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纸质版的融合创新

2023-12-04 00:25
传媒论坛 2023年20期
关键词:百科全书体例网络版

马 蕴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以下简称百科三版)是国家重大出版文化工程,通过建立数字化平台,编纂、发布和出版网络版、纸质版,以实现百科全书编纂和出版在网络时代的与时俱进。纸质版作为百科三版的重要成果,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的基础之上,于编纂流程、内容和版式体例、传播功效等多领域实现了创新发展。

在编纂流程方面,遵循网络版先行、纸质版陆续分批推出的指导原则,充分借助网络版三审三校工作的效能,重塑和再造纸质版工序流程。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优化流转工序,做到关键工序步骤无缝衔接。对于专项检查,实现了从黑马校对、人机结合进行专项检查等传统方式,到使用智能校验系统进行专项检查等新技术手段的过渡。在体例方面,实现了内容体例和版式体例的双重创新发展,达成了全内容要素的体例规范覆盖,以及全版式元素的重点细节创新,力争展现新时代、新百科的新风貌。在传播功效方面,首次实现了纸质版和网络版的关联互通,拓展了知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为构建新型国家知识服务平台探索了路径和方法。

一、百科三版纸质版的编纂流程创新

纸质版的编辑流程创新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精选条目

精选条目形成纸质版框架是首要步骤。“框架是以科学的知识分类为基础,根据百科全书基本性质的要求把人类知识组织成便于读者快速寻检并表现知识内在联系的系统”[2]。如何在网络版的学科条目框架基础之上精选条目?在纸质版有限的容量空间之内,既最大程度地展现学科特点,又充分体现学科框架体系的完整性和概要性,是个很大的挑战。百科三版有近百个学科,各学科基础条目量从几千条到上万条不等,按照合理比例科学地选择条目极为考验学术内功。对于平均3000条的学科规模,纸质版通常会压缩50%的收录量,单卷本的规模通常控制在1500条左右、约200万字,能够较好地兼顾知识含量和卷本容量:涉及学科的核心概念、基础性条目不可或缺,重要的历史条目应当适度保留,反映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的新撰条目应着重收录和体现。

选条原则须注意的要点包括:1.完整保留核心主干条目,整合部分下位条目,将部分所处层级较低或知识内容过细的条目并入上级条目;2.优先保留反映学科前沿发展的新撰条目,或已在行业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的知识概念条目;3.谨慎从严收录人物、机构、著作类条目,做到平衡无争议,能够代表学科水准;4.尽量保留含有图表、公式、照片、地图等多媒体元素的条目,兼顾易读性,增强知识传播功效。

(二)优化重塑流程

经过精选确定纸质版条目框架之后,紧接着便是工序流程的安排。“辞书编写是个系统工程,是个完整细密的整体,工作流程环环相扣,各个步骤间紧密衔接……必须要有一种‘水磨’工夫,反复打磨,细之又细”[3]优化重塑流程是百科三版纸质版更为关键的创新。得益于网络版条目三审三校的基础工作,加之由编纂平台导出的XML格式数据可以直接转化为排版文件,使得初排稿能够更快地和责任编辑见面,内容通读工作能够更早地开展,关乎版式设计和策划的内容能够更早地进行试排和落实,并且参见词、索引词等关联全书体系的要素可以在解析数据时一并进行预处理,为后续各类专项工作提前做好铺垫。

传统流程和创新流程的对比步骤如下列所示(篇幅所限仅展示关键节点):

传统流程:学科条目分类目录—条目Word电子稿—排版长条样—一审、二审编辑加工—长条样定版、拼版—初排稿—通读—三审定版—提取各类索引—专项检查—彩样—蓝纸—成书。

创新流程:精选学科条目分类目录—条目XML电子稿—初排稿—三个审次通读(学科编委会通读、责任编辑通读和复审通读)—专项检查(智能校验)—定版—提取各类索引及检查—彩样终审—蓝纸—成书。

优化重塑流程是在保留百科全书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所做的谨慎创新,要求编、排、发流程更加紧密地衔接和配合,旨在为出版工作带来效率上的大幅提升。在大幅提升效率的同时,如何更有效地保障其内容质量?百科三版的编辑工作在倚重各层面、多角度夯实通读等重要工序的同时,充分使用技术手段,以专项检查的侧重点和着力点为抓手,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开拓探索。

