音和弱音的不同吹奏,为本课认识力度记号的教学目标作铺垫。

2.感——感味音乐,学唱歌曲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提示学生听到视唱中相同或相似旋律时请举手示意。

思考:歌曲中旋律出现的次数;此旋律和视唱旋律的乐句关系(相同、相似、不同)。

(2)出示变化歌谱,即歌曲的第一乐句,加入八分休止符,指导学生正确演唱。

思考:作曲家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加入八分休止符的乐句来表现“山谷”之美?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3)再听歌曲,出示完整乐谱,学生自主学唱。

思考:为歌曲划分乐句,并找出歌曲中相同的乐句。

(4)跟随钢琴学唱剩下的第二、第四乐句(b 与b`乐句),注意切分节奏的掌握。

思考:第二、四乐句的关系;师生共同感受、总结切分节奏。

(5)师生合作填词,感受歌词内容层层递进的关系,以及力度记号在演唱时的运用。

第一,教师和学生合作填唱第一段歌词,学生演唱a乐句,教师接唱b 乐句。

第二,学生自主合作,填唱第二、三段歌词。

第三,教师指导学生填唱第四段歌词,注意一字对多音的演唱。

第四,学唱结束句,空拍及小间奏的衔接。

思考:结束句与前奏、间奏的关系;空拍和小间奏的解决(利用左右手拍腿等动作)。

学生思考后出示力度记号,根据力度的变化完整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感知、把握乐句关系,学唱歌曲a、b、b` 乐句,并在学唱过程中感悟与理解跳音、强弱、切分节奏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音乐学生建立音乐思维,通过聆听与观察乐谱主动发现规律,并能结合已有认知建立自我情感与音乐内涵意蕴之间的和谐关系。

3.兴——情趣感悟,深度体验

(1)用轻柔、饱满、富有弹性的声音,跟随钢琴有感情地唱好歌曲。

(2)歌曲配沙画视频展示。

思考;观看沙画视频的感受(通过沙画创设出“山谷”的唯美意境,四段歌词画面内容的层层递进,通过力度的变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歌曲轻柔、优美的情绪特点,体会歌曲表达出的神秘、美妙、生机勃勃的音乐形象)。

(3)分组演唱歌曲。分为四组,每组演唱一段歌词。

(4)跟随沙画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在唱会歌曲的基础上加入力度的变化、沙画的展示,层层递进,深刻感受歌曲轻柔、优美的情绪特点,并能通过音响与歌词提示,产生更为丰富、创造性的音乐想象,体会歌曲神秘、美妙、生机勃勃的音乐形象。

4.达——个性创编,音乐表达

教师出示创编主题:经过一天的忙碌,太阳慢慢下山了,山谷又回归了平静,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创编活动(创编b2 乐句的旋律、歌词并演唱)。学生分组展示并评价,完整演唱加入创编的五段歌词的全曲,进一步感受山谷轻柔、优美、神秘的氛围。

(1)教师通过沙画展示来进行语言加画面描述情境,确定乐句a 的歌词:山谷里,静悄悄,谁把摇篮摇?

(2)学生在此基础上,分组合作依次完成以下三个游戏挑战:

第一,编创b2 乐句的旋律:使用缩减的创作手法,引导学生在b2 乐句的前三个小节中,每小节只保留两个音符,并结合四四拍,合理变化节奏型。

第二,编创b2 乐句的歌词。

第三,加歌词,演唱创编完成的b2 乐句。

(3)分组展示,学生互评。

(4)加入编创的a、 b2 乐句,完整演唱全曲。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组合作完成编创b2 乐句旋律、歌词并演唱全曲的过程,感受层层递进、逐步增强,并最终回归宁静的山谷的一天,提高学生对音乐要素(力度记号、音符时值、旋律走向、速度、情绪等)的感知、理解及灵活运用能力。

(五)教学特色

1.教学和谐,层层深入感受歌曲柔美、轻快的情绪。

2.以“力度”变化为基点,丰富情感表现。

3.音乐听觉与视觉相结合,以游戏挑战的方式,鼓励音乐创编及表达,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受篇幅影响,省略部分教学设计内容)

猜你喜欢
乐句山谷游戏
山谷里的居民
一生为客恨情多
睡吧,山谷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钢琴演奏中划分乐句的方法及表现乐句的策略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诡异的山谷
智出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