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型文博类节目的创新策略

2023-12-04 00:25
传媒论坛 2023年20期
关键词:国宝文物受众

王 珍 吴 铁

当前,人们已经不满足于过度娱乐化的综艺节目,在新时代的引领下开始追求节目的内容品质和视听体验。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为使命的新型文博类节目应运而生。新型文博类综艺节目(以2017年《国家宝藏》开播为界)以文物为主要载体,将文化与娱乐相结合,在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与审美体验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唤起受众对保护文化遗产的使命感与探索心理。

“迄今为止,电视是大众媒介中最适合传统文化生存的媒介形态,是最具公共性、权威性的媒介。”[1]作为主流意识形态重要传播者的电视节目,充当社会群体“意见领袖”,能够有力地推动受众积累、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它还是重要的资源集成者,有助于在社会中形成统一的社会意识和精神联系,使其得以维持和强化。通过其特有的传播功能,在形塑“传统文化现实存在”过程中,积极促进社会文化均衡发展,同时使文化传播在社会层面的效应更加深远。

一、介入性:“活化”文化认知

(一)以故事性彰显前世今生

乔纳·伯杰教授曾提出“STEPPS原则”,使传播内容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而这一原则的最后一个“S”指的是“Stories(故事)”。通过这一原则思考发现,文博类综艺节目不仅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并且要通过诸如故事化表达的表现形式让观众更易理解从而产生兴趣。《国家宝藏》打破了对文物进行纯讲解的传统方式,采取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并邀请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作为“国宝守护人”。在“国宝守护人”的演绎下,受众可以“穿越”时空,了解国宝的“前世传奇”,体会国宝的传奇诞生。通过文物与事件融会贯通,让文物“活”起来,不但能让受众了解到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还将其审美价值与人文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更能体会到每一件文物的厚重感及生命力。而“今生故事”版块展现“叙事主体为了表达某种叙事意图,围绕一个或几个主题,试图达到某个叙事目的而建构的话语”。[2]在“国宝守护人”的引领下,认识到今生与文物密切相关的人,从中了解他们守护文物、延续文化的过程。《上新了·故宫》在叙事上也遵循了故事化表达的原则,在每期节目中都有一项不可或缺的环节,即节目组对历史场景复刻,在还原历史、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对相应的故事内容进行合理虚构、整合,并由艺人嘉宾通过小剧场的表现形式将文物背后的真实故事呈现得栩栩如生。

故事化的表现形式更加通俗易懂,能使受众清楚地理解文物的深层含义以及历史背景,汲取更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土壤。新型文博类综艺节目为了贴近观众对于文化的实际需求,采用多元叙事视角将文物及其背后的精神文化故事化。使节目在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使受众体会出对于文物保护和传承文明的“任重而道远”。

(二)以空间性营造沉浸体验

“新新闻主义之父”汤姆·沃尔夫,在叙事学理论中提出运用“场景”一词,他认为叙事手法的显著形式之一是“场景建构”。“场景”展现出故事发生的时空关系,延伸着故事所蕴藏的现实意义。文博类电视综艺节目所展现出的场景,表现着特定的叙事时空。虽然在叙述空间的场景建构上不同的节目存在差别,但叙事角度和出发点都大同小异,均是从宏大的历史叙述转向以个体视角进行叙述,使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更能引起人们对文博、博物馆的关注。

《国家宝藏》在舞台设计上采用9根冰屏柱,能够在舞台上通过吊点轨道实现随着场景进行不同的位置变换,使舞台呈现出“前与后”“内与外”“虚与实”的多维立体空间。同时,冰屏柱也为大屏及舞台的分布使用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能够让舞台呈现出变化万千的样态。节目还运用了360度全息幻影成像系统,将文物的三维画面成像悬浮在半空中,并且随着嘉宾的讲解去展示文物的不同角度。文物所带来的历史感与科技感在同一时空下出现,仿佛穿梭于时空隧道带来强烈的纵深感,视觉上的冲击不言而喻。又如《中国考古大会》首次从考古探秘理念切入,建立四重考古空间,一层层解锁任务重现考古场景。节目立足于考古工作的特点与大众需求的痛点,结合VR、AR、AI、8K、裸眼3D等前沿技术复现各大遗址的鲜活风貌,使嘉宾沉浸在视觉奇观当中,展开可看、可听、可触的亲密互动。借助技术手段更好地服务于内容表达,突破时空局限,让每期舞台变成浓缩遗址、讲述文明的灵动载体,带领大家走进广袤天地,穿越历史时空,触摸中华文明脉动。[3]

“环境和背景是电视叙事的意义、主题表达的重要元素。”[4]节目通过对镜头与舞台空间的精心设计,以此强化叙事的作用。运用镜头景别的变化,体现故事的层次,突出叙述重点;运用景别与景深的相互配合,使节目的叙事范围得以扩展,使观众清楚、有条理地理解内容的叙事层次;在推拉摇移中,通过镜头的运动吸引观众的注意,观众的情绪也随着镜头的节奏跌宕起伏,从而放大节目的叙事效果。例如《上新了·故宫》的表演场景,在被烧毁的延禧宫前,用特效技术将水晶宫的理想画面呈现给观众。鱼儿们在玻璃窗外游来游去,观赏者站在房间里,从对立的角度欣赏这水光潋滟的景色。表演场景中的事物活灵活现,与面前稍显残破的真实景象形成强烈反差。历史与现实在同一个叙述空间中交辉相映,强烈的对比冲突让观众对于故宫的历史变迁有了更为直接的感受。同时,通过对庞大的建筑文物进行细节刻画,更直观地诉说故宫的遭遇。又如河南卫视《隐秘的细节》,不同于其他的文博类节目,该节目中参考了大量史料信息去还原宏大的中国古代地理图景,运用地图遥感数据生成的地形图对古代的地形进行建模,用三维动画的形式向观众构建了一幅幅生动逼真的古代生活场景。节目以小见大,着重于发掘文物中隐藏的细节,对不同场景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3D建模,让观众换一种角度去解读历史,更为严谨、直观。

