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抗战时期重庆地区《新闻战线》之争

2023-12-04 00:25丁晓利
传媒论坛 2023年20期
关键词:会刊战线新闻学

丁晓利

《新闻战线》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份创刊于重庆的新闻学月刊,它是抗战时期发行时间最长的新闻学刊物,其中不少论文可以代表国统区新闻学研究的最高水平。但是关于《新闻战线》的研究很少,并且对于《新闻战线》是哪个学会的会刊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结合国家图书馆民国资料库《新闻战线》的原文期刊资料,笔者希望通过较为完整的梳理,能够提出有依据的论断。

一、《新闻战线》概况

国家图书馆现存的《新闻战线》共有22期,从现存资料来看《新闻战线》是月刊;除两期例外,大致保持在每月16日出版;发行时间为1941—1945年;定价上经历了从一角、二角、三角到一元五角、两元、五元的变化。刊物名是由于右任题写,经历了竖排在右到竖排在左,再到横排从右到左的变化,印刷多以油印、石印为主,纸张粗糙,在印刷过程中刊名有时是红色有时是黑色,不固定。此外,《新闻战线》在每期中都会有广告,有时是通版广告,广告内容涉及百货公司、药品以及其他报纸订阅发行。

二、《新闻战线》现存争议及可能性分析

笔者查阅《新闻战线》的文献,发现多处说法不一。

(一)创刊、停刊时间模棱两可

关于创刊时间,一种说法是1941年3月13日,一种说法是1941年3月16日。关于停刊时间,一说是1945年3月16日,一说是1945年5月16日。参看《新闻战线》第一卷第一期和第五卷第二、三期合刊的出版发行时间,可以发现《新闻战线》的创刊时间应该为1941年3月16日,停刊时间应该为1945年5月16日。

《新闻战线社的一年——我们怎么办新闻战线社月刊》[1]一文中也提到:“从去年三月十六日我们创刊新闻战线月刊起,到现在整整的一年了,这一年以来以我们刊物本身的发展来说,从那薄薄的四页面到现在的一厚沓,无论是在质还是在量方面,不是没有很大的进步。”这篇文章发表于1942年,所以可以推断创刊时间为1941年3月16日。

以1945年第五卷第二、三期合刊来推测,停刊时间至少应该晚于1945年5月16日,因为没有发现现存的晚于这个时间的资料,所以停刊时间推测应该为1945年5月16日。

(二)主编一说莫衷一是

《新闻战线》的主编有张四翼和陆铿之说。

陆铿,原名陆敬孔,1940年8月从中央政治学校新闻事业专修班乙组毕业,之后离开重庆南泉,被学校一张介绍信分配到位于重庆城里两路口巴县中学的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

“恰恰遇到政校新闻班甲组同学朱培璜创办《侨声报》,先出三日刊再出日报,邀我和乐恕人加盟,我们便参加了。离开了广播事业大概半年,《侨声报》结束,又回到广播大厦工作。同年秋我受任中央广播电台编审总干事,并为特别节目进行采访。”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的重庆,我和乐恕人在侨声报宿舍睡得正熟,忽然被原在广播大厦结交的一位工友小杨叫醒(广播大厦离侨声报社一箭之遥)──顺便提一句,小杨是办公室的听差,他除了供应茶水,有时还替我买早点,但我对他一直平等相待,通过一年多的接触,到我离开广播大厦时,彼此已变成朋友。”——《陆铿回忆与忏悔录(二)》

由上一段话,可以推测陆铿1940年8月进入广播电视大厦,到1941年8月份左右离开广播电视大厦去参加朱培璜的《侨声报》,半年后报纸停刊又回到广播电视大厦。所以,大致可以推断陆铿在这段时间内是没有时间负责新闻战线社的总编工作。此外,翻看《新闻战线》第一卷第一期,也即创刊号,第一版整版是张四翼的《为建立三民主义文化的基础而工作》,而陆铿的《中文报纸在缅甸》是在第三、四版的位置。从创刊号头版头条的重要性来讲,张四翼是当时主编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报史摘录:中国新闻事业编年纪事(1938年—1949年)》提到1941年张四翼任主编,陆铿在1943年继任主编。

