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时报》文化侵略路径探究
——以巴黎和会前后菊池贞二言论为例

2023-12-04 00:25田梓意
传媒论坛 2023年20期
关键词:盛京时报言论

田梓意 田 雷

《盛京时报》,一份掩藏着日本官方真实身份的报纸,在东北地区打着亲华的幌子骗下可观的销量,背地却是日方侵华政策的风向标。就该报的版面布局来看,办报伊始,该报并不甚重视言论,广告占据了报刊头版位置。随着日本侵略活动的逐步展开,1911年9月7日,《盛京时报》头版头条的广告开始被言论取代。此后,《盛京时报》的文化侵略活动开始以其言论版作为舆论洗脑的主要阵地。言论位居报纸的头版位置且占据大量版面,主编菊池贞二长期执笔,另还聘请了中国人撰写言论。通过研究该报中菊池的言论,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以他为代表的日本报人是如何通过以评论员、记者的身份在“中日亲善”的幌子之下进行他国思想荼毒和舆论宣传侵略行动的。

一、巴黎和会前后菊池贞二言论特征

菊池贞二于1914年7月23日首次以主编的名字在《盛京时报》上出现,但未在报纸有明确的署名发表言论。1919年1月8日,菊池贞二开始以“傲霜庵”的笔名在《盛京时报》发表言论,彼时恰逢巴黎和会召开前夕。一直到1922年7月1日,后未再发表言论文章,其间游历欧美。1925年3月31日,又开始于该报执笔发表言论。因此,1919—1922年这个时期可以看作是菊池贞二执笔《盛京时报》言论的初期阶段。这时他刚从东亚同文书院毕业,带着满腔新闻抱负和“报纸报国”的理念。对比伪满建国、“九一八”事变等事件时期鲜明的虚伪、挑衅言论,执笔初期言论的情感色彩更平和,背后的殖民主义意识形态更隐匿,对中国读者的迷惑性更强。

虽说《盛京时报》的言论版也有其他人写作的评论文章,但菊池一人发表言论的数量远超其他人。在执笔初期尤其是特殊事件前后更为明显,菊池言论的篇幅可以占到言论版的一大半甚至全部。下文重点列举菊池贞二于1919年1月8日至1月18日共十天发表的言论,这一时期正值巴黎和会前夕,时间上具有特殊性和代表性。笔者将从这些文本的数量、题材、内容中去窥探菊池言论所呈现的特征。

就整理的文本内容来看,这十日菊池发表的言论数量颇多,共38则,篇幅长短不一,主要目的是为巴黎和会制造有利于日本的舆论。言论议题多样,重在政治,其中涉及政治议题26则、民生4则、经济2则、交通通讯2则、军事1则。从这些言论内容可以看出,菊池在为日本制造有利舆论方面可谓下足了功夫,在舆论引导上打着“中日亲善”的幌子。一方面在极力拉近日本和中国的关系,极力强调中日间的同一性,强调日本能带给中国人民利益的同时,引导与日本有在华利益纠葛的列强的敌对言论;另一方面,又对奉系地方政权加以批判,批奉系官僚主义严重、不体恤民情,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从这短短十天的言论其实就能窥探出菊池乃至大多日本报人在对华实行文化侵略的舆论引导路径,其引导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表面的中日友好、美化侵略行径,进而为其深层次的侵略活动做舆论、思想上的铺垫。

二、“中日亲善”背后的两条舆论引导路径

总体来说,《盛京时报》实行文化侵略的舆论宣传活动,其最主要的议题呈现,就是围绕“中日亲善”等关键词来进行的。明面上表示对中国保全、指导、改造,背地利用打造的亲善形象来实行侵略活动。《盛京时报》的舆论引导主要着重于两条路径,一方面,从正面打造日本于中国而言是友善“施救者”的形象;另一方面,通过渲染夸大中国社会的破败、官员的残暴腐朽,来实现让中国读者相信、依赖日本的目的。这两方面均在菊池言论初期尤其是巴黎和会前后所发表言论中有所展现。

(一)打造完美的“施救者”形象

在殖民话语逻辑支撑下,菊池执笔初期的言论总是展现日方的友善和对中国的爱护,并有意强调中日间的同一性,如同为黄种人,同受儒家文化熏陶等方面。

“日本自原内阁成立以来,刷新对华政策……无非爱护中国,冀其早日统一,籍以巩固中日亲善之基础也……至一般国民及青年,则自有应务生业,与应学课程,需专念一意,务其所当务,切盼勿滥陨越本分,附和雷同……”[2]这则言论题为《戒中国青年》,大意是,日本对于中国采取的种种政策,都是出于爱护中国、望中国早日统一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中日和平友好;目前中国无司法独立,于内于外形势想要收回领事裁判权是不现实的;告诫民众、青年应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盲目跟风妄言政事。菊池极力表明日本方面的友好,并企图通过分析内外形势,以此来平息舆论、为日本的侵华行径开脱。