(三)以交互性形成古今对话

媒介环境中日益增强的交互性视角让受众的好奇、求新、窥视等心理欲望不断被激发,从而主动参与到节目的生产制作过程中来。为了增强观众的沉浸式体验和节目的交互性,新型文博类综艺节目在诸多方面展开积极探索。比如《上新了·故宫》的第二季《韩熙载夜宴图》的现场实景演出中,明星开发员在戏剧实景当中穿梭,仔细地观察和思考画作上的细节。作品的表意文本与现场表演的情景文本在内容上构成了互文性对照。嘉宾的存在打破了场景原有的“第四面墙”,营造出一种“人在画中游”的陌生化效应,并根据嘉宾们的观察、猜测,按照不同的次序进行推理,创造出可重构的语义空间。当镜头转向现实,故宫的工作人员向大家讲解了画作的内涵与艺术价值。节目的叙述结构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和趣味性,可以有效地增加节目的感染力。《国家宝藏》更是采用“国宝守护人与国宝的故事短片+前世小剧场+今生故事”这样新颖的叙事结构,生动展现了国宝古与今所隐含的意义。

二、价值性: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一)弘扬传统历史,增强文化自信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在当今社会,“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课题,电视工作者要坚定“四个自信”,以新颖的样式、国际化的视野,用中国话语体系解读中国故事。而新型文博类综艺节目一改往日受众对于文博类节目枯燥艰深的刻板印象,用生动还原、逼真呈现的新样态,将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融合衔接,弘扬中国精神、重塑文化自信。

新型文博类综艺节目大多通过发掘国宝中隐藏的文化价值,激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民族精神在当下时代的借鉴价值。节目引导观众重温传统文化、体会中华文明精神,筑牢文化自信与民族凝聚力的共同基础,为民族文化认同写下了坚实的生动注脚。精妙入神的长信宫灯是我国古代手工技艺的见证,体现着中华文明的深度与厚度;《洛神赋图》意境缠绵、轻盈流畅,绘画与文学完美结合,在中国美术史的历史画卷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聂耳的小提琴流淌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象征着泱泱大国的势如破竹……文化遗产不再是安静“躺”着、沉默寡言的摆件,而是由点到面,透过文物我们能够窥知其所处时代的文化及其精神;透过文物将历史串联,将不同时代下人们的精神风貌联系起来,有利于激发国宝精神在当今社会的深厚意蕴,树立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切实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二)创新话语体系,满足精神需求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电视综艺节目以及网络综艺所输出的内容趋于同质化,泛娱乐化倾向显著,不少节目盲目追求犀利的言语所带来的话题度,观众对于这类“狂欢式娱乐”从审美疲劳直至产生抵触情绪。在这样的媒介生态环境下,文化与知识类节目犹如雨后春笋,填补了市场中的文化空白,缓解了人们长久以来的文化焦虑。从2017年《国家宝藏》开播以来,一系列新型文博类综艺节目应运而生,它们注重文化底蕴的传递、历史情节的重现,以“演绎+纪录+科普”的形式,将学术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摒弃理念灌输,在兼具娱乐化的同时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体现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新型文博类综艺节目的受众实现各年龄层全覆盖,但主要面向的仍是“90后”“00后”群体。他们的思维更为跳跃,会利用各类网络渠道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而新型文博类综艺节目营造出轻松且有趣的氛围,以贴近年轻人的话语体系,活泼生动地诠释着文物的奥秘,从而潜移默化地满足了他们的心理和精神文化需求。

(三)强调仪式传播,深化情感认同

受众通过电视媒介符号的传播参与到共同性活动或重大事件,形成一种象征性和表演性的文化实践过程被称为媒介仪式。电视媒体通过“表演”,将受众维系在同一个价值观念层面,在构建民族共同体、生成民族文化的集体认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6]在《国家宝藏》中,为唤起观众对于文物保护的重视,每一件文物至少配有一名守护人。在每一篇章最后,守护人宣读象征着文化传承的守护誓词。这种庄严、肃穆的环境激励国宝守护人承担文物精神文化传承的重任,也能让观众认识到文物的保护与传承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例如节目第一期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守护历史,守护绿水青山;第四期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守护历史,守护丝路芬芳等等。通过千年不断的文字,传承着千年不断的文化。别出心裁的设计营造出节目独有的仪式感,用最简练的文字带领观众走进历史,体会最富有感情的话语。

文化遗产跨越时空,见证着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的传承和发展。对民族身份认同的再生产,也正是体现在中华文明的持续探索中,中华民族精神在文化意义上的延续和传承也以此实现。

三、结语

近年来,在政策、市场、文化等导向的驱动下,文博类综艺节目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让文化遗产焕发生机是文物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导向;推动文物有效转化为文化发展动能,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世界,不断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是新型文博类综艺节目发展革新的一个重要旗帜。文博类综艺节目不仅要植根于传统文化,深层解读文化内涵、挖掘文物价值,更需要不断打磨与沉淀,对传统进行现代化表达,不断扩大传统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通过融合传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真正做到让文物“活”起来。

猜你喜欢
国宝文物受众
文物的栖息之地
“国宝”竞拍会
漫话国宝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