综上,在创刊之初张四翼是主编,这一点基本可以确认。至于是否陆铿继任,在何年何月继任则因缺乏足够的资料还不足以下定结论。

(三)会刊说法不一及可能性分析

1.“青记”重庆分会会刊的可能性分析

“青记”即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其前身是1937年11月由范长江、恽逸群、羊枣等在上海筹备成立的中国青年新闻协会。上海沦陷后,协会由上海转到武汉并改名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武汉失守后,“青记”总会于1939年春迁到重庆,到1941年4月被国民党当局查封,总共存在三年多时间。“青记”总会的会刊是《新闻记者》月刊,现在大多数看法认为《新闻战线》是重庆分会的会刊,但是细细分析下来发现证据不足。

首先,1938年底,由《扫荡报》记者王乃昌、《时事新报》记者吕秋心等出面,筹组重庆分会。分会成立,国民党即以给津贴,给房子等手段将分会拉去。针对这一形势,“青记”一面巩固总会,另一方面把分会的重点放在华北新解放区[2]。重庆分会的资料记载很少,因为“皖南事变”,国共两党关系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国统区新闻管制更加严厉。1941年4月,国民党查封以左翼新闻工作者为主的“青记”总会,在这种形势下,作为“青记”重庆分会生存现状堪忧,再创新的刊物属实不太可能。

“青记”除了总会的《新闻记者》外,各地分会也出版了不少新闻工作刊物,在《中国新闻事业史(古代到一九四九)》这本书中详细地描述了“青记”各地分会的刊物,但是没有重庆分会。基于以上资料综合判断,《新闻战线》是“青记”重庆分会的证据不足。

2.新闻系新闻学研究会会刊的可能性分析

“1941年3月由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新闻系新闻学研究会创办《新闻战线》月刊等”[3],这种提法认为《新闻战线》具有明显的国民党政党新闻教育的烙印。1937年,中央政治学校新闻学系先后迁至庐山牯岭、湘西芷江等地上课,直到1938年夏辗转迁到重庆南泉后才稳定下来,继续新闻教学。1941年,政治大学创办新闻专业科,招收高中毕业生。1943年,政治大学新闻学系恢复招生,同时专修科停止招生。1946年,中央政治学校新闻学系迁还南京[4]。

中央政治学校新闻学研究会和中央政治学校新闻系新闻学研究会不是一个组织,新闻学研究会的会刊是《新闻学季刊》,而新闻系新闻学研究会是一个学生组织。中央政治学校在南京时校址为南京建邺路的红纸廊,当时师生办了《中外月刊》,出版后成为南京销路最广的杂志。1938年上半年在芷江时,接办《芷江民报》,马星野与学生一起熬夜办报。新闻系原办有《新闻学季刊》,后来专修科接办过一期。停刊后改出四开新闻报纸《南泉新闻》,不定期出版。第一期专修科出版过两期。

综上所述,1941年时中央政治大学新闻系应该叫新闻专业科。并且,从《新闻战线》上文章作者来说,有诸如乐恕人、马星野、曹享闻、赵敏恒、潘公展等名流,与新闻系学生创办刊物用于自身实习的目的不符。此外,当时的新闻专业科在南泉,与中三路不相符。所以《新闻战线》是中央政治学校新闻系新闻学研究会会刊的可能性不大。

3.中国新闻学会会刊的可能性分析

中国新闻学会于1941年3月16日在重庆上清寺广播大厦举行成立大会。在成立大会上通过了《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执笔的《中国新闻学会宣言》,由《新闻战线》成立时间看,《新闻战线》和中国新闻学会是同一天成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证《新闻战线》是中国新闻学会的会刊:

从《新闻战线》报道来看,在1941年3月16日第一卷第一期上报道了中国新闻学会的成立。在《新闻战线》的重要纪念日都能看到中国新闻学会的报道;同样,在中国新闻学会年刊1942年第一卷上我们也能看到《新闻战线社的一年》的报道。在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到《新闻战线》和中国新闻学会年刊在报道中相互渗透,报道的力度和频率已经远远超过一般的新闻报道。