又如“均为阴谋可治家,并非存粹武人,中国武人,既然如此,乃是时日本军界,竟有风流武人如蜻洲将军者……将军既工诗能书,则于其解中国文化,晓中国国民性,无余蕴矣……将军与中国官宦,异常亲密,中日两军,遇事和忠协济,绝无干戈……其对于中国之理解,对于中国人之同情……”[3]此言论是以一名日本将军为对象来撰写的,赞扬该将军能作诗写文章,非常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将军认为中日两国间不应该有矛盾,他对中国和中国人是理解和同情的。通过菊池的言论包装,一名侵略别国的军官摇身一变,变成了精通中国文化、同情中国,与中国军民关系友好的角色。

基于这次研究的考察对象和问题,非城镇户籍的的样本被筛选掉,变量中如教育、收入等有缺失值的样本也都被删除,因此最后参与本次分析的样本数为2521人。

强调“中日亲善”之余,煽动读者敌视欧美也是菊池贞二舆论引导的惯用伎俩。当涉及与欧美各国争夺在华利益时,报刊言论就将舆论攻击矛头指向欧美列强:“声言日本与中国协力一致,拟在媾和会议,提倡极东之和平……拥护黄种权利起见……悉为时势所迫,不得已而起操干戈,其间何尝有侵略主义……日本用意甚善,效果之大,可想而知,裨益中日两国邦交……而欧美人则在极东自由行动……卧榻之旁,任人酣睡,而我不得叩欧美之门户……”[4]

以及“慷慨赴义,捐躯救急,盖东洋人之特色也,见友邦急,投袂而起,生死固不可期,眼中岂有区区市民权耶……而欧美诸国者,对于所有黄种,宜亟予以对等之权利……”[5]

巴黎和会召开在即,日本急切想要取得山东方面的特权。为了平息国内反日舆论,菊池在《盛京时报》上发表数篇关于维护媾和的言论。这些言论有着一贯的套路,就是将舆论矛头直指欧美列强,而将背后实质获益者的日方塑造成一个与中国同种族的友邦形象。上述两则言论均发表于巴黎和会前夕,前者为自己辩解,日本对中国并非有侵略意图,欧美意图侵占远东地区,日本必须有所作为,所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完全是受形势所迫;后者也有意挑起黄白人种的对立,既夸赞了一战中东洋人、黄种人慷慨赴义,捐躯救急的奉献精神,又讽刺了欧美诸国的种族优越感。

(二)营造亟待救助的中国社会

除了打感情牌,从正面拉好感外,菊池的言论还注重刻画中国社会、官民形象。言论通过对中国国内问题尤其是政治、民生议题的筛选、呈现,为中国读者营造了一个官僚腐败、民不聊生的中国社会形象,以此来打击民族自信心,继而达到求助、归顺日本这个“友邦”的目的。

“闽陕方面,似尚有军队土匪之区别,为中国前途曷胜庆幸,惟北方情形与之迥殊,奉系为尤胜矣,土匪有之,绝无军队也……而军服土匪杀诸便服匪类,危害更烈,人民畏怖不置……”[6]该言论的个人感情色彩浓厚,也正体现了菊池言论辛辣讽刺的风格。他将奉系军阀比作土匪,奉系虽有军队却比土匪危害更甚,认为在奉系的统治下必定是民不聊生的。

此外,“不意近来,不但和议不成,而南北皆见分崩离析……夫官僚、武人,各为其所欲为,卒之陷国家于瓦解之窘境……芸芸黄帝之子孙,有个人,无国家……”[7]“蒸蒸生民,无自由,无平和,满目疮痍,僅任官僚剥削……盖共产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其目的均在救民济世,而中国之政治视人民为鱼肉等黔首于马牛。”[8]

这两则言论,均是菊池对中国社会现状的描写以及表达他对此的哀叹。中国社会已分崩离析,官僚、政客均为己利,中国人民生活在任人宰割、水深火热之中,这是菊池言论对于中国现状的描写。客观来说,菊池对于中国社会的描写虽然在某些程度上具有真实性,但总体还是充满了夸张、渲染的成分。而且,其写作目的也仅仅是为了在塑造一个中国糟糕现状的拟态环境后,挫败中国民众的民族自信,让其乖乖接受侵略。

