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梁成
全媒体发展当下,互联网信息传播呈现出信息海量、思想多元、价值混乱的特点,这给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带来巨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1]的全媒体发展格局。因此,高职院校要利用好和发挥好全媒体技术优势,做好“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升思政话语的传播效度。这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目前,学界对于“全媒体”并未形成明确统一的定义,但“全媒体”以其“全程、全效、全时空”的特点而被人们所熟知和运用。在传播内容上,全媒体聚合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进行协同传播,所传播的信息内容海量多元,包括新闻时政、民生动态、娱乐八卦等等;在传播速度上,全媒体的即时性传播和全时空传播是其信息传播的主要优势所在,它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界限,无论白天黑夜,还是国内国际,只要能上网,就能够做到“足不出户而知晓天下事”;在传播形式上,全媒体实现了图文、影像、声音、表情等多元要素的综合,形成了立体化感官影响、做到了全方位情景融入。
思政话语传播包含了思政教育、话语和传播三个层面的含义。简而言之,思政话语传播是依据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由话语主体借助一定的传播媒介,将主流意识形态有计划、有目标、有系统地对话语受众进行话语体系教育的活动。首先,思政话语传播具有意识形态性,其内容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理论体系、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其次,思政话语传播具有规范性,它通过一定的方式、目的和规范,有步骤有计划地向受众实施思想价值教育。最后,思政话语传播具有时代性,其内容是由同一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所决定的,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其传播途径在全媒体影响下已从单一的口述和文字,转变为图文、影像和声音的综合应用。
在全媒体发展新形势、新形态和新格局下,在“去中心化”的传播语境下,“00后”大学生更充分地享有话语主体地位,并且正逐步掌握着话语主动权。因此,在全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必须将思政话语建设与“00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日常相结合,增强思政话语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和“00后”大学生都是话语传播和反馈的主体。高职院校只有关注到“00后”大学生,知其所需、投其所好,才能被当代大学生所关注,才能进入他们的思维中。当然,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思政教师还需注意大学生所传播的话语是否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对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内容进行监督、筛查和管理,同时对传播这些话语的大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当前,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和与大学生之间对于网络热点咨询的获取、传递存在信息差、时间差,且在面对多元思潮和斑驳复杂信息的镜像下,思政教师时常处于“失语”“无语”“少语”的状态,对“00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引导力大大减弱。
话语内容是思政教育话语传播的核心部分。在全媒体发展当下,“0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门槛降低,他们能够随时随地搜索对自己有帮助或感兴趣的知识,这些信息极大地影响着学生们的“三观”。传统思政课“灌输式”传播存在内容陈旧、形式刻板、活力不足的问题,思政教师往往不懂得使用网络用语,也不会及时跟进社会潮流和网络热点。思政教育工作者时常过于围绕政治性教育,照本宣科地讲述内容,使其话语内容呆板枯燥,在思政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产生代沟。这易使喜欢新要素、新观念、新形式的“00后”大学生逐渐失去兴趣,产生视觉疲劳、听觉厌倦、思维阻滞,甚至会对思政课产生“假大空”的错误认知,从而在思政教育者和“00后”大学生之间形成沟通鸿沟。
话语载体是话语产生影响力的关键环节。当前,作为网络“原住民”的“00后”大学生进入全媒体场域,其通过微信、抖音、快手、微博等信息传播载体获得信息,开拓视野,实现精神满足。不过仍然要看到媒体的新发展虽然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者拓宽了思政的话语载体及其传播形式,但高职院校进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仍然是思政课和思政类的讲座,所用的方法也是以“灌输法”为主的单向度话语传播,对于微信、微博等新型媒体媒介的运用缺乏高效的方式和积极地创新意识,从而导致话语载体单调、教育形式老套、内容亲和不足等问题,致使思政话语内容对“00后”大学生失去吸引力、亲和力和影响力。这阻碍了思政话语的传播效力发挥,降低了思政话语的传播效度。
高职院校在进行思政话语传播的优化路径建设中,既要密切关注“00后”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和价值追求,又要强调思政教育者在思政话语传播中的主导地位,积极培养“00后”大学生的使命担当精神,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全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开展“00后”大学生思政话语传播充满着紧迫性、深刻性和现实性。高职院校要以大学生擅长的沟通方式和接受的话语方式精准施策,更新全媒体思政话语传播理念、创新传播方法、拓宽传播渠道[2],从而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话语传播影响力。第一,坚持话语传播观念与大学生道德观念教育和可塑性特征相结合。在思政课堂教学中,高职院校应对思政话语传播进行创新,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抵制不良价值观和错误意识形态。第二,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社会时事与新闻热点融入思政话语传播中,在把握大学生话语表达方式的基础上,运用其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增强思政话语的传播效果。第三,高职院校应当切实有效地解决思政教育在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为实现协同育人提供强力保障,统筹思政话语传播的实施策略,在理念、内容、方法、制度等方面形成完整的逻辑体系。第四,高职院校需规范思政话语传播指导体系,完善“00后”大学生实践评价体系和教师评价激励机制,构建良好的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塑造思政话语传播新格局。