从报社地址来说,新闻战线社的地址是中三路11号,而中国新闻学会年刊的代售处是中三路1号,即上清寺广播电视大厦的地址。可见,《新闻战线》和中国新闻学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中国新闻学会会员和《新闻战线》的文章作者来说,大会推举于右任、戴季陶、居正、陈布雷、王世杰、陈果夫、陈立夫、叶楚伦等13人为名誉会员。那么,再看《新闻战线》。在1942年第二卷第一期上,陈果夫、陈立夫、陈布雷、潘公展、于右任、居正、张治中、董邵光等人专门题词表示祝贺,当期用的纸张是与其他期数不一样的罕见的白报纸,从这么多的重合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新闻战线》和中国新闻学会的关系密切。

在中国新闻学会年刊1942年第1期上《新闻战线社的一年》中,第二章节“从新闻战线月刊到新闻战线社”部分提到:“新闻战线月刊创刊不久,我们为了维持这个刊物的生存和发展,便组织了新闻战线社,在去年五月二十日正式成立,内设四部分分别处理本社各项事务,新闻战线月刊原来是由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重庆分会出版,其后改为新闻战线社发行。”

笔者梳理这段话发现,新闻战线社是1941年5月20日正式成立的,《新闻战线》月刊原先是由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重庆分会出版。文中这个“原先”,笔者推测应该是在创刊到新闻战线社正式成立之间这段时间,因为在1941年的4月份“青记”总会被查封,随之“青记”在重庆的活动减少。出于对刊物未来发展的考虑,避免国民党当局对刊物的为难,所以《新联战线》改由新闻战线社发行。文中只是说由重庆分会出版,而并没有说是其会刊,这段话也充分证明了《新闻战线》在1941年5月20日开始一定不再是“青记”重庆分会出版了,所以之后的活动跟“青记”没有太大的关系,更不可能是其会刊。

(四)结论

基于以上材料判断,笔者认为《新闻战线》创刊于1941年3月16日,停刊于1945年5月16日,是抗战时期国内出版时间最长的新闻学刊物[5],其中发表过大量高质量的新闻学论文,是中国新闻学会的会刊,且至少从1941年5月20日起与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重庆分会没有关系。

三、《新闻战线》与国民政府关系初探

《新闻记者》1937年6月5日在上海创刊,1941年3月出至第2卷第10期后在重庆停刊[6]。《新闻记者》是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总会的会刊,而“青记”是以左翼新闻记者为主的。在《新闻记者》停刊的差不多同一时间《新闻战线》创刊,其中有没有什么联系?

张季鸾一直在考虑着如何更好地团结在重庆的新闻界同仁,共同做好抗敌宣传。他首先找到了新闻界老前辈、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两人一拍即合。他们又请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社长萧同兹吃饭,商议组建一个新闻团体──中国新闻学会[7]。作为中国新闻学会的会刊,《新闻战线》一开始受到国民政府的关注,蒋介石从学会创办的那天就发表了“训词”。而张季鸾在《中国新闻学会宣言》中以中国报人的名义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在张季鸾主张下成立的中国新闻学会的会刊《新闻战线》也受到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国民党中央社的高度关注和参与。从名誉会员、理事、候补理事、监事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出《新闻战线》中具有鲜明国民党背景的人比具有鲜明共产党背景的人多。

从《新闻战线》本身来讲,《新闻战线》上有“蒋委员长说”这一个小栏目,暂无需考虑这个栏目从哪一期开始出现,单就这个栏目的名字来说,就让《新闻战线》的立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果说之前的国民党监督是隐性的话,那么现在这个监督是显而易见的。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新闻战线》是抗日战争期间重庆新闻报界同仁努力延续《新闻记者》的学术精神,试图促进全国新闻学术及报业发展但是又无法摆脱国民党管制的中国新闻学会的新闻学术刊物。

猜你喜欢
会刊战线新闻学
隐蔽战线上的华兴人
中国心理学会前身中华心理学会会刊《心理》封面
国庆中秋保安全 应急战线不放假
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官方会刊
新年战线
扶贫战线上的“老黄牛”
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关注行业报刊发展新常态,提高会刊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