专项检查历来是大型工具书不可或缺、尤为重要的工序步骤。所谓专项检查,是指百科全书某一类元素的专门检查,以发现和解决内容错误、遗漏或全书同类型元素不一致的问题。大到几大类索引表,小到外文条头、公式图表、外国人名、照片图题、规范用字等,都在专项检查的范畴之内。百科三版纸质版的专项检查工作的创新之处在于最大程度地借助了智能校验系统,与传统的黑马扫描加人工检查形成了有益的互补。

(三)引入智能校验系统

智能校验系统是为百科三版新开发的辅助编辑技术支持系统,底层标准依托于几类标准数据库:第一类是百科全书的传统资源数据库,比如《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以及百科图书系列资源;第二类是通用标准数据库,比如历史纪年表、古今地名表、现代汉语规范用字、中华经典古籍库等;第三类是新术语词汇扩展数据库,主要来源于百科三版的学科数据资源。在专项检查阶段使用智能校验系统,使得传统工序需要组织编辑们分组、分项完成的检查内容,可以由计算机同时进行校验和提取,并析出校验报告,再辅助以人工核查,能够精准对应发现和解决问题。该系统在进行小规模试点成功并大范围推广和应用之后,收到了良好的反馈和查验效果。

百科全书编辑工作未来的愿景展望,是继续打通在线编纂内容和排版全流程一体化,实现完全无纸化的编纂加工、内容审校和电子稿件流转,以及按需印刷的零库存图书版本管理。

二、百科三版纸质版的体例创新

(一)内容体例的创新

内容体例的创新体现在,从百科三版的纸网合一执行体例进化到《纸质版编纂工作指南》。“百科全书的体例规定和变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必须慎之又慎”[4],百科三版根据纸质版与网络版的不同之处,创新细化了纸质版内容体例。重点增补内容包括:1.关于概括性文章的撰写和审核要求;2.关于条目分类目录中虚条和参见条的呈现规范和要求;3.正文条目排序,按照中文条目标题的汉语拼音顺序,从字母A到Z进行编排;4.参见词、索引词的设置规范要求;5.学科大事年表的撰写和审核内容要点;6.条目标题汉字笔画索引、条目标题外文索引和内容索引的制作规范和排序规则;7.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的编制方法和规范要求;8.主要编辑、出版人员名单上书条例;9.纸网关联路径;10.特别加入了工序流程图,以便新编辑快速了解纸质版工作的全流程和所有关键环节;11.首次加入了纸质版排版规范,每一项排版规范要求都附以实际样例,以助于编辑和排版人员尽快掌握各个元素的规范要求和编纂排版方法。上述内容体例的创新实现了对纸质版编纂的全要素、全流程指导。

(二)版式体例的创新

百科三版版式体例创新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历史传统风貌,同时有一些版式设计细节上的突破。主要体现在:

1.全书释文的字磅大小,由百科一版、二版的8.4磅改成了8.9磅。这0.5磅之差,使得版面疏密有致,解决了读者所反馈的旧版本的字号稍小,排列过于紧密,有些费眼睛,需要拿着放大镜才能看清楚某些细节的问题。

2.两栏变为三栏排列。百科全书不同于普通图书,正文的文图不是贯通排列,过往版本是按照分栏排列,百科一版就是两栏的格式,百科三版变成了三栏的格式。这个变化主要考虑:①知识内容更加集中,同一页分三栏能容纳更多的条目标题,使得视觉上更加集中,且知识内容能够在更加聚焦的视野范围内展现。②索引词的分区更加细致。在百科全书的内容索引中,所有的索引词会定位到其所在的页码和区位码,如果是两栏排列可以划分为4个区位,相应的,三栏排列可以划分为6个区位。更细致的分区有助于读者更加准确地找到目标知识点。③调整图文关系。不同学科的配图或表格根据学科情况不一而论,但总体来说,普通照片和普通公式、图表占比较高。相对于两栏而言,三栏排列可以将大多数的普通图片的尺幅限定在一栏宽度的合理范围之内,对于需要单独占行、居中排列的公式和图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省留白空间。