由此可见,菊池贞二言论里的侵略意图埋藏之深,这不但能更高效地进行舆论洗脑,也能顺便确保报纸的经济效益。就如菊池写给日文报纸《新京日日新闻》的文章所说,他认为《盛京时报》是“满洲新闻界的领导”,“以维护日本权益为使命的第一流的机关报”,这才是《盛京时报》的真正使命,[9]菊池的温言只不过是欺骗、麻痹中国民众的手段而已。

三、支撑“中日亲善”宣传路径的背景

日本对华侵略对策中,“中日亲善”一流的舆论宣传路径的产生和执行,与当时的社会局势和日本文人的教育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一方面,日本的殖民主义意识不断强化,对中国的觊觎程度不断加深,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方式来实行侵略活动。结合中日间的共通性,以及急需联合中国对抗列强的紧迫性等原因,宣扬“中日亲善”就成了日本包装舆论、美化侵略的最佳路径。另一方面,大批有汉学文化基础的日本文人在华开展报刊舆论活动,这为执行“中日亲善”的舆论引导提供了现实上的可行性。

(一)日本殖民势力崛起,中国沦为“他者”

近代,日本靠明治维新走上了富强之路,进而开始了对外扩张的殖民道路。而昔日的“老师”——中国,却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尤其甲午一战中国战败后,更是增强了日本殖民侵略的野心。日人在华的办报活动在此后活跃起来,虽比西方晚,却后来居上,成为对中国影响最广、影响最大的外来报刊。

而执行“中日亲善”舆论引导的背景之一就与日本的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密切相关。从日本学者西原大辅的视角来看,日本这种殖民话语的理论支撑就是萨义德笔下的“东方主义”。原本这是一种“为了对东方加以支配、再编,然后施以威压的西方方式”,是萨义德将西方世界面对东方时所持有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以一种否定的含义称之为东方主义。虽然就西方而言,日本也是东方的一部分,但是近代日本的殖民地建设使日本自身成了东方主义的主体。如果说,萨义德一再强调西方将东方视为“他者”,那么日本的东方主义则往往打着“同文同种”“日朝一体”“大东亚共荣圈”之类的口号,强调日本与被支配国之间的同一性。[10]由此可见,日本的“中日亲善”宣传本身就是有殖民主义意味的。

(二)日本文化精英的教育背景与“中国情结”

近代以前,中国文化对于日本文化精英来说是一个敬仰的存在,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文人不在少数。据菊池贞二晚年的随笔集《秋风三千里》记载,他父母家是江户时代的藩医,儒医的家庭背景为其后精通汉学奠定了基础学养。[11]

此外,东亚同文书院以及东亚同文会的创办为在华日本文化精英提供了教育和组织的保障。菊池于1908年从东亚同文书院毕业,随后加入了盛京时报社。东亚同文书院于1901年在上海设立,以招收日籍学生为主,四十余年间培养了大批“中国通”,在华对中国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的调查活动,对中国各个领域都有深入研究,其最终目的是为日本的侵华行动做好前期准备。

在华日本报人基本都有汉学文化背景,这也让他们对华有着复杂的“中国情结”。一方面有对中国社会衰败的鄙夷和想支配、侵占中国的野心,另一方面又有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依赖。正是由于“中国通”的知识背景和复杂的中国情结,他们将“中日亲善”的宣传执行起来更是得心应手,也更能麻痹中国受众。原因在于,一是他们对中国文化熟知,能够在言论、新闻中熟练运用中国文化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二是他们对社会、国民心理足够了解,更能带入第一人称视角“建言献策”。

四、结语

从日本报人菊池贞二的言论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殖民主义的侵略意图。菊池贞二执笔初期阶段的言论更显柔和,因为这一时期日本在华势力还不大,此时还需要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以赢得东北的舆论高地,同时为报纸的销路和日后的舆论洗脑铺路。但不管报刊言论宣扬的是“中日亲善”,还是展现中国当权者的腐败无能和人民的悲惨生活,都不外乎是“中日亲善”策略后文化侵略的手段。当时日本在华办报的目的就是为侵略服务,所以菊池贞二的言论态度不可能会客观公正,也起不到他说的“区区一支秃毫……得致涓埃之贡献,则记者之幸而已哉”的作用,他的言论意图无法和政治意图相剥离。

猜你喜欢
盛京时报言论
150多名游客“失踪”,韩担心免签被利用
论盛京文化——从清前史规划讨论谈起
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他们的言论
盛京往事
清代盛京刑部四题
潮流时报
基于活动营销的专业报盈利模式之探索——以《平安时报》为例
信息化,“盛京”加速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