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涉农网络舆情研究

2023-12-04 00:25:07靳开川
传媒论坛 2023年20期
关键词:舆情舆论民众

靳开川

一、新媒体时代涉农网络舆情的分类及特征

(一)涉农网络舆情分类

1.涉农作风和腐败问题

涉农作风和腐败问题主要体现在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不到位,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截留、虚报、冒领及挪用贪污涉农资金,极易刺激民众敏感的神经,这既影响了乡村振兴效率、污染了基层政治生态,又损害了政府形象、破坏了干群关系。

2.农业生产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仍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机械化耕作困难,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一旦出现极端恶劣天气,极其容易出现“丰产不丰收”“谷贱伤农”等情况。如经常在丰收季节出现的蔬菜、水果等滞销的新闻。像2023年河南地区因连续降雨导致一些小麦发霉生芽引发一系列网络舆情。

3.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领域。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可以说是一切食品安全的源头,关系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小了说影响到个人的身体健康,大了说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农产品在生产流通环节主要靠市场来调节,一些不法分子违规使用添加剂、有毒试剂等,致使危害群众的事件时有发生。如海南的毒豇豆事件以及2022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老坛酸菜事件,随后的螺蛳粉酸豆角质量问题等系列舆情接连进入人们视野。

4.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关系着百姓的基本生计。农民群体利益被侵害的舆情事件往往能够引发人们的同情心理,容易受到关注。2022年4月,媒体报道山西太原市小店区的一个菜农因拿不到蔬菜运输通行证,导致12吨新鲜蔬菜无法运出。还有“菜椒不是蔬菜”“白菜不是白菜”“线椒不是青椒”等事件,引发民众高度关注。

(二)涉农网络舆情特征

1.涉农网络舆情内容涉及范围广

从近年来的热点涉农突发网络舆情事件来看,其覆盖面非常广,几乎涵盖了各个领域,如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民民生、农业生产、农村土地以及农村干部作风等问题。

2.涉事主体多元化

涉农网络舆情覆盖面非常广泛,情况错综复杂,导致涉事主体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常见的涉事主体包括政府部门、私营企业、农村自治组织及农民群众自身等。一些征地拆迁类网络舆情事件由多个事件叠加,牵扯到多元利益主体,涉及街道、城管、供电、市长热线,甚至还借助媒体向上级政府、纪检部门说明情况,远比普通涉农网络舆情复杂。

3.日历效应明显

从季节上来看,春季里,春耕、备耕等农业生产舆情备受关注;夏季时,三夏生产及自然灾害舆情多发;秋粮则成为秋季的舆论焦点;禽流感疫情等舆情则会在冬季集中爆发。从农时来看,春耕备耕时,农资是民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三夏时节,跨区机收则成为舆论亮点;三秋时,农业生产则备受舆论关注,秸秆禁烧话题持续发热;春节期间,农民工舆情话题高热不减。每年一号文件的发布,成为全年涉农网络舆情的“风向标”。全国两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都是涉农网络舆情的重点关注对象。央视3·15晚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也非常容易引发涉农网络舆情事件。[1]

4.呈现系列化特征

涉农网络舆情事件的大量衍生,使得舆情事件由单一零散转向系列化,呈现出“类事件”“类现象”“类诉求”“类问题”,系列化特征更加显著。[2]如2022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老坛酸菜事件在网上迅速发酵,随后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题的螺蛳粉吃坏肚子、吃出虫卵等系列问题相继曝光。再如今年河南小麦系列舆情,最早是由“收割机下不了高速导致收麦难”引爆网络,随后抖音、B站又爆料小麦无法收割致使小麦发黑、生芽,引发全民关注。了解情况的网民还原真相,小麦收割难是因为连续降雨所致,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迅速行动,紧急下达农业生产防灾减灾资金等。

二、处置涉农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新媒体时代舆论环境的新特征

新媒体技术给民众塑造了虚拟舆论空间,空间的转向使民众的舆论空间得到空前延展,以微信和抖音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塑造的舆论空间成为舆情发生和传播的重要渠道,对社会现实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公众表达欲望不断增强

传统媒体时代,人们参与公共表达的渠道比较单一,门槛较高。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民众不仅仅是信息接收者,同时还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新媒体所提供的多元表达的机会和平台,使民众表达个人意见的意愿也在不断增强,民众参与社会治理、公共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和热情也空前高涨。涉农网络舆情事件通过各类新媒体平台传播,并在全社会范围内迅速扩散,同时也刺激着更多人的参与感与表达欲望,不断扩大个人表达公开化的程度。[3]

2.热点舆情极易引爆全网

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公民可以自由对涉农舆情事件发表意见,形成多元意见交流场,不同信息的组合叠加能够快速引爆网络舆情,产生巨大辐射影响力。我国当前尚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问题交织叠加,极易形成高关注度的舆情事件。由于新媒体的虚拟性,民众表达相对于现实舆论场域来说更加自由,更加毫无顾虑,各种不同的声音会汇入舆情,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这就需要管理者及时热点舆情关注,做好舆情研判,妥善处置,否则有可能导致舆情事件演变为全社会关注的舆论热点,甚至引发公共危机。

3.媒体及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受到质疑

传统媒体时代,民众往往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媒体通过议程设置集中宣传成为舆论引导的主体,传统媒体和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不容置疑。而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拥有麦克风,传统媒体“把关人”的重要性下降,议程设置的功能开始弱化,整个舆论场域变得“众声喧哗”,各种声音同时出现,传统媒体的权威性被削减。甚至在一些热点舆情事件中,传统媒体的缺位、政府部门的处置不当,都会导致其公信力受到严重的损害。