高职院校思政教师承担着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使命,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因此,作为思政话语的传播主体和主导者的思政教师务必不断优化思政教育工作,提升思政话语传播效力。第一,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媒介意识。当前,思政课教师虽然拥有多媒体信息化教学设备,也运用全媒体进行思政话语传播,但在其使用过程中因为全媒体的使用效率和学生的接受效度不匹配,出现了“用不上、用不好”,进而导致思政教师对于全媒体“不想用、不必用”,大学生对于全媒体“不上心、不开心”的现象。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必须进一步强化自身媒体参与意识,转变媒体使用观念,从而提升课堂信息化教学效率,增强全媒体运用教学的吸引力和亲和力。第二,提升媒介素养,增强应用能力。“想用但不会用”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高职院校需积极组织思政教师开展全媒体应用培训和辅导工作,促使思政教师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类媒体平台,提升思政话语传播效能。
思政教育涉及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一方面,要强化思政教师主体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还需对“00后”大学生实施有计划、有策略的引导。第一,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其正确使用全媒体。高职院校应在计算机课程基础上增设媒介素养教育类课程,加强对大学生关于各类媒体的知识普及、价值引导和伦理规范,进而使他们将各类媒体软件应用于自身的学生生活中,自觉抵制庸俗化、不健康的劣质信息。第二,增强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提升信息甄别能力。“00后”大学生是全媒体时代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他们可以在网上发布自己需要的信息,评价和反馈他人资讯,但由于互联网信息真假混杂,导致他们有时无法理性看待和认真对待媒体信息。因此,高职院校要及时引导“00后”大学生树立意识形态安全防范意识,增强信息辨别能力,理性辩证地看待问题,不信谣、不传谣。第三,普及网络法律法规,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观念。高职院校要将网络道德观念融入思政话语中,引导“00后”大学生文明上网、规范用网,建设“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
在全媒体发展的当下,网络空间中涌现的热词、热点,以及充满诙谐气息的网络用语深受“00后”大学生喜爱。在网络信息多元化的当下,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接地气”地表达教学内容,让大学生对思政话语传播产生兴趣,认同和接受思政话语传播。第一,创新思政话语内容,增强吸引力。思政教师的话语内容应当认真探究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网络时政,采用活跃、诙谐和幽默的话语方式,丰富、有趣的话语内容进行思政教育和话语传播。第二,坚守话语阵地,保持原则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3]因此,在进行全媒体环境下思政话语传播过程中,思政教师要警惕网络中的不良思想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保持对意识形态内容的敏感度和关注度,坚守思想舆论的红色主阵地。
全媒体的发展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平台和良好机遇,高职院校需要积极探索全媒体为提升思政话语传播效力的有效方式方法,提升思政话语传播效力[4]。第一,拓宽媒介教育平台,完善话语传播渠道。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较多采用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等传统形式进行,话语载体不够丰富。思政话语传播要走出课堂、走向网络、走进“00后”大学生的内心。高职院校要善于运用“两微一端”全媒体技术搭建思政教育平台和话语传播矩阵,设置思政教育专栏,充分利用媒体新优势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做好答疑解惑和思想引领工作。第二,丰富话语表现形式,创新传播手段。思政话语传播要“寓教于乐”,要在传播过程中积极运用图文结合、视频语言相融合的表现形式,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将枯燥呆板的政治话语和文本话语转化为丰富、生动和活跃的内容,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思政话语方式包括言说方式和传播方式,思政话语方式的多维整合既是新时代的新诉求,也是新场域的新要求。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在全媒体时代要充分利用好媒介的力量,发挥好全媒体的信息影响力和话语引导力,形成立体生动、多元复合的话语传播方式,形成全领域、全方位、全流程的思政话语场域,增强思政话语的影响力。在全媒体传播格局中,实时互动的直播和快捷有力的短视频成为“00后”大学生的新宠儿,他们既是大学生媒介生活的延伸,也是展现自我的平台。单一的课堂教学及单向度的传导在全媒体发展的当下显得有些薄弱,因而在夯实思政课堂教学和思政话语传播主阵地的过程中,应充分引入“直播”“短视频”等新渠道,进行线上线下混合传播,从而形成双向互通、多维参与的共频模式,实现教学课堂、直播课堂、实践课堂、短视频课堂的协调融合,提升话语传播的共频感,增强话语传播的引导力,拓展思政话语的影响力,真正实现思政话语传播效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