3.特色附件。在百科全书通用三大类索引的基础之上,努力挖掘学科的特色,形成特色附件,将学科的最大亮点展示出来。比如《园艺学》的特色附件——《二十四节气观赏植物》,按照24个节气的时间轴,将每个节气重点观赏的植物花卉以精美图片集中展示出来,将古人的节气智慧与大自然的唯美图景融为一体,视觉冲击力强、知识含量丰富,令人眼前一亮;再如《物理学》的特色附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人物》,梳理了古今中外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信息。

4.外文条头大小写。百科三版中外文条头(以英文语种为例)的体例,与术语在线规则基本相同。第一类情况是普通术语,维基百科和不列颠在线百科通常是第一个单词首字母大写,而百科三版和术语在线通常是所有单词均为小写(词组中出现人名、地名、国别等专有名词时除外)。第二类情况是专有名词,对于唯一指代的专有名词,中外辞书的规则都是一致的,所有实词的首字母大写,没有争议;但对于非唯一指代的专有名词,视同为普通术语的,等同为第一类情况,中外辞书大小写有所区分。综上,百科三版的外文条头大小写沿袭了百科全书传统一贯的规范,只有外国人名的顺序稍微做了一些调整。在正文条目之中,外国人名的全译名为顺序排列,而在条目标题外文索引之中为倒序排列,即将姓提前,与名之间用逗号隔开。例如:正文人物条目——斯蒂芬森,G.(George Stephenson),在外文索引中标引为:Stephenson,George。在索引中将关键词前置,有助于读者(尤其是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快速找到外国人名的核心信息。

《纸质版编纂工作指南》实现了从内容体例到版式体例的拓展,实现了从理论规范到成书样例的拓展,实现了网络版和纸质版关联互通的拓展,从内容涵盖广度、覆盖宽度到指导深度方面均实现了全面创新,达成了百科全书全方位的要素规范指导,是百科三版析出的重要成果。

三、百科三版纸质版的传播功效创新

响应新媒体时代传统百科融合发展的需求,百科三版网络版先行,而纸质版在网络版基础上精选辑录本身也是个很大的创新。网络版是基础版,大而全,学科内容涵盖广泛、分类细致,而纸质版是精粹版,小而精,精雕框架、精选内容、聚焦保留核心主干条目,纸网之间既有所侧重又有所呼应。纸质版的末页印制有二维码,形成了纸网关联互通,读者用移动端扫描二维码,可随时随地登录查看网络版内容,实现在丰富立体的知识内容之间自由切换,真正领略“没有围墙的大学”的功效。

百科三版编辑部的成员在进一步增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全媒体营销方面积极探索,在以下层面持续改进创新:

1.从运营和服务入手加强数字化建设。密切联系学科编委会,找到属于本领域的私域流量的知识服务,定位垂直、精准、私有的流量聚合入口,用互联网思维看待选题,变编辑为图书和作者的经纪人。力争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打造成有中国特色、有国际影响力的权威知识宝库,成为国家级的公共知识服务平台,以学科为单位整合专家群组力量,聚合受众力量,形成知识社群。通过知识社群,孵化多样选题,迭代内容版本。

2.从立体多渠道入手加快创新营销。促进学术圈层立体营销渠道的搭建和自媒体平台的使用,读者在何处,营销便在何处,充分利用全媒体手段进行系列化营销。以学界机构、团体和大型学术活动为抓手,让百科编辑到最前线去推介,编辑既要懂发行又要做发行。

3.从深耕内容入手开启窗口宣传。通过配置的音频、视频或科学动画来宣传条目知识内容,开通官方公众号,开启短视频和直播等,形成传播矩阵,让《中国大百科全书》走进千家万户。

正是基于上述种种创新的努力,以及继续深化创新发展的探索,《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可以做出“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成果,从而推动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奉献社会。在继承中扬弃,在发展中创新,实现百科全书学术知识体系的层层迭代,为助力中国自主知识服务体系走向更加深远的发展,贡献百科智慧、方案和力量。

猜你喜欢
百科全书体例网络版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百科全书
特殊的“百科全书”
浅析《南方周末》网络版的角色定位
百科全书
大英百科全书“要绝版”
《中图法》网络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