4.涉农网络舆情引导难度增大

传统媒体时代,由于媒体的发布渠道较少,政府对舆论的引导难度相对简单,政府只需要管理好报纸、电视、广播等主要舆论阵地,就能够有效管控舆情。但新媒体时代,尤其是在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的关键时期,舆论环境日益复杂。涉农网络舆情牵涉面广,参与面大,更容易被引爆成为全网热点。再加上一些别有用心之人蓄意歪曲事实带节奏,这就使得舆情处置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二)涉农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存在的不足

1.涉农政务信息公开不能满足民众需求

部分基层政府涉农政务信息公开不透明、渠道不畅通,一些地方建立了涉农网站、涉农政务服务平台,也不同程度存在数据访问异常、数据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无法满足需要,甚至影响到普通民众对政府的理解和信任程度。

2.农民利益诉求表达存在障碍

随着围绕“三农”问题的改革不断深化。各类矛盾日益凸显,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增长所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土地征用及房屋拆迁问题等整体呈现较快增长态势。这就加剧了农民的危机意识,需要及时处理农民群众合理诉求,妥善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由于农民自身所受教育程度偏低,法律意识和政治意识都较为淡薄,政治参与能力较弱;再加上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不健全、渠道不够畅通,当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合理的利益诉求找不到出口,就容易产生非理性的行为。尤其是各种新媒体的出现给农民提供了诉求表达的平台,农民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参与公共治理的愿望也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利用新媒体平台表达自己的诉求,试图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从而给地方政府施加压力,以期问题得到合理解决。“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错误思想让原本可以通过法律等正规途径解决的问题,却试图通过非法的方式去寻求解决。[4]

3.涉农网络舆情监测力量不足

一方面,由于资金紧张等原因,一些基层政府尚未引进大数据检测系统来进行舆情监测,而面对海量信息,人工监测难以快速做出全面的梳理和统计;另一方面,网络舆情人才队伍建设不足。网络舆情监测需要大量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影响网络舆情处置的效果。而基层政府对于舆情工作的重视和投入不足,使得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氛围。

4.涉农网络舆情处置不及时

新媒体平台依托智能手机,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传播,任何一个事件往往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关注,给目前涉农网络舆情的处置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涉农网络舆情监测的时效性非常强,比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的舆情处置“4小时”黄金法则。一些基层政府在处置涉农网络舆情时距离“4小时”的差距还很大,致使政府部门无法在第一时间掌控话语权,错失黄金期,最终导致事态扩大化。

三、新媒体时代加强涉农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对策

如果地方政府对涉农网络舆情的引导不及时、不到位,很容易出现“一边倒”的情况,甚至会演化成“舆情海啸”。因此,本文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在处置引导理念、人才队伍建设和制度创新等方面提出加强涉农网络舆情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更新涉农网络舆情治理理念,改善舆情处置方式

一方面要更新涉农网络舆情治理理念,消除回避、拖延的处置态度,在最短的时间做到最快的响应。在重大的涉农突发事件爆发时,要以人为本,重视安抚民众的情绪,及时了解民众的需求,避免处置方法不科学造成次生网络舆情。同时,在处置涉农网络舆情的时候要确保信息公开透明,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各种新媒体平台和网民,使得涉农网络舆情向好的方面发展。[5]

另一方面要改善涉农网络舆情的处置方式,建立更快捷的涉农网络舆情处置机制,主动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建立多元协商共治的涉农网络舆情处置模式。政府部门要当好“把关人”,对突发舆情仔细研判,科学引导,加强主流舆论阵地建设,避免在涉农网络舆情的传播中“失声”。同时,重视网络舆情发展和传播规律,在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处置措施,建立灵活有效的应对机制。

(二)构建涉农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培养储备监测人才

政府要重视并构建涉农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快速全面涉农网络舆情监测。这就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的舆情监测人才队伍,同时完善现有人才的培养提升机制。如与当地高校进行校地合作,做好人才的储备工作。

(三)强化涉农网络舆情制度建设,完善舆情处置机制

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要加强对涉农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视,建立沟通协作机制,明确分工和职责、流程,使得涉农网络舆情相关多元主体间的协作有据可循,有规可遵。

涉农网络舆情处置机制建设必然要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要不断总结涉农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建立和完善涉农网络舆情预警、处置和善后机制。预警机制要求政府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及早发现苗头和倾向,做出合理分析和判断,并制定出详细可行的预警方案,确保对涉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急反应能力。政府要构建快速、灵活、高效的应急处置机制,多元主体之间协调合作、明确职责,并且落实到位。同时,还要善待和善用各种媒体,科学引导舆论发展方向。善后机制主要是针对舆情后期阶段,政府要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从而完善涉农网络舆情处置机制。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信息传播速度快,民众参与度提高,表达欲望增强,出现了多元化的声音,客观上给涉农网络舆情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政府要充分把握新媒体时代涉农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科学处置,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金桥(2022年7期)2022-07-22 08:32:56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环球时报(2022-03-21)2022-03-21 19:14:12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环球时报(2019-04-12)2019-04-12 08:19:01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6期)2016-09-19 02:16:48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 09:04:16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24期)2016-02-11 03:34:38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中国民政(2014年1期)2014-06-27 05:53:04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39:54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声屏世界(2014年6期)2014-02-28 15